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短材料组合型阅读题研析

2017-02-18 15:58王德志
教学月刊(中学版) 2017年12期
关键词:组合型试题考查

王德志

(云南罗平富乐一中,云南罗平 655815)

中考短材料组合型阅读题研析

王德志

(云南罗平富乐一中,云南罗平 655815)

短材料组合型阅读题在各省市中考试题中出现的频率较高。它是融比较性和研究性于一体的大阅读,所设问题看似简单,其实不然,解答这类试题需要考生善于运用纵横比较的方法,把学过的知识灵活地融入阅读理解中。

语文中考;短材料组合型试题;阅读理解

纵观 2016 年的中考语文试卷,短材料组合型阅读题在各省市中考试题中出现的频率较高,广大师生在2017年的中考语文备考中应格外关注。

从材料组合上看,短材料组合型阅读题常常围绕一个主题精选材料,各材料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组合后材料所容纳的信息量、空间跨度大,综合性强。从命题思想上看,它能够灵活考查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比较能力和探究能力。

一、同题材短材料组合阅读试题

同题材短材料组合阅读试题,即把题材相同但表述内容截然不同的有关阅读材料组合在一起让考生阅读,重在考查考生对祖国优秀文化的分析综合能力。

如2016年浙江省宁波中考卷的短材料组合型阅读题(选材来自《中学生阅读》,有删改),材料以“该不该让家长陪读”为题材,首先以“编者按”的形式呈现编者对“陪读”概念的导入式理解,谈到当前家长陪读的现象,提出“该不该让家长陪读呢”这一问题。然后呈现三位同学对此问题的看法:广东的刘同学由孟母三迁的故事引入,谈到陪读的若干好处,得出应该陪读的观点;河南的李同学从三个方面谈到家长陪读的不利因素,得出不应该陪读的观点;浙江的张同学另辟蹊径,谈出了对陪读的独创性理解,认为陪读的重点应放在“读”上,而不仅仅放在“陪”上,家长要“读”懂孩子,理解孩子,摆正自己“陪”的位置。材料后设置的问题大致如下:

10.下列语句来自三位同学的发言,请把它们分别放到材料中最恰当的位置。

11.编者选取了三位同学的发言,其意图最有可能的是哪一项?

12.议论性文字要求具有说服力,请选择一位同学的发言,分析他是如何做到的?

13.阅读材料,探究问题。(材料是上海的李女士谈自己陪读的状况及结果。问题是:“你认为李女士在陪读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请结合文本中三位同学 的发言作出分析。”)

【简析】题10为语句还原型试题,既考查学生句子的衔接与照应能力,又考查学生把握中心进行议论的能力。题11为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三则材料的准确理解与精要概括的能力。题12为开放性主观性试题,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与分析能力,考生答题时只要有理有据、表达流畅即可。题13为主观性试题,考生答题时只要把三位同学的观点结合李女士的陪读状况进行分析,语言明确、清晰即可。

二、异题材(体裁)短材料组合阅读试题

把题材和体裁都不相同的有关阅读材料组合在一起让学生阅读,重点考查考生对阅读材料的信息整合能力和聚合思维能力。此类阅读题具有短平快的特点,是新课程理念在阅读能力考查中的具体体现。

如 2016 年江苏省南京中考卷的此类试题:材料一是清代查慎行的七言律诗《黎峨道中》,这是教材外的篇目,内容涉及苗族服饰;材料二是沈从文散文《古人的文化》的部分语段,内容涉及商周时期少数民族的服饰特点;材料三是韦荣慧的现代纪实散文《云想衣裳》选段,内容涉及苗族文化及苗族服饰。材料后设置的问题如下:

14.请简要描绘诗人在黎峨道中看到的场景。

15.结合三则材料,谈谈苗族服饰有哪些特点。

16.顺顺在博物馆看到一件绣有牡丹花的古代苗族衣裳。牡丹产于北方,西南并不生长。顺顺很奇怪。你阅读上述材料后,向顺顺谈谈自己的理解(请写出五点)。

【简析】题14考查学生调动文言积累及想象能力对课外古诗句的理解赏析能力。题15考查学生的综合阅读、理解与概括能力。题 16 考查学生对阅读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三、断续性文本组合阅读试题

断续性文本,是相对于连续性文本而言的,其特点是直观、简明,概括性强,易于比较。此类试题的目的是让考生从断续文本中获取所需要的信息,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如2016年湖北省襄阳中考卷的此类试题,两则材料是不同作家写同一对象的作品,属于对比性组合材料:材料甲为《世上最温暖的花》(摘自《思维与智慧》2016 年第 3 期),是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的抒情散文;材料乙为《棉花!棉花!》(摘自《散文》2006 年第2 期),也是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的精美散文。设置的问题如下:

17.①甲 文文 题“世上最温暖的 花”有 何含义?②乙文文题为什么连用了两个感叹号?

