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导向初探

2017-02-24 12:54赵光元杨传勇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理论课导向意识

赵光元,杨传勇

(皖西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六安 23701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导向初探

赵光元,杨传勇

(皖西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六安 23701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导向,可以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总导向、创新精神教育教学导向、创业意识教育教学导向、创新创业能力教育教学导向四个方面进行。其中,创业教育教学的总导向是理念,创新精神教育教学导向是基础,创业意识教育教学导向是过渡,创新创业能力教育教学导向是落脚点,三者贯穿于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的总导向的理念之中。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导向

“双创”已成为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并被有力推进①。因此,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也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但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不是孤立进行的,也不是学校几个部门或几个学院的事,更不是只有专业教育才能参与其中,而是系统的、学校各院系齐抓共管、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创业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1],要坚持“面向全体、注重引导、广谱施教、结合专业、强化实践”[2]。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既有理论教学,也有实践环节,教学时间为2年至2年半(高职院校为1年至1年半),是一门涉及哲学、经济学、政治学、历史学、教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等学科的通识课程,不仅不应该被排斥在创新创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之外,而且应参加到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中去,坚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导向,在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中有所作为。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总导向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如何才能坚持并做到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导向呢?这首先要搞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关系,二者是否能兼容。其实,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迟疑者不少,也有反对的。这些迟疑和反对,主要是来自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自己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的、教学设置和安排。而且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内容众多,学生的思想发展也有自身的规律。不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内容多、教学任务比较重,本科的思想政治课程有四门,高职院校的有二门。各门课程既有各自特定的教学任务,也有自己的教学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安排。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的教学目的,总体上是“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促进大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各门课程也有自己的教学目标。这些都是客观事实,但不能以此排斥或拒绝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关联和兼容。况且,这里所主张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中的有所作为”,指向和强调的是,在一定程度上、一定范围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导向,而不是其它。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总导向,是指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充分而有效地利用自身的学科性质、教学特点,特别是持续时间长、覆盖面广的优势,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在教育教学的总体导引和方向上,渗透、贯穿和突出创新创业素材和知识,激发、启迪、倡导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精神,锻炼、培养和培育学生创新创业动力和能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总导向,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的理念,渗透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其它环节与过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总导向不是以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主导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也不是用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冲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更不是以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替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导向,不是空中楼阁,也不是无中生有,而是建立在一定的教育教学基础之上,因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内容含有不少创新创业素材,比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课程包含和渗透的理论创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涉及的实践创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众多的成长成才与职业发展的内容和素材,都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导向的教育教学基础。

但值得说明的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也明显不同于只在经济管理学院或商学院内部开展的“专业式”创新创业教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更注重“一般性、导向式”,而非“专业式”,有“面向全体”“融入人才培养体系”“普及创新创业教育”[3]的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精神教育教学导向

培育创新型人才是当今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在“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对创新型人才的培育更是摆在了突出的位置。而创新型人才首先应具有创新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创新精神是创新型人才的内在动力,没有创新精神,几乎没有可能成为创新型人才,或根本不是创新型人才。

纵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或教改过程,虽然创新精神培育不是摆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中的首要点,但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不仅很难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舍弃,而且贯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全过程。这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是紧密相联的。比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认识论、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实践观、辩证思维、与时俱进品质的认识和训练及培养,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创新思维则是构成创新精神的要素。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的中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弘扬、人生价值创造与实现的激励、健康心态和积极向上信念的孕育及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的引导,有助于学生创新动力的激发,创新动力则是构成创新精神的源泉。所有这些都构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精神教育教学导向的基础与源泉。

相对于上述较为集中的创新精神培育而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精神教育教学导向则要宽泛得多、广阔得多,是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过程中涉及创新精神培育的引导和指向。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精神教育教学导向也不是完全撇开上述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而是在此基础上再拓展,把与创新精神教育教学有关的教学材料、教学内容、教学领域、教学素材整合起来,分阶段、有步骤地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教学和实践过程中,更加广泛且突显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创新精神导向和指向。这种创新精神的教育教学导向和指向的方法与步骤,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总导向”的要求与做法类似,这里不再重复。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业意识教育教学导向

从根本上来说,创业教育、创业意识教育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物,特别在西方,已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就基本形成比较完善的创业教育体系。在此时期,国内的创业教育虽然偶尔有点滴尝试,也有些许著述②,但真正把创业教育提上日程,是在“高校扩招、大学生毕业人数增加、毕业生就业情况不乐观”的背景下逐渐开展的,直至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促进创业带动就业,……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4]。于是,高校重视创业教育、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促进大学生就业也就自然而然了。显然,创业教育与创业相去甚远,但也不可否认,无论是创业教育还是实际创业,创业意识的激发与具备都是必需的。因此,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创业意识的培育与培养是重中之重。一个人的创业意识如何,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但研究和经验都表明,学校教育与创业意识的形成呈现出相当的正相关性。

当今,创业教育在高校教育体系中的呼声与要求渐高,部分省市已开设类似于《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的课程,有的高校已成立创业学院,以此来引领或指导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甚至是实际的创新创业。但就总体情况来看,创业教育与高校的专业教育及通识教育结合得并不太好,甚至可以说,创业教育很难融入到高校的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中去。问题之一就是,在现有的学制和课程安排中,高校的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不大可能完全或全部地进行完整意义的创业教育,而注重创业意识的培育和引导,才是高校的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进行创业教育的现实选项。

