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导读法”的应用

2017-02-17 20:11危小农
文理导航 2017年1期
关键词:学会学习中学历史教学

危小农

【摘 要】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教师要由一个简单的知识传授者和生活管理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和帮助者,在教育方式上,要体现出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是知识的奴隶。

【关键词】导读法;学会学习;中学历史;教学

“导读法”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我发现去激发其智慧的潜能,培养其强有力的内在的学习动机。出发点是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宗旨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主体作用,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使学生成为其学习的主人;核心是将学生的发展置于核心的地位。本人以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结合当前课改的理念总结出“导读法”教学,具体做法分五步走。

一、课前预习:这是“导读法”的准备前提。预习基本原则是:设计出符合学生心理特征,认知规律,切实可行的问题。教师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教学的重难点,对新课巧设思考题、引示阅读方法、导示学生查阅相关的资料,指导学生看课前提示、课文插图、知识链接、资料卡片等,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对问题的设计应精思巧设,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获取知识为目的,要适合学生层次水平,要突出启发性、探索性、灵活性等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训练,问题的设计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

二、课程学习:这是“导读法”的关键环节。要求学生在自我学习中结合教材内容写出知识提纲,理清知识脉络,构建知识结构,形成自己的问题,以使下一步在课堂中进行交流讨论。对学生自学教师要对所导读的重点内容和知识内在联系作介绍,要依据教材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指出自学中应注意的问题,对各模块的知识结构给予及时的、恰当的提示和指导,启发学生思路,拓展学生思维,使之理清头绪并能较清晰地感知和逐步理解掌握教材。总之,教师要善于教会学生自学的方法,努力培养其自学能力。正如古人所云:“授人以魚,顿餐三食;授人以渔,终身受用”。

三、课堂讨论:这是“导读法”的核心步骤。课堂的讨论核心就是培养学生能力的过程。课堂讨论一是学生据自己对知识的见解,针对思考题分组讨论交流,从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去体验知识,二是要注意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探究讨论的兴致,三课堂讨论教师不能放任,当出现偏差教师要引导把握方向;当讨论出现沉闷时教师要点拨思路;当讨论出现新意时教师要引导进一步去深入拓展;当学生有与教师观点不同时教师应允许学生充分表达思想。“教师要善喻、做到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知识乃是一个过程,不是结果”,这些都非常精辟的指出了课堂讨论的重要道理。如在了解“雅典民主政治”之后,学生能否对所学知识理解和消化,设置以下问题情景:四位学生扮演一个成年男子雅典公民,一个他的妻子,一个他10岁儿子,一个在他家作客的斯巴达公民,明天要去参加雅典公民大会。设置问题一谁能进会场参会,谁不能,为什么?问题二参会人被抽签中有什么结果?问题三你认为这种现象在当时可能发生?这种情景的设计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使学生对雅典民主制度从抽象到具体的理解。

四、课堂解疑:这是“导读法”的重要环节。“学生是教学的对象,中学生处于发育成长的高峰阶段,各种能力开始发展和趋向成熟,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喜欢思考问题,需要能够自行解决学习中的困惑”。历史《大纲》明确地提出中学历史教学应该“教会学生初步掌握记忆、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方法”,因而,教师在这一环节中应激励学生敢于发言,要创设情境使学生有发言的欲望,运用多种方式使学生有感而发,发言过程中也是学生能力不断形成过程,发言过程学生的疑问也得到逐步的解读,当然对于解疑发言教师做好善导,引导学生在发言中多运用因果比较分析、横向比较分析、系统比较分析、纵向比较分析、逆向比较分析来发掘历史内在的知识,阐述历史规律,分析历史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从而达到通古鉴今,汲取、迁移,对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分析评价要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从客观史实出发、一分为二地看待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以及受到的启示。如学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组织学生讨论“第一次世界大战能否避免”,学生分组讨论,一部分观点认为可以避免,是从萨拉热窝事件导致战争爆发分析,若没这事件战争就不会发生;一部分观点认为不可避免,是从帝国主义本性角度出发,就是要侵略掠夺,即使没萨拉热窝事件战争也会发生,只不过迟早,通过这样激烈的交流讨论,学生对历史事件认识深刻了,看问题全面了,而且从历史价值观的角度也得到启示:热爱和平,远离战争。

五、课堂总结:这是“导读法”的总结提升。课堂总结是全课的高度概括,是整个教学的精华所在,首先教师要对本课的知识要点作系统归纳,整合本课的框架结构,理清全课线索,并引出下节课学习任务;其次课堂总结要有启发性,有利于对知识进行拓展和延伸,能够形成一些简单的历史观点;再次总结应体现对学生的历史价值观教育,以培养学生对历史客观规律的认识为目标。

总之,“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是“导读法”的灵魂,通过“导读法”,使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脑,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同时在交流合作、讨论释疑培养学生的历史情感价值观,塑造学生优秀的思想品格。

【参考文献】

[1]古代教育学专著《学记》

[2]王育民主编.《中学历史教学参考》陕西师范大学杂志社出版社,1998年第3期

[3]邵宗杰主编.《教育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5月第一版

猜你喜欢
学会学习中学历史教学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高中数学课堂“学会学习”目标的达成研究
关于高职高专文科(政法类)学生公共基础知识和能力构成的分析报告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浅论史料教学在中学历史中的作用
教师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中的影响
浅谈在中学历史课程教学中慕课的应用
走出初中思想品德课的困扰探讨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