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道并进
——王之义的书学理念

2017-02-14 00:55苏金成于奇赫
书法赏评 2017年5期
关键词:书坛书家书法艺术

■苏金成 于奇赫

自古书家皆文人,王之义也是如此。作为一个兼具诗人身份的书法家,王之义表现在其书法创作中更多的特点就是他的诗人才情的展现,线条凝重,神采飘逸。他书法作品中之所以能够将个人才情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就源于此。事实上,这一点对于一个成功的书家至关重要。王之义先生在书法创作中,坚持的理念是:真书尚趣,以褚楷为根基,钟繇“二王”为营养,魏楷“二张”为宾友,力求古雅遒劲,妙生意趣;草书尚情,崇尚“二王”的境界、张旭的气概、毛泽东的气派、林散之的自在,意在今古不薄,力求大气磅礴,雄浑豪放;隶书崇尚自然,以《张迁碑》为骨、以《石门颂》为意,以汉简生趣,以篆籀线条厚其线质,力求自然本真,悠然自得;篆书崇尚性灵,慕甲骨文之简约劲健、羡楚金文之自由自在、重秦篆字之规范易识、得《嘉量铭》之方俊舒展,在整合中写性灵,力求大气爽健,空灵豁达。王之义先生的书法作品,不只是让人从中领略他笔下灵动的线条及飞扬的神采,更被其作品中洋溢着的诗情画意所打动。这也正是中国书法作为文化载体的魅力所在!

王之义除了在书法创作上造诣精深,在书法研究上也颇有建树,撰写了很多论文。他的文章深入浅出,雅俗共赏,文辞优美。

面对当今复杂纷繁的书风,他首先梳理了当今书法创作的主流型态,将其分为三种类型,颇有新意。第一种是经典书法性情化。经典书法就是被世代相传、具有权威性的法帖与碑拓。人们在临摹与研究这些经典作品时,游目骋怀,触景生情,将自己对于书法与自我的所思所感融于墨中、落于纸上,这就是他所要强调的“性情化”。正如他所说:“情感是有思想的反应,是对外界刺激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性灵是指天生的性格在恰当的环境下而表现出的智慧与能力。”将情感、性灵与书法相融合,可谓是当代书坛大家应有的风度。

王之义将经典书法性情化定义为“对传统的经典书法作品,在艺术的技法形式与人的性情实现高度统一与完美结合进行的创作”。重读原典,兼收并蓄,对于进一步弘扬传统书法艺术的生命力来说十分重要。他认为:“经典书法性情化是中国书法走向健康、繁荣、持久、多元的根本要求。这就要求书法家要回归经典,研究书法字里行间的结构与美学,具有古今文学的深厚功底,将姊妹艺术兼收并蓄,以及对大自然的深切感悟等书外功夫为支撑。”他发现当今书坛大家背后都有着深厚的传统功底,可见研习经典书法是成为大家的必由之路。其次,王之义的目光也在关注着民间书法。这方面的书写作品很少引起书家的关注。虽然外观“粗率生拙、疏散荒陋、无束无拘”,但王之义却发现它们“千姿百态、意趣横生、天真烂漫”。他认为民间书法艺术化,是一项“意义积极深远的伟大壮举,也是一项前景不可小视的艺术行为”。民间书法艺术化也是先吸收了书法经典中的诸多要素,所以要求书家要慧眼识珠,仔细辨别,兼收并蓄,再塑经典。

当今书坛的书法创作,其最后一个主流型态是名家书法流行化,也是近几年书法界讨论最多的一个问题。王之义指出很多学者、教授、培训班导师、书协评委与大奖赛中的获奖作者构成了“名家书法流行化”的主要创作群团,吸引了广大书法艺术的欣赏者、研究者和创作者。他认为虽然这种风气能扩大书法艺术的创作队伍,让少数出类拔萃的追随者,能够直接站在名家的肩背上向更高目标迈进,但这种现象也会导致同质化、表象化与奴性化的趋势,有碍于书法艺术的多元创新。王之义的这种辩证而条理清晰的思考发人深省。他特别强调书法风格的多样化:“不能盯着一两个名家或书风一窝风地广而追之,要注意古今结合,围绕主线,广临博取。最重要的是要加强书外功夫的修炼。对于搞流行的人们,对于名家书法,一要慎重慎行,科学践行。书法众家,广学博取;二要学其方法,探索其路,追本溯源,扎根经典,科学流行;三要勇于创新,勇于超越名家当下的创作形态、创作水准、创作理念,创作风格。”针对当今书坛书法创作的三种主流型态,王之义认为:“只有书外吸取营养料,弥补书内营养不足或吸收不良的状况,才能促进书法艺术的继承与创新,才能使各个型态保持健康有序、充满活力、富有生机。”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书法作为一门艺术来说,能写的人很多,写得好的人很少。社会上有些人拿起毛笔就称自己是“书法家”,各个美术馆与商业机构都在举办各种名目的书法展览。当代的书法作品如雨后春笋一般充斥着人们的视线,使得整个书坛对于观者来说变得鱼龙混杂起来。对于当代书法欣赏与评价的问题,王之义也有着深刻地见解。他认为好的书法作品既要“具备通常的共认的基本要素,又要赋予时代的鲜活的审美需求”。书法佳作的现代赏评不外乎书内与书外。他认为书内应继承古人的“笔画要坚而浑,体势要奇而稳,章法要变而贯”。书外则根据他多年的视觉经验概括为“形式要新而美,内容要时而尚,气格要大而雅”。他指出:“人们在实际赏评中,首先被作品打动的是视觉形式,进而是作品的气息风格,其次是作品的大章法。从这些大效果认可后,才得以向作品中的诸如字构体势、点画用笔等方面去深入品赏,然后,才能去细细评赏作品写的是什么内容,亦或相继交替进行。”

