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山武术传承发展的应然之路

2017-02-24 12:54杨志华彭健民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梅山武术观念

杨志华,彭健民

(1.湖南人文科技学院 体育学院,湖南 娄底417000;2.湖南人文科技学院 研究生处,湖南 娄底417000)

梅山武术传承发展的应然之路

杨志华1,彭健民2

(1.湖南人文科技学院 体育学院,湖南 娄底417000;2.湖南人文科技学院 研究生处,湖南 娄底417000)

当前,梅山武术在传承、发展与创新的过程中面临着一个困境,即在竞技体育文化的冲击下,以乡土社会为基础的梅山武术失去其传统功能价值,它的传承体系因现代化进程而断裂。因此,传统和现代的交融对话是梅山武术传承、发展与创新的有效途径。梅山武术传承、发展与创新的路径有:统一传统经验与现代观念;重构梅山武术文化自信;创新梅山武术技术体系。

梅山武术;传承;发展;创新

梅山武术是梅山文化的重要内容,是“梅山峒蛮”在长期社会历史实践中总结提炼而成的、具有鲜明地域特征和民族属性的传统体育文化。现代社会的发展与文化的多元融合,使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越来越强烈,传统体育文化的断裂与传承、阐述与建构等问题也变得更加复杂和深刻。在这种语境下,梅山武术的传承发展同样深受影响,其主要体现为传统与现代的悖谬,即传统的经验总结与现代观念意识的矛盾。如何促进传统经验与现代观念的辩证统一,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传统体育“文化自信”的重构,是梅山武术可持续发展的首要问题。习近平主席在“七一讲话”中提出:“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并再次强调文化自信的重要性,揭示包括梅山武术在内的传统体育的发展道路和方向。

一、梅山武术的传承现状

(一)梅山武术的技术体系与功法传承

梅山先民追山赶猎、抵御外辱,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形成了“源流有序、拳理明晰、风格独特、自成体系”的地方拳种[1]945-946。其注重桩功,讲究方寸间碾转腾挪,少跳跃,进攻手法直来直往,是一种典型的南方拳种。梅山武功套路多以地名或步法的形状命名,如梅山拳、工字桩、梅城拳、梅山掌等,它们具有拳打卧牛之地(上护胸、下护档)、出手三不归、手不搭脚不踢、冲拳迅猛之技法。梅山武术套路短小精悍,动作朴实,一招一式,直来直去,手法多变,多拳法,善用掌,变化无穷。梅山武术重桩功,有“拳好桩功稳,学拳先练桩”的传统,也有“练好三桩,功夫一半”之说。其主要练功方法有:练坐桩、箭桩、丁桩、组合桩功、负重、练抓劲等。

梅山武功萌芽于原始社会,几经演变,由风格不同的徒手套路变化出名目繁多的刀、枪、剑、棍、板凳、铁尺等器械套路。清代横阳刘应朴、大石夏屋场发转子、铁山逆坝凼肖老四被民间誉为:“朴少爷的拳、肖老四的尺(铁尺)、发转子的棍。”[2]在1983年的全国武术挖掘整理工作中,新化鹅塘陈渭南、陈汉华、廖湘元、刘正和,横阳陈福球、陈益球、杨钟泽、杨海珊,炉观的何艳华、何青海、何庭侯,洋溪的欧启楚、邹联忠,白溪的张策民,游家游本恒、易智勇、李保光,城关的刘魁作、张六喜、晏西征等拳师纷纷献艺[1]954-955。经过调查,目前传承下来的梅山武术徒手套路大约86种,器械套路大约114种。但是,老一辈拳师的逐步离世与大量青壮年进城务工,造成乡村空巢化和梅山武术的传承主体缺失,导致梅山武术的传承出现断层。同时,西方竞技体育文化主导的现代体育生活方式,通过电视、报纸、网络、手机等便捷的媒介手段被广泛普及,大量挤占了村民的闲暇时间。梅山武术的开展情况不容乐观,传承发展态势岌岌可危。

