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国培影子跟岗研修的“跨界体验”

2017-02-27 18:28孙明勇
地理教育 2017年1期
关键词:研修跨界导师

孙明勇

摘要:综合性是地理学科的基本特征之一,综合思维也是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作者结合参加初中地理国培跟岗研修实际,从“培训方式的跨界、学习方式的跨进、研评方式的跨越”三方面体验综合思维的锤炼。

关键词:跨界培训;综合提升;地理国培

“跨界歌王”、“跨界喜剧王”等观众喜爱的电视节目催生了一个新的流行词——跨界。在重庆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的安排下,2016年初中地理国培班学员来到沙区进修学院参加影子跟岗阶段的研修学习。在这里,学员们都体验了一次快乐的“跨界培训”,收获了神奇的“拔节体验”,提升了地理综合能力。

一、培训方式的跨界

1.培训导师的跨界

来到影子跟岗研修学校,简短而热烈的欢迎仪式后,全体学员得知:本次影子跟岗研修学习,学员不仅可以听自己导师的课,也可以听其他导师及教师的课,还可以到另外的影子跟岗学校观摩。导师们呈现了:“世界的聚落”、“地球的圈层结构”、“Im more going on my sister”、“伟大的抗日战争”、“动辄传情”等诸多精彩炫丽的课堂,有的导师思路清晰而严密、教风亲切而活跃,有的导师文本解读深刻、是重庆乃至全国赛课的幕后大导演,有的导师幽默风趣、活力四射、富有感染力,有的导师善于启发、引导追问、锤炼思维……每位导师的教学风格与特色萦绕着学员,并慢慢浸润他们的心田,这可能就是雅思贝瑞斯所说的“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的最好诠释。

2.培训地域的跨界

有位导师大胆尝试,将培训课堂由教室搬到校外,开展了一次独特的野外考察课。导师先到野外实地勘测考察路线、准备相关资料、分组、展示本次考察活动的任务并强调安全,接着给每个小组发放“地理活动兴趣小组野外考察记录表”,然后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实地考察。导师提醒学生利用大自然中的参照物观察行走方向,并做好记录;来到清澈宽敞的嘉陵江边,导师指引学生探究水文特征;面对江边的陡崖,提示学生思考流动的江水对河岸岩石泥土的影响,探讨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发生与防治等;让学生观察行走路线上的主要植被状况,并由此推断当地的气候特征;让学生观察、分析气象站、水厂、电子元件厂的布局及其影响因素;指导学生观察居民的分布特点,探究形成原因……根据相关考察内容,让学生分组讨论并撰写考察报告,最后全班交流分享。别开生面的课堂外迁,学员和学生都非常喜欢,全程没有一位学生和学员掉队和开小差,大家都积极主动地观察、思考、议论、记录,全身心地走进大自然,亲身体验地理知识产生的过程。

培训方式的跨界,给学员带来的是开放、包容的豁达心态,呈现的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壮丽画卷,大家可以博采众长、综合发展。

二、学习方式的跨进

1.学生学习方式的跨进

来到沙区影子跟岗学校,学员们看到的不是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也不是教师的夸夸其谈、炫耀才华,而是把时间和话语权还给学生,真真实实完成了由教师“教”向学生“学”的转变,学生是否主动参与、学习是否有效成为判断一节课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师生共同发展为本”的学本式课堂在该区全面推行。例如,一位导师在讲授“全球气候变化”时,创设情境,设计问题,分层推进。

首先,以一则关于北极熊的新闻报道导入——据报道,由于栖息地减少,未来35~40年,全球北极熊数量将减少30%,这是真的还是危言耸听?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知识发表看法。

其次,为甄别报道的真伪,教师让学生结合教材和“全球气候的长期演变图”等,探究“地质时期(距今46亿年)全球气候如何变化?人类出现以前,地质时期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和“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如何变化?原因是什么?”学生组内自学、互学后,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并得出结论。

然后,趁势追问:既然气候在变暖,那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暖的可能影响有哪些?在学生探讨之前,教师进行铺垫,出示三则科学家的预测——“北冰洋航运更繁忙、撒哈拉沙漠降水增多、流感爆发传播速度更快”,让学生判断是真是假。学生判断后,再组内讨论,提出自己的预测。

最后,教师设问:面对全球气候变暖的诸多影响,人类应如何应对?大家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后,争相表达自己的观点,学生思想情感得以升华。

从这节课可以看出,学本式课堂中,知识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得到,而是学生在一定情境下借助教师与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方式获得。这种课堂教学模式让每一位学生都觉得受到重视、都能体验成功并获得成长发展。

