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模仿开始,向典范学习

2017-02-23 23:43刘晓春
文教资料 2016年28期
关键词:常态化写作教学

刘晓春

摘    要: 写作教学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最主要的途径。相比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尤其是“小作”的写作教学,课程内容单薄空洞,教学过程简单粗糙,呈现出一种“异态”。依据“读写结合”的要求及样例学习理论,以课文仿写让写作与阅读共用教材,共用课堂,同步推进,让写作教学有常规的教学流程,有具体的教学材料、目标和内容,从而实现常态化。

关键词: 写作教学    常态化    课文仿写    样例学习

教学效率主要取决于常态教学质量。所谓常态,不仅指非公开课状态,更要具备以下特征:一是有教师指导的在校学习而非节假日自学;二是具备教学材料、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课堂教学过程和实践转化等教学常规内容和流程。用这个标准衡量,阅读教学是常态化教学,而写作教学在这几个方面都有或多或少的缺失,呈现出一种教学“异态”。

《语文课程标准》7-9年级学段写作的目标与内容是这样的:“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14次,其他练笔不少于1万字,4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1]按考试标准,这14篇作文都在600字以上,一般称之为“大作”;习作的篇幅则从几十字到几百字不等,一般称之为“小作”。按此要求,学生在校期间除大作外,每天都要完成50字的写作训练量,写作速度要达到10分钟110字,即每天花上5分钟,写上50多字的“文从字顺、内容充实、有真情实感”的短文。

这要求不算很高,但在实际教学中效果不好。相对于勉强进入常态化的“大作”教学,“小作”教学相当“自由”:有作文题目无教学材料,有写作要求无教学目标,有教学任务无教学时间(大多为周末作业)。某些学生在“自由写作”、“怎么想就怎么写”之类的空泛指导下如盲人摸象,以贫瘠的经验和方法反复地写,反复地试错……即使在反复摸索中取得些微进步,即使有个别学生脱颖而出,也是付出太多收获太少,不能掩盖写作教学整体上的高耗低能,效率低下。

“小作”教学之所以如此“异态”,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科学的、具体的、实用的教材,教师无本可依,学生无例可学。我们要面对现实,承担现实,驾驭现实,在现有教学格局下依据《课程标准》“读写结合”的要求及“样例学习理论”,尝试以课文仿写的教学方式,探索“小作”写作教学常态化之路。

课文仿写,简而言之,就是以课文为范本的模仿写作。这一设计力求通过三个步骤实现“小作”写作教学的常态化。

1.将课文作为“小作”写作教学的材料。

叶圣陶先生说“课文只是一个例子”,它是阅读的例子,也是写作的例子。《孔乙己》的白描手法、《白杨礼赞》的欲扬先抑、《鼎湖山听泉》的移步换景……写作范例教材中俯拾皆是。样例理论认为“样例应具有典型性”,课文文质兼美,类型齐全,难易适度,长短适中,写作技法娴熟,艺术特点鲜明——是师生研究最深入、理解最透彻的写作样例,也是写作教学最丰富、最易获得的教学材料。只要运用合理、操作得当,写作教学就可以与阅读教学共用一套教材,共循一个体系,读写同步,走出写作课程无专用教材、无具体教学材料的窘境。

2.课堂以写作研究为教学内容,以写作方法学习、写作能力培养为目标。

在阅读教学牢牢占领课堂教学的现状下,怎么落实课文仿写呢?

“样例学习是指学习者通过研习样例而习得专家的问题解决方法的一种学习方法。在样例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习的对象是经过设计的样例”[2]。课文仿写不是给学生一篇“原生态”的课文进行模仿,而是提供方法和技巧,模仿设计后的样例。

样例取自课文艺术价值丰富的某一部分(词语、句子、片段等)——它往往是阅读教学中赏析的对象。此处就是读写教学的重叠区,我们从这里拓展,将课堂向写作教学延伸。

对于同一课文的艺术价值,阅读教学侧重于品味赏析,其教学思路可简括为:用了何种方法?达到何种效果?而写作教学侧重于学习借鉴,教学思路可简括为:如何运用这种方法写作?如何达到这种写作效果?所以面对仿写课文,课堂教学不能止步于阅读教学,而要引导学生站在“怎么写”的角度继续研读,直至提炼出值得学习的写作要点(简称为“仿点”),即文章的写作方法、写作思路、写作态度等要点。

朱自清的《春》是语文教材的名篇。在完成“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这些阅读教学的内容后,我们选取一个典型片段,如“春风图”,分析其中蕴含的写作技巧:多角度描写,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虚实结合……这些都是“仿点”。仅有概念性知识还不够,还要继续追问:风无色无味无形,怎么从视觉、嗅觉、味觉方面写呢?如果是微风又如何从听觉方面写呢?怎么把抽象的风写具体呢?青草、春鸟、牧童和风有什么关联呢?等等。在这样的追问中,学生对课文的阅读越仔细,思考越深入,理解就会越透彻——写作技巧的理性认识和运用方法就掌握得越好,仿写的质量就越高。

