厚积薄发 与时俱进
——关于书法学术硕士培养及毕业创作的几点构想

2017-02-14 00:55陈一梅
书法赏评 2017年5期
关键词:篆刻硕士书法

■陈一梅

上海近现代高等美术教育,可以追溯到刘海粟于1912年11月23日创建于上海乍浦路7号的“上海美术院”。1915年更名为“上海图画美术院”,迁址于上海法租界菜市街。1921年再改名为上海美术专门学校,1930年定名为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上海美专建校之初仅有绘画一科,专攻西洋画,后改为西洋画科。1919年成立校董事会,由蔡元培、赵鞠椒、王震、沈恩孚、黄炎培等社会名流组成,同时学校增办为四个专业和两个师范科:中国画科、西洋画科、工艺图案科、劳作科、高等师范科和初等师范科,成为设置完善的专门美术学院。同年,该校在中国首次提出“不论男女均可入学”,实行男女同校制。1947年明确设立五年制学校。

1952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院系大调整中,上海美专并入新成立的华东艺术专科学校(1952年10月-1957年12月),与苏州美专、山东大学艺术系的美术和音乐两科三个单位合并,迁离上海;以原“苏南社教学院”无锡社桥头为校址,以培养音乐、美术创作人才,以及中等学校特别是群众艺术学校的音乐、美术师资为主要任务,设绘画、音乐、实用美术三科。最终华东艺专由中央决定迁入南京,更名为南京艺术学院。至此,上海曾经拥有的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新华艺术专科学校以及苏州美术专科学校上海分校相继迁走的迁走,停办的停办,上海的高等美术教育出现了一段时间的空白。

1958年,全国进入“大跃进”高潮,当时的上海市领导认为上海有必要建立培养美术人才的高等美术学院,于是决定开始筹建高等美术学院。开始时辅设在上海画院,为中等美术学校,1959年初开始招生,地址为淮海中路1413号原鸿英图书馆二楼(此校址与原靖江路42号的画院前后相通),后分离为上海美术学校,迁址华山路1448号。与此同时,新的高等美术院校“上海美术学院”筹建工作也在进行中,计划1960年9月成立,最终以“上海市美术专科学校”为名,如期成立并招生开学,从华山路1448号迁址陕西北路500号,本科设国画、油画、雕塑、工艺美术四个系。1965年由上海轻工业局接办,8月底迁址曹溪北路502号上海市轻工业局干部学校。1970年,迁址天津路414号一幢破旧的老式里弄房子,几经波折,最终得以生存。

1983年在1959年成立的上海美专以及上海市美术学校基础上扩建为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校址由天津路414号迁至凯旋路30号(原师大分院),成为上海美术教学的新起点,2001年迁入宝山新校区。

上海近现代高等美术学校自成立后不久,一直有中国画专业,书法教学应该一直相伴而生,海上名家如马公愚、白蕉就曾任教于这些高等学校。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自2015年开始招收书法篆刻创作方向硕士,专业挂靠在美术学院国画系“水墨研究”方向,2017年开始专业方向独立为“书法篆刻”。

作为书法篆刻学术硕士研究生,有理论与实践两大方面的要求,在三年学习期间,应该紧紧围绕这两大方面进行积累与突破。下面分别从两大方面谈谈初步教学与毕业创作设想。

一、实践创作

从起步培养阶段就应该全面考虑,通过日积月累,才能在毕业创作时得心应手,创作出高水准的毕业作品。

(一)夯实基本功

尽管大部分硕士生都是书法篆刻专业本科毕业生,在本科阶段打下了一些专业基础,但真正做到专业基础扎实还要走很长的路。不同院校教学质量与生源素质也有相当大的差别(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大约有99所高等院校有书法篆刻本科专业,75所招生硕士研究生,20所招生博士研究生),况且,夯实基本功是每位有理想与抱负的书家一生必须坚守的基本原则。因此,硕士生一进校,就要向他们强调夯实基本功的必要性。专业书家与业余爱好者的差别就是专业书家是有全面、系统的基本功。但硕士阶段的基本功,应该更有目的性,查漏补缺的意识应该更强一些。并且,在完善基本功的过程中,应该将毕业创作中临摹部分作品放在一、二年级完成,这样使临摹更有实效。

