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2017-02-17 19:55蔡晓琳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7年1期
关键词:初中文言文可行性运用策略

蔡晓琳

摘 要:在思维导图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指出了思维导图运用在初中文言文教学的现实困境,并从影响初中生文言文学习效果的内外因素和思维导图对文言文教学的有效促进两个方面,对思维导图运用于文言文教学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初中文言文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的三大策略:课前通用模式促进自我导向的预习、课中自由模式丰富师生交流的学习、课后点睛模式巩固知识体系的复习。

关键词:初中文言文 思维导图 可行性 运用策略

思维导图是20世纪60年代初,英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托尼·巴赞(Tony Buzan)创造出的一种用于激发并思考的笔记方法,它是有效展示放射性思维的图形工具,是人们将在某一方面有所关联的元素联系起来的一种可视化思维网络。这一学说认为,每一种进入大脑的信息,无论是感觉、记忆或是想法,都可以成为一个中心主题,并由这些中心主题向外散发成千上万的挂钩,每一个挂钩代表与中心主题联结的一个“次主题”,而每一个“次主题”又可以成为另一个中心主题,再向外发散出成千上万的挂钩,由这一辐射性的思维网络,逐步建立起一个有序的图,即“思维导图”[1],这又被称为心智图、心灵图、脑图。

一、研究现状和现实困境

思维导图应用到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研究文献成果丰富,所涉范围包括教学设计、自主学习、作文教学、文言文教学等方面,尤其是在初中文言文教学领域,已涉及关于文言句式复习、文言文高效复习、文言文阶梯式训练的教学模式等方面,不过尚未发现有关于将思维导图应用到初中文言文的系统教学中的研究。文言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模块,因为文言文语言生涩简练,难以理解,因而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同时,文言文教学始于小学,但在小学阶段只是蜻蜓点水,小学生对于文言文知识一知半解,到了中学才开始字斟句酌,精益求精,难度系数骤增,这也从中学校园里一度流传的一句顺口溜中反映出来——“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为了提高师生在文言文模块的教学效率,已有不少优秀教师和教育专家提出将思维导图应用到文言文教学中,但在理论方面,思维导图自身一些特征还无法完全适应初中文言文教学,如思维导图的分散思维方式对于惯用线性思维的学生甚至个别教师而言,还无法应用自如,两者还需不断磨合;而在实践方面,思维导图的缺点主要在前期突显出来,即在应试教育下,师生有着高强度的教学任务,学生需做好大量的课文知识预习,才能做出质量较高的思维导图,而年轻的教师也需加大备课强度,才能绘制出质量更高的教学过程中所需使用的思维导图。

二、思维导图运用于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一)影响初中生文言文学习效果的内外因素

内在因素的影响,主要有学习动机的差异、学习目标的制定、学习策略的选择三个方面。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与保持学生的学习行为,并使其向着一定学习目标的一种动力倾向,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培养健康的学习心理,使其明白学习的作用与重要性,产生合理的学习欲望,這种欲望会成为学生的学习动机,为其提供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维持着坚持不懈的学习行为,最终取得较好的学习成果。学习目标的制定,应根据初中生心理的变化特点,遵循具体、近期、有挑战性,但可以经过努力完成的原则,合理建立学习目标。值得注意的是,学习目标可以由初中生自己选择或制定,也可以由教师和家长制定,但是前者更有利于提高他们学习的自主性。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效率、完成一定的学习目标,制定的关于学习过程的一种学习方案,思维导图亦可作为一种先进的学习策略供文言文教学进行选择。

外在环境因素的影响,主要涉及五个方面,一是社会环境因素,二是家庭环境因素,三是校园环境因素,四是班级环境因素,五是师生环境因素。外在环境因素会对文言文教学起到促进或遏制的作用,营造良好的外在环境有利于将思维导图更好地运用在文言文教学之中。