18.结合文意,谈谈你对甲文第④段加点词语“有了着落”含义的理解。

19.甲文第③段画线句运用了两种修辞手法,请任选一种作赏析。

20.虽然乙文中间删减了几个段落,但仍能看出结构上的首尾呼应。请具体说明。

21.作为抒情散文,甲、乙两文都采用了象征的手法来表达情感。请说说两文中的“棉花”分别象征了什么。

【简析】题17考查考生对文章标题的理解及文题中标点符号的理解。题18考查考生结合语言环境品析重要词语的能力。题19考查考生从修辞的角度赏析语句的能力。题20考查考生把握所读文章结构的能力。题21考查考生对文章写法的理解及对象征手法理解的能力。

四、网帖组合阅读试题

这是对学生多种阅读能力的考查,要求教师切实关注学生对多种媒介的阅读,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备考中教师要认真组织学生进行多角度阅读的演练。

如2012年浙江省台州中考卷的试题:

阅读下面这则网上的“热帖”,联系生活实际写出你的跟帖。

【热帖】

楼主:从小我就有个宿敌叫“别人家的孩子”。这个孩子不玩游戏,不聊QQ,天天就知道学,回回年级第一。这个孩子可以九门功课同步学,妈妈再也不用担心他的学习了……

【跟帖】

1楼:每个妈妈心里都住了个“别人家的孩子”。

2楼:家长们总喜欢拿自己家的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作对比,但是你知道孩子的想法吗?

3楼:有一次,我妈说楼上的孩子在看书,我说楼上的说了她在看电视。我妈说,人家就是怕你超过她所以骗你。

你的跟帖:

【简析】网络跟帖题,微博填空题,往往要求考生就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发表自己的观点或感想。解答时,首先要读懂帖子、读懂材料内容、看清相关提示,然后把对文本内容的准确理解与自己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思考,并用得体的语言进行补写。

五、文本与图片组合阅读试题

如 2016 年北京市中考卷试题:材料一属于文字材料,介绍京剧知识;材料二也属于文字材料,介绍梅兰芳。试题要求考生结合命题者提供的图片进行观察,考生需要通过多向理解才能解答试题。

15.下面是梅兰芳纪念馆中的“兰花指”展板,结合材料二,请你说出纪念馆布置这块展板的目的是什么。

17.梅兰芳在《霸王别姬》中扮演虞姬。下面两幅图片是虞姬在听到楚歌后使用的手势,请结合“链接材料”的内容,简要说明梅兰芳使用两个手势共同表达了虞姬怎样的情感。

【简析】题15考查考生文图结合的理解与感悟能力。题17考查考生拓展阅读、课外文言文阅读、借助图片及文字材料体会人物情感的能力,答题时能结合文言文的内容以及图片的手势变化,冋时提炼情感即可。

六、文本与表格组合阅读试题

如 2016 年贵州省遵义中考卷的试题,以“大数据”为标题,精选四则材料(材料来自《南方周末》《人民日报》等):材料一以 2016 年“数博会”在贵阳召开为引子,谈及大数据的特点及优势;材料二谈及大数据反行骗伎俩的研制;材料三谈及大数据的创新运用;材料四向考生提供2015年反信息诈骗联盟发布的大数据统计表格两个。问题设置如下:

15.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大数据的特点。

16.请从表一、表二中归纳出三点有意义的结论。

17.下列内容,陈述正确的一项是哪一项。

【简析】题15考查考生在阅读中捕捉重要信息的能力及概括能力。题16考查考生在阅读中的探究能力及总结归纳能力。题 17考查考生对文本内容的准确理解与准确判断能力。

总之,短材料组合型阅读题综合性比较强,侧重考查考生的语文功底,需要考生把学过的知识灵活地融入阅读理解当中。它是融比较性和研究性于一体的大阅读,所设问题看似简单,其实不然,而考生能力有限,这就需要考生善于运用纵横比较的方法来答题。

(责任编辑:方龙云)

猜你喜欢
组合型试题考查
提质增效“组合型”长效机制构建研究
——以国网福建电力实践为例
2021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四)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巧用“分割”解组合型物理计算题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组合型新材料作文例谈——以2019年高考作文为例
2019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五)
《陈涉世家》初三复习试题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二)
变截面涡旋齿组合型线的径向铣削厚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