作为高校通识教育中必修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也不能进行整体上的创业教育。因为在有限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进行较为专业的创业教育,无论教师的专业学术能力还是思想政治理论的教学任务,都是不现实的。毕竟一定程度上的创业教育,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创业机会的发现与把握、创业风险的评估与规避、创业资源的整合与利用、创业效率的预设与实施、创业流程的规划与运用、创业人员的培训和指导等。关于这些内容的教育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通常是无法胜任的。

但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进行创业意识的渗透和引导还是可能的。作为创业意识构成的创业需要、创业动机、创业观,以及作为创业意识种类的创业自主意识、创业偏好意识、创业风险意识、创业品质意识以及创业评估意识,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是可以渗透到课堂之中的。有论者认为,“创业意识支配着创业者对创业活动的态度和行为,是一种对创业主体起前导作用的自我意识,这种自我意识是客观物质世界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5]。基于此,创业意识便可直接融入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的教学中,其它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业意识教育教学导向也可类似地进行。这些实质上也就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业意识教育教学导向的基本要求与路径。但总体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业意识培育及培养,还是教育教学导向型的,而不是“专业型”的。

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创业能力教育教学导向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当然要以“使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党的领导和党的基本路线,学习马克思主义,树立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自觉地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为目标③,更要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似乎与“能力”无关。但这并不是说在这个过程中,没有涉及能力的教育。事实上,能力的培养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也占有一定的位置,比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就有“提高分辨是非善恶美丑和加强自我修养的能力”的教学目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也有“为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的教学目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更有“提高大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的教学目的等。这些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直接的教学目的,还有间接的与能力教养有关的教学目标。

在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的构成要素中,创新创业能力的培育无疑是重要的环节。创新创业能力是综合性的能力,涉及的方面众多,有潜在的、有显性的,有知识性的、有素质性的等。无论是哪方面的能力,在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中都不能忽视,但又不可能面面俱到,应在不同类型学科的专业教学中区别对待。另一方面也较为显然,比如有观点认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有关能力培养的教学,与一般意义创新创业教育中培养能力的教学似乎不同,至少是侧重点有别。首先应该承认,这两种能力不能完全等同。事实上,世上也没有完全一样的能力。但两种能力也不是完全无相通之处,其可兼容性在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更多的是,为提高能力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体现为一般能力,而非专业或专向能力。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创业能力教育教学导向就是,以教学目的中有明确规定的能力培养为中心,以即使没有规定的但与思想政治课教学相关的能力培育为基础,以更一般意义上能力发展为扩展,进行创新创业能力教育教学的强调、渗透、贯穿和突出。

总之,在创新创业教育的要求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各门课程,在适应各自教学设置、教学内容、教学安排,完成自己教学任务的前提下,结合创新创业教育的特点,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一定范围内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导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创业导向的教育教学是有基础的,不是无根之基,是可行的,不是无处着落。确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的总导向理念,要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精神教育教学导向、创业意识教育教学导向、创新创业能力教育教学导向为途径。在高校思政理论课创新创业导向的途径中,创新精神教育教学导向是基础,创业意识教育教学导向是过渡,创新创业能力教育教学导向是落脚点,三者贯穿于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的总导向的理念之中。

注释:

①自2013年我国政府实施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即“双创”)以来,国务院及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双创”的政策举措。

②较早的编著有:胡晓风著的《创业教育 教育整体改革的新构思》,彭钢著的《创业教育的理论与实验》《创业教育学》,张涛主编的《创业教育》。

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目标和任务,不是完全凝固不变的,在不同的时期有一定的变化和发展,但主导方面还是较为稳定的。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EB/OL].(2010-05-13)[2017-03-11].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5672/201005/t20100513_120174.html.

[2]教育部办公厅.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EB/OL].(2012-08-01)[2017-03-11].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1208/t20120817_140716.html.

[3]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EB/OL].(2015-05-13)[2017-03-13].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5/13/content_9740.htm.

[4]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 //本书编写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3.

Abstract: For th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part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e following four aspects: 1) the general orientation to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nd teaching, 2) the orientation to innovation, 3) the orientation to career consciousness, and 4) the orientation to innovative and entrepreneurial ability. The first aspect with the general orientation serves as the philosophy which guides the other three, among which the second is a foundation, the third a transition, and the fourth a foothold.

Key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nd teaching; orientation

(责任编校:彭芬辉)

APreliminaryStudyontheOrientationtoInnovationandEntrepreneurshipEducationandTeachinginCollegesandUniversities

ZHAOGuang-yuan,YANGChuan-yong

(School of Marxism, West Anhui University, Lu′an 237012, China)

G641

A

1673-0712(2017)03-0098-04

2017-04-29.

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质量工程重大教学研究项目“面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的创新路径研究”(2016jyxm1097)

赵光元(1973—),男,安徽寿县人,皖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理论课导向意识
以生活实践为导向的初中写作教学初探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偏向”不是好导向
十九大精神融入思政理论课的思考与对策研究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意识不会死
需求导向下的供给创新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犬只导向炮
独立学院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