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前期朱元璋历史形象的演变

2017-02-25 00:14陈昌云连德兰
关键词:朱元璋历史

陈昌云, 连德兰

(淮阴师范学院 文学院,江苏 淮安 223300)

【史海钩沉】

明前期朱元璋历史形象的演变

陈昌云, 连德兰

(淮阴师范学院 文学院,江苏 淮安 223300)

一代英豪朱元璋在明前期的历史接受情况很复杂。明初,帝王崇拜思潮泛滥,史书文集对朱元璋形象进行神化、圣化、雅化、人化处理,合力塑造最完美的朱元璋历史形象。永乐后,尤其是正统至成化朝,野史笔记开始披露朱元璋的人格缺陷和政治得失,朱元璋真实历史形象渐为人知。明前期朱元璋历史形象建构由神奇趋向真实,主要是由洪熙至成化朝的国力衰微、历史平反思潮和早期心学思想萌发等因素共同引发的。

明前期;朱元璋;历史形象

一代枭雄朱元璋有着从乞丐游僧到开国帝王的传奇经历,其历史功绩不仅在于驱除胡虏、恢复中华,还在于确立了垂范大明王朝近300年的国政家法,且一直沿用至清,连异族皇帝康熙都夸其“治隆唐宋”。明史专家陈梧桐云:“客观地说,以历史功绩而论,朱元璋与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相比较,确是难分轩轾的。”[1]但他又是一个性格多变、行为无常的复杂人物,一生之中,刚猛猜忌与谦和仁爱兼具,残暴专制与礼贤好学并行,其历史形象具有多面性特征。赵翼云:“盖明祖一人,圣贤、豪杰、盗贼之性,实兼而有之者也。”[2]740不同历史时期的人们出于时代政治需要,往往片面夸大其形象的突出特征,对之毁誉不断,争论不休。在朱元璋形象演变的历史长河中,明前期人们对其评价更具代表意义。考察明前期朱元璋接受史,不仅有利于全面了解他对时代政治文化产生的重大影响,也有利于洞察明前期社会思潮嬗变的历史轨迹。

一、神人天相、明帝贤君:明初的朱元璋形象

作为开国帝王,明初的朱元璋之历史形象高大完美,异乎常人。无论是乡村野老、市井百姓,还是士子官员,都不遗余力地赞美朱元璋。明初多方打造的主观化朱元璋形象远离客观真实,显得既神秘威严,又德高望众,让人对其敬畏之余又不乏亲近之心,以至万民景仰,四海膜拜。明初朱元璋历史形象的构建手法复杂多样。

一是神化其人生。人们多借助宗教迷信、民间传说将其塑造成充满奇异色彩的天神之子,成为凛然不可侵犯的帝王之尊。有关朱元璋的民间传说数量众多,而且被大量写入当时的史书文集,流传广远。其内容主要涉及神奇经历、帝王面相和神人庇佑三大主题。讲述朱元璋出世传说有“祖葬龙脉”“母食丸孕”“白气贯室”“红光烛天”等等。《天潢玉牒》是明初记载朱元璋神异事件最多的野史笔记,书中充满传奇色彩,诸如:“世宗显德中至淮南,常言荆、涂二山为濠州朝冈,有王者气。”[3]1出生时“母食丸而孕”,出家则“在寺居室,夜有红光,近视不见,众咸异之。是年旱蝗”[3]2。晚年得疾,“赤脚僧诣阙下,言天眼尊者及周颠仙遣进药至”[3]9。《皇明本纪》同样载有“母食丸孕”“红光烛天”传说[3]15。

描述朱元璋长相的传说主要有“长脸丑像”和“圆脸俊像”两种,民间多认可“长脸丑像”,形容其“五岳朝天”,并有朱元璋诛杀为自己画像的画师之说。凤阳龙兴寺供奉的是“麻脸丑像”,宫廷流行的是“圆脸俊像”,明孝陵享殿悬挂的也是雍容慈爱的朱元璋画像。《明太祖实录》对其帝王之像也有描述:“及上稍长,姿貌雄杰,志意廓然,独居沉念,人莫能测。”[4]2郭子兴称其:“状貌奇伟,异常人。”[4]3陶安赞其“龙姿凤质,非常人也”[4]5。

