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综合性大学农科专业新生思想的教育对策

2017-02-23 00:13张灵枝王鹏程
文教资料 2016年28期
关键词:综合性大学教育对策心理特征

张灵枝+王鹏程

摘    要: 综合性农科大学新生因生源弱势及专业弱势面临苦恼,本文分析其问题产生的原因,结合新生的思想特征,提出转变综合性大学农科专业新生思想、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农业人才的教育对策,以期为综合性大学中农科专业教育者提供借鉴。

关键词: 综合性大学    农科专业新生    心理特征    教育对策

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步伐加快,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某些农业大学由原来的农业学科为主发展成为农、工、文、理、经、管、法并进的综合性大学,综合性大学学科门类由相对单一骤然增多,农、工、文、理、经、管、法等多学科共同发展的同时,学科发展出现不平衡现象,导致新型学科如文科、理科、管理类、工程类学科热度持续上升,农科类日渐偏冷,更加上我国传统观念轻农业,重视工业、商业的影响,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综合性大学中农科专业学生中的问题日益突显,农科学生中普遍存在一定的弱势特征[1]。

1.农科学生的弱势特征

1.1生源弱势。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城市生源不会报考农科专业,农村生源上大学就是为了跳出农门,绝大多数也不愿再入“农门”。一旦带上农科的帽子,对经过10年寒窗苦的他们,多数人并不是真心喜欢农科,而是不得已,就读农科的学生绝大部分是非第一志愿或调剂的,一入学就想着转专业的不乏其人。综合性大学农科学生生源的平均录取成绩是高于同批次农业院校的,但却是综合性大学各院系中最低的。这样的生源造成学生稳定专业思想,立志学好农科专业的极大障碍。

1.2专业弱势。

对于大多数综合性大学,特别是农业大学发展而成的综合性大学中,多数会出现强势理工科更强、弱势农科更弱的局面。在有限的资源下,即使传统农科学科在科研水平与学科建设方面有一定的优势,但随着本科教育的扩大,其教学资源被减少,教学优势也多数呈下滑趋势,比如我校原来属于部级农业大学,其农学、园艺等传统农科的教学科研,在学校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学科门类的增加,农学院、园艺学院等每年只招生两三百名本科生,而工程学院、经管学院每年招生为两三千名学生,差距十分明显,本科教育的资源分配就有很大的差距,学科的发展势必受到较大的冲击,这些差距,新生一入校就能感受到,给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更大的压力,所以在农科新生中会引起普遍的失落和自卑情绪。

由于以上农科学生面临的局面,加上大学新生处于由中学生到大学生过渡的角色转换期,在他们适应新环境过程中,既具有临综合性大学农科学生的弱势特征,又具有大学新生的普遍问题。

2.农科大学新生突出的心理问题

2.1因生活环境、人际关系的不适而感到苦恼、孤独。

大学新生由中学到大学,离开已经适应和熟悉人际圈子,进入一个完全崭新的、相对自由的生活环境,离开父母的陪伴,在相对需要独立意识的环境中,他们要和生活习俗、价值观念、性格爱好等有很大不同的学生打交道,在日常生活中产生摩擦是不可避免的,他们会有诸多不适应,产生苦恼、孤独。

2.2因学习方法、管理纪律的不适而感到茫然、困惑。

目前我国的中学阶段教育,还是以教师教为主的学习模式,管理上他们已经适应中学阶段在校老师管,在家家长盯的生活模式。而大学的教育,更多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特征,教师教学是提纲挈领式的,教学进度快,课堂容量大,更多的要靠学生课外自己去学习领会,学生支配时间多,某些新生对要求自律的大学生活模式无所适从,感到茫然、困惑。

2.3因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而感到失望。

部分新生对大学生活寄予过高的期望,认为大学的生活应该事事皆美好。当其置身于现实的大学生活之中,才发现并非如此,生活起居的不如意,对学校及所学专业不感兴趣,诸多的不适应,学习压力大等,种种的困难将以前的美梦打破,甚至会深感失望。

