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于核心素养下的初中思想品德教学

2017-02-15 16:20
名师在线 2017年20期
关键词:思想品德核心素养

郑 丽

(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县海陵中学,江苏南通 226600)

引言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指出,思想品德课程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旨在促进初中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关注着学生思想品德“核心素养”的发展和提升。品格塑造,决定着学生生命的高度[1]。因此,思想品德教学要关注学生生活,切入学生经验系统,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感悟,在思辨中发展,在实践中提升,进而有效落实“核心素养”培育目标。

一、生活情境: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逻辑起点

经验是学生展开思想品德学习的前提条件,思想品德教学只有切入学生的经验系统才是有意义、有价值的。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先生认为,经验既是一种积淀,又是一种经历。因此,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带有学生经验色彩的生动、具体的场景,唤醒学生生活体验,让学生理解思想品德知识,引发学生道德、法治情感,促进学生心理机能社会化发展。

例如,教学《笑对生活》(苏人版九年级《思想品德》),在集体备课时,有老师提议,用“感动中国人物”作为教学素材。但是,学生对这些人物的了解都仅仅局限于电视屏幕,没有身边的人物鲜活。“高处不胜寒”,学生在这样的学习中容易“身在曹营心在汉”,形成思想品德教学“走过场”现象。后来,我们决定以身边的感动人物为原型,这样的教学或许更接地气。为此,我们以南通独臂女教师陈小平、如皋残疾人阎建国等人的身残志坚的人生事迹为例,让学生联系生活,畅谈体会。设置了两个问题:一是面对挫折,陈小平、阎建国有没有消沉?是什么让陈老师、阎建国奋起、成熟,是什么不断磨炼了陈老师、阎建国的意志?二是陈小平、阎建国战胜自身缺陷的事迹对我们的人生挫折有着怎样的启示?由于思想品德教学的素材来自学生周边的生活世界,因此少了一些光环,多了一份现实;少了一些仰视,多了一份感动;少了一些虚幻,多了一些真实。这样的教学不再是高大上的说教,而是有了草根化的平民情怀。尽管这些事例不是来自教材,但却与学生的生命相联,能够引发学生的生命感受。

思想品德教学与学生的生活相联,与学生的经验相连,往往能够活化学生的生命感受与体验[2]。学生能够认识到真正的“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能够真正体会到“与命运之神抗争”的拼搏精神,而这种精神正是学生生命成长不可或缺的元素。

二、价值思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建构方式

在互联网时代,网络信息快速传播,人们的思想往往是多元化的,往往容易产生价值混乱、价值真空或者道德失范现象,容易形成学生各种心理问题、心理障碍,更可怕的是形成学生“集体无意识”。初中思想品德教育肩负着培育学生“核心价值观”的重任,肩负着形成学生思想品德“核心素养”的重任。因此,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价值思辨,帮助学生明辨是非,激活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思维,引导学生形成价值认同,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

例如,教学《融入民族文化》(苏人版九年级《思想品德》),在“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一部分教学中,笔者引入“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2015年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等热点、敏感话题展开讨论。有学生认为,这是世界各国与中国互通文化往来的结果,是中国文化被世界各国接纳、认同的结果。无论是中国古老的中医药文化还是中国传统文化,都有一个走向世界、被世界接受的过程;有学生认为,这是中国国力增强,实现中国梦在文化生态上的表现;有学生认为,中国现在富强了,文化也相应地开始强势起来,等等。又如和学生讨论“孝悌文化”,这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教学中,笔者运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了一则新闻:北京一位青年从21岁起便辞职全力照顾父亲,10多年来不工作、不恋爱、不娶妻、不会上网、没有手机、不与人交往,专以照顾植物人父亲为职责和工作。对此,有学生认为,这位青年孝亲敬长,弘扬了民族传统文化精神,是一种传统美德;也有学生认为,孝亲敬长不应以拒斥新事物、将自己闭塞起来为代价,等等。据此,笔者出示了新的孝道文化,如支持单身父母再婚,教会自己的父母上网等。这样,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对接、交会,形成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主体践行: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价值旨归

学生思想品德之智不仅仅是一种“闻智”“说智”,更是一种“实践之智”。思想品德是为学生的人生奠基的,因此,思想品德要为完善学生良善生活,提升学生生命质量为根本目标。初中思想品德课应该以人为本,而不是以教材为本、以知识为本。这一点应该引起广大教师的足够重视。只有以学生的生活、生命改善、发展与提升为出发点和归宿,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才能熠熠生辉。

例如,教学《学会合作》《参与竞争》以及《团队精神》(苏人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一课,学生能够主动联系自己的学习,畅谈合作与竞争之间的辩证关系,形成对团队精神的认识。通过讨论、交流,厘清学生的认识迷雾,学生能够对自我学习生活中的行为偏差进行拨乱反正。积极导引学生学习实践,如一些拥有好的学习方法但是思想比较保守的学生开始和学生分享学习经验,他们主动帮助小组中的学习成绩较差的同学;一些学生开始主动关怀他人,主动帮助其他学生排忧解难;一些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时能够主动分工、协作。由此,在整个班集体中形成互助、互帮、互促、互勉的良好学习氛围,班级的“文化生态圈”得到了优化。学生的“合作与竞争”意识、“团队精神”等不再仅仅停留在纸面上,而是从纸面走向地面。

结语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以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标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担负着培育学生“核心价值观”“核心素养”的教学重任。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不仅需要对学生导识、导情,更需要对学生导行。只有切入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主体积极参与,才能让学生获得丰富的道德感受、体验。

[1] 孙全军.培育核心素养的思品课堂实践——以苏人版九年级“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教学为例[J].江苏教育,2017,(35):52-53.

[2] 孙晶.基于学生生活的初中思品教学实践[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16,(01):40,42.

猜你喜欢
思想品德核心素养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选择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品德复习课探析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品德复习课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