(二)确定个人主攻方向

硕士阶段首要解决的问题,是个人专业发展的定位问题。通过本科阶段的专业学习,在毕业创作时应该已经有了一次初步的个人专业发展方向的定位与试验,因此在硕士阶段学习初始,应该认真思考并作出基本的定位。当然也并不是必须一成不变了,而是大方向应该有所确定。

(三)转益多师,兼容并蓄

在硕士阶段的学习,除了接受导师的指导外,应该遍访名师,多多接触专业各个方面的专家学者,开阔眼界、拓展人脉。逐渐培养自己兼容并蓄、自取所需的能力,逐渐明晰自己专业发展方向。

(四)博古通今,开阔眼界

作为专业书家,临池之功必须贯穿一生、坚持不懈,方能得始终。但在坚守传统的同时,必须有开放的、大美术的心态。因为书法不仅是中国古老的艺术,也是当代大美术背景下的艺术门类,除了传统,书法应该与当代审美与时代大美术环境相融合。这一方面,个人认为王冬龄、陈振濂等都是传统与当代相结合的典范人物,他们都是两条腿走路的,即既能坚守传统,又能结合当代。王冬龄从早期的报纸书写、银盐书法、抽象画到最近的乱书、竹子纹身等,给我们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同时也为当代书法灌输了新鲜血液,使古老的书法更有生命力。

书法又因为其在中国文化中的特殊性,与中国画一起成为代表中国艺术最高成就的艺术门类,在当代艺术中也因此有了备受青睐的资本。许多在国际上有影响的当代艺术家如徐冰、谷文达等都是以书法为元素创作当代艺术作品,因而获得世界级的影响力。

(五)重视全面修养

作为专业人士更应该注重自己的全面修养,除了专业技法、知识以外,文史哲的功底必须时刻提醒自己拓展、积累。古代书家以及近现代、乃至当代的杰出书家无不是具备全面修养的饱学之士,例如苏东坡、沙孟海、陆维钊等。

具体的毕业创作指导,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尽早规划创作作品

在硕士入学后半年内,基本确定创作作品件数、类别及比例。例如我们2017届有六位书法篆刻硕士生,如果单独举办毕业展览,可能每位硕士生需要十至十五件作品,那么首先可以确定临摹与创作的比例,比如可以有1-3件临摹作品,1-3件探索性作品,另外则为自己核心书体作品各种形式。如果以行草为主攻书体,那么可以作手卷、尺牍等小件作品;可以有常规尺寸的中堂、条幅,也需要巨幅作品。每种尺寸对书写的要求也各不相同,可以有一些不同的尝试,这样较能全面反映学生的整体水平。

(二)分阶段完成作品

临摹作品可以放在一、二年级夯实基本功阶段完成,主攻作品及探索作品二、三年级完成。在各个阶段,导师会根据实际情况安排指导,并尽量安排机会与各方专家接触交流,获得建设性意见。例如关于篆刻创作,在导师指导的同时,我们会尽量邀请全国实力派篆刻名家指导,可能会以中青年为主,工稳、小写意、大写意不同风格的作者尽量都作些交流。印稿可以早日拟就,反复修改,书法亦然。

(三)临创结合

在提到这一点时,个人认为需要再次强调一下以中国美术学院等院校为行业领军的意义。对于大部分书法篆刻专业本科毕业生来讲,可能还没有意识到哪些高校才是行业领军之马。中国美术学院自1963年创办中国第一个书法篆刻专业以来,为书法篆刻本科专业树立了教学的榜样,主要是能够立足于传统,使学生在本科阶段真正能够全面系统地学习传统。在深入传统的基础上,再来谈个人风格追求与创新探索。硕士阶段虽然已有一定的专业基础,但还是要清醒地认识到国美模式的意义,坚持临创结合,深扎传统,才能走得更远。

在毕业创作作品时,可以确定自己的创作方向,围绕这一方向,应该在大量临摹的过程中,穿插创作,边临摹边创作,计划创作成什么模样,临摹时也临摹成类似样式。例如,你计划创作以米芾行书为主要风格的作品,那么就选择米芾行书反复临摹,创作的作品无论从单字推敲,到整体章法布局都可以从自己钟情的某件米帖中吸取与变化。

