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邓中夏“养成建国人才,促进文化建设”思想及启示

2017-02-20 14:37肖青桃
党史文苑 2017年2期
关键词:邓中夏教育思想

肖青桃

[摘要]作为中国共产党早期重要领导人之一的邓中夏,在其短暂而波澜壮阔的革命生涯中,与教育结下了深深的情怀。他在主政上海大学期间提出的“养成建国人才,促进文化建设”的办学宗旨,不仅在民主革命时期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培养革命干部作出重大贡献,而且对今天建设人才强国战略具有重要的启迪。

[关键词]邓中夏 教育思想 人才强国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长期处在帝国主义侵略和本国封建主义统治下,不仅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且采取了奴化教育和愚民政策。统治阶级认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基本上剥夺了下层民众的教育权,导致国民文化素质极其低下,文盲半文盲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五四运动前后一些进步的知识分子为改变这种现状,发起并领导教育一般劳动者的运动。1916年,全国教育会联合会第二次年会通过了《注意贫民教育案》《失学人民补习教育办法案》的决议。1919年,杜威来华讲学,大力倡导平民教育,使平民教育逐渐成为社会热潮。同年2月,李大钊发表《劳动与教育问题》,呼吁多设劳工补助教育机关。此后,一些初步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先进分子,以及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纷纷在“拥护民主”的口号下,开展争取人民教育权利的运动,各种平民教育学校、团体和报刊涌现。同年3月,邓中夏等发起组织“平民教育讲演团”,在城乡和工厂开展活动,早于1920年底筹办的长辛店劳动补习学校[1]p25。可见,在中共早期重要领导人当中,邓中夏较早认识到国民文化素质低下的严重状况,要“改造中国,必先改造国民”,着力于从发展教育入手提高国民文化素质,达到民主革命的胜利和建设一个新的国家。

一、“养成建国人才,促进文化建设”的思想主旨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但党的创始人都不是工人出身,而是一批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先进知识分子。“出席中共一大的13位代表多数是教师和青年学生,属于知识分子阶层,没有一个是工人身份。当时全党50多名党员,绝大多数属于知识分子。党的三大时,全国427名党员中,工人党员164人,占总数的38%。”[2]p633在发展工人党员的同时,中共三大、四大通过的党章和决议都明确规定,可以吸收非劳动者中的优秀分子和农民、知识分子入党。此后,党组织发展迅速,大量农民和小资产阶级中的革命分子加入到党内,一方面壮大了党的队伍和革命力量,另一方面把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意识带进了党内,加之旧中国农民被剥夺受教育的权利,文盲比重大,这就造成了党内思想混乱、全党范围的理论文化水平不高的状况。此种情形,不利于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和革命者思想觉悟的提高。

1922年春,私立东南高等专科师范学校在上海成立。由于原校长携款出逃,老同盟会会员于右任出任新校长并将校名改为上海大学。10月23日,上海大学正式成立,这是共产党实际领导的培养革命人才的高等学校。1923年初,李大钊推荐共产党员邓中夏任校务长并主持工作。邓中夏以“养成建国人才,促进文化建设”为宗旨,制定学校发展规划,草拟上海大学章程,并进行大胆改革,采取了增加社会学系、专门开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聘请大批革命家执教、解聘不称职的教员等一系列措施。此外,还邀请瞿秋白担任社会学系主任,切实加强上海大学的领导与教学力量。

上海大学主动适应革命形势的急剧变化,培养革命急需的各类人才。邓中夏还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眼光看到中国革命一定会取得胜利,要建设一個新的国家就需要大量的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才,因而提出“养成建国人才,促进文化建设”的办学宗旨,并对教育制度进行了大刀阔斧的革新,还举办星期演讲会、夏令演讲会,邀请名流、学者来校演讲,李大钊、章太炎等就曾来校演讲。此外,学校还引导学生建立各种研究会和学术团体,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培养了一大批人才。在邓中夏、瞿秋白等共产党人领导下,短短一年时间上海大学就成为颇具规模的高等学府[3]p121。其办学理念对于今天我们建设人才强国战略依然具有重要启迪。

二、社会主义人才强国战略内核

“所谓人才强国战略,就是依靠人才实现国家富强的战略。通过加强人才培养,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规模宏大的人才队伍,将我国由人口大国发展成为人才强国。通过改进人才管理,挖掘人才潜力,激发人才活力,让人才的能力得以充分发挥,让人才的价值得以充分体现。”[4]p106

邓小平曾指出:“马克思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事实证明这话讲得很对。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5]p274“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没有知识,没有人才,怎么上得去?”[6]p28十四大报告指出,将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的根本大计,知识分子的才能和创造性能否得到充分发挥关系到现代化建设的成败。世纪之交,中央提出要制定和实施人才战略,十五届五中全会确定把培养、吸引和用好人才作为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切实抓好;2001年提出“实施人才战略,壮大人才队伍”;2002年中央提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2003年12月中央作出《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2007年人才强国战略写进了党章和十七大报告;2012年11月十八大报告提出“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是保证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根本之举”[7]。从以上关于人才强国战略方针政策可以看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离不开人才队伍,而要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就必须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如前所述,邓中夏在教育实践过程中,非常重视人才的教育与培养,他邀请了共产党人蔡和森、恽代英、张太雷、沈雁冰、施存统等在上海大学任教,共产党人和国民党左派力量在该校占主导地位,这些教师本身就是民主革命时期的社会精英,他们学识丰富、视野开阔、思想解放。学生来自全国各地,李硕勋、余泽鸿、刘华、何秉彝、黄仁、郭伯和、钟复光、杨之华、贺昌、阳翰笙、秦邦宪、王稼祥、杨尚昆等曾在此学习。上海大学是我党在大革命时期参与领导办学时间最长的一所学校,历时4年半,党员由10余人发展到100余人,为中国革命培养了大量的人才。上海大学有“东方红色大学”之称,“文有上大,武有黄埔”[8]p262。

