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社会性别意识现状初探

2017-02-16 21:26初智巍
关键词:高校教师

初智巍

摘 要:高校教师的社会性别意识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大学生的思维与行为方式,进而影响大学生的课程选择、工作定位、婚姻家庭甚至一生的发展方向。文章针对黑龙江省高校教师性别意识现状的调查显示,高校教师对性别平等的内涵理解不够;传统的家庭性别分工与角色期待仍有影响;教师对学生的性别角色期待存在明显的偏见与刻板印象;男性教师的性别态度更偏向于传统;40岁以上的教师性别态度更趋于保守。

关键词:高校;教师;社会性别意识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7)03-0049-03

社会性别意识作为人文精神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到一个人的自我角色定位。大学阶段,正值青年大学生性别角色选择和性别意识逐渐形成的重要时期。高校教师的社会性别意识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进而影响到男女大学生的课程选择、工作定位、婚姻家庭甚至一生的发展方向。因此,全面准确地了解黑龙江省高校教师的性别意识状况,分析研究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对于推动黑龙江省两性平等教育、促进性别和谐、构建和谐社会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研究设计

(一)样本抽取与资料收集

此次调查是以问卷调查结合非结构式访谈的方式进行的。采用多阶段抽样法,在第一阶段的抽样过程中综合考虑了黑龙江省高校的所属类别、等级、地域等因素后,选择了黑龙江省5所高校;第二阶段,在被选中的高校中按照学科类别分层,在每所学校中随机抽取3个院系;第三阶段,在被抽到的院系中抽取16名教师最终构成调查样本。

调查中所使用的问卷和访谈提纲是在综合比照和分析国内学者相关研究所用问卷与提纲的基础上自编而成的。问卷采用五点评分方式作答。由被调查者在“非常赞成”、“ 比较赞成”、“说不清”、“ 不太赞成”、“ 非常不赞成”五个选项中选择合适的答案,其得分依次为1分、2分、3分、4分、5分,分數越低表示被调查者的社会性别意识越低。

调查共发放问卷240份,回收问卷212份,回收率为88.3%,剔除无效问卷后最终剩余有效问卷209份,有效率为87.1 %。最后通过SPSS 16.0统计软件完成数据处理。

(二)样本情况

通过以上关于样本特征的统计描述可以看出此次调查的样本中,男女教师比例大体持平,其中女教师稍多,31—40岁的青年教师占多数,教师整体年轻化,已婚教师占据绝大多数,未婚教师接近1/5,如表1所示。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教师对性别平等的内涵理解不够

社会性别平等意味着男性和女性的不同行为、期望和需求均能得到同等的考虑、评价和照顾,它并不是指女性和男性必须变得完全一模一样,而是说他们的权利、责任和机遇,并不由他们生来是男还是女来决定。对男女平等内涵的认知和理解是高校教师社会性别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教师拥有正确的男女平等观是其具有较高社会性别意识水平的重要标志。调查发现,63.3%的受访教师认为“男女平等就是以同样的方式对待男女”,只有27.5%的教师持反对意见,而对此问题“说不清”的占到9.2%。这反映出当前大部分高校教师对性别平等的内涵缺乏准确把握,对性别平等的理解多停留在表面的形式平等上。

对于“男女不可能平等,也不需要平等”这一观点持否定态度的教师占65.4%,但却有23.6%的受访教师表示赞同这一观点,另有11%的教师对此态度模糊“说不清”,教师性别的不同在此问题上的态度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通过进一步的深入访谈了解到,持赞同态度的教师们认为男女两性在生理上存在先天差异,这种生理上的差异决定了男女之间不可能完全平等,完全意义的平等也没有必要,保持现状就可以了。这反映出部分高校教师在看待男女平等的问题上缺乏社会性别视角,片面强调生理决定论,还有少部分教师在性别平等问题上缺少思考,缺乏应有的关注。

(二)传统家庭性别分工与角色期待的影响

教师的家庭角色观念是教师对于男女两性在家庭生活中所承担角色和所处地位的态度与观点。调查中对于“男性应以养家糊口为主,女性以照顾家庭为主”的观点,41.6%的教师表示赞成,18.8%的人对此“说不清”,仅有39.6%的教师反对这一观点。进一步的分析发现,男女教师性别不同在此问题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男性教师更倾向于将女性定位于家庭中。家庭分工方面,超过一半的教师认为“男主外女主内的分工模式,会让家庭更和睦”,持反对意见的教师占不到1/3,另有22.7%的教师“说不清”。可以看出当下多数的高校教师在家庭角色分工方面仍主张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分工模式。