(二)思维导图对文言文教学的有效促进

首先,化单向为多向,培养发散思维。单向思维是初中生学习过程中最常见的思维方式,面对初中繁重的学业任务,大多数学生都会紧跟教师的教学脚步,直接照搬教师所教授的知识点,机械地记忆每篇文言文课文知识点,这样所导致的后果显而易见:思考不够灵活、联想能力较低、长期记忆能力远远不如短期记忆能力,到了初三复习阶段,便出现了许多“似曾相识”的旧知识,在庞大繁杂的初中文言文知识面前感到十分吃力,这种单向思维显然不适合初中生的学习。思维导图所使用的则是与传统思维不同的多向思维,即使用放射性思考方式,这是人类大脑的自然思考方式,进入人类大脑的信息,不论是感觉、记忆或是想法,包括文字、数字、符码、线条、颜色、意向,甚至香气、食物、节奏、音符等,都可以成为一个思考中心,并由此中心向外发散出成千上万的关节点,每一个关节点代表与中心主题的一个连结,而每一个连结又可以成为另一个中心主题,再向外发散出成千上万的关节点,从而呈现出放射性的立体结构。[2]这种方式可以用来整理大量零散的文言文知识点,并加强学生对知识的联想记忆能力,非常适合用来训练初中生的发散思维。

其次,化文字为图像,增加学习趣味。长久以来,不少初中语文教师认为,文言文字词篇章晦涩难懂,学生难理解,课堂互动难开展,教学任务又重,于是采用了“一言堂”“满堂灌”的课堂教学方式,使得学生在文言文教学课堂上获取到的几乎只是密密麻麻的文言文字词句式,使其对文言文极易产生厌倦、恐惧、抵触的心理,思维导图则要求学生使用图文并重的方式做笔记,以学习《爱莲说》为例,可创作一幅“莲”的思维导图,提示学生最好是与文章主题相关的画面,比如用“莲”的外形扣住文本主题,由中心向莲叶四周发散出去,四片花瓣对应的是“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花蕊则是对应“托物言志”以及“洁身自好、豁达正直”的生活态度,这么做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联想能力,而且使笔记形式多样化、思维变得可视化,加深印象,使得原本单调枯燥的文言文变得有趣许多。

再次,化繁杂为简洁,提高复习效率。文言文知识零散繁杂,不论是教师备课还是学生听课,不论是预习还是复习,记笔记都十分吃力,对于一些篇章较长,并且要求全篇背诵的文言文课文而言,初中生更是苦不堪言。思维导图的使用正可以解决这个难题,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简化学习笔记,增强复习效果,以《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为例,本文要求全文背诵,但全文有三百四十四个字,篇幅较长,不少学生表示背诵效果较差,记忆时间不长。思维导图这时候就可以派上很大的用场,用六个“三”便可记下文本的大致框架,在建立框架的基础上背诵文章,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六个“三”分别是“三问”“三答”“三思”“三比”“三赏”“三变”:三问是指邹忌分别问其妻、其妾、其客同一个问题;其妻、其妾、其客三人各有“三答”,均认为邹忌比徐公美;邹忌对这些答案当晚有了“三思”,认为“妻私我”“妾畏我”“客有求于我”;于是邹忌入朝见威王,说出了“三比”“臣之妻私臣与宫妇左右私王”“臣之妾畏臣与朝廷之臣畏王”“臣之客欲有求于臣与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齐王下令有上赏、中赏、下赏三种;纳谏之后齐国有“三变”,从“门庭若市”到“间进”,最后是“无可进”。这六个“三”将本文故事基本情节高度概括起来,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背诵效率与复习效率。

最后,化被动为主动,加强自主学习。随着初中文言文课文与所学知识的增多,我们必须对这些知识进行理解、整合、归类、存储,以实现学习的自主性与有效性。由于文言文教学的特殊性,初中生在学习文言文时因为兴趣不高,常处于被动地位,等待教师主动灌输知识,这种教学方式显然不适合如今的教学要求。在思维导图的应用中,初中生有了更多的自主思考,其制作的思维导图也极具个人风格,这种个性化的“思维导图”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包括理解常见文言文实词语义、理解常见文言文虚词语义、翻译句子、归纳文章内容要点、分析概括作者观点与态度、自己的体会和见解,学习过程中这些知识会散布在不同的文本中,需要我们不断学习、不断积累整合,主动学习利用思维导图将初中三年的文言文知识串联起来,将自主学习培养成自己的学习态度与习惯。

