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说”字本义论析
——以《左传》中“说”的用法倒推

2017-02-25 00:14时金科
关键词:通假引申义字义

时金科

(中山市国学促进会,广东 中山 528400)

【艺文寻珠】

《论语》中“说”字本义论析
——以《左传》中“说”的用法倒推

时金科

(中山市国学促进会,广东 中山 528400)

“说”字在《左传》中出现了约95次,根据其所在的上下文,可以分析归纳出其本义是“敬服”。把这个本义套用到《论语》中出现“说”字的全部18处句子都能贯通解释。《左传》和《论语》中“说”字的使用有细微的差别。《论语》第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深刻意义是:学而行之才是真正的学习。

《左传》;《论语》;学而时习之;说;本义

《论语》[1]中多处使用了“说”字,但是其字义不那么确定。特别是,传统上把《论语》首篇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说”字毫无依据地通假为“悦”字,文义不够连贯,修辞上也显得重复,说明这一释义存在很大问题。为此,作者认真研究了《左传》[2],惊奇地发现《左传》中也大量使用了“说”字,其字义不是“喜悦”义,而明显是“敬服”之义。本文选用《左传》作为《论语》的对比研究对象,是因为《左传》总共有19.6万字,在十三经中篇幅最大,记录历史事件很详细,有始有终,具备了从文义倒推字义的条件,而其他先秦经典如《易经》《诗经》《尚书》等则文字简略,对其文句的释义也有很多分歧,难以用来推导字义。

一、《左传》中“说”字的用法

“说”字在《左传》中出现了约95次,主要作动词,也有用作名词的。作名词时指“学说”,作动词过去一般都注释为“喜欢”。但是,仔细研究就会发现,这个所谓的“喜欢”一般都是在别人劝说之后,或者别人发表意见之后,所以,实际上是接受了别人的劝说,信服了别人的意见,释为“敬服”更合适。“说”还有一种常见的用法,是“表示敬服”,这种用法时,并没有劝说情景,而是得罪了大国,或者得罪了国民,自己的政权摇摇欲坠,所以就找出个替罪羊处理掉,来取悦大国或者国民,化解国家危难。另外,“说”字也有脱离的意思。以下就列出“说”的几个大致释义和具体句子。

1.用于人名。这种用法出现了8次。其中,公子御说3次,秦右大夫说1次,夏阳说2次,江说1次,孟僖子的儿子说1次*原文在《左传·昭公七年)》:“我若获没,必属说与何忌于夫子。”。

2.表“接受劝说”。这种用法很多,约36次,用法有:人名+说,人名+说之。如“晋侯说”(《左传·昭公六年》)、“宣子说之”(《左传·文公七年》),意思是晋侯、宣子接受了劝说。《左传》中“说”的主体很多,除了晋侯、宣子,还有王、齐侯、秦伯、公、吴子、懿子、臧孙、襄仲、子展、穆子、苌弘、大宰嚭、众、大夫等等。这里用一个例子来说明。《左传·襄公二十六年》中有这样一段:“冬十月,楚子伐郑。郑人将御之,子产曰:‘晋、楚将平,诸侯将和,楚王是故昧于一来。不如使逞而归,乃易成也。夫小人之性,衅于勇,啬于祸,以足其性而求名焉者,非国家之利也。若何从之?’子展说,不御寇。”此段的意思就是,面对楚国的侵略,大夫子产进言,说楚国的侵略只是求名,不会深入境内,无须抵抗,结果,大夫子展接受了,就取消了防御计划。

3.做出某件事情以表示驯服。这种用法也很多,约21次,往往是小国与大国发生矛盾,小国为了取悦大国,就找个替罪羊去应付大国,在国内面对民怨时,也会找替罪羊以平民愤。如:

(1)孔达曰:“苟利社稷,请以我说。罪我之由。我则为政而亢大国之讨,将以谁任?我则死之。”(《左传·宣公十三年》)

(2)孔达缢而死。卫人以说于晋而免。(《左传·宣公十四年》)