改革开放以来,“党对人才强国战略认识的不断深化,贯彻了解放思想是先导、解放人才是关键、解放科技生产力是核心的人才发展理念。没有思想观念的大解放,就没有人才事业的大发展”[9]p30。要使人才强国战略真正落地生根,就必须以更高的起点、更开阔的视野,实现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转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人才。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要加大改革落实工作力度,把《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落到实处,加快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要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向用人主体放权,为人才松绑,让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充分迸发,使各方面人才各得其所、尽展其长。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做好团结、引领、服务工作,真诚关心人才、爱护人才、成就人才。”[10]为人才强国战略进一步指明了方向,为加强人才工作提供了依据。

三、教育为人才强国提供有力支撑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反映了教育的重要价值。人才是强国的源头活水,人才队伍的培养和建设决定了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运。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教育要先行,通过教育培养人才,促进经济社会大发展大繁荣。教育为人才强国提供有力支撑。教育助推人才强国,教育对人才培养具有涵濡熏陶的独特作用,教育思想和理念作用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并随着社会变革发展而不断更新。国家强盛要靠人,人的发展要靠教育。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就是要普遍提高全体国民素质,就是要建设庞大的人才队伍。现代教育体系不仅是培养人才的重要摇篮,也是传承创新文化的重要基地,更是支持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人才培养与教育发展是互相关联互相依存的。“中共从人才强国战略高度出发,对教育事业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深化教育改革,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努力发挥教育在人才队伍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促进教育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为将我国建成创新型国家、人才强国、人力资源强国奠定坚实的基础。”[11]

从根本上说,综合国力的增强必须依赖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大量合格人才的培养,即取决于教育。教育水平的高低,决定了一个社会生产力水平的高低。教育的发展要以现实生产力为基础,反过来,高水平的教育又会成为推动生产力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力量。这种辩证关系说明,通过教育提高了劳动者素质,奠定发展社会生产力所需要的人才基础;而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又需要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智力、体质水平。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专业人才,专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在提供专业人才方面所起的作用,可以说是无与伦比的。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的重大障碍是人才短缺,而这恰恰是教育不发达的结果。愈是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家,愈清醒地看到人才的意义,因而把教育提到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建设人才强国是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合乎历史与逻辑的发展,是党从统筹“五位一体”总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客观需要出发,“基于对人才队伍在历史进步中的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胸怀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远大目标而提出的战略举措,是对人才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是对发展人才队伍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12]p31。改革开放30多年的经验表明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如此,十八大强调:“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7]

经济发展靠科技,科技进步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早在五四前,陈独秀发表《今日之教育方针》,主张教育方针应是“补编救弊,以求适世界之生存”。提出教育须贯穿现实主义、惟民主义、职业主义、兽性主义等四大主义[13]。教育必须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发展教育,对提高中华民族素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先导性作用。邓中夏在主政上海大学期间,中国共产党人的教育理念就是与实际相结合、与中国革命的形势相结合、与提高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相结合,瞿秋白讲的“苏联的新经济政策”、恽代英讲的“中国政治经济情况”、萧楚女讲的“中国的农民问题”等等,都贴近当时的社会现实、学生需求、中国革命的形势,因而普遍受到学生及社会大众的欢迎。今天,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教育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以与时俱进的理念进行教育改革,在教育理念、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设置以及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等方面要与时代的需求和社会的发展进行对接,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建国人才”,实现人才强国战略。

参考文献:

[1]杨军.邓中夏思想研究[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

[2]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宣教局.全国党史文化论坛文集(第2册)[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3.

[3]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上海市文物局.中国共产党早期在上海史迹[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3.

[4]秦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3.

[5]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6]邓小平思想年谱(1975—1997)[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

[7]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2-11-18.

[8]倪兴祥.中国共产党创建史大事记[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9]文魁,谭永生.达论:人才测评新体系——从理念到方法的探索[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10]習近平.把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落到实处[EB/OL].人民网,2016-05-07.

[11]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专题组.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有力支撑[N].中国教育报,2011-12-09.

[12]薛萍.文化中国[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4.

[13]陈独秀.今日之教育方针[J].青年杂志,1915(2).

责任编辑/彭月才

猜你喜欢
邓中夏教育思想
邓中夏:化成灰我也是共产党员
邓中夏:“最后胜利终究是我们的!”
邓中夏:“我邓中夏烧成灰也是共产党的!”
邓中夏:杰出的工人运动领袖
邓中夏:用生命诠释初心
“理论”到“游戏”
浅论罗家伦的民族主义教育思想
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 办有气质的乡村小学
践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开幼儿美术之路
贯彻陶行知教育思想加强师德建设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