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职业培训的认知惰性与突破策略

2017-02-25 18:27蔡璐
关键词:惰性职业培训农民工

蔡璐

(长治学院,山西 长治 046011)

农民工职业培训的认知惰性与突破策略

蔡璐

(长治学院,山西 长治 046011)

农民工职业培训作为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方式,是新型城镇化战略“以人为本”核心理念的突出体现。认知惰性作为当前农民工职业培训政策实施的现实约束,是农民工认知策略局限与环境激励缺失交互作用的结果,需要从提高农民工收入、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加大政府转移支付力度,优化整合社会资源;指导用工单位建立基于技能差异的薪酬管理方式;优化现有培训体系,努力规避“挤出效应”;加强宣传和沟通等多个侧面协同推进。

农民工;职业培训;认知;行为;认知惰性

现代人力资本理论充分肯定了人作为生产要素在生产发展与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而人的能力是多种因素相互复杂作用和综合影响的结果。从动态的、发展的、持久的角度来观察人在其一生中的能力形成与发展过程,可以看出,后天的教育与培训是提升人力资本的重要手段。

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核心理念是“人的城镇化”,对“人”的尊重与建设是新型城镇化注重内涵发展以区别于以往规模城镇化的显著标志。农民工作为新型城镇化战略的重点关注人群,作为“人的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其发展状况直接关系着我国未来城镇化建设的合理推进和有序展开。职业培训作为提升农民工就业能力与社会地位的优势策略,是破解农民工市民化转型难题,完善我国现有城镇化发展体系,适应信息化、工业化发展格局,实现新型城镇化发展目标不可回避的战略议题和有效途径。本文以农民工职业培训的认知状况为视角,针对现阶段部分农民工对职业培训产生的认知惰性进行特征描述与原因解析,刻画个体行动者认知状况与行动响应之间的内在关联,为进一步制定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农民工职业培训策略提供助益。

一、认知惰性与农民工职业培训

认知与行为并不是相互分离的系统,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依存。认知模式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定行动者的行为模式。“已有研究表明,认知方式显著地影响个体的行为,在决策中具有重要的作用”[1]。周晓虹(1997)认为,认知是人类社会行为发生的基础,与个体如何主动创造自己行动的框架有直接关联[2]。班杜拉将认知与行为互动的内在机制阐述为“三方互惠决定论”,即行为、认知和环境三者相互影响构成一种交互决定的动态关系。认知不仅影响个体的行为决策,同时行为的反馈和结果也会反过来影响人们的认知,环境作为认知与行为的现实条件,对两者存在支持或限制性作用[3]。

有关决策行为的研究中,早期人们认为影响决策行为的认知策略是完全理性状态下的利益最大化原则,之后,“有限理性”理论提出由于人类信息搜索和分析、处理能力的局限,指导决策的认知策略不是追求“最优”的结果,而是追求“令人满意”的结果。随着人们对决策行为与认知研究的不断深入,又有理论发现,在很多情况下,人们的决策是依据以往经验作出的,这样可以节省行动者决策时的认知努力与时间,但是也容易导致决策偏误。所谓认知惰性,就是指行动者在认知与行为的交互作用中,以原有思维模式和经验为参照进行信息加工,忽视外界环境的变化,进而缺乏适应性调整的行为响应[4]。

农民工是我国城镇化建设的主要力量,也是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主要人群。针对农民工开展的职业培训工作是完善和优化农民工人力资本结构,提升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举措。自2003年由农业部等六部委提出《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以来,我国先后出台了多项关于农民工职业培训工作的支持促进政策和指导规划意见,明确了对农民工职业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的各项补贴措施。2014年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牵头实施的《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即“春潮行动”,进一步确定了农民工职业培训政策的目标任务。政策供给的持续推进,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民工职业培训的覆盖率,改善了部分农民工在劳动力市场的劣势地位。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着部分农民工参与意愿较低,积极性、主动性较差等现象。国家统计局《2011年农民工监测报告》显示:“既没有参加农业技术培训也没有参加非农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工占68.8%”[5]。秦立建等人基于国家卫计委2010年12月进行的流动人口监测调查数据的研究发现,在其观测的86426个样本中,“接受过职业培训农民工的比例仅为12.73%”[6]。高山艳基于河南省焦作、洛阳、漯河、郑州四个城市的抽样调查数据显示,在2010-2013年间,参加过政府免费公共培训项目的新生代农民工只有大约16%;参加过自费培训的仅有29%;有53.6%被调查者一年愿意支付的培训费用在500元以下。上述数据说明,无论是自费培训还是政府公共培训,农民工都没有强烈的参与动机,缺乏对培训工作积极的行动响应[7]。认知惰性成为影响当前农民工职业培训政策有效开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二、认知惰性的成因

以班杜拉“认知-行为-环境”的三元模型为工具分析发现,农民工职业培训认知惰性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认知策略局限

