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第三次英日同盟中日本的外交战略

2017-02-26 20:11赵明敏
人间 2016年32期
关键词:美国英国日本

(苏州大学,江苏 苏州 215000)

摘要:第一、二次英日同盟签订带来的一系列益处让日本迅速壮大,逐渐引起了英美的忌惮,日美矛盾逐渐激化。日本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但由于自身的势力还不足以独当一面,于是他选择继续与英国结盟来寻求庇佑。1911年英日签订了第三次英日同盟条约,但是这次签订的条约与前两次比起来已经失去了实质的约束力,英日两国貌合神离。

关键词:日本;英国;美国;第三次英日同盟

中图分类号:D8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11-0059-02

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之间的争夺愈演愈烈并延伸至远东地区,尤以满洲和朝鲜为焦点。日本自明治维新之后迅速发展,逐渐跻身于帝国主义的世界,欲利用地理的优势占领远东称霸世界。1902年,英日签订了第一次《英日同盟》条约。日本依恃该同盟挑起对俄战争,并在英国的支持下取得了战争的胜利。1905年,英日签订第二次《英日同盟》条约,同年,日本在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的提议下与俄国和解,双方签订了《朴茨茅斯和约》,达到了将俄国势力驱逐出朝鲜的目的。

一、日益激化的日美矛盾

第一、二次英日同盟的签订和日本在日俄战争中的胜利,让日本更加肆无忌惮的侵略满洲和朝鲜,它日益嚣张的面孔逐渐引起了英美的不满。1906年3月,英美再次对日本陆军想在满洲实行军事垄断一事表示抗议,美国的西部某些地区更是发生了排斥日本移民的事件并在加尼福尼亚州以法案的形式确立下来1。10月11日,美国旧金山教育局发布禁止日本学生与白人同校的决议。1907年,联邦议会批准了加尼福尼亚州的移民法案,但是废除了旧金山教育局的决议,即便如此日美关系还是急剧冷却下来。为了利用日本保障菲律宾的安全,西奥多·罗斯福总统派陆军部长威廉·霍华德·塔夫脱(William Howard Taft)前往日本进行友好交谈。塔夫脱与日本的领导层一一举行会谈之后坚信,美国与日本关系僵化后只能百害而无一利,日本方面也尽量避免与美国正面交锋。这个时候的美日双方都在努力的维持彼此的友好关系,但是利益的冲突注定了不能和平相处下去。1908年,塔夫脱成功竞选为美国总统,同年,日本也成立了第二届桂内阁,致力于推行攫取满洲权利的政策,因此招致各国的不满,尤其是美国。美国曾经试图颁布满洲铁路中立化法案来改变日俄在满洲的优势地位,但是只有德国表示支持,最终不了了之,然而这个法案的提出却让日俄之间越来越接近。元老伊藤在这个法案提出之后不禁思考了日本现在对满洲的政策是否会激怒俄国从而使它向美国靠近,这种局面是日本万万不希望看到的,于是日本考虑与俄国联合起来在远东对抗美国。日美关系也由此走上了冰点,美国开始想尽一切方式干涉日本的行动。

到了1910年,美国逐渐意识到日本在远东肆意扩张的根本原因是英国对它的大力支持,只要破坏英日之间的联盟就可以让日本收敛。但是日本此时已经与俄国达成妥协与联合,美国在其中尚无立足之地,所以只能在英国方面入手。恰巧在欧洲大陆上,随着德国的不断强大,英国与它的矛盾越来越深。美国正是考虑到这一点,于是在8月份,塔夫脱总统向英国提出签订英美仲裁协定以保护彼此的利益不受突发状况的干扰,英国为了以后对抗德国时能有个强有力的后援欣然接受了这个提议。但是这个仲裁协定一旦签订,英国的处境将会十分尴尬,一方面与日本还保持着协约,一方面又与美国签订了协定,而日美现在的关系十分僵硬。于是英国外交大臣格雷在9月份向驻英公使加藤高明提出两种方案,一是第二次英日同盟到期时修改条约,二是日本加入英美之间的仲裁协定。日本拒绝加入仲裁协定,主动提出了修约的要求。

二、日本在修约问题上的考量

首先,日俄战争使得日本成为唯一一个不是白人人种的强国,它的胜利势必会引起有色人种采取这种方式来对抗白色人种从而产生种族之间的冲突。日本被认可为强国的同时也越来越感觉缺乏安全和失去前进方向,这样的负面情绪也在一点一点的让日本感到坐立不安,就像伊藤于1907年所说的那样,日本从来没像现在一样在世界上孤立无援2。对于日本向满洲的扩张,美国极力反对并向日本发难,同时加尼福尼亚州的反移民运动在情感上深深的伤害了日本,而昔日盟友英国在这件事上也站在美国一边。在亚洲,中国和朝鲜及其他亚洲国家对日本帝国主义扩张的不满情绪也在不断高涨,他们无法忍受一个亚洲国家效仿西方欺凌同伴,于是在1908年中国发生了一场全面抵制日货的运动,1909年伊藤被朝鲜民族主义者暗杀等等,种种事件表明日本在亚洲也不受欢迎。日本为了不让自己再次陷入“三国干涉还辽”时的孤立局面,还是决定主动提出与英国续约。

