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
——从“心”开始——浅谈数学“贫困生”的转化

2017-02-25 13:02江苏省徐州市撷秀初级中学
数学大世界 2017年7期
关键词:首因效应学困生群体

江苏省徐州市撷秀初级中学 李 磊

改变
——从“心”开始——浅谈数学“贫困生”的转化

江苏省徐州市撷秀初级中学 李 磊

转化“学困生”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如何转化?本文主要从“心理效应”中的“首因效应”、“期待效应”、“群体效应”、“批评效应”四个方面具体阐述转化“学困生”的方式方法。

首因效应;期待效应;群体效应;批评效应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是一种特殊的心理活动过程,运用心理学知识调控好学生心理,就很有可能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改善学习的状况。“学困生”的出现往往是缺乏适当的心理诱导,若教师在教学中循序渐进地运用“心理效应”,就能促进“学困生”的转化,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从而实现新课标改革下的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

一、运用“首因效应”调节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发展主动性

“首因效应”即人们根据最初获得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不易改变,甚至会左右对后来获得的新信息的一种心理表现。在课堂教学中,教与学是一个双向交流的师生互动过程,如果学生对教师或所教课的第一印象不佳,就势必会影响到以后的教育和教学工作。

1.精心设计好每堂课的导入语

俗话说“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万事开头难”,在教育教学中,如何导入新课,激发学生们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是教学效果好坏的重要一环,所以教师要结合数学学科的实际,选用并分析最近发生、离学生最近、贴近学生思想的社会、生活中的“热点”例子,然后引导学生将感性材料抽象成理性认识,以激发兴趣。如:数学中的“黄金分割”内容,可以介绍断臂的维纳斯,说明雕像的各部分比例几乎都蕴含着黄金分割的美学,从而让学生感受数学在生活中无所不在。

2.重视第一次测试的难易程度或方法

考试是检查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重要手段,考试成绩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自信心、学生的兴趣与动力等,故教师在第一次测试时更要注意试卷的难易度,以检测学生对教学目标的落实程度为标准,使学生有成功之后的愉悦而兴趣盎然。

二、运用“期待效应”增强自尊心,树立自信心

著名心理学家伯利纳通过实践证明:受到激励的学生,学习的劲头足,学习成绩不断提高;而缺乏激励的学生,学习成绩就有下降的趋势。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发现:教师对学生的期望是种巨大的教育动力,每位学生都期望得到教师的赏识,教师要给每位学生以适当的期望值,以产生“皮格马利翁效应”,使学生感受成功后的喜悦、光荣与幸福等美好感受,鞭策成功者不断进取。一个人若经常体验到失败的痛苦,就会低估自己的努力,从而丧失信心,放弃努力。教学中,由于学生个体差异,存在“先进”和“后进”在所难免,“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教师要正确对待每一位学生,切不可视“学困生”为洪水猛兽,鄙视和轻视“学困生”,以造成他们有更大的精神压力与负担等,这样学生就容易“视学塾为囹圄,见先生为狱吏”。给“学困生”制定适当的目标,以获取成功的经验。目标是学生努力学习的方向,目标的确立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明确目标定有激励意义。对于学习薄弱的“学困生”,目标应分层次,循序渐进,保证学生在实现首次目标中获得成功,因为一次的成功体验给人以一份欢欣,同时,目标应富有挑战性,在学生最近发展区内,可望可及但又不容易。

三、运用“群体效应”,实现“先富带后富,走向共富”

学生所在的班集体,其成员不是孤立存在、静止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地相互作用、相互适应的过程中,并受群体心理或行为方式的影响。在群体中,人们会自觉不自觉地接受他人的影响,模拟他人的行为及方式,表现出来与他人一致的模仿行为活动,群体中的个人也会在知觉、判断及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体多数人一致的从众心理与行为。群体中还会表现出竞赛行为。力图使自己胜过对方的对抗性竞争行为。故在班级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群体效应”促进“学困生”的转化。

1.建立“小组评比制度”

针对学生好胜心与模仿能力强的特点,把班级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在组与组之间进行竞争,这样的评比参与面广、竞争性强,是面向全体、针对“重点”学生易出现的问题而制定的。每次要公布测试评比小组的成绩,为此,“学困生”就会顾及全组的颜面而发奋努力,组长们会使出浑身解数帮助“学困生”。

2.树立榜样,激发欲望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班级中找出尖子生与“学困生”签订“师徒挂钩”协议,使每个“学困生”都有依靠,能及时解决作业、练习中的问题,同时,期中、期末对很有成效的“学生师徒”给予表扬,使“学困生”在其乐融融的氛围中得到更好的发展。

3.帮助“学困生”发展与广大同学的友谊

由于“学困生”自尊心理比较严重,与同一层次的同学交往怕非议,“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与优生交友,往往又不敢高攀。为此,教师应充分了解学困生的心理,利用现有条件强化同学交往,培养集体观念,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自己是班级中不可缺少的一员,实现班级群体的优化。因为在学生群体中,年龄、思维方式相当,相互间的探讨更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四、运用“批评效应”,强化学生自我调控能力

古人言:“一张一弛,用人之道”。情绪每个人都有;“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大部分学生对教师的良苦用心和满腔热情都能给予理解,但也有部分学生由于平时懒散惯了,一时难以收敛,总是三分钟热情,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其目标也就会随困难的出现和外界的干扰而随意降低或降格。对于此类“屡教不改”的学生,教师就要及时运用“批评效应”,实施切实、有效的批评,让批评在理解、信任、关心和尊重的土壤里开放灿烂的花朵。

批评要选择合适的场所,在关键的时刻批评,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批评方式。批评时更多的是给予鼓励,如“不要难过,过去的都过去了,以后好好努力”等,切忌对同一学生的同一错事重复同样的批评,批评的刺激过多,时间过久,都会引起心理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

总之,转化“学困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必须依靠日积月累的诱导和强化。教师要结合“学困生”的心理特点,运用“心理效应”,掌握教育的主动权,有的放矢、因材施教,促进教育教学的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首因效应学困生群体
重视首因效应,引导支教初见
重视首因效应,引导支教初见
首因效应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转化学困生的几点体会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学困生的转化措施
高中数学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谈初中物理学困生的转化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哲学与人生》课程教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