叙述其得天神之助的传说多见于明初史书文集。黄伯生《故诚意伯刘公行状》云:“(公)尝游西湖,有异云起西北,光映湖水中。……乃大言曰:‘此天子气也,应在金陵。十年后有王者起其下,我当辅之。’”[5]《皇明本纪》细致描写朱元璋在皇觉寺投军前的三次占卜行为和矛盾心理:“将晚,上归,祝伽蓝,以珓卜吉凶,曰:若容吾出境避难,则以阳报,守旧则以一阴一阳报。祝讫,以珓投之于地,则珓双阴之。如此者三。复祝,谓神曰:出不许,入不许,神可报乎?无乃欲我从雄而后昌乎?则珓如前。祝既,投珓,如前。神既许之,于心大惊,复祝曰:甚恐从雄,愿神复与吉兆而往他方避。祝毕,投珓于地,一阴覆一卓立,特见神意必从雄而后已,因是固守所居。”[3]15借此说明其反元是奉神旨所遣。《天潢玉牒》载有周颠仙人助战之事:“癸卯,友谅复陷南昌,太祖往援,抚定其民。将归,有颠者随来,曰:‘告太平。’”[3]33刘辰《国初事迹》也云:“常遇春投奔,帝梦金甲神人。”[3]4可谓帝王自有上天之助。

二是将其塑造成千古难遇的开国圣君。明初文人在关注朱元璋杰出军事才能的同时,更突出其功德无量的圣君贤者形象。首先,以宋濂为代表的明初文臣盛赞朱元璋是古往今来无与伦比的有德明君,其《洪武圣政记》盛赞朱元璋的治国方略:“然挺生于南服,而致一统华夷之盛,自天开地辟以来,惟皇上为然,其功高万古。”[6]874“钦惟皇帝陛下以布衣混一四海如汉高祖,以仁义化被万方过唐太宗。”[6]1154这是后世赞他“治隆唐宋”“远迈汉唐”的源头所在。《明太祖实录》开篇则圣化其身世:“其先帝颛顼之后,周武王封其苗裔于郲。”[4]1指明他本是五帝之后,有圣人遗传基因。其次夸赞他是爱民如子的仁爱之君。贫苦出身的朱元璋对百姓苦难生活了解较多,明初实行的休养生息政策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下层人民的生活。明初史书文集主要通过记录其言行来塑造朱元璋仁君形象。《皇明本纪》高度评价他军纪严明、爱惜民命之举:“我太祖心切仁民,虽一遣将,惓惓以不杀人为戒,必禁毋掳掠,毋焚庐舍。……而太祖仁民之心亦惬矣。天命人心,尚安舍此之他耶?”[3]29又评其免租政策云:“圣祖未即位之先,已有免民租税之令矣。自即位十数年来,而捐租之诏凡十余下。汉文帝而降,未有厚下爱民如此者。”[3]42《明太祖文集》则收录《免两浙秋粮诏》等7篇诏书,共同彰显其爱民如子情怀。再次称赞其乐于助人、宽容大度、知恩图报的高尚品格。《明太祖实录》载朱元璋“行至六安,逢一老儒负书箧,力甚困,上闵其老,谓:我代翁负”[4]3,赞美其尊老重贤的美德。《天潢玉牒》叙其为报答郭子兴知遇之恩而舍命相救之事:“有红军首帅彭、赵以兵来驻濠,王遂为所制,执王于狱。太祖自军归,曰:‘再生父母,有难可不赴乎?’遂入王家。明日,彭帅闻,遣人释之。”[3]3《明太祖实录》还记载其攻占集庆时以宽容大度胸怀赢得降卒信任之事:“尽降其众,得兵三万六千人,择其骁勇者五百人置麾下,五百人多疑惧不自安。上觉其意,于暮令其悉入卫,屏旧人于外,独留冯国用侍卧榻旁。上解甲酣寝达旦,疑惧者始安,乃相语:‘既活我,又以心腹待我,何可不尽力图报?及攻集庆,多先登陷阵。”[4]41此举实非常人敢为。