针对以上问题,对农科大学新生的管理和教育应给予足够重视,才能帮助新生顺利实现角色转变,尽快适应大学生活,为他们顺利完成大学学业建立良好学风、班风、校风,促进高校的整体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2]。

3.转变综合性大学农科新生群体心理的教育对策

自信既可以来自于自身又与个体所处的环境及个体对环境的感知中所获的积极影响有关,要改变综合性大学中农科新生的思想观念,解决他们的思想问题,必须从替他们着想的角度出发培养他们。

3.1抓好新生的入学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学风。

一见钟情,第一印象很重要,在新生入学伊始,抓好新生的入学教育工作,对新生建立专业好感、学科好感,诱导其学习欲望,稳定学生心理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新生家长见面会上,家长关心最多的就是专业是学什么的、怎么转专业等迫切想了解的问题,这既说明家长不了解孩子将要学习的专业,又说明家长受传统重工、商轻农业的社会价值观的影响,认为学农,将来所从事的职业社会地位不高,所以家长希望学生转专业,这严重影响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所以在亲生刚入学时,对农科学生的正确引导显得尤为重要。学院招生负责人要加大对农科专业的宣传力度,加强对农科专业就业状况的宣传,纠正学生和家长认识上的误区。其次,把工作做到细致入微,抓好新生入学教育这一重要时机,认真策划入学教育方式、方法,把农科专业的特色充分展示出来,把现代化农业的发展趋势充分展示出来,比如制作专业宣传片,对专业进行全方位宣传,让学生和家长对专业有个初步但全面的了解,请专业资深教授简短的专业点评等,通过入学教育,让学生对自己的专业做到有所了解、想了解、想深入了解,激发学习的动力和兴趣。

3.2充分发挥本专业成功校友的榜样作用,帮助学生及早规划自己的人生。

主要在第一学年,有目的、有计划地定期聘请资深教授、优秀校友、学者为新生开设系列讲座,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对新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专业思想教育、就业形势教育等,让学生更具体深入地了解自己所学专业,了解大学应该如何度过,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明白自己需要的知识储备是什么,明白努力方向,及早制定大學生活、学习目标,及早合理规划自己的人生。

3.3学校决策层要重视对农科学生的培养,进行必要的改革,优化农科的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决策层,应该转变教育思想观念。依托学校的整体实力和学科综合优势,迅速提升农科的综合实力,在学科建设、本科生与研究生教学及科研工作等方面做出调整和发展。在农科人才培养中,按照“重点发展研究生教育、稳定本科生教育”的办学目标,把农学类人才培养作为学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探索综合性大学中农科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确立农科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着力培养具有“宽厚型、复合型、开放型、创新型”特征的高层次、高水平、高素质的农科创新优秀人才[4]。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综合性大学必须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设置新专业,调整旧专业。培养高素质的农科人才,需要对传统专业培养结构进行调整,按照拓宽基础、更新内容、整体优化、淡化专业、加强能力、提高素质、减少学时的思路,加强农科学生的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等,精心设计适应21世纪要求的新知识结构和课程体系。这样的举措可以增强农科新生的专业自信心,为农科新生向高层次人才发展提供可行渠道,为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提供资本。

3.4学校层面应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积极构建“三育人”工作格局,关爱农科专业的新生。

3.4.1从新生思想政治辅导员和班主任工作来讲:“迷茫”的大学一年级,原因在于新生自我管理能力薄弱,突然面对太多的自由,加上农科学生的群体弱势特征,就会不知所措。新生思想政治辅导员是和学生打交道最多的人员,必须坚持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认真抓好“两头”带动“中间”。主动积极和新生家长沟通,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家长对孩子的期许,有针对性地引导、纠正、鼓励教育学生,把学生的进步当做自己最重要的工作。只有当辅导员和班主任的工作深入细致、不厌其烦,爱严交融,才能营造人才成长的良好氛围,让新生尽快适应新的环境,爱上班级、专业。

3.4.2从任课教师工作来讲:有成就的任课教师往往成为学生心目中敬仰的楷模,他们每天都与学生打交道,如果这些教师能在业务上吸引学生、在学习生活上关心学生、在思想上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业务能力吸引学生,真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则是推动学生教育的巨大力量。