在丈夫事业与妻子事业重要性的对比中,31%的受访教师认为“丈夫的事业比妻子的事业更重要”,持反对意见的仅占52.7%,刚刚过半。当二者发生冲突时,55.9%的受访教师认为“为了妻子的事业成功,丈夫可以做出牺牲”,20.1%的教师处于矛盾中“说不清”,有24%的教师反对。在此问题上,教师性别及婚姻状况的不同并没有带来显著性差异。但有意思的是,虽然数据上反映的是多数教师都能够平等看待夫妻双方的事业,甚至必要时,丈夫可以给予更多的支持。但访谈中在谈到家务活由谁在做时,事实却是大多数情况下,这些无报酬的繁杂的家务劳动都落在了女性身上。

家庭收入方面,传统的家庭观一直认为“丈夫的收入应该比妻子高”,以此保证丈夫在家庭中的主体与核心地位。此次调查结果显示,43.8%的受访教师反对这一观点,但仍有33.2%的教师赞成,反映出传统的家庭性别观念在高校教师群体中仍有一定的市场。另有23.1%的教师选择了“说不清”,对此问题没有明确的态度。

引起我们注意的是,有26.0%的教师赞成“女性应避免在社会地位上超过丈夫”的看法,另有19.1%的教师对此“说不清”,持反对意见的教师刚刚超过半数,而且男女教师在此观点上没有显著性差异。在访谈中一些教师提到,女性如果在社会地位上超过了她的丈夫,会给丈夫带来较大压力,不利于家庭的和谐与稳定。认为理想的家庭模式是传统的男高女低的组合,女性在收入和社会地位上还是不要超过丈夫的好。

调查还涉及了对于女性成为“女强人”的看法,赞成和反对女性成为女强人的受访教师比例基本持平,分别为42%和43%,剩下15%的教师对此问题“说不清”,男女教师的观点不存在显著差异。访谈中很多教师对“女强人”的印象往往是事业上功成名就,但家庭生活一般甚至可能是一团糟。他们认为,女性应以照顾家庭为主。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一旦女性将大部分精力投放在事业上,就会减少对家庭的照顾,影响家庭生活,得不偿失。可见,这部分教师的逻辑假设是女性天生就应比男性承担更多的家庭照顾责任,对于女性来说家庭要比工作重要。也是在这样的假设下得出了女性不宜做女强人的结论。可以看出当下很多高校教师虽然口头上普遍认同并提倡男女平等,反对传统的性别角色观念,但在实际生活中面对具体问题时,还是被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影响着。

正是因为女性被赋予了更多的家庭角色期待,也承担了更多的家庭责任,64%的受访教师认为“成功的女性要比成功的男性付出更多”,持反对意见的人较少,仅为13.8%,在此问题上大家达成了共识。

当女性面对职业发展与婚姻家庭的二元选择时,“女性干得好不如嫁得好”一直是长久以来被众多人推崇的价值判断。针对这一说法,49.3%的教师持反对态度,反映出多数教师已对这一传统观念提出质疑,意识到了事业对女性的重要性。但仍有33.5%的教师还固守着传统的女性发展观,将婚姻看成是女性的最终归宿,认为女性嫁得好要比干得好更重要。

(三)教师对学生的性别角色期待存在明显的偏见与刻板印象

高校教师的性别态度难免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的性别偏见或性别刻板印象很容易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男女学生的不同期待而传递给学生,从而影响学生性别意识的形成甚至影响学生今后的职业选择与人生发展。

调查中,43.8%的教师认为“女学生一般不善于学习逻辑性较强的知识”,反对的教师仅占36.5%。41.7%的教师认为“男生较适合读理工科,女生较适合读文史科”,反对此观点教师占33.8%。45.8%的教师认为“男生要比女生更适合担任管理职务”,反对的占33.8%。可见,有接近半数的高校教师在对学生的期待上存在着明显的性别偏见。

高校教师又是如何看待学生们的职业选择呢?调查显示,50.5%的受访教师认为“在选择职业时,男生可依照自己的兴趣、能力去选择,而女生则应多考虑未来婚姻家庭因素”,对此持反对意见的教师仅为27.9%,不到1/3。这反映出当前大部分高校教师仍倾向于将男性定位于工作领域,而将女性定位在家庭中。也折射出高校教師虽为现代社会的高知群体,有着较其他群体更加开放的思想观念,但仍受传统性别观念的影响,有的甚至还根深蒂固。

综上可见,传统的性别刻板印象与性别偏见在高校教师群体中具有广泛的市场。教师们普遍认为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勤奋的、刻苦的,善于死记硬背,但却不够聪明。而男学生则是聪明的、逻辑性强,善于分析,综合能力上女学生是逊于男学生的。很明显,教师对学生的期待已表现出鲜明的性别差异,这样差异化的期待无疑将会对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期待产生重要的影响。

