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节剪纸校本课程引发的思考

2017-02-18 11:59李强天津市河北区教师进修学校
少儿美术 2017年6期
关键词:剪纸作品葫芦剪纸

■文/李强 天津市河北区教师进修学校

【提要】通过一节剪纸课程引发了一些思考,从“仿”与“创”的关系、学习技法与学习剪纸文化的关系、吉祥符号的运用、剪纸中的“美”如何渗透给学生、剪纸题材如何选定、教师的示范作用等几方面进行了分析。为其他老师上剪纸课提供了一些参考。

剪纸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民族艺术,也是世界文化遗产。天津作为保留这一民族文化最好的大都市,每年的春节各家各户都会张贴剪纸、窗花、吊钱等剪纸花样,老百姓将张贴剪纸作为春节必不可少的装饰用品,可以说剪纸在天津有着雄厚的群众基础。

剪纸技法并不复杂,材料简单易得,而且对开发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有不可低估的作用。鉴于此,河北区教育局决定于2014年将剪纸课程作为区本课程,面向全区各中小学全面展开。作为河北区美术教研员和天津剪纸艺委会会长,我责无旁贷地接受了培训师资和研发剪纸教材的任务。为了让老师们尽快熟悉剪纸课程的基本框架和教学理念,我每学期都为全区美术老师做一节剪纸课,本学期我在育婴里小学做了一节四年级《剪葫芦》,我在设计这节课时要求自己,不做课件,一把剪刀、一张红纸、一根粉笔走进课堂。目的是让老师们感受剪纸常态课的教学方法,让老师们易学,易教,便于操作,感到剪纸课程并不神秘,让学生们感到剪纸课程很有趣,剪纸技法不难学。

下面就本节课的几个思考点进行梳理,望大家指正。

一.处理好“仿”与“创”的关系

上课伊始,我在黑板上竖着画了两个大小不一的圆形,让学生猜像什么,以此来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用线将两个圆连接起来,学生马上猜到是葫芦,我又将葫芦中间画一条竖线,让学生说出葫芦左右有什么特点,学生马上意识到左右对称。我趁热打铁:“那可以用什么剪纸方法去剪制呢?”多数学生都能意识到用对折剪纸的方法。于是我在投影仪下用折好的红纸剪出一个剪影的葫芦形象,并在葫芦里面运用锯齿纹、月牙纹剪出娃娃脸的形象。然后让学生折好自己手中的红纸,仿照着老师剪好的葫芦娃娃形象剪出来。

对于这一环节的设定,有些老师在课后研讨的时候就产生了异议。有的老师说:“《美术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孩子充分发挥想象力,您这样做是不是束缚了学生的创造力,是不是不符合课程标准?”我给老师们进行了分析,我认为模仿是为了更好地创造。就像盖房子一样,基本技能就像砖瓦,创作构思就像设计图,如果没有构思就没有创造,如果没有模仿就没有学习基本技能的过程,就像没有砖瓦的空中楼阁。试想,学生连最基础的葫芦都不会剪,上来就让他们进行创作,他们的作品会是多么的“惨不忍睹”。当然,一节只有模仿没有创作的美术课也是不完整的。所以在学生可以不用铅笔起稿,直接用剪刀剪出葫芦娃娃形象的基础上,我在下一个环节重点讲解在葫芦外形上进行剪纸创作的基本方法。学生在学会了仿剪葫芦和创作方法的前提下,很快创作出形态各异、丰富多彩的葫芦造型。由此可见,模仿是为了更好地进行创作,让学生适当模仿是很有必要的。

二、处理好学习技法与学习剪纸文化的关系

我认为,学习剪纸不仅是学习技法,更重要的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绝大多数学生不可能成为剪纸艺术家,让他们通过学习,感受剪纸艺术博大精深的艺术魅力,热爱中华文化,从而增强爱国意识是课程的重要目标。所以在课中我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环节不间断地向学生传授剪纸文化。如,为什么剪葫芦?葫芦在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中代表着什么?有个别同学一知半解,大多数同学更是一无所知。我就从葫芦的美好寓意讲起。讲到葫芦是“福禄”的谐音,葫芦大多是由两个圆组成的,代表团团圆圆,葫芦里面有很多子,代表多子多福,葫芦的藤蔓长长地蜿蜒下来,代表子孙绵延不断等等。更讲到我们老祖先将带有美好寓意的物象都作为吉祥物来寄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些文化的讲解无疑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递。

听到这样的文化知识,大多数学生都是带着感情去创作的。很多学生说,老师,这个剪好的能带回家吗?我想送给我奶奶,祝贺她儿孙满堂。这不就是润物无声的敬老教育吗?