期望效用是驱策个人作出行为响应的重要因素。在进行职业培训决策时,以期望效用最大化为策略,农民工会充分衡量培训成本与培训收益之间的关系。当培训成本大于收益时,农民工倾向于选择不接受职业培训,反之亦然。对于农民工而言,培训成本主要表现为农民工接受培训花费的金钱数量和耗费的时间所产生的机会成本;培训效用主要表现为经济收益与社会地位的提升。当前阶层结构中,农民工的弱势地位决定了经济收益是其外出务工的首要目标,再加上自身抵御社会风险的能力较差,对收益的评估和判断往往具有“短视”的特征,即希望收益即时兑现。因此,生存理性成为支配农民工职业培训决策的核心原则,期望效用最大化主要表现为经济收益的最大化。

在农民工职业培训工作中,一方面,职业培训作为一种准公共产品,需要个人、企业和政府形成合理的成本分担机制;另一方面,职业培训作为一种人力资本投资,其投资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投资收益具有一定的间接性,即职业培训并不直接产生物质财富,因此不可能立即产生经济效益。职业培训的上述特征与农民工的认知策略存在矛盾,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工对自身人力资本的投资热情。当农民工看不到培训的直接经济收益时,出资购买培训服务的意愿会受到抑制,主动接受培训的概率相对较低。对于政府或者社会组织主导的公益性培训项目,虽然节省了农民工培训的经济成本,但是由于培训内容与农民工实际工作脱节,难以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用,同时因为培训的时间投入可能增加农民工的机会成本。因此,对农民工的吸引力较差,农民工会因“浪费时间”而选择主动放弃培训。

(二)环境激励缺失

环境是影响认知和行为的重要变量。由于社会环境缺乏对职业培训的正向激励,以往经验和负向信息成为农民工培训行为决策的主要认知基础。产生农民工职业培训认知惰性的环境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劳动力市场分割,职业培训回报率较低

现有研究证明,劳动力市场分割条件下,不同劳动力市场的人力资本投资回报率存在显著差异。在主要劳动力市场,教育、培训等人力资本积累与个人收入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在次要劳动力市场,教育等人力资本积累对个人收入增加、职业发展作用不明显,甚至根本没有作用。”[8]我国农民工就业主要集中于建筑业、制造业、服务业等次级劳动力市场,劳动强度大,工资增长缓慢,社会保障条件差,职业培训与个人收入增长之间没有显著的关联效应,农民工对职业培训容易产生认知惰性。

2.用工单位的薪酬体系难以体现职业培训的经济效用

农民工就业主要集中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且以非正式就业形式为主。根据国家统计局《2015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在就业过程中,与雇主或单位没有签订劳动合同的农民工达63.8%。一方面,缺乏固定保障的就业形式与农民工高流动性的特征相叠加,加大了用工单位对农民工进行职业培训的投资风险,抑制了其对农民工人力资本的投资热情,同时,也进一步降低了农民工的薪酬议价能力。另一方面,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薪酬管理通常以实际劳动付出为计量标准,薪酬差异以工作经验为基础。在人力资本投资中,经验与培训是具有替代效应的。因此,对于农民工而言,参加职业培训对其经济收入的提升效用并不显著。

3.现有培训体系存在对低学历农民工的“挤出效应”

职业培训作为一种人力资本投资,与受训者的人力资本存量具有显著正相关性。即受训者文化程度越高,职业培训的学习效果越好,参加职业培训的意愿可能也越高。即人力资本存量越高的农民工更容易被挑选参加职业培训。这种选择性培训方式对较低学历的农民工存在“挤出效应”。根据国家统计局《2015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我国初中学历及以下农民工占农民工总数的77.4%。因此,在现有培训体系下,大多数农民工处于“被挤出”的边缘状态。

三、认知惰性的突破策略

农民工自身认知策略的局限与环境激励的缺失解释了农民工认知惰性产生的主要原因。虽然认知、行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是复杂的,制约农民工行为响应的因素与机制还有待进一步探索和梳理,但是,为进一步促进我国农民工职业培训政策的有效开展与不断完善,仍可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一)努力提高农民工收入,加强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农民工收入水平低,社会保障状况差是其生存型认知策略形成的现实基础。它极大地限制了农民工对职业培训的需求和支付能力。改善这一状况,第一,需要进一步完善社会最低工资标准指导制度;第二,消除农民工社会流动的制度壁垒,建立鼓励农民工向上流动的社会机制;第三,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的制度设计,加强相关制度的执行监管。使农民工真正从经济约束中解放出来,转变生存型认知策略为发展型认知策略,自觉提高主体觉悟,重视主体价值和自我实现。

(二)加大政府转移支付力度,优化整合社会资源

作为一种人力资本投资方式,农民工职业培训具有较强的溢出效应,尤其与国家产业结构升级、创新能力发展、综合国民素质提升具有显著的正向关联。因此,应建立合理的个人、企业、政府的成本分担机制,适度加大政府转移支付的力度。在此基础上,以政府为主导,建立职业院校、社会组织、用工单位、培训机构等多主体合作机制,实现资源优化整合,协同推进农民工职业培训工作有效展开。