(四)古今融合

尽管我们强调一定要学习传统,并且越古越好,国美很多毕业生甚至说宋以下无需临摹,但也不否定可以参阅与一定程度地学习当代人。但必须清楚一点,学习当代人是要建立在学习古人的基础上。例如,学习“二王”一路的行草书,我们可以向当代中青年书家如陈忠康、王义军等学习一些经验,甚至可以直接临摹一些他们的成功之作。因为他们无论审美、材料工具等都更接近当下,因此学习吸收更快捷,但还是要清楚必须上追古人,向当代人可以学习一些方法与启示,这样才能走得又快又长远。

(五)工具材料选择

作为专业人员,必须讲究工具材料。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笔、墨、纸的选择能够最大限度地配合自己展示所设想的艺术效果。自清末书法退出实用领域而跻身于艺术之林后,现当代人更应该讲求书法的艺术效果,尤其是展厅效果。那么,纸的选择与制作,包括装裱效果,都是要尽可能地增强艺术与展厅效果,染纸、做旧、拼贴等手段都可使用。

关于书法篆刻的创作,推荐参考陈振濂《大学书法创作教程》《篆刻创作教程》《篆刻形式美学的展开——大学篆刻艺术形式与技巧的专业训练系统》;汪永江《心性流淌——书法教学讲座》。这些书籍都涉及了书法篆刻临摹、创作的方式方法,值得借鉴参考,并作进一步思考。

二、理论研究

作为硕士研究生,除了实践一块,还有理论学习及毕业论文一块。很多学生不太重视理论方面的学习与研究,往往只当做拿到毕业证书的一道必须越过的坎。我认为这样的思想是错误的,不要说全面修养,如果书法本领域中的知识还没有一定程度的深入研究,那就更说不过去了。基本的理论素养也是确保在创作上走向深入的一个方面的基本功,优秀的书家都是有相当理论素养的,例如当代中青年杰出书家陈忠康、沈乐平等,理论研究都很出色。

(一)书论书史的系统学习

书史、书论的系统学习对于专业书家来说,是必做的功课。“读史明鉴”,也只有熟读书法史,才能明白大书家们为什么能够千古留名,他们的书学轨迹也往往能够指引后辈书家们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行。

但书史、书论内容也十分丰富,尤其古代书论,量大也较难读懂,必须有良好的古汉语功底才能解读透彻。关于文字学方面的书籍,也较难一下读透、读懂,必须经过长期的积累才能掌握,但作为书家也是必备的修养。

(二)结合创作,选择研究课题

作为创作方向的硕士,当然创作是首要。因此,理论学习与研究应该围绕个人创作的需要来展开与选题,例如以篆隶书创作为主或者以篆刻创作为主的书家,则从择篆隶书风或者篆刻来选择自己的毕业论文选题;如果以“二王”帖学一路为书风取向的,则可围绕帖学选题。这样的话,可以使理论研究与创作结合起来,推动创作的深入,同时理论研究也能言之有物、由感而发。

(三)注意学术规范与深度

创作方向的硕士学术论文自然没有纯史论专业的要求高,但也必须符合学术规范,并且有一定的深度,题目可以选得比较小些。在这一方面做得比较好的,我又要提到中国美术学院。今年六月,我被委托评阅浙江省优秀硕博论文,其中一篇题为《马宗霍〈书林藻鉴〉〈书林艺事〉研究》的硕士论文,作者陈硕,指导老师为祝遂之、孔令伟、沈浩,研究深入细致,其水准在美术理论方向硕士生中也属佼佼者,为书法篆刻专业学术型硕士毕业论文树立了榜样。

通过三年硕士阶段的学习,最后要在创作、理论研究两个方面向导师、学校、社会汇报自己的能力与才华,做到最大限度地展示自己的能力与实力,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探索前进,才能最后真正做到专业、专精。

猜你喜欢
篆刻硕士书法
书法
昆明理工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简介
书法欣赏
书法
篆刻
如何写好硕士博士学位论文
书法欣赏
改进硕士研究生解剖教学的探索丁
《三十六计》篆刻连载
军事科学院1994年招收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