在大学生就业日益严峻的今天,高校教师如何看待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呢?调查中,69.6%的教师认为“女大学生在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处于劣势”,反对的仅占14.6%。造成这一劣势的原因分析中,49.4%的教师认为是“用人单位性别偏见”,40.0%的教师认为是“男女生理差异”,另有5.3%的教师认为是“女生自身素质不如男生”,可以看出教师群体中片面强调男女生理差异,持生理决定论的不占少数。

在就业竞争日益激烈,就业压力日趋增大的今天,有人提出了“让女性回家来减轻社会就业压力的观点”,调查中20.7%的教师赞同此观点,14.3%的人态度模糊“说不清”,教师性别不同存在显著性差异0.029<0.05,男性教师更倾向于支持让女性回家的观点。在关于男性与女性间谁对社会发展的贡献大的问题方面,33.5%的教师认为“男性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比女性大”,“说不清”的教师占了12.8%,教师性别不同存在显著性差异0.000<0.05。反映出在高校教师群体中,还有一小部分教师,其中以男性教师为主,还固守着极强的传统性别观念。

(四)不同类型群体性别意识比较

通过对不同性别下男女教师的性别意识得分的T检验发现,男性教师的平均得分显著低于女性教师的得分,显著性水平为0.004<0.05。男性教师的性别意识总体得分显著低于女性教师,说明男女教师的社会性别意识存在显著性差异。女性教师的性别意识状况要优于男性教师,相比之下,男性教师的性别态度更偏向于传统。

通过方差分析我们还发现,不同年龄段的高校教师在性别意识得分上同样存在着显著性差异,显著性水平为0.022<0.05。具体分析可知,年龄在31—40岁的教师群体分别与41—50岁和51岁以上的教师群体存在显著性差异,显著性水平分别为0.014和0.027。40岁以下青年教师群体的性别意识得分高于41岁以上的教师群体得分。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教师的年龄越大,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越深,社会性别意识水平越低。

三、结论

(一)不合理的性别文化限制了男女两性的发展空间

不合理的性别分工模式与性别角色期待所带来的一个突出问题便是社会资源对女性分配的不公。整个社会在学业成就、职业发展、工资收入等诸多方面对女性的期望明显低于男性,但在家庭角色方面却对女性有较高的期待。期望必然影响投资,即使部分女性通过提升学历以增加自己获取更多社会资源的机会,但在传统婚姻模式下却又遭遇了找对象难的“女博士”现象,让更多的女性望而却步。在这样的舆论氛围下,很多女性不得不压抑自己的成就动机,久而久之,女性的发展空间受到严重挤压,整体素质水平和综合竞争能力也就明显低于男性。与此同时,男性的社会压力也将越来越大,他们不仅要承担养家糊口购房买车的经济重任,还要担负起提高社会生产力,推动社会进步的社会责任。可以说,不合理的性别文化一方面限制了女性自身的发展,导致很多优秀的知识女性不能人尽其才,浪费了大量的人力资本;另一方面也禁锢了男性,使男性承担了过重的社会压力,最终限制了男女两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因此,提升性别意识,关注性别问题,是关系到男女两性健康发展的重要议题。

(二)高校教师的性别意识对大学生具有重要影响

高校教师的性别意识不仅直接影响着自身性别角色的转化,而且还会通过课堂教学和言传身教影响到其周围的学生[1]。缺乏社会性别意识的高校教师会通过知识的生产与再造过程,继承和传递不合理的性别文化。而具有社会性别觉悟的高校教师则会时常检视和批判性别不公正现象,有意识地审视其教学设计与教学过

程,努力消除教育过程中的性别不平等。能自觉地以社会性别视角客观公正地看待男女学生,尊重学生的性别差异,尊重学生发展的志趣,促进学生更自由地成长。

(三)提升高校教师的性别意识需要多管齐下

高校教师性别意识的提升是一个需要从制度层面、教师教育层面以及学校教育层面多管齐下共同推进的系统工程。制度层面,将性别意识纳入决策主流。教育行政部门要将性别意识纳入教育立法、教育政策中,并在具体的项目和方案中加以实施。教育部门决策层的领导者要有性别意识,充分考虑政策对男女两性造成的影响,在进行教育发展规划时,不忽视女性的力量[2];教师教育层面,在高等学校尤其是师范院校以及教师在职培训体系中,增设两性平等相关课程,加强高校教师对男女平等内涵的理解;学校教育层面,学校可以适当地开展一些有关性别意识的活动、讲座等,并在学校的日常教学管理工作中注入性别教育,提高教师对性别的关注度、敏感度,使高校教师能够有意识地审视和反思自身的性别观念,主动提高自身的性别意识水平。

参考文献:

[1]畅引婷.高校教职工的性别角色定位及其影响——对山 西师范大学教职工社会性别意识的调查与分析[J].山 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2]陈霞.教师性别意识现状调查分析[J].黑龙江教育学院 学报,2007,(9).

猜你喜欢
高校教师
最美教师
大山里的教师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教师赞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