三是盛赞其为崇儒佑文、通经博古的博雅之君。明初文人在盛赞朱元璋马上打天下的武功之余,还极力塑造其文治天下、勤奋好学的儒君形象。首先描述其崇儒好学。朱元璋幼年家贫,无缘识字,直到皇觉寺出家时才粗识文字,但起事后好学不倦,博览经史。《明太祖实录》载:“上尝命有司访求古今书籍,藏之秘府,以资览阅。……吾每于宫中无事辄取孔子之言,观之如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真治国之良规,孔子之言诚万世之师也。”[4]287《天潢玉牒》也云:“帝独克己下人,旁求贤士,尊以宾礼,听受其言,昼夜忘倦。书宋真德秀所著《大学衍义》于殿庑,出入览观。”[3]10其次赞其雅好诗文。朱元璋虽行伍出身,但后来喜欢吟诗作对,经常举办君臣欢聚的诗文酒会,借此笼络人心,营造万民同乐的盛世景象。宋濂有《冬日应制诗序》《恭跋御赐诗后》《御赐甘露浆诗序》《恭题御和诗后》等文多次描述君臣间庚酒赋诗、其乐融融的欢乐场景。朝臣们对朱元璋的文采诗情也大加赞赏。刘基云:“及夫万几之暇,作为文章,举笔立就,莫不雄深宏伟,言雅而旨远。”[5]472宋濂赞曰:“仰瞻挥洒之际,思若渊泉,顷刻之间,烟云盈纸,有长江大河一泻万里之势。”[6]其诗文因英雄气概和帝王情怀而自具特色,颇为可观。再次把他描绘成崇儒重教、重视人才、选贤任能的开明之君。朱元璋很早就对儒家思想感兴趣,开国后,极力推行儒家治国策略。《明太祖实录》载:“丁末,诏以太牢祀先师孔子于国学,仍遣使诣曲阜致祭使行。上谓之曰:‘仲尼之道广大悠久,与天地相并,故后世有天下者莫不致敬尽礼,修其祀事,朕今为天下主,期在明教化,以行先圣之道。’”[4]516-517他通过祭祀孔庙之举,确立儒学正统地位,以利于“明教化”。朱元璋还具有较强的人才意识。《明太祖实录》载其:“征天下贤才至京,授以守令,厚赐而遣之。上语中书省臣曰:‘治国家以德贤为先,贤者天下之望也,然布衣之士新授以政,必有以养其廉耻,然后可责其成功。’”[4]581《皇明本纪》也引其语曰:“今天下甫定,日与诸儒讲明治道,启沃朕心,其敢不以古先哲王是期?岩穴之士,有能以贤辅我,我得以济民者,当不吾弃。”[3]38这些都体现出朱元璋的人才意识和思贤若渴心态。《国初礼贤录》则详细记载朱元璋礼遇刘基、宋濂、章溢、叶琛四位浙东贤才的感人事迹。为选拔优秀人才,朱元璋注意开科选士、选贤授能。《皇明本纪》评其开科选士之举:“时方草创,兵戈倥偬,成败未可知,即以开科选举为首务,此岂寻常群雄所及?抑前代创业诸君,犹未之见。所以开昭代文明之治,良有以也。”[3]40-41认为开科选举是前所未有的“昭文明之治”创举。

四是描述其真诚朴实、节俭知礼的好人形象。作为一个祖辈务农、出身寒苦的农家子弟,朱元璋身上保留着一些农民的美好品德。明初史书文集对其不乏真实描述。朱元璋真诚不忘本,多次坦言自己的穷苦出身,对身世毫不隐讳。其代表作《皇陵碑》云:“况皇陵碑记皆儒臣粉饰之文,恐不足为后世子孙戒,特述艰难,明昌运,俾世代见之。”[7]271《天潢玉牒》则将《御制皇陵碑》作为附文,并在文末总评云:“节于自奉,食不用乐,罢四方异味之贡,非宴群臣,不特设盛馔,功业益崇,愈尚俭朴。谨于礼度,对群臣必正衣冠,汉、吴之灭,躬拜大将,以谢其劳。”[3]10盛赞他的节俭知礼品德。