课程标准提出“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这个步骤就是这一理论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正是选择以课文作为读写结合的结合点,课文仿写作为落实读写结合读写的具体操作,写作教学才能对接阅读教学,才能跻身阅读教学课堂。

3.以仿写训练实现写作教学内容的实践与转化。

写作是一种高级技能,必须反复实践,持久训练。课标明确了学生每学年1万字的“小作”写作量。上一个步骤帮助学生完成了写作知识、写作方法的知识储备,接下来就应该趁热打铁,推动学生学以致用,进行仿写训练。

如果是随堂训练,控制在10分钟以内为宜,仿写题目要与课文相关,如学习巴金《繁星》中关于“海上之夜”的排比句,就从课文取材,设计“海上繁星”的仿写题目;学习冰心《嫩绿的芽儿》的拟人、对话的写法,就紧随诗歌续写一段“冬季对话”……这样就能确保课堂教学中心明確,不枝不蔓,就能做到以读教写,又以写促读,读写紧密结合,同步发展。

如果仿写的篇幅较长(尽量控制在20分钟之内),则设计成当天的课后作业。设计的仿写题目要与课文拉开距离,呼应“大作”教学,贴近学生生活,推动写作向课外迁移,避免生搬硬套地模仿。

同一篇(一段)仿写课文,会有不同的“仿点”。仿写时要分清主次,强调主要仿点必须运用,次要仿点自选;而同一个“仿点”又会出现在不同的课文中,仿写训练的设计要注意由简而繁,由易而难,适当反复,逐步提升。

下面结合两个案例说明课文仿写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操作。

案例1:苏教版七年级《语文》有一篇于漪老师的文章《往事依依》,其中有个片段回忆了两位国文老师上课诵读诗歌的情景。赏析之后可以分析提炼出几个仿点,由主到次为: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以想象和联想拓展描述,神态描写刻画人物,细节描写使之具体、鲜明……结合学生的生活,引导他们观察自己的老师,以“我的老师在课堂”仿写一个片段。

随着古琴铮铮响起,老师缓缓念道:“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声音和表情是那样沉重,好像寒风苦雨扑面而来。老师目视远方,眸中燃烧着愤怒和激烈,“仰天长啸,壮怀激烈。”愤怒又渐渐变成叹息,“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忽然顿了片刻,他用一种低沉嘶哑的声音一字一顿念道:“空——悲——切!”我眼泪几乎流了出来。大家也不由得跟着诵读起来,起初很轻,后来我们不由自主地愤怒了,山河破碎的痛苦深深地镌刻在我们的心里。到最后,我们几乎是用尽全身的力量在怒吼:“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我的耳朵嗡嗡响着,几乎要虚脱了。

这段仿写260字,除了落实了“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外,在“以想象和联想拓展描述”做得更充分,在模仿的基础上有所突破。虽然学生的写作水平很一般,但是每次用好一种技巧、写好一个片段是完全可能的。长期坚持课文仿写,有助于定点、分类、逐步解决学生的写作问题。

案例2:仿写课文《社戏》片段(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

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我们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飞一径向赵庄前进了。

这个片段动作描写、动词运用非常精彩,阅读教学也会引导学生赏析。这里我们设计成以“仿思”为核心的仿写,先抽掉这些精彩的动词,让学生根据语境先填空后再比较,最后提炼仿点——也就是先模拟创作,再向范本学习。这是为了引导学生探幽发微,推敲锤炼。事非经过不知难,学生体验了作家创作的过程,对“吟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才能感同身受,这能培养学生对文学对写作的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案例1是先阅读后提炼再仿写,案例2是先写作后阅读再提炼——前者是顺向操作,后者是逆向操作。这可以因课、因人而异,但是阅读分析—提炼仿点—仿写实践这三个步骤是缺一不可的。这三个步骤可以确保在每篇课文学习的过程中,至少有一次课堂写作教学,有一点写作学习内容,有一次写作具体指导,有一次写作训练,每次训练都能实践一种写作方法。

有些人迷信“写作天赋”,有些人片面强调“自主写作”,其实质都是“写作教学无用论”。要纠正这类偏见,首先要让写作教学从异态回归常态,面向全体,面向大多数,让多数学生从写作教学中获得帮助,获得进步。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7,24.

[2]许志毅,王英豪.样例学习的理论与实施.现代教育科學(普教研究),2009(3).

猜你喜欢
常态化写作教学
新媒体时代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常态化研究
民族预科生写作教学的对策探究
浅谈如何提高高中英语写作教学的趣味性
小学高段语文写作教学
高校郭明义精神建设的常态化机制研究
积累,为学生写作增光添彩
架设作文桥梁,探寻写作源泉
浅论高中语文写作中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