(二)传统经验与现代观念的矛盾

中西方文化在意识形态上存在差异,两者的体育形式、精神、价值追求也不同。尤其是当今社会处在变革期,文化的冲突、交融、整合,使得原生文化陷入一种困境,即对自身文化认同的混乱。

1.历史经验对梅山武术的认同

人们相信,记录已经发生的事物和参照先前的事物是经验的本质,因此,经验论被认为是对已经成为或被给予的事物的依赖[3]。梅山武术是梅山地区社会历史发展的长期主导因素;是梅山地区民众的重要谋生手段;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健身手段;是民众在祭祀祈福中的重要娱神手段。其标注了原住民的文化身份,且通过口口相传沿袭至今,最终因经验的历史惯性而形成文化与心理上的认同和依赖。梅山地区动荡的历史,为生存建构了一种对现实的合理超越,进而为形成完满的人和对美好生活的产生与发展进行现实指引,这是感性思维对梅山武术历史价值在经验上的认可。

需要明确的是,当代人对梅山武术在经验上的认同,是通过社会关系而非实践参与形成的。人在其意识形成过程中,对经验的获取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社会交往中自身与他人的关系;二是在社会交往中自身与客观事物的关系。当代人对梅山武术在经验上的认同,是通过对历史的“学”而形成的,是一种“闻知”性的经验;在现代社会实践中,人们通过亲自参与“习练”梅山武术,获得一种“亲知”经验,这种经验与“闻知”经验互相印证,实现由抽象到具体的认同。

2.现代观念对梅山武术的否定

观念层次的认知感觉比较复杂,其牵涉到价值、审美、道德、人生等方面的一系列认知。观念与历史发展具有紧密的内在联系,时代变迁的结果是观念更新的历史必然。恩格斯认为,一切观念都来自经验,都是现实的反映──正确的或歪曲的反映。亲自参与梅山武术习练的群体属于小众群体,大部分人对梅山武术的认同来源于“闻知”,缺乏具体的亲历参与,也不能实现“闻知”由抽象经验到具体经验的转化。因此,人们在面对西方体育文化冲击时,可能出现因“亲知”西方体育而否定梅山武术的观念。显然,这种尴尬局面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从功能上而言,基于现代解剖学的西方体育,其量化的锻炼手段对身体机能的发展比传统梅山武术更具操作性和针对性。这种因现实趋利而否定历史经验上的认同,也是梅山武术现代传承发展所面临的主要困境。

西方文化带来便捷的现代生活方式和竞技体育文化。相对梅山武术而言,西方竞技体育至少有两个方面更契合社会改革期民众的需求:一是竞技体育的激烈对抗通过不同媒介和途径进行全球展示,给受众带来赏心悦目的感官刺激;二是以奥林匹克运动会项目为主的西方竞技体育,其标榜“更高、更快、更强”的价值取向契合民众情感上的积极心理。梅山武术作为一种在传统乡土社会背景下土生土长的谋生之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逐步具有体育属性。但在西方话语体系下,梅山武术缺乏平等的叙事话语权,梅山武术的体育属性无法在西方语境下获得应有的地位和尊重,这是在观念层面上对梅山武术价值否定的原因。

3.矛盾导致的困境

在经验层面上,人们对梅山武术的认同来自于历史实践的总结,但这忽略了现实社会的具体需求;在观念层面上,人们对梅山武术的否定来自于与西方竞技体育的直接比较,肯定西方体育的竞技性、娱乐性和“更高、更快、更强”的价值追求,而忽略梅山武术传统功能的历史惯性。梅山武术在长期的农耕社会历史实践中承担着生活生产的重要功能,梅山先民的追山赶猎、祭祀祈福是梅山武术赖以传承发展的社会基础,进入工业社会后,这种社会基础便不复存在,梅山武术也成为一种纯粹强身健体的传统体育项目。因此,人们在经验上的认同和观念上的否定,是梅山武术现代传承发展所面临的最主要的困境。