五是有意隐瞒其晩年残暴猜忌、屠戮功臣的历史罪行。朱元璋晚年屠戮功臣、大兴文字狱是不争的事实,也一直为后世诟病。明初史书文集处理此事主要采取隐瞒、回避手法,竭力维护其贤君形象。如诛杀李善长一案,《太祖实录》如此描述:“群臣奏善长等当诛,上又不许。”李善长深感“危惧”时,“上诏慰谕之,复召诣奉天门,与语开创艰难之际,为之流涕。复至右顺门,上谓群臣曰:“吾欲宥李佑等死以慰太师。太师年老,旦暮无以为怀。”结果李善长还是“自经”而死,“上命以礼葬之,厚恤其家”[4]3023-3027。其实,李善长之死完全出自朱元璋的精心策划,文中却有意掩盖其险恶用心,将朱元璋刻画成深念旧情、一再宽容的大善人,其粉饰、维护朱元璋形象之用意自不待言。空印案是明初三大案之首,《国朝事迹》记载却廖廖数笔:“各布政司用使空印纸。于各部查得或钱粮、军需、段疋有差错,改正却将空印纸填写,咨呈补卷。事发,太祖怒曰:“如此作弊瞒我,此盖部官容得,所以布政司敢将空印纸填写。……尚书与布政司官尽诛之。”[3]104《太祖实录》载魏观七条史实,却对其被杀 “不著一字”。编者真可谓用心良苦。

在官方的积极倡导下,明初不同阶层的人们对朱元璋形象进行了神化、圣化、雅化、人化的处理,展示其非凡能力、奇特经历和良好品质,由此塑造的朱元璋形象最为完美,这以《天潢玉牒》文末的总评部分为代表。明初文人还有意隐藏其性格缺陷,即使叙写其暴刑滥杀也辩解为天威不可冒犯,竭力维护朱元璋的高大完美形象。

二、反思历史、走下圣坛:洪熙至成化朝的朱元璋形象

永乐后,经过明初的休养生息和对外扩张,国力日渐强大,出现短暂的“洪宣之治”。但随后腐败日生,危机渐起,在“土木堡之战”和“夺门事变”冲击下,衰败至成化朝,朝政混乱,国家疲弊。此时的人们开始从明初疯狂的帝王崇拜和大国情怀中清醒过来,转而理性地思考君王和国政得失。这一时期的朱元璋评价虽然颂歌依然不断,但已有人敢于指出其性格缺陷和行事得失,圣人朱元璋开始走下神坛,在赞美和批判交响中,我们认清了客观真实的朱元璋形象。洪熙至成化朝,人们对朱元璋的赞美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颂扬其是博学好文的非凡之君。李贤《天顺日录》云:“高庙看书,议论英发,且排《朱文公集注》。每儒臣进讲《论语》等书,必有辩说,呼朱熹曰:‘宋家迂阔老儒。’”朱元璋认为宋儒注“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无也”“攻乎异端,斯害也已。”“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三条“岂不谬哉!”李贤由此感叹:“如此辩者甚多。汉唐以来,人君能事诗书如此留意者,亦不多见。由其天资高迈,所以不袭故常,能将许多见识来说。”[3]1143他夸赞明太祖学识渊博,识见超群。黄瑜《双槐岁钞·御制逸诗》也云:“太祖高皇帝在军中喜阅经史,操笔成文,雄浑如玄化自然。尝谓侍臣曰:‘我起草野,未尝师授,然读书成文,涣然理顺,岂非天生耶!’”[8]3通过朱元璋的自夸言论,彰显其文学才华出众。书中还有《醉学士诗》条描述朱元璋与宋濂等群臣饮酒赓诗、君臣融洽的欢乐场景,表现太祖的文学喜好和天赋。叶盛《水东日记》载:“太祖皇帝御制文集若干卷,奇古简质,悉出圣制,非词臣代言者可及。”[9]肯定其诗文自具特色。

二是表现其心胸开阔的皇家气度。陆容言《菽园杂记》载高祖不迁皇陵别家坟墓之事,感叹“于此可见帝皇气象,包含偏复,自异于寻常万万也”[10]。

三是肯定其开国劳苦功高。黄瑜《双槐岁钞》云:“太祖高皇帝功德福祚,超越邃古,贞应之符,有开必先。”[8]1《立斋闲录》引高巍语曰:“我太祖高皇帝之起,与汉高同而神武过之。”[11]565李贤《明一统志》也云:“至我太祖高皇帝功徳隆盛,奄有四海,乃定鼎于此。”[12]

