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对话性师生关系建构对外语教学的影响

2017-02-23 00:51门娟
文教资料 2016年28期
关键词:平等对话共同体

门娟

摘    要: 本文通过语言课堂教学中的传统教学法和对话教学法的实验性对比,旨在探讨对话理论背景下如何建构师生关系和这种师生关系对外语教学的影响。教学实践中,学生和教师如何在学和教的位置上取得平衡,师生关系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什么,以及对话教学法为主的课堂上需要注意什么、会产生什么影响等都是本文要探讨的话题和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关键词: 对话    平等    共同体    师生关系建构

1.问题提起

现在的高校教学中一对多的课堂非常常见,学生和教师相对独立的位置,使得课堂教学难以产生充分的、真正的互动,教师的课前准备无法充分应用到课堂中,学生则认为课堂参与度不高,知识获得程度不高。这种供需之间的矛盾很普遍,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本文基于对话理论,从心理学建构和社会建构两方面着手,探讨和分析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是否应该建立联系,建立一种什么样的联系,才能让学生体会到学有所得,教师教有所获。

中村惠子从社会建构角度提出社会在知识构成中发挥了本质的作用。人类的实践必须给予我们所在的共同体并参与其中才能获得。语言不是私有的、主观的,是人们共同通过行为表达出来的。语言学家Lave和Wenger的情景学习理论中也讲到学习只有通过参与才能获得,需要从交流集中汲取。基于以上学习理论,桑野隆等人提出应用到课堂教学中,所谓的交流集和共同体是指以教室为单位,教室中的人包括教师、学生在内,共同参与某种活动。具体是指通过参与和自己相近的话题讨论,自发地、平等地参与对话学习并获得学习,把这种教学称为对话教学。关于对话、对话教学的涵义,现在存在一些争议,有些学者认为对话教学是一种精神理念,是思想意识,而一些学者则认为对话是指一种新的师生关系的重构。本文中的对话和对话教学是指师生基于平等的、自发的对话参与实践和实践认识的过程。

通过调查发现,对话教学的相关研究成果已经广泛地应用到国外发达教育国家的课堂中,而中国国内只在研究生教育阶段小范围使用,本科阶段的教育中鲜少使用。对话理论的应用,可以在课堂中寻求教师和学生地位上的平衡,使得学生和教师不仅拉近距离,而且能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获得学习。因此对话教学,对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意义重大。

2.考察

2.1研究目的

本文聚焦民族高校的日语课堂,通过考证和研究,拟解决以下三个问题:(1)传统教学法中教师和学生的立场对语言学习有什么影响?教学效果怎么样?(2)对话理论背景下,教师和学生对共同参与的话题讨论如何评价?(3)对话理论在语言教学的课前准备环节应注意什么问题?

在此基础上,探讨和研究学生和教师如何在学与教的位置上取得平衡关系,最后对外语课堂教学,尤其对民族高校外语课堂提出建议和方案。为此,本文把北方民族大学2015级日语专业2班的《综合日语4》课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2015年秋季学期和2016年春季学期,共一学年的课堂观察和课堂参与,对比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法,探讨对话教学在语言教学中的作用。

2.2考察过程

为了解决以上三个问题,本文主要采用了课堂观察法和文献阅读法,并辅以半构成采访法作为研究方法。调查实施过程中,通过前4次的课堂参与和观察,确定了3位重点观察研究对象,通过对这3位研究对象的观察和半构成采访,适时地对课前准备环节进行调整,使对话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具体实施过程如表1所示。

表 1

针对《综合日语4》的课程设置和内容安排,笔者共实施了3次的对比教学实验。实验过程中:(1)运用小测验的方式对3次实验结果数据进行采样。其中,小测验内容主要以“词汇”“语法”为主。(2)在“师生互动”和“实用性”的数据采样中,采用教师观察课堂和采访学生的方法。通过以上试验方法,得出结果如表2所示。