当时的情况是,宋国替盟主晋国讨伐陈国,卫国派其大夫孔达出兵帮助陈国抵抗宋国,得罪了晋国这个盟主,盟主问罪,孔达只好自杀了,晋国的气消了,卫国也因此保全了。其他例子还有很多,如“卫侯欲与楚,国人不欲,故出其君以说于晋”(《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公惧于晋,杀子丛以说焉”(《左传·僖公二十八年》)等等。再如:

(3)其明月,子产立公孙泄及良止以抚之,乃止。子大叔问其故,子产曰:“鬼有所归,乃不为厉,吾为之归也。”大叔曰:“公孙泄何为?”子产曰:“说也。为身无义而图说,从政有所反之,以取媚也。不媚,不信。不信,民不从也。”《左传·昭公七年》

当时的情况是,郑国人心惶惶,传言死去的大臣闹鬼,所以子产特别给两个死去大臣的后代安排了官职以迎合民意,这里的“说”指服从民意。

4.表“脱离、脱去”。一般指脱去盔甲或者佩剑,去除自己的攻击力和防卫能力,也指失去动力或失去威力。具体有以下7处:

(1)车说其輹,火焚其旗,不利行师。(《左传·僖公十五年》)

此句中“说”指车厢脱离了轮辐,失去动力了。

(2)楚子为乘广三十乘,分为左右。右广鸡鸣而驾,日中而说,左则受之,日入而说。(《左传·宣公十二年》)

此段中“说”指解甲而返回休整。

(3)不说弁而死于崔氏。(《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此句指没有脱去礼帽。礼帽配礼服,能显示出威严有力的气质,估计脱去礼帽才能表示臣服,不脱帽则意味着不愿意臣服。

(4)既战,说甲于公而归。(《左传·昭公二十一年》)

(5)岂其伐人而说甲执冰以游。(《左传·昭公二十七年》)

(6)阳虎说甲如公宫。(《左传·定公八年》)

以上3句指“脱去盔甲”。

(7)使其从者说剑而入,涉宾不可。(《左传·定公十三年》)

此句指“脱去佩剑”。

5.指“说法”。这里指一种学说,或者一种策略,这种学说或策略往往很有道理,别人一般都能听信,所以可以理解为“能让人敬服的说法”,这跟上文的“接受劝说”义项是一致的。这种用法有以下几处。

(1)羽颉因之,与之比,而事赵文子,言伐郑之说焉。以宋之盟故,不可。(《左传·襄公三十年》)

此段中“说”指讨伐郑国这个谋略。

(2)曹鄙人公孙强好弋,获白雁,献之,且言田弋之说,说之。因访政事,大说之。有宠,使为司城以听政。梦者之子乃行。强言霸说于曹伯,曹伯从之,乃背晋而奸宋。(《左传·哀公七年》)

此段中的“田弋之说”指打猎的学问,“霸说”指称霸的谋略。

(3)闵子马曰:“周其乱乎?夫必多有是说,而后及其大人。大人患失而惑,又曰:“可以无学,无学不害。”(《左传·昭公十八年》)

此段中“说”指那种读书无用论。

(4)以启贪人,荐为弊邑不利,以重君之忧。幸而不亡,犹可说也。不幸而亡,君虽忧之,亦无及也。(《左传·昭公十八年》)

此段的“说”指可作为一种说法,也可理解为交代、谢罪。

(5)三战,子常知不可,欲奔。史皇曰:“安求其事,难而逃之,将何所入?子必死之,初罪必尽说。” (《左传·定公四年》)

此段的“说”指原来的罪过都有个说法了,也可以理解为脱离。

6.意为“自信”。

(1)楚王汰侈而自说其事,必合诸侯。吾往无日矣。(《左传·昭公元年》)

此段中,“说”指自信,但实际上这是“自说”这个词的词义,而不是“说”的字义,自信就是不听别人的劝说,而只相信自己,自以为是,所以,“说”的字义还是上文的“接受劝说”。