洪熙至成化朝,人们在赞美朱元璋文治武功的同时,更多指出其品行和性格方面的不足,与明初大不相同。此时揭露和批判朱元璋形象主要聚焦其三大过失。

一是喜用酷刑峻法、杀人如麻。永乐后,随着明宣宗下令为方孝孺平反,天顺、成化朝方孝孺文集《逊志斋集》两次刊刻,建文朝冤案逐渐得以平反,国家政治高压态势消解。在宽松的政治环境下,人们敢于指责时弊,近而反思明初三帝得失功过,甚至有人以方孝孺式的直言实录批露朱元璋残暴冷酷。如发生在洪武十五年的空印案,实是朱元璋借惩治贪污为名专杀立威的一大冤案,此案牵连广泛,被杀者达数百人,受杖戍边者又数千人。但《明太祖实录》对空印案只字不提,也不见于《国朝事迹》《天潢玉牒》《皇明本纪》《逆臣录》和《大诰三编》。而成化进士宋端仪在《立斋闲录》中引《逊志斋集》所载空印案言:“洪武九年,天下考校钱谷策书,空印事起。凡主印吏及署字有名者皆系狱中。天子方怒空印事,以为欺罔。行省大臣二十余辈,守、令署印者皆欲置之死,佐贰以下榜一百,免死,为军远方。丞相、御史大夫皆知其无他罪可恕,莫敢谏。宁海郑士利为书数千言,言数事而于空印事最详。士利遂输作终身,而竟杀生印者。”[11]539指出此案乃朱元璋无中生有、独断专行、蓄意妄杀、一手制造的特大冤案,这里借方氏之语指明太祖之罪。其书对蓝玉案的记述在引用《逆臣录》基础上,特加按语:“诏胡蓝二党被诛有万五千人。”[11]543意在暴露明初史书刻意隐盖的朱元璋生性残暴猜忌、杀人如麻的历史罪行。

二是不听谏言、诛杀谏臣。“土木堡之战”后,朝政日滋腐败,国家疲弊,急需君王广开言路,重振朝纲。一些文人在反思前朝得失时,也批判朱元璋晚年不听谏言、以至滥杀谏官的恶行。李贤《古穰集》和宋端仪《立斋闲录》都载有“髙庙亦难受谏”条:“翰林编修张姓者能直言,至不能容,黜为山西蒲州学正。”所撰表词有“天下有道”“万寿无疆”语,太祖疑其有意诽谤,欲治罪。编修以圣人之言和《诗经》所语对之,上闻其说,良久曰:“此老还嘴强。”令去,竟不问。左右相谓曰:“数年以来,才见容此一人而已。”[11]540通过朝臣“数年仅容一人”之语道出朱元璋一向独断专行,不纳谏言,而且对谏臣严加惩罚。《立斋闲录》还引《逊志斋集》所记朱元璋诛杀谏官之事:“宁海郑士利为书数千言,言数事而于空印事最详。士利遂输作终身,而竟杀生印者。”[11]539又引所载叶伯巨谏言三事,上责其语皆切直,怒曰:“小子何乃敢疏间吾家骨肉!我见之且心愤,况使吾儿见之耶?速取以来,吾将手射之而啖其肉耳!”[11]542不纳谏言、诛杀谏臣是昏君的典型表现,正统至成化朝文人对朱元璋不纳谏言的批判,暴露出朱元璋专横独断的性格缺陷。

三是大兴文字狱。宣德后,随着建文朝历史平反,还出现了大量披露洪武朝大兴文字狱的资料,有意颠覆朱元璋仁君形象。如《闲中今古录摘抄》卷一载:(蒋景高)“罹表笺祸赴京师斩于市。”[13]《朝野异闻录》载:“三司卫所进表笺,以表内‘作则垂宪’诛;北平府学训导赵伯宁,为都司作万寿表,以‘垂子孙而作则’诛;福州府学训导林伯璟,为按察使撰贺冬表,以‘仪则天下’诛;桂林府学训导蒋质,为布、按作正旦贺表,以‘建中作则’诛;常州府学训导蒋镇,为皆令教官为之,当时以嫌疑见法者:浙江府学教授林元亮,为海门卫作谢增俸表,本府作正旦贺表,以‘睿性生知’诛;澧州学正孟清,为本府作贺冬表,以‘圣德作则’诛;陈州府学训导周冕,为本州作万寿表,以‘寿域千秋’诛;怀庆府学训导吕睿,为本府作谢赐马表,以‘遥瞻帝扉’诛;祥符县学教谕贾翥,为本县作正旦贺表,以‘取法象魏’诛;亳州训导林云,为本府作谢东宫赐宴笺,以‘式君父以班爵禄’诛;尉氏县教谕许元,为本府作万寿贺表,以‘体干法坤,藻饰太平’诛;德安府学训导吴宪,为本府作贺立太孙表,以‘永绍亿年,天下有道,望拜青门’诛。”[2]740