三、吉祥符号的运用是剪纸的基本表现手法

葫芦里面剪什么是学生最茫然的,也是本节课的难点。让学生随意想象是不负责任的表现,如果都按照老师的示范剪制,又感觉千篇一律没有新意。最好的办法就是将剪纸中最基础的吉祥符号教给学生。如:铜钱、元宝、吉字、春字、如意等,学生有了抓手,创作起来才能游刃有余。

吉祥符号是剪纸中最常见的语言符号,它们在剪纸作品中往往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但在我听过的剪纸课中却很少有老师给学生讲过,所以孩子们只能天马行空地“胡乱创作”。试想没有优美的语句,怎么能形成令人陶醉的诗篇。在这一环节,我不是将吉祥符号简单地介绍给学生,而是将每种符号如何设计、如何剪制,逐一进行分析、板书、示范。我想,只有让学生真正学会如何剪制这些符号,学生才能大胆创作,才能创作出符合剪纸特点的剪纸作品。

四、剪纸中的“美”如何渗透给学生

剪纸中的剪纸语言如何设计是剪纸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很多老师会让学生随意设计,但这样设计出的作品纹样杂乱无章,缺少了剪纸的味道和美感。

我认为剪纸教学中既要引导学生积极创作,又要让他们潜移默化地学会剪纸中的“统一变化”规律,这一规律才能充分体现剪纸中的美。教学中既要保留他们的童趣,又要提升他们的审美意识。所以我采取了对比教学法,让学生通过“有序”与“杂乱”来自己判断美与丑。我将一幅剪纸语言有规律的作品和一张杂乱无章的作品出示在黑板上,让大家自己进行分析,学生一目了然。通过对比,大家一致认为“有序”是剪纸纹样设计的魂,并总结出“统一变化”的剪纸法则。在剪制时一定要运用“统一变化”这一法则完成剪纸作品。这一环节不仅让学生学习了剪纸语言的设计方法,而且学会了如何欣赏一幅优秀的剪纸作品。这种教学方法直观,学生易理解、掌握。审美意识的形成,比学生掌握若干高超的剪纸技法更重要。

五、剪纸题材如何选定

为何选择葫芦作为剪纸主题?有些老师或许看多了长幅巨作的剪纸作品,总认为剪纸题材要创新。剪个学校的全貌才能体现剪纸的魅力。殊不知,剪纸本身就是民俗艺术,表现的就是身边常见的花鸟鱼虫,它不善于表现建筑等大型的作品,剪纸中的人物也不像速写、素描那样表现出真实的物象。剪纸是写意的艺术,通过“夸张变形”来表现物象是它的强项。所以我们在选择题材的时候首先要记得传承,要尊重剪纸的本质,尽量选择一些有吉祥寓意的、有传统文化代表性的题材,这样才能使学生学习到传统文化的精髓,不要急于创新,也不要让学生剪制不适合剪纸表现的题材。剪纸来自民间,是民俗的产物,我们要引导学生接地气,重传承,将优秀的剪纸题材、素材尽可能地多提供给学生。只有这样,才能使剪纸真正得以传承。

六、教师的示范最能唤醒孩子们对民间艺术的热爱

本节课我两次拿起剪刀,现场为学生示范剪纸技法。一次是上课伊始的剪葫芦娃娃,另一次是示范如何运用二次对折的方法剪出花朵。不用过多的语言,无须精心制作的演示文稿和视频。投影机下的现场示范,使学生不仅清楚地看出剪制的过程,而且学习了剪纸的基本技法。由此可见,视觉刺激是美术教学激发学生兴趣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我认为剪纸最能吸引人的不仅是一张张剪纸作品,更是一张红纸经过剪刀的加工变成精美剪纸作品的过程。非物质文化遗产指的是一门老手艺的制作工艺,并不只是它的艺术成果。手口相传是老一辈艺人的传承方式。所以,仅靠欣赏优秀剪纸作品图片,很难刺激到学生的眼球。因此,在剪纸教学中,教师的示范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必须在自己掌握基本剪纸技法的前提下才能进行教学。试想,一位只会纸上谈兵的将军怎么能带兵打胜仗呢。所以我建议老师们为了我们的学生,为了民间艺术的传承,拿起剪刀,您的示范引领是唤醒孩子们热爱民间艺术的金钥匙。

我只是就一节剪纸课谈谈自己的想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也是在探索中,肯定还会有更加符合剪纸教学规律的完善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策略,有待同仁们集思广益,总结出一套操作性更强、更能激发学生热爱民间艺术的剪纸教学方法。

将剪纸上升为剪纸课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更不能一蹴而就。要经过长期的研究、实践、论证、修改、再实践……是漫长的过程。所以,老师们要潜下心来研究,不仅要研究剪纸文化与技法,更要研究剪纸教学中独特的教学策略,只有探索出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才能将学生带入剪纸的意境,才能让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代代相传,长久不衰。

猜你喜欢
剪纸作品葫芦剪纸
“葫芦镇”上喜事多
王家乐剪纸作品选
写意葫芦
庆祝建党100周年剪纸作品
季玉兰剪纸作品
剪纸
宝葫芦
于富业剪纸作品
剪纸
剪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