7.意为“喜欢”。以下的句子,传统上把“说”释为“喜欢”,而其实际字义比一般的“喜欢”更加深入,能够“心悦诚服”,进而作到信任之、践行之。

(1)羊舌职说是赏也。(《左传·宣公十五年》)

此句指羊舌职很佩服晋候这次赏赐。原文中有交代,这次赏赐不一般。晋候在赏赐功臣的同时,又赏赐了举荐的大臣,所以羊舌职深深地被晋候的英明折服。如果把“说”仅仅注释为“喜欢”就不合适了,那就只能表示出羊舌职的高兴,而无法表示出他对晋候的佩服。

(2)巫臣请使于吴,晋侯许之。吴子寿梦说之。(《左传·成公七年》)

此句指吴王喜欢并信任巫臣。

(3)往者见周原伯鲁焉,与之语,不说学。(《左传·昭公十八年》)

此句的意思不是不好学,而是不认可学习,认为学习无用。

(4)王子朝、宾起有宠于景王,王与宾孟说之,欲立之。(《左传·昭公二十二年》)

此句指景王信任他们,要启用他们,而不仅仅是喜欢他们。

(5)郤宛直而和,国人说之(《左传·昭公二十七年》)。

此句指国人拜服,而不只是喜欢。

(6)公谓乐祁曰:“唯寡人说子之言,子必往。” (《左传·定公六年》)

此句指君主信任乐祁的能力,而不是喜欢听他说话。

(7)卫侯归,效夷言。子之尚幼,曰:“君必不免,其死于夷乎!执焉,而又说其言,从之固矣。”(《左传·哀公十二年》)

此段中卫侯开始使用蛮夷方言了,而不仅限于喜欢。

(8)他日,与之言政,说,遂有宠。(《左传·哀公十四年》)

此句指认可其观点,而不只是喜欢。

(9)叔孙穆子食庆封,庆封汜祭。穆子不说,使工为之诵《茅鸱》,亦不知。(《左传·襄公二十八年》)

此段中指穆子不认可庆封这个人的人品了,而不是感情上不喜欢庆封这个人,或者一时不高兴了。

(10)乃从白公而见之,与之言,说。告之故,辞。(《左传·哀公十六年》)

此段中指白公认可对方的见识和气概,想请对方出山帮忙,以成就自己的大业,而决不只是喜欢。

(11)吴公子札来聘,见叔孙穆子,说之。谓穆子曰:“子其不得死乎?好善而不能择人。吾闻“君子务在择人”。吾子为鲁宗卿,而任其大政,不慎举,何以堪之?祸必及子!”(《左传·襄公二十九年》)

此段指吴公子札认可叔孙穆子是君子,所以跟他讲真心话。

(12)故遂聘于齐,说晏平仲,谓之曰:“子速纳邑与政!无邑无政,乃免于难。齐国之政,将有所归,未获所归,难未歇也。”故晏子因陈桓子以纳政与邑,是以免于栾、高之难。(《左传·襄公二十九年》)

此段指认可齐国的晏平仲是君子,所以真心劝告晏平仲,晏平仲也接受劝告而避开了灾祸。

(13)适晋,说赵文子、韩宣子、魏献子,曰:“晋国其萃于三族乎!”说叔向,将行,谓叔向曰:“吾子勉之!君侈而多良,大夫皆富,政将在家。吾子好直,必思自免于难。”(《左传·襄公二十九年》)

此段指很认可晋国的几个君子,感叹晋国君子之强,并对其认可的大臣叔向给予了真诚劝告。

二、《左传》中“说”字的本义解析

根据以上“说”字的7个义项,我们建议把“敬服”作为其文字本义。当然,这个“敬服”有主动的“信服”,也有被动的“屈服”。“说”字的引申义可以表示让人信服的学说,也可表示“脱离”。这个“脱离”义不是简单地脱掉,而是变得驯服了,所以放弃自己兵器和盔甲,放弃自己的抵抗和力量。其实,“敬服”别人就要打破自己的固有看法,去掉自我防卫的本能反应,从而去接受、去听从别人,这就相当于“脱离”自我。因此,把“脱离”视作“说”字“敬服”本义的引申义是能说得通的。