三、在文言文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的策略

(一)课前通用模式促进自我导向的预习

通用模式,是指在预习文本时可以普遍使用的思维导图模式,其注重指示、引领学生全面接触文本,体验个体探究过程,模式呈现出“大而全”的特点。

1.按照层次填模板

文言文行文简练、古奥难懂,在现行的初中文言文教材中,文言文又占据着较大的比例,传统的教学方式以“灌知识”为主,使得学生学习非常吃力,教师教学工作也难以顺利开展。学习文言文要注意由易入难,由浅入深,在理解课文内容,明白文章说明的道理,按照五个步骤预习课文:疏通文意、解读文本、字词汇总、句段翻译、课外拓展,这五个步骤体现了思维过程五个层次,适合初中生通过预习学习新课文。

2.按照理解填色彩

思维导图是一种能使左右脑同时运行的图解工具,根据科学研究发现,人的左脑負责形象记忆、逻辑、词汇和数字,右脑负责抽象记忆、直觉、创造力和想象力,正确地使用思维导图能让左右脑同时运行起来,利用色彩增强记忆也变得十分重要。传统的文言文课堂教学方式注重文字、语言教学,忽视了色彩在理解记忆上的重要性,人们在记忆过程中对具有合乎自然规律的色彩的景象比对具有违背自然规律的色彩的景象更加敏感,科学家曾做过一些实验:被试验者在面对两组内容相同的两组黑白与彩色的自然景象时,记忆能力明显不同,他们更容易记住那组与自然色彩相吻合的彩色图画,而我们当前使用的初中语文课本则是黑白铅印,插图也是黑白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学生的积极性与理解记忆能力造成消极影响。[3]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学习的直接对象以文字为主,对于文字而言,色彩的区别主要在于我们的学习与视觉习惯,以及视觉的感受力的不同。

(二)课中自由模式丰富师生交流的学习

1.零散式。经过了课前自主预习,学生对于文本已经有了初步了解,思维导图的通用模式也基本完成,到了课堂上,学生需要根据教师的指导对思维导图进行完善。然而课上时间紧凑,若是仅仅依靠通用模式的思维导图来记笔记,明显不够便利,此时应提倡学生使用零散式的思维导图,既指在课堂上时可以灵活使用、不包含多级分支的思维导图模式,其注重补充、提点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模式呈现出“小而全”的特点。

2.完整式。完整式是指对于一些分散开来、不完整的小型的文言文知识点,教师要提前补充,让学生每次都接触到完整的知识点,提高学生知识的记忆能力以及掌握程度。对于习惯使用现代文的初中生来说,学习文言文是一个漫长的需要不断积累的过程,以一词多义为例,文言文是以古汉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与现代汉语的区别较大,除了明显的字形差别,还有字义、词义的差别,后者差别更为明显。学习文言文最重要的是多学习掌握文言文实词词义,只有不断学习,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文言文实词,才有可能较为顺利地阅读文言文,读懂文言文。然而古汉语中一词多义的现象是分散在不同的文学作品中的,要不断积累,以字为单位,将同一个字的所有字义整理在一起。

3.文字式。所谓文字式,即是指用文字绘制思维导图的模式,借助少量符号,不包含任何图像,便于学生课上制作笔记,这是最常见的一种自由模式。我们提倡制作思维导图时要使用颜色、形状和想象力。但由于课堂上时间、笔记上空间的限制,学生在当堂制作的课堂思维导图往往缺少图形这一因素,等到课后才进行必要的补充。文字式的思维导图不同于传统的文字笔记:文字式的思维导图只用相关的词作为知识节点,只读取或只记忆这些关键词可以节省更多的时间;关键词更加显眼,在这些清晰的关键词之间更易引起联想,锻炼想象力;复习文字式比复习传统的文字笔记更为轻松,可节省更多时间。概念图与思维导图都具有高度的浓缩性、完整的系统性、直观形象性和思维开放性这些优点,均可用于初中文言文教学,但思维导图更加注重不同分支之间的因果关系,明显更适用于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而文字式的思维导图因只具有文字与箭头符号的简洁性与灵活性,更加适合在课堂上进行新课文教学时使用。

