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学翻译中译者的创造性发挥的具体表现

2017-02-26 00:20梁媛
人间 2016年32期
关键词:文学翻译陌生化创造性

(赣南师范大学,江西 赣州 341000)

摘要:翻译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这一现象在文学翻译中尤为突出。文章主要对文学翻译中创造性发挥的具体表现形式进行了探讨,认为其具体表现形式可以分为三大类,即个性化翻译,陌生化翻译和灵感型的创造性翻译。

关键词:文学翻译;创造性;个性化;陌生化;灵感型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11-0258-01

随着译者主体性及其地位的提高,“创造性”这一概念在翻译研究中日益受到关注。“创造性”来源于“创造”,《现代汉语词典》将“创造”定义为“想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论、作出新的成绩或东西。”据此,翻译也可被视作具有创造性的活动,因为译者用另一种语言将译本创造了出来。文学翻译是一种特殊的、不同于其他文体的翻译,创造性是由文学翻译的本质所决定的。矛盾在一次报告中讲到:“文学翻译是用另一种语言把原作的艺术境界传达出来,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像读原作时一样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享受。”(转引自许渊冲,2003:7) 可见,文学翻译不是简单的语言文字间的转换,而是一种艺术再创作,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在表达方式,语言结构及文化背景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因此给翻译带来了相当大的困难。正是由于这样那样的疑难,中外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都充分地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总结出很多行之有效的翻译策略、技巧和方法,用于克服语言障碍,搭建彼此沟通交流的桥梁。本文中,我们将结合例子详细探讨三种不同的创造性翻译方法和手段,这些都能指导译者充分发挥其能动的创造性,也有利于解决各种因素造成的翻译障碍。

一、个性化的创造性翻译

个性化翻译指的是虽然译文从表面上看,是用自然流畅的语言阐释原文的意图,但是在深层面上却整合原著文化的问题。个性化翻译是文学翻译中创造性层次较高的一种形式。谢天振认为:“个性化翻译的一个很主要的特征就是归化。”(谢天振,1999:148) 而归化是绝大多数译者喜欢采用的一种策略,因为归化的译文才能更好地被读者所接受。王佐良的《论读书》,可以说是创造性翻译中归化法运用的典范之作。

例如:Studies serve for delight, for ornament, and for ability. Their chief use for delight, is in privateness and retiring; for ornament, is in discourse; and for ability, is in the judgment and disposition of business.

讀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

译文三个排比句与原文相呼应,再现了原作的气势。译者根据汉语常用动态表达的习惯,分别把“delight”“ornament”和“ability”三个名词动词话,分别译作“怡情”“博采”“长才”,既避免重复,又能表达出这几个词的内涵意义。“其……也”“最见于……”之类的文言词语令译文和原文风格一致,四字格的运用使译文简洁明快富有节奏感。王佐良先生的这种个性化的翻译,突破了刻板的翻译,达到了原文所要表达的艺术效果。

二、陌生化的创造性翻译

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陌生化”,其目的是通过突出异点,使人感到震撼,以达到给人新颖的感觉。诗人通过令人费解的表达,使人们早已熟知的客观在新语境中显得“陌生、新奇”,不仅给读者带来新奇和刺激,同时也让他们用心去感受诗句给他们带来的美妙愉悦之感。

例如,庞德在翻译中国古诗时刻意追求意象并置的效果,在翻译时不惜违反英语的语法规则。他通过误译把李白“荒城空大漠”的诗句翻译成了“Desolate castle, the sky, the wide desert”。译文中省掉了英语常见的主谓结构和介词,造成了古诗中常见的意象并置的效果。在翻译王昌龄的《闺怨》中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时,庞德为了突出意象,把汉语诗句中各个词的英语意思按照原诗的词语搭配关系组成英语诗句。

In boudoir, the young lady-unacquainted with grief,

Spring day, --best clothes, mounts shining tower.

庞德省掉了“spring day”前面的“on a”和“best clothes”前面的“in”。通过省略这些表示词与词之间关系的词,在译文中创造出“the young lady”、“spring day”、 “best clothes”和“shining tower”几个意象组成的意象群。这些诗句是典型的中国式英语,英语读者对此感到吃惊是很自然的。此处的“陌生化”不仅保持了文学作品的特点,体现了译者的诗学,而且有助于达到不同文化之间学习借鉴这个翻译的最根本的目的。

三、灵感型的创造性翻译

译者作为一个能动的人,其感性思维在翻译行为中同样非常重要。感性思维是客观事物的外在形象、外部联系在人的主观意识中的直接反映,“直觉”、“个性”和“自我”都是其中的一部分。翻译中常见的“神来之笔 ”说明灵感翻译的存在是不容置疑的。当然,灵感的获得并非全部出于偶然,它是译者长期实践、思索和积累的结果。在这样的状态中,译者就是创作者,他在思考过程中能突发奇想,获得绝佳的译文。许渊冲用“powder the face” 和“face the powder”来传“不爱红装爱武装”,用 “The silkworm till its death spins silk from love-sick heart” 翻译“春蚕到死丝方尽”。

不同于非文学作品,文学翻译包含了很多其他创作因素。然而,文学翻译也是一种有限的创作。译者不能根据自己的喜好随心所欲地去发挥自己的创造性,使译文完全脱离原著,这样就违背了翻译传播文化的初衷,也是对作者和读者不负责任的一种表现。因此,译者在充分发挥其创造性的同时还要做到收放自如,以求达到最好的翻译效果。

参考文献:

[1]许渊冲. 文学与翻译[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7.

[2]谢天振. 译介学[M]. 北京: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148.

作者简介:梁媛(1990-),女,汉族,河南南阳人,赣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猜你喜欢
文学翻译陌生化创造性
悲剧:最有力量的陌生化
借助陌生化策略有效开展阅读教学
教学新思维
文学翻译主体的诠释学研究构想
以《傲慢与偏见》为例探讨情景语境理论观下的文学翻译
从陌生化角度浅析《藻海无边》
文学翻译中的文化缺省及其翻译策略探究
保持创造性的29个方法,每天看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