2.教师学习方式的跨进

沙区教师的学习方式也与众不同,重视教师个体与团队的学习与发展,实行四级研修制。

一是在自行学习、思考的基础上,每周开展学校地理组的教研,教师轮流担任主持人,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论或落实上级与学校的相关要求,然后进行集体备课,大家充分阐述自己的设计思想与意图,认真聆听他人的交流分享,共同讨论,取长补短,形成共识,校本研修既渗透个体特色,也凝聚集体智慧。

二是定期参加共同体教研,就面临的共同问题、关注的共同话题或同一节课展开研讨,积极发言,群策群力,透视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共同进步。

三是积极参加区级教研活动,教研员抛出一个有探究价值的话题或展示一节公开课或提出平常教学中常见的“老大难问题”,不同学校、教法各异的教师独立思考、组内交流、公开展示,不同文化、多样风格的高效模式相互碰撞、升华。

四是渴望参加“研修转型”教研,来自沙区不同学科的教研员、培训部成员、教研部成员、办公室成员等与教学有关的领导与教师,每年均须深入教学一线上课,用示范课形式阐述自己对新课程理念、学本式课堂、学科核心素养的认识与理解,指引本学科教师的学习与发展。

四级研修制学习方式充分尊重了教师的个性与发展需求,凸显了集体的智慧与力量,发挥了各种前沿教育教学理论的指引和促進作用,使教师在浓郁的学习氛围中能学、善学、乐学。

学习方式的跨进,充分发挥个体特长,调动内因,挖掘潜能,相互影响,相互帮助,相互促进,协同发展。

三、研评方式的跨越

1.教研方式的跨越

沙区地理教研活动侧重引导地理教师成为教研活动的主体:首先是教师公开课展示,教研员全程录像,地理教师从不同维度听课、记录;其次是展示公开课的教师说课;然后地理教师分组研讨,从“学生活动参与、自学环节、互学环节、展学环节、问题环节、讨论环節、整体感知”等方面进行交流,分享自己的收获与困惑;最后教研员进行归纳、总结,并提出改进的意见与建议。

沙区首创的转型研修周主题活动,各学科教研员和办公室教学相关人员积极参与,首先研究当今世界最前沿的教育教学理论、教育学与心理学相关知识、课标要求和教材内容、学生身心特点、学本式教学模式等相应知识,然后在课堂教学中紧密环绕、全力落实,给一线教师很好的示范和引领作用,让他们找到自己教学问题所在,明白今后努力的方向。

2.评价方式的跨越

沙区进修学院办公室主任执教“纪念白求恩”一课以后,四个观察小组进行了半小时的归纳总结,从四个维度进行交流评价。

第一小组从“基于事实观察与数据分析——教学提问”进行交流,从问题和教学问题的界定、教学问题的来源、教学提问与学习目标的一致性、教学提问与思维水平的关联性、教学提问与问题环境的能动性等方面进行阐述,指出教师提出的问题应该与他们为学生设定的目标相匹配。

第二小组从“基于古德和布罗菲编码表的中学语文课堂理答分析”进行交流,从崔永漷关于理答的解读、古德和布罗菲问—答—反馈序列类型编码表(改编)、理答水平分析——理答二次分类频数统计表、提高理答水平的策略等方面进行阐述,利用大量翔实的数据对理答情况进行分析,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应该引起注意、什么值得思考,从而不断引导和强化学生学习。

第三组从“让合作学习贯穿课堂教学全过程”进行交流,从一节课就是自学→互学→展学?学本式教学活动中只有互学环节才是合作学习?自学过程、互学过程、展学过程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等方面阐述了协同学习才是真正的学习。

第四组从观课者视角交流了超越“执行力”、唤醒“课堂人”、观课者的视域立体转换、聚焦“课堂人”的合作效益、三个揪心的视角(课型问题、学习质量、学科思想)等内容,表达倾注合作学习、关注长远效益的观点。

先进的理论指导、教师主动参与、仔细记载、切片式诊断、翔实的数据分析,沙区的教研方式已完成华丽转身,直奔大数据时代,学员们都认识到要尊重科学,要善于用数据去揭示教育教学现象背后隐藏的教育教学规律。

除此之外,还有集体活动学习化的跨界、学习活动生活化的跨界等,这些跨界行为都产生了神奇的“化学反应”,深刻影响学员的教育教学思想、改变学员的教育教学方式、提升学员的教育教学能力,增强学员的地理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

[2](美)古德(Good,T.L.),(美)布罗菲.透视课堂(第10版)[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1.

猜你喜欢
研修跨界导师
一主六维:深度卷入的研修模式
跨界天才之西方篇(上)
“研训导一体化”教师研修方式的实践与探索
学霸也是人 那些跨界的大拿们①
导师的猫
广东鹤山实施新录用公务员双导师制
跨界•匠杰
“过程设计”提升校本研修品质
校本研修应避免“四重”“四轻”
跨界兵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