传统上把“说”通假为“悦”,在字义上无法涵盖“说”字的7个义项,甚至连“喜欢”这个义项也只能勉强包含其表面意义。而这个通假的依据和源头也无从考证。《左传》如此大的篇幅,都通篇没有用到“悦”字,也从侧面说明了“悦”的喜悦之义完全可以由其他字表示,无须“说”字去通假。

三、《论语》中“说”字的用法

《论语》中“说”字出现了18次。这里,改变传统上把“说”字通假为“悦”的做法,而采用上文从《左传》推出的“说”字的“敬服”本义以及其引申义,来重新诠释这些句子。具体如下:

1.“说”的本义:敬服,接受劝说。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此段中,“说”指敬畏地接受学问。学习的过程就是接受别人的劝说,不管是口头的,还是书面的。

(2)子使漆彤开仕。对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说。(《论语·公冶长》)

这里“说”指孔子很认同漆彤开修行完满前不去做官这个做法,而不是说孔子很高兴。

(3)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论语·雍也》)

这里“说”指奉行孔子之道。冉求作为孔门弟子,对孔子之道不存在是否喜欢的问题。

(4)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於吾言,无所不说。”(《论语·先进》)

这里“说”指奉行,而不是听听而已。

(5)叶公问政。子曰:“近者说,远者来。”(《论语·子路》)

此段指身边的人都能心服。

(6)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论语·雍也》)

这里,子路很不认可孔子的做法,心中不服,而不仅仅是心中不快。

(7)公山弗扰以费畔,召,子欲往。子路不说,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民之之也?”子曰:“夫召我者,而岂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论语·阳货》)

这里,孔子想去叛贼公山弗扰处做官,子路很不认可,提出了质疑。

(8)子曰:“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论语·子罕》)

这里指对于奉承话,要不接受、不听信,而不是高兴不高兴的问题。

(9)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敏则有功,公则说。(《论语·尧曰》)

这里的意思是公平才能让人民心服。

2.“说”的引申义:说法。

(1)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於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论语·八佾》)

这里“说”指“禘”的道理。

3.“说”的疑难用法。

(1)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论语·颜渊》)

此句中,子贡批评棘子成关于君子的说法太不慎重了。这里“说”义仍是“说法”,不过用作动词,意为“评论”。

(2)子曰:“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论语·子路》)

此段中,“说”指劝说,也就是用一种道理、一个说法让别人信服,而不是威逼。“不说也”指不信服,也就是劝说失败,这是因为君子只服从道理,其他的都不会理睬,而普通人则不一样,容易被感情左右。

(3)子曰:“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论语·阳货》)

此句的“涂说”指听信路边消息,而不指传播八卦消息,也不指劝说,因为并没有劝说的对象。

(4)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论语·八佾》)

此句的“说”是“劝说”义,指对已经完成的事情不要再去劝说,而要接受现实。

四、“说”义辨析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左传》和《论语》中,“说”字的用法是一致的,都指“敬服”“表示敬服”或者“使之敬服”的意思,只不过《论语》中更多地使用了“使之敬服”之义,也就是“劝说”的意思,而《左传》中则没有这个用法。

传统上对于无法把“说”释为“说服”的地方,一般都通假为“悦”,解释为“喜悦”,但是,其依据是什么,是谁提出的却无从考证,所以很难让人信服,而且用这个通假去理解经典,总是觉得不够通贯,不够贴切。可以反思一下,经典是古人智慧的结晶,能流传几千年,内容一定是精华,行文也应该非常缜密,而在我们觉得意思不通贯的地方,一般应该是我们理解得不够透彻,而不是经典有瑕疵。这个时候,怀疑一下我们的认知,怀疑一下字典中编纂出的字义,我们会愈加坚信经典、深入经典,从经典的上下文去倒推文字的本义,也许是一种比通假更可取的方法。