《闲中今古录》又载:“杭州教授徐一夔贺表有‘光天之下,天生圣人,为世作则’等语,帝览之大怒曰:‘生者僧也,以我尝为僧也,光则剃发也,则字音近贼也。’遂斩之。……即文人学士,一授官职,亦罕有善终者,……如苏伯衡两次被征,皆辞疾,寻为处州教授,坐表笺误死。”[2]740-741

《朝野异闻录》《闲中今古录》都已不存,我们今天很难判断其具体的成书年代与内容真假,但两书出现在洪熙至成化年间,书中所言明初文字狱多是事实,说明那时的人们已经敢于书写朱元璋对文人的迫害,有意披露其性格缺陷和残暴行为,是对明初全面美化朱元璋形象的反思、纠正,这与时代文化思潮由明初狂热走向理性反思的路径相符。当然,期间民间文人笔记书写的“明太祖文字狱”也存在失真现象,如徐一夔、来复等人并非死于“文字狱”。著名明史学者陈学霖认为:“现存有关明初文字狱史料不宜轻信。”[14]但这也并非完全出自文人的有意捏造,其意图与晚明文人的故意丑化朱元璋形象有所不同。

三、国运衰微、民心转向:明前期朱元璋形象嬗变的历史原因

明初,人们不遗余力地对朱元璋形象进行全面美化,出现疯狂的帝王崇拜,从而形成颂世学风与文风,这与时代的政治文化环境密切关联,形成原因复杂。

一是民心所归。朱元璋驱除蒙元、开创大明的历史功绩确实伟大,理应受到万民景仰。另外,他于开国前以及洪武初的严明军纪国法,在让利于民、发展生产、增强国力方面确实起到很大作用,包括文人在内的中下层人民生存状况较元代有了很大改观,赢得普通民众和文臣士子的广泛喜爱,他们发自内心地拥护、赞美朱元璋,明初的朱元璋崇拜有群众基础。

二是明初三朝政治的需要。洪武、建文、永乐三朝国家形势都处于“打天下”的武治时期,洪武朝称王开国,百废待兴;建文朝立国未稳,内战不息;永乐朝北驱蒙元,南下西洋,忙于开疆拓土。武治时期需要强权政治和专制君王,更需要伟大领袖的统领,朱元璋就曾担心建文帝软弱难以立国。因此,明前期三朝都热衷于帝王崇拜,以巩固皇权。再者,建文皇帝以长孙身份继承大统,对朱元璋有感恩心态,而永乐皇帝性格品行和治国理念与太祖相类,颂扬太祖就是对自己的肯定。所以明初对朱元璋历史形象形成影响最大的《明太祖实录》虽历经三朝修定,但始终不改美化太祖的宗旨,这是官方政治文化的需要。

三是古代长期盛行的“君权神授论”思想的影响。远在夏商周时代,统治阶级就会借用宗教迷信来巩固王权,至汉代,儒生董仲舒将“君权神授论”和“天人合一论”结合起来,宣扬皇帝是天之子,代表上天统治人间。作为神人,天子应有与凡人不同的能力和经历,而朱元璋就有着从乞丐游僧到开国帝王的传奇经历,这使人们相信其是“神人”下凡,天生“龙种”,自有上天庇佑,由此形成数量多、流传广的朱元璋民间故事传说。另一方面,统治阶级也支持、鼓励将朱元璋神化的做法,有利于维护大明王朝的正统地位,巩固自己的统治,所以,明初出现疯狂的造神运动,帝王崇拜处于最高潮。