二、梅山武术传承、发展与创新的路径探析

(一)传统经验与现代观念的统一

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基本观点认为,在认识事物的时候,既要看到事物共性,也要看到事物对立的一面,只有把二者有机统一起来,才能实现两者和谐发展[4]。解决了梅山武术在传统经验和现代观念层面上的认识问题,也就解决了传统与现代矛盾的问题。在传统的经验认识层面上,梅山武术在梅山地区的社会历史中长期占据着重要地位,主要体现在宗教祭祀、生活生产、乡约习俗、社会伦理等方面的主导作用。梅山武术作为一种记忆根植于民族历史中,这是关系到身份认同、文化价值的是非命题;在现代的观念认识层面上,梅山武术受到西方竞技体育的竞争性抑制,直接后果就是价值不显、文化流失。

梅山武术内容丰富,富有技击、健身、娱乐等艺术功效。但艺术的意义具有永久性,不一定是凝固的、一成不变的。梅山武术随着历史发展而存续至今,在20世纪80年代达到鼎盛期,这是因为它的独特文化特质迎合了当时村民的精神需要,体现出时代变化对村民观念文化的影响。武术的“本质”固然重要,但当这种本质不符合现代价值、审美、情趣等观念文化,梅山武术的原生态又与现代社会的发展不相适应时,哪怕传承千古,也会在现实面前显得渺小。20世纪90年代肇始,因梅山武术没有趁势而上,大部分功能部门、传承人固守门户之见,才会有接下来“失去的十年”。今天,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离不开必要的创新,这是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保留传统经验认同,同时积极创新,是经验层面的扬弃。梅山武术有必要在内容整合、活动方式、组织形式上进行创新,通过政府、民间团体、高校的主动介入、协同创新、扩大影响,有效引导积极观念,那么,梅山武术传承发展高潮可期。人们应该对现代观念主动迎适,并从文化安全、文化自信的角度对现代观念加以正确引导,促进传统经验的升华,这样才能真正有效的传承发展梅山武术。

(二)重构梅山武术的文化自信

梅山武术“经验”和“观念”矛盾的主要导因有两个:一是梅山武术传统的更迭滞后于时代发展,导致其在与外来文化的权衡中落入自卑窠臼;二是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传统乡土社会崩溃后未及时获得观念世界的有效引导,致使西化的现代生活方式全面入侵。这两个导因,除了归结于时代的发展变化外,主要还是来自于文化的自卑心理。文化自卑心理理论源起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以陈独秀、胡适等为代表的先哲们在反思中国近代以来的落后局面时,提出全面学习西方文化[5]。改革开放后,西方文化如洪水猛兽般涌入国门,国人惊羡于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越发自惭形秽,甚至自我批判和否定。至此,文化自卑心理达到一个匪夷所思的状态。正是在这种自卑心理的作祟下,梅山武术在20世纪90年代陷入最低谷,活动开展基本处于停滞状态,这时,重新构建起对梅山武术文化的认同感显得尤为关键。

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国民经济水平的提升,让梅山武术的发展逐步呈现出“V”形反弹,这是由经济基础的改善带来的本土文化自觉。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日益加深的当下,现代社会的一些问题也逐步浮出水面,一些有识之士又开始意识到,“保护消逝的传统”正是治理现代问题的有效途径[6]。显然,这是观念世界对经验世界的一个重新认识,彰显出中国民众正在从文化自觉向着文化自信、自强逐步发展的心理路径。这个路径的推演过程更因一股自上而下的扶持、鼓励和自下而上的坚守、创新显得愈发明晰。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梅山武术重新走上发展的道路,晏西征、陈益球等传承人为传承、发展梅山武术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晏西征创立的东方文武学院,以学校教育的方式培养大批梅山武术传人,使梅山武术的传承首次脱离传统的师徒制,拓展了梅山武术的传播途径;陈益球创立的梅山武术研究院,则以资料整理为突破点,收集大量散落民间的功法要诀,为梅山武术体系的完整做出贡献。