(三)指导用工单位建立基于技能差异的薪酬管理方式

改变现有农民工经济收入与技能水平脱钩的现状,指导用工单位根据自身情况,合理设计农民工薪酬水平与职业技能的关联制度,充分发挥职业技能对农民工的经济效用。第一,在薪酬管理体系中,要突出技能的差异化原则,明确职业技能证书获得者有正常的薪酬提升或职位晋升渠道;第二,有条件的用工单位可以进一步推进职业资格准入制度。

(四)优化现有培训体系,努力规避“挤出效应”

现有培训体系存在的选择性培训倾向对低学历农民工形成了“挤出”效应,而我国目前低学历农民工仍然占相当大比重,这一群体的职业发展状况将影响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整体进程,是农民工职业培训需要重点关注的对象。因此,一方面,政府应加强基础教育投入,提高全体国民的受教育水平,提高农民工整体的人力资本存量;另一方面,政府应该优化现有培训体系,针对不同学历的农民工建立多层次的职业培训项目,制定差异化的政府补贴措施,努力规避或缩小职业培训过程中对低学历者的“挤出”现象。

(五)加强宣传和沟通

认知惰性的突破需要外部环境的改变和刺激,同时,也需要主体认知模式和认知规则的变革,唯此才能激发行动者主动适应环境变化,进行积极的行为响应。因此,农民工职业培训政策实施过程中,要加强对农民工的宣传力度,增加信息供给,以提升农民工对职业培训的整体认知水平;另一方面,应建立相关部门与农民工之间有效沟通的常规机制,以便及时了解农民工的培训需求和现实困境,双向反馈,促进政策的不断细化和改进。

四、结论

农民工职业培训作为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方式,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转型关键。作为职业培训政策的目标群体,农民工对培训工作的认知与决策行为是政策实施和改进的基点。从上述分析来看,认知惰性产生的内在驱力不足是制约当前政策实施效果的主要障碍。认知状况的转变需要政策体系的优化和社会治理的协同创新。以人为本,保障农民工基本的发展权利,形成对农民工人力资本积累的正向激励,才能根本解决认知惰性掣肘,实现制度供给与制度需求的有效衔接,有序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目标的实现。

[1]宋灵青,李玉环,刘儒德.情绪与认知方式对决策的影响[J]. 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 2010(1):116.

[2]周晓虹.现代社会认知心理学:多维视野中的社会行为研究[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3]旷宗仁,左停.乡村科技传播中农民认知行为的发展规律研究[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9(2):12-17.

[4]曹瑄玮,郎淳刚.战略选择、管理认知及路径依赖的形成与演化:行动与认知的观点[J].管理学家(学术版),2008(2):163.

[5]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2010年中国职业教育年度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6]秦立建,杨倩,陈波.教育人力资本、企业所有制与农民工社会保障获得[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6):14.

[7]高山艳.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的困境及制度障碍分析——基于河南省四市的调查[J].职业技术教育,2013(28):74.

[8]周小刚.劳动力市场分割、培训机会获取与新生代农民工培训收益率差异[J].晋阳学刊,2014(5):86.

[责任编辑 陶爱新]

Cognitive inertia and strategy of breakthrough of peasant workers’vocational trainning

CAI Lu

(Changzhi University, Changzhi 046011, China)

Peasant workers’ vocational training is an important way to invest in human capital, and also the highlighting of new-typed urbanization with the core idea of people-oriented. Cognitive inertia is the current realistic constraintof carrying out the policy of peasant workers’ vocational training, which is also result of interaction between cognitive limits of peasant workers and the lack of environment incentive. It should be promoted from several aspects such as improving peasant workers’ income and enhancing the social security system; strengthening the efforts of governmental transferr payment and conforming social resources; guiding employing units to construct a salary management system based on skill difference; perfecting the current training system to avoid crowding-out effect; strengthen publicity and communication.

peasant workers; vocational training; cognitive; behaviors; cognitive inertia

10.3969/j.issn.1673-9477.2017.02.005

G725

A

1673-9477(2017)02-019-04

[投稿日期]2017-03-15

2015年河南省社科规划项目(编号:2015CSH010)

蔡璐(1982-),女,河南鹤壁人,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青年社会学、社会政策。

猜你喜欢
惰性职业培训农民工
离散分布对惰性基弥散燃料传热的影响研究
2021年就地过年农民工达8 700多万
山西农谷农民职业培训学校
列举法的惰性——老师,我怎样学会深度学习(新定义集合篇)
以农民工欠薪案“两清零”倒逼发案量下降
刺破天空的“忍者飞镖”——美军神秘的新型惰性制导武器
九成白领认为职业培训重要
请参加天津万里路职业培训学校的培训!
河南:推动职业培训步入法治轨道
基于惰性基质燃料PWR嬗变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