其次,日本作為刚刚兴起的国家,需要一个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充当保护者以削弱其他帝国主义在远东的利益,英国做这个保护者已经近10年了,双方更容易达成共识。而且日本现在虽上升为强国,但它的力量仍不足以与其他强国抗衡,它需要英国的支持,特别是财政上的援助,以抵制美国的金元外交在远东渗透,英日同盟的存在对美国来说始终是一个卡在喉咙的鱼刺,还有可能离间英美之间的关系,一举两得。英日结盟期间是日本最美好的时代,“在没有空军的那个年代里,英国与日本这两大海洋强国的结盟,不仅百分之百守护了日本的安全,也十足掌握着世界七大海洋的航线与资源。”3这说明日本在当时的处境中再次选择与英国续约无疑是明智的。

最后,虽然在英国的压力和现实利益的驱使下,日俄于1907年达成妥协与联盟,但是日本一旦失去英国这个靠山,俄国的态度便不可预料。只有英日同盟一直存在,俄国的复仇念头才会被压制住。而且随着1907年英俄协约和日俄协约的签订,英日都与俄国缓和彼此之间的矛盾关系,那么英日同盟当初为了共同抵制俄国而存在的意义就消失了,日本十分害怕英国于1915年提出终止同盟的要求,于是自己主动提出续约。

三、第三次英日同盟的内容及意义

1911年4月5日,日本内阁会议决定修订英日同盟,从现有的条约款项中做出两项修改:一是删除有关日俄战争和朝鲜的规定,二是修改条约的适用范围,规定不再适用于已签订一般仲裁条约的国家4。此后,双方就这两项进行了协商。7月13日,驻英公使加藤高明与外交大臣格雷签订了第三次《英日同盟条约》,协约条款大致如下5:

前文 该条约的签订是为了维持东亚和印度地区的和平,保全中国的独立与领土完整及在华实行机会均等,保护东亚和印度的领土权和利益。

第二条 缔约国一方如果无故遭受攻击,为了防护上述利益而开战时,则不论战争发生在何时何地,另一缔约国都应援助其同盟,协同作战且不单独媾和。

第三条 英国对关于印度国境安全的一切事项有特殊利益,日本承认英国为保卫印度属地在上述国境附近有采取必要措施的权利。日本对自己关于国境安全的一切事项有特殊利益,英国承认日本为保护领土在上述国境附近有采取必要措施的权利。

第四条 缔约国双方不得不经彼此协商而与他国制定有损上述利益的条约。

第五条 本条约不适用于以下情况:甲方与第三国签订了一般仲裁条约而乙方与该第三国交战时。但是如果有数国援助第三国时,则不受限制。

第六条 两缔约国之间的援助条件和方法应该由双方的海陆军当局决定,同时对所有两国利害有关的问题应该自由协商。

第三次《英日同盟条约》相比第二次去掉了关于朝鲜的内容,实则是英国正式承认朝鲜被日本吞并的事实。第五条条约免除了英国在美国和日本发生战争冲突时的参战义务,英国看似可以在与美国合作的同时又与日本联手称霸海洋,然而这个时期的英日两国已经渐行渐远。日美之间矛盾的不断升级造成了日本一旦涉及到美国问题就向俄国靠拢的现象,日俄之间也因此变的密切起来。这次修订英日同盟时,小村外相曾把英日同盟看作是“帝国外交的真髓”,但是唯有在日美关系上,它已失去了“真髓”的实质6。

参考文献:

[1][日]信夫清三郎.日本外交史(上册)[M].天津社会科学院日本问题研究所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2][日]井上清、铃木正四.日本近代史[M].杨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

[3][日]冈崎久彦.日本外交史话[M].章泽仪译.台北:玉山社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9.

[4][日]鹿岛守之助.日本外交史(第九巻)第三回日英同盟とその時代[M].鹿岛研究所出版社,1973.

[5][美]马里乌斯·B·詹森主编.剑桥日本史(第五卷):19世纪[M].王翔译.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

[6]林德明.日本近代史[M].台北:三民书局,2004.

注释:

1.[日]信夫清三郎.日本外交史(上册)[M].天津社会科学院日本问题研究所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354.

2.[美]马里乌斯·B.詹森主编.剑桥日本史(第五卷):19世纪[M].王翔译,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710.

3.[日]岡崎久彦.日本外交史话[M].章泽仪译,台北:玉山社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9:138.

4.[日]信夫清三郎.日本外交史(上册)[M].天津社会科学院日本问题研究所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363.

5.[日]鹿岛守之助『日本外交史(第九巻)第三回日英同盟とその時代』,鹿岛研究所出版社,1973:22—24.

6.[日]信夫清三郎.日本外交史(上册)[M].天津社会科学院日本问题研究所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363—364.

作者简介:赵明敏(1994—),女,汉族,籍贯江苏省苏州市,苏州大学(Soochow University)社会学院历史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日本史。

猜你喜欢
美国英国日本
探寻日本
Fancy a curry?Millions do!
美国商业银行衍生品业务的特点分析
英国“脱欧”的经济账
日本神社
英国立法向酗酒“宣战”
拔牙有“树”
日本混乱中迎接希拉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