(三)创新梅山武术的技术体系

传统梅山武术的技术体系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根据现代社会的需要,创新重建传统梅山武术技术体系是大势所趋,是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当前,梅山武术流派众多,门户林立,各自为政,传承机制混乱,这极大地制约了梅山武术的规范发展。因此,制定统一的标准极为重要。一直以来,武术的标准化及其相关研究主要表现为两种方式:一种是不自觉的标准化,如在拳种流派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各个流派的动作规格、劲力表现、节奏风格等都经历了从泛化到标准化的不断研究、实践的过程,这种研究主要建立在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另一种是参照性标准化,如竞技武术的快速发展就得益于参照了奥运会同类项目,其套路参照体操,散打参照拳击、柔道、摔跤等[7]。梅山武术自民国以来名家辈出,这极大地促进梅山武术的发展,也流传下诸多流派。在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武术普查中,新化鹅塘、横阳、炉观、洋溪、游家、城关等不同流派武师演示的梅山武术,统计出徒手套路86种,器械套路114种,其中不少套路大同小异。由此可见,梅山武术传统体系繁复庞杂。从现代标准化的视角出发,对梅山武术进行标准化建设有利于其科学化发展,其标准化过程应遵从“简化”“统一”“优选”“协调”的原则,精选出具有典型代表性、又能体现梅山武术文化特质的拳种,参照现代学科标准加以创新改造。

三、结论

西方文化的传播带来传统社会的开放发展,在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冲撞融合的特定时期内,梅山武术经历了文化自卑到文化自觉的过程。在历史经验上,梅山武术作为一种生活生产实践手段,地位彰显,这种历史记忆成为一种文化基因得以保存。以实用主义的观念看来,梅山武术古朴厚重,但无法胜任现代社会的现实需求。经验与观念的矛盾其实就是传统与现代的矛盾,是如何正确对待“跨文化”的问题。中西文化各成体系,只有以创新理念整合传统和现代,才能实现“经验”和“观念”的辩证统一,这也是梅山武术传承发展的应然之路。

[1]新化县志编篆委员会.新化县志[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6.

[2]陈益球.梅山武功[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2-3.

[3]高来源.论人在经验世界中的超越:杜威实践哲学探究[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2011:32-33.

[4]佚名.文化自卑[EB/OL].(2015-07-03)[2016-10-10].http://baike.so.com/doc/9388262-9727258.html.

[5]佚名.辩证统一[EB/OL].(2016-01-12)[2016-10-10].http://baike.so.com/doc/1810775-1915041.html.

[6]杨志华,彭健民.梅山武术的当代生存危机与发展抉择[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4(5):33.

[7]郭玉成.武术标准化研究的概念、方法和体系:基于标准化学科视域的基础理论构建[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5(1):57.

Abstract: Today, the major challenge facing the inheritance,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 of Meishan Martial Arts is the impact of the competitive sports because of which this rural-society-based sport has lost its traditional functional value and its inheritance system is broken in a modern society. The integr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and the modern is the key to tackling the challenge. Therefore, we need to unify the traditional experience and the modern values, reconstruct people′s confidence in this sport, and innovate the martial art techniques.

Keywords: Meishan Martial Arts; inheritance; development; innovation

(责任编校:彭巍颐)

MeishanMartialArts:Inheritance,Development,andInnovation

YANGZhi-hua1,PENGJian-min2

(1.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Hunan University of Humaniti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oudi 417000, China;2.Office of Graduate Studies, Hunan University of Humaniti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oudi 417000, China)

K892.2

A

1673-0712(2017)04-0007-04

2017-02-28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中村落体育的社会功效与实现途径研究”(16BTY078)。

杨志华(1981—),男,湖南涟源人,湖南人文科技学院体育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民族民间体育理论与方法;彭健民(1966—),男,湖南新化人,湖南人文科技学院研究生处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

猜你喜欢
梅山武术观念
维生素的新观念
中华武术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别让老观念害你中暑
梅山
梅山情
健康观念治疗
新型涵道武术擂台机器人
梅山铁矿矿泥选别工艺优化
新闻观念与实践需反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