3.4.3从教务和管理人员来讲:全校广大教职员工要牢固树立为学生学习、生活服务的思想,将教育和管理寓于服务之中,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服务、咨询和指导。对学生要以诚相待,正确引导,耐心教育,对于新生的一些不太恰当的行为,将惩罚与耐心地说服教育相结合,让学生心悦诚服地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实现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

3.4.4从学校政策制定人员来讲:学校要充分认识到农科大学新生心理问题比较高发的实际情况,给予他们特别的关爱和帮助。学校在制定奖学金、助学金和助学贷款等一系列政策时,要给农科学生进行适当的倾斜,也可以建立勤工俭学基金,增加勤工俭学岗位以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减少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上各种压力[5]。

3.4.5高年级学生的影响也很重要:本校长久以来实行的助理班主任制度,效果很好,从高年级学生中组织、选拔出品学兼优的学生,对他们进行培训,然后分派担任新生助理班主任,到新生班级中去,负责新生在学习、生活、社交等方面的帮助与辅导。年龄相仿,专业相同,心理相近,他们更具有亲和力和说服力,能及时、持续地给予交互式的影响,对新生各方面都能产生给予巨大的帮助[3];针对新生适应能力差、生活技能缺乏等特点,充分发挥助理班主任的带头作用,逐渐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能力。华南农业大学,长期以来实行的助理班主任制度,在新生教育方面有显著成效,他们一方面是新生的知心人,一方面是班主任、辅导员的好助手,对班上的情况总能及时掌握,帮助班主任更准确地了解学生动态,及时采取措施,促进班级建设,为良好班风、学风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

另外,有條件的专业,在第一学年,可以给新生创造一些参加实习、实践,或者参观专业相关企业的机会,让他们在实习、实践、参观的过程中,对专业有感性的认识,产生深刻的影响,对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规划自己奋斗目标有很大帮助。如农科类的专业,现在从生产,到产品开发、利用、经营销售,产业链很长,和传统农业只是在田头工作的概念完全不同。从事现代农业,绝对不是当一个只懂种田的农民,而要突破传统农业的局限,既要具备雄厚扎实的专业学基础知识,又要具备学科交叉融合能力、专业管理能力、开拓精神和掌握现代化工具技能,如电子商务平台技术的能力。对专业有深刻的了解,再回到学校,新生就可以更明确自己的目标,为成为专业型合格人才,认真地过大学生活。

综合型大学背景下的农科新生,注定是一群典型的人群,他们和其他新生一样刚入学,内心充满期待与梦想,同时受自身、家庭、社会的影响,心理有自卑的一面和被疏导、被激励的渴望,所以对他们的教育迫切而重要,不容拖延和错过,对新生的教育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是全校教职员工的共同任务。学校应强化新生入学教育,把对他们的教育融入教学、生活、服务和管理的各个环节,通过学校领导、辅导员、班主任、任课教师、管理人员、服务人员等的共同努力,帮助他们尽快适应环境、热爱学习、热爱专业、热爱学校,为培养成为有用的农业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孙细望,陈玉年.综合性大学农科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09,18:219-220.

[2]刘文刚.浅谈大学新生的特点及教育管理[J].新校园学习,2012(9):31-32.

[3]李力,刘晓红,赵文静.关于提升大学入学教育效果的几点思考[J].教育探索,2012(4):194.

[4]曹林奎,陆小毛,高贵临.综合性大学农科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J].高等农业教育,2003.04(4):17-19.

[5]习向银.论农科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及对策[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3):177-180.

基金项目:华南农业大学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JG

14090)。

猜你喜欢
综合性大学教育对策心理特征
谈谈“如意提梁”创意色彩与文化心理特征
有这13个心理特征的人,可能有潜在家暴倾向
农村中小学生书法前期心理特征及其应对策略
幼儿告状行为状况及其对策
浅析家庭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成因与教育对策
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就业状况及教育对策
医疗纠纷不同阶段患方主要心理特征及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