四是明初文人的避祸心态。明初文化始终处于专制高压状态,洪武末和永乐朝,君王皆残暴不仁,文字狱盛行,文人生存状态恶劣,动辄被杀,殃及全家。洪武朝高启被腰斩,永乐朝方孝孺被诛十族留给文人巨大心理压力,他们不敢指斥时弊,更不敢轻言君王之过,只能胆战心惊地以颂世文风保全生命。在官方压力下,成于明初的史书文集刻意回避、隐瞒朱元璋的人格缺陷和政治过失,促成朱元璋明初高大完美历史形象的形成。

永乐后,尤其是正统至成化朝,人们开始有意披露朱元璋的人格缺陷和政治得失,朱元璋神奇高大、完美无瑕的历史形象逐渐消解,真实的历史形象得以呈现。期间人们的朱元璋批评态度发生转变主要出于以下原因。

一是出于讽谏君王、重振朝纲的需要。永乐后,随着短暂的“洪宣之治”结束,大明王朝危机渐现,正统、景泰、天顺、成化四朝接连发生了“土木堡之战”和“夺门事变”。期间君王失德,宦官专权,党派纷争,致使皇权旁落,明初的帝王崇拜也随之消解。以李贤为代表的少数正直大臣开始清醒认识国运民情,他们摆脱明初颂世思维,开始运用独立思想评判本朝历代帝王,对本朝帝王的专断与残暴等非理性行为予以严厉针砭,催促当政者广开言路、重振朝纲。李贤历经五朝,对国势艰难有着切身体会,在对本朝前段历史的批判性反思中,他认为国家倾危的根源在于君主问题,因而其朱元璋评价更侧重指出人格缺陷和政治得失,意在以史为鉴,劝谏当朝统治者警醒。随后的丘浚、章懋等朝臣也对君王提出更高的理性标准和道德要求,此时朱元璋批评的官方导向发生转变。

二是受历史平反思潮的推动。明初,朱元璋和朱棣实行专制统治,亲手制造许多冤假错案,无数功臣良将和正直文人死于非命,迫于政治高压态势,人们敢怒不敢言。永乐后,政治形势逐渐宽松,对前朝历史,尤其是建文朝历史的平反工作依次展开。先是仁宗大赦靖难大臣家属,接着明宣宗下令为方孝孺平反。天顺间,英宗又释放被囚禁的建文帝幼子建文圭,方孝孺《逊志斋集》也允以刊刻,统治阶级对建文朝历史态度发生转变,文禁松驰激起人们披露明初帝王历史真貌的勇气。宋端仪著《立斋闲录》大量引用《逊志斋集》有关历史真相的记载,怀有还原历史真相的意图,书中所写朱元璋和朱棣的暴行符合历史真相,揭开有意批判朱元璋残暴性格的序幕。随后出现的《古今闲中录》和《朝野异闻录》等书,在揭露朱元璋残暴猜忌性格方面表现的更加突出,以至于出现失真现象。

三是心学思想、个体意识的萌发。明初,程朱理学一统天下,“我朝崇儒重道,太祖皇帝大明儒学,教人取士一惟经术是用。太宗文皇帝又取圣经贤传订正归一,使天下学者诵说而持守之,不惑于异端驳杂之说,道德可谓一矣”[15]。“土木堡之战” 后,独尊程朱理学的局面发生变化,民间理学家吴与弼、陈献章分别于天顺、成化年间被荐入朝。吴与弼是明代儒家心学的开山人物,陈献章是程朱理学向心学过渡的关键人物,他们进入庙堂引发了官方思想分化,推动早期心学思想传播,有利于个体意识萌发。受此影响,李贤、于谦、丘浚等景泰后士人的思想比前人更具独立性与多样性,他们敢于直面帝王之过,在学理上对君主持有一种教导姿态,比明初的宋濂、解缙等人思想更加独立。成化朝,章懋、黄仲昭、庄昹三人联名上疏乞停上元节烟火,甘愿隐居不出,乃至批判科举制度,更是士人独立精神和个体意识萌发的表现。