《说文解字》注释说:“说,释也,一曰谈说。”“释”指“解开”。而开放自己,放下身段,也就意味着“驯服”,跟本文推导的“敬服”义相合,也与“劝说”“说法”等引申义相合,而与“喜悦”则没有丝毫关系。《说文解字》的作者许慎是东汉人,这也就意味着,东汉之前是没有“说”通假为“悦”的说法的,就算是东汉之后这个通假出现了,那也不能应用于更早的先秦经典。

根据认知语言学理论,多义词主要由本义经过隐喻和转喻生成引申义,所以文字的本义必须能概括引申义。对“说”字来讲,通假为“悦”字无法涵盖其多个义项,释为“敬服”则没有问题。

五、“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释义

《论语》第一章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作为论语的开篇,此三句话非常重要,而且其意旨也是通贯的。第一要有彻底的学习的态度,努力去修行,打破自我的固执,也就是要修道。第二是要检查修道的结果,是不是有人认可你了,如果别人都躲开你,那么一定是你没有做好。第三是要正确对待生活中的逆境,恒顺众生,心中平和。第一句指的是“努力去学习而在不同的时机实践,不是真正的受教吗?”这里把“说”释为“受教”,用的是“接受劝说”这个引申义。老师的教导本来是劝说,而书本上的知识也是古代先贤间接的劝说。孔子强调“真正的受教”,就是要区别于那种学而不用的情况。很多时候,虽然去学习了,好像还很认真,甚至能说得头头是道,但总落实不到行动上,那实际上就是没有真正受教,没有真正心服。自古至今,这都是普遍情况,所以孔子甚是担忧,作为《论语》的开篇第一句就提出来了。相反,如果按照传统的说法,把“说”字解释为“喜悦”,就没有太多深意,还有点说不通:练习一项技能的过程都很辛苦、枯燥,谈何快乐?而且在修辞上也与后文的“乐”义重复。

六、结语

本文质疑了传统上把“说”通假为“悦”的做法,转而利用《左传》明晰的文义来倒推文字的本义,推出了“说”字的“敬服”本义,完美地应用到了《论语》的注释中,并进一步挖掘出了经典的深意和大义。本文作者在完成《论语》全文注释和《道解庄子》[3]的过程中都大量使用了这个办法,也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希望各位专家对研究结论和这个研究方法给予批评指正。

[1]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2.

[2]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1.

[3]时金科:道解庄子[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5.

TheCoreMeaningof“shuo” (说)inTheAnalectsofConfucius— Based on the Usage of “shuo” (说) inZuoZhuan

SHI Jin-ke

(ZhongshanSinologyPromotionAssociation,Zhongshan528400,China)

By the analyzing of all the 95 sentences where “说” appears inZuoZhuan, the core meaning of “说” is derived as “obedience”,and this new meaning is completely suitable for all the 18 sentences with “说” inTheAnalectsofConfucius. In this paper, the slice differences of “说” are also compared carefully in bothZuoZhuanandTheAnalectsofConfucius. Finally this paper tries to explain the meaning of “说” in the first sentence ofTheAnalectsofConfuciusin a new way. According to this paper, the profound meaning of the first sentence inTheAnalectsofConfuciusis that the real learning should be to study and practice what you have learned.

ZuoZhuan;TheAnalectsofConfucius; to learn with a constant perseverance and application; shuo(说); core meaning

10.15926/j.cnki.hkdsk.2017.06.007

H109.2

A

1672-3910(2017)06-0048-05

2017-01-22

时金科(1965— ),男,河南荥阳人,研究员,硕士,主要从事先秦经典研究。

猜你喜欢
通假引申义字义
衛伯考(下)
“耐”字原是剃胡须
画说汉字——摆(bai)
“啸”的历史与字义变迁
查字典如何选择字义
浅析静物在安格尔绘画中的作用
《洛神赋》“清阳”词义训诂
浅说通假字
一把破扇引发的“憾”与“撼”
《孙子·计篇》字义探微一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