4.图文式。图文式是与文字式相对而言的,即是指用图形与文字绘制思维导图的模式,借助少量符号,适合用电脑制作,将关键词替换成相关的图形,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但由于这种模式存在较为复杂的图像,在课堂上当堂绘画的可操作性不强,所以在实际教学中,一般适用于教师备课过程中。但是,当学生耳濡目染这种做法后,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可以将这种模式运用到自己的学习过程中,自己尝试绘画简单的图像,提高学习效率。

5.放射式。新大纲和新教材明确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所谓的发散思维,即是“从一个基点出发,多方位、多层面的展开思维”,是思维导图的训练对象。放射式的思维导图就是以一个关键词作为核心,向四周分散出不同的知识节点,适用于学习文本材料过程中对于整篇文章进行知识梳理,这种往往需要学生准备一张较大的白纸,将核心关键词置于中央处,以便呈现分支上的出多处下级分支,并手写绘制。

(三)课后点睛模式巩固知识体系的复习

初中语文文言文复习课,总体要求是深化所学知识、熟练学习技能、完善知识网络。初中学生课后的复习就是为了将预习时和课堂上学到的零散的文言文知识系统化、将个体思维深化,从而形成具有个人风格的初中文言文知识体系。复习是对学生所学知识的再次整合和梳理,要求具有高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思维导图具备“梳理”和“压缩”的功能,用关键字、任意的图形和线段,就可以将多个知识点通过连接线与节点连接起来,由点变块,由块成网,避免杂乱无章的知识堆扎,不仅可以将复习过程中大脑内部的隐形知识可视化,建立“知识的空间感”,使学习者更易观察到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并在二者之间找到具备实质性联系的关键点,从而促进新旧知识之间的知识结构的重组整合。

新课程改革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学生运用思维导图进行复习、巩固知识体系时,由于自身特殊的思维思考能力和学习能力有所不足,往往需要教师加以引导,但是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文言文字词语言晦涩难懂,学生理解起来有难度,面对繁重的教学任务,大多数教师无奈地选择了单向教学,缺少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教师教得累,学生也学得累。为了让教师在充分放手让学生独立体验、思考、分析与理解文本的前提下,对教学目标、内容、方法进行必要的综合、优化与提炼,以提升教学效果,笔者认为应使用点睛模式的思维导图。

点睛模式是为解决文本重难点或学生集中暴露的问题,就关键处陈列现象,点明实质,有效聚焦教学问题、优化教学内容、深化教学知识、促进思维创新的思维导图模式。并不是所有教学任务都必须在课堂上当堂完成,为了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创造力和联想力,同时加深记忆,学生在课堂学习完新课后,将课文的重点知识或存在的问题结合起来构建点睛导图。

点睛导图就是一种将学生经过课前预习、课上学习后收获的知识进行整理,将重要的部分重新绘制的思维导图,做法有两种:一是化繁为简、去除错误的与不必要的知识,简化思维导图;另一种是化简为繁,补充重要的有关联的知识点,積累相关考点。初中学生身心发展与思维发展具有特殊性,在预习时较难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知识,课堂上学习后也会对不同知识的掌握程度产生偏差,因此,需要利用点睛思维导图,把预习时绘制的、课堂上补充的知识进行调整,再根据课文的三维教学目标与自己的学习需求,将多余的知识删除,补充缺少的重要知识要点,以提高复习效率。

注释:

[1]陈宏保:《基于思维导图的语文教学探索》,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2013年,第09期,第19页。

[2]刘云芳:《“思维导图”在文言句式复习中的归纳与整理作用》,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5年,第08期,第102页。

[3]张芸:《思维导图在初中文言文高效背诵中的运用》,生活教育,2011年,第22期,第34页。

猜你喜欢
初中文言文可行性运用策略
IPTV 8K超高清建设可行性分析与建议
五家渠市交通信号控制系统可行性改造研究
浅析初中文言文中的古今异义现象
“合理情绪疗法”在引导学生交往行为中的运用
运用法治思维做好秘书工作
解除束缚,让文言文“活”出精彩
游戏教学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对初中文言文创新教学的几点思考
浅谈“故事教学法”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的运用
可行性指南丝绸衬衫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