四、余论

随着国家政治形势和学术思潮的转变,明人对其开国帝王的历史形象建构经历了一个循环过程:明初全民神化雅化,永乐后渐趋历史真实,中明肆意丑化,晚明重唱赞歌。明初,在帝王崇拜的社会思潮下,无论在民间传说、文学作品还是史书笔记中,人们都从不同侧面精心构建朱元璋形象,将其描述成或具备非凡能力或拥有传奇经历或品行高尚的神人、帝王、贤人、学者、良民等多种形象,展示其人生最亮丽一面,并有意隐藏其人格缺陷,这时的朱元璋形象塑造是历史上最完美、最全面的时期。洪熙至成化朝,由于国家衰败、皇权旁落和早期心学思想的出现,一些具有独立思想和个体意识的文人开始反思前朝历史,重评明初三帝,他们在赞美朱元璋的同时有意披露其残暴猜忌和专横滥杀,借以劝谏当朝统治者警醒。与明初相比,这时期的朱元璋形象更为真实全面,最接近其真实形象,此时的人们对朱元璋形象还不敢存心丑化,只是客观披露而已。明中期,随着心学思想的涌动,“学者多肆其胸臆,以为自得,虽馆阁中亦有改易经籍,以私于家者,此天下所以风靡也夫”[16]。在笔记野史盛行的时代,文人有意添枝加叶、歪曲虚构,刻意将朱元璋丑化成暴君流氓,这是其历史形象最丑陋的时期。直至晚明,在国家倾亡、民族危难的时刻,有志于反清复明的爱国志士转而盛赞朱元璋是明君英主和民族英雄,成为时代反抗精神的楷模,朱元璋历史形象的构建经历了一个循环,重回明初逻辑起点。

[1]陈梧桐.再论朱元璋的功绩与历史地位[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49-52.

[2]赵翼.廿二史札记校证[M]. 北京:中华书局,1984.

[3]邓士龙.国朝典故[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4]解缙.明太祖实录[M].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本,1966.

[5]刘基.诚意伯文集[M].文渊阁四库全书.

[6]宋濂.宋濂文集[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9:839.

[7]朱元璋.明太祖文集[M].黄山:黄山书社,1991.

[8]黄瑜.双槐岁钞[M].北京:中华书局,1999.

[9]叶盛.水东日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0:7.

[10]陆容言.菽园杂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5:26.

[11]《立斋闲录》续修四库全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1167.

[12]李贤.明一统志:卷六[M].文渊阁四库全书.

[13]沈节甫.纪录汇编:129卷[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8:34.

[14]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明史研究论丛[M]//陈学霖.明太祖文字狱案考论.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418-451.

[15]丘浚.重编琼台稿:卷八[M].文渊阁四库全书.

[16]黄佐.翰林记:卷十一[M].文渊阁四库全书.

TheEvolutionofZhuYuanzhang’sHistoryImageintheEarlyStageoftheMingDynasty

CHEN Chang-yun, LIAN De-lan

(DepartmentofLiterature,HuaiyinNormalCollege,Huaian223300,China)

The people acceptance about great Zhu Yuanzhang in in the early stage of the Ming Dynasty was complicated. In the early Ming dynasty, as ideological trend of imperial worship was rampant, the images of Zhu Yuanzhang was deificated. sanctified. eleganced. and humanized in history books and corpus. The parties work together to shape the most perfect historical image of Zhu Yuanzhang. After Yongle Dynasty, particularly from Zhengtong Dynasty to Chenghua Dynasty, unofficial history notes began to disclose Zhu Yuanzhang’s personality defects and political gains and losses, Zhu Yuanzhang’s true historical image was gradually known. The historical image construction of Zhu Yuanzhang in the early Ming dynasty from the magic to the reality, it was common caused by the decline of the power from Hongxi Dynasty to Chenghua Dynasty, historical opposition and the germination of early thought of mind.

the early stage of the Ming Dynasty; Zhu Yuanzhang; historical image

10.15926/j.cnki.hkdsk.2017.06.003

K248

A

1672-3910(2017)06-0020-07

2017-05-21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7BZW106);教育部规划项目(13YJA751002)

陈昌云(1972— ),男,安徽全椒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元明文学与史学研究。

猜你喜欢
朱元璋历史
MYTH AND MECHAS
朱元璋:其实我是畅销书作家
朱元璋背后的女人
朱元璋与叫花鸡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九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5月
历史上的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