表 2

注:“+”表示有正面的积极的作用。反之,“-”表示没有作用。

3.结论

3.1翻转教和学的主体行为人

通过以上的对比试验教学,我们不难看出,语言学习过程中,人的因素至关重要。调查发现,传统教学法虽然对于帮助学生的词汇和语法的学习有很大作用,但是在“师生互动”“实用性”上却效果不明显。学习语言的人都知道,掌握多少个单词和语法不是语言学习的目的,听说能力、交流能力才是最终的目的。也就是说,怎样通过所学的语言要素把自己的所想所感表达出来,才是语言学习的归宿。对话教学法的应用推翻了语言学习中把语法、词汇的学习作为重点的传统教学法,把重点转移到表达和表述上,更加注重语言的应用。这一转变,使得学生成为教学主体的行为人,主动性大大增强,学习参与度提高。同时,教师成为教学中的基底,增加了辅助和引导的作用。对传统课堂的颠覆性教学改革,大大优化外语教学中曾被认为最难的语言应用部分的教学。

3.2构建共同体

如何设计一个好的对话教学为主的课堂呢?需要注意什么问题呢?作为结论部分,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参考建议:

(1)构建一个师生平等的共同体。师生平等是指在教师共同体的实践参与中,教师对学生而言不再以“一对多”的方式灌输,而是以启发式的思考、讨论为主。引导学生对自身、对社会进行有效的思考,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学生的人格养成,达到大学教育的真正目的,即“育人”。

(2)构建一个实践参与的共同体。所谓实践参与,不是简单地说每个人都在就可以,而是指每个人都要参与。在这个环节,话题尤显重要。选取一个和学生自己相关的话题,通过教师引导和督促,使个人都能够参与其中。“我思故我在”,只有让学生参与到话题讨论中,才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一个人人参与的实践环节的共同体也就能自然而然地建构起来。

(3)最后,针对民族高校的外语课堂,师生背景和文化的复杂度尤其显著。民族与民族之间、异同文化背景之间、不同母语之间等的差异,在构建一个以对话为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中更是重中之重。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地位特殊,作用微妙。要权衡这些关系,平等关系才是核心,也是归宿。要构建这种平等的关系,教师在组织和安排话题讨论中,从心理上、意识上就需要足够重视。

通过本文的考查和论证,我们不难发现外语课堂教学中,启发式、讨论式教学为主的对话教学法比传统教学法更有效。因此,本文主张语言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应该以平等对话为基础。平等对话使学生在不惧怕教师威严的情况下,除了大胆地使用语法、词汇以外,还能传达出学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这样做,不仅能使教师更了解学生的日常行为,还能更深层次的帮助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对于民族高校而言,在教会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育人也很重要,因此语言教学中应该逐步进行并实践。

外语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异常密切。一堂好的外语教学课堂,一定是师生关系融洽、课堂气氛活跃的,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出学生“想表达”的激情。那么,师生关系如何建构?是以师生、生生的平等关系为基础,要建构这种师生关系的核心就是对话。反之也如此,师生之间的关系建构需要建筑在对话之上,而对话的核心和灵魂就是平等。即既符合学习的属性和意义,又正是本文所要倡导和建议的。影响课堂的要素是多样的,平等也是相对的,因此如何在应用对话教学法的课堂中建构一个学生也认为是平等的师生關系将作为接下来的课题继续探讨。

参考文献:

[1]中村恵子.「構成主義における学びの理論-心理学的構成主義と社会的構成主義を比較して―」.『新潟青陵大学紀要』第7号,2007:167-172.

[2]桑野隆.「「ともに」「さまざまな」声をだす―対話的能動性と距離」.『質的心理学研究』第7号,2008:6-18.

[3]エンゲストローム·ユーリア.『拡張による学習―活動理論からのアプローチ』.(山住勝広ほか訳)新曜社,2010.

[4]钟启泉.社会建构主义:在合作与对话中学习.上海教育,2001.

猜你喜欢
平等对话共同体
爱的共同体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共同体的战斗
积极课堂气氛的营造与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