除此之外,他还敏锐地观察到当代书坛的一种现象:即是书法创作中的内容选择,无论是诗词曲赋还是哲理格言,无论是散文联句还是书论画论,绝大多数是抄录古人或他人的,自我创作的内容很少见。俗话说“笔墨当随时代”,那么内容也应该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言为心声,笔随意动。王之义通过梳理发现历代名帖中的内容都是书家自己的心声翰迹,所以提出书法的创作内容应该是反映时代与生活的,这种呼吁应该引起我们的反思。

王之义的书法之取得如此大的进步,除了他对于自己作品的挑剔以外,也是因为他长期对于自己人品和文品的高要求。他认为一个“书法家的成长,不是一朝一夕靠写两个字就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书法家的。而是要靠学问和修养来支撑,长期修炼,才能成就一个书法家”。正是他这种正确的认识,不断地指引他攀登书法的高峰。清刘熙载在《艺概》中说“书者,如也。如其才,如其学,如其志……总之,如其人而已”。书法凝聚了一个人的德行与素养,所以才会有“观字如见人”之说。

对于书法家的品质素养,王之义认为“书法之养”的前提条件是人生态度。他的“人生立世三不为”中,首先是违法乱纪的事不为,其次是伤风败俗的话不说,最后是庸碌无为的人不做。这应该是有为之人的道德底线。他的“人生征途三要领”还提出:一是方向目标要明确;二是规划计划要到位;三是总结改进要践行。他的“人生底线三热爱”是热爱大自然、热爱中和美、热爱小家庭。所以我们能够看出,王之义对于自己的人生是很有规划,有目标、有理想的。所以书法的学习的确对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使他沉心静气、善于思考与创新,提升自身的品位,成为一个对社会与人类有贡献的人。

王之义的学问也正是得益于他给自己立下如此多的原则与信条。人的一生是有限的,但是学术的海洋是广袤的,终其一生也难以穷尽。所以王之义说:“做学问一要博览群书,多拜名师;二要游山玩水,感悟自然;三要创造新奇,唯美是尊。”作为一名书法家,王之义在研究书史、书论和书家及作品上颇下功夫,形成了自己的研究方法与观点。学术修养兼及书法创作,使他能够在这条路上走的长远。

对于刚入门的书法学习者与爱好者,王之义也提出了很多习字的基本要求。他认为学习书法须要兴趣浓烈、毅力超常、方法科学、品德修养。只有好奇的童心逸趣,卓绝的人生历练,丰富的学识阅历,才有希望的人书俱老。书法就是靠养,才能得道成艺。在学习方法上,书法字帖选择要有五种体,即真、草、隶、篆、行五种书体的历代名帖都要仔细研究与临摹,遵循要先全先广,后专后精;要古今不薄,以优为上;要五体并习,互相生发;要脉络清晰,追根溯源;要扎实临习,厚积融通的原则。在行笔时注重“胆、神、形、法”与线的位置、方向、长度、形状与质感,求“新、奇、险、绝”,注重书法的幅式形式、书体字体、章法笔法。心胸要有容量,视觉要有眼量,思维要有胆量。循序渐进,松弛有度,才会形成一个书家应有的境界,叱咤书坛。

王之义从事书法创作数十年,其作品得到了书坛同行认可,其学术研究也因具有着独特的观点而引人注目。正是创作与学术的相辅相成,使他能够在书法之路上兼收并蓄、不断开拓,形成自己的独特作品风格与创作理念。

猜你喜欢
书坛书家书法艺术
张红春书法艺术欣赏
马伟书法艺术欣赏
杂说书家之性灵
湖北近现代书家、印家群体的掩名现象
所谓书法艺术
当代书坛二十家
当代书坛二十家
当代书坛二十家
当代书坛二十家
大美不言 大朴不雕——记青年书家郭汉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