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地理教科书改革的比较与启示

2017-02-27 18:32李文田
地理教育 2017年1期
关键词:教科书内容生活

李文田

摘要:本文通过比较中、美地理教科书在内容选择、内容组织、表达方式等方面的特点,得出以下启示:内容选择注重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内容组织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表达方式丰富生动,灵活多样。

关键词:地理教科书改革;比较;启示

一、中美地理教科书改革的比较

1.内容选择的比较

在教科书内容的选择上,中、美地理教科书的改革表现出较强的一致性。自然地理都涉及地球内部的构成、地表形态的演化、大气圈与水圈、自然灾害与防治等内容;人文地理都选择有产业活动及其布局、城市规划及其发展、环境污染及其保护、区域协调及可持续发展等内容;区域地理均注重对世界不同地区典型国家与区域的选择与介绍等。同时,中、美地理教科书均注重内容选取的基础性和时代性,精选经典的地理基础知识,体现地理学发展的最新成果。自然地理的经典知识,如地球的圈层结构、地表的形态变化、大气环流、水循环等内容;现代“3S”技术的应用,如遥感(RS)知识、全球定位系统(GPS)知识、地理信息系统(GIS)知识等内容在中、美地理教科书的内容选择上均有明显的体现。但在内容选择的侧重方面还是各具特色。中国地理教科书比较突出地理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美国地理教科书则更多地侧重于内容的深入性与实用性。例如,中国地理教科书中关于水土流失的治理,一般侧重于选择介绍水土流失治理的各种措施类型,但对如何实施这些措施阐述很少,对问题解决的内容選择关注相对不足;美国地理教科书对于类似问题的阐述往往更为深入,更多地聚焦于具体问题的解决上,但完整性和系统性稍显欠缺。

2.内容组织的比较

在教科书内容的组织上,中、美地理教科书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中国地理教科书比较注重抽象概念先行,较多地运用演绎方法进行内容的组织;美国地理教科书比较注重“先行组织者”策略的运用,为学生具体地理知识的学习预先提供素材支撑,较多地运用归纳方法进行内容的组织。如美国《地球科学》教科书的编写,全书每节内容前都安排有学习导入,导入设计联系生活、形式多样,很好地起到了对学生学习新知的辅助效果。例如,在天气系统一节,为了让学生较好理解“锋”的概念以及“锋”的形成原因,教科书让学生联想“你在NBA赛场上看到过被称为‘锋的运动员吗?”,并要求学生用水代替空气,进行一个模拟实验:在一个长方形的鱼缸里,插入一块硬的不漏水的隔板(木板或塑料板),把鱼缸分割成两半,同时要求它是可抽动的;配置滴入蓝墨水的浓盐液体代表冷气团,滴入红墨水的自来水代表暖气团;在隔板一侧倒入‘冷气团,另一侧倒入‘暖气团。准备观察抽出隔板后的现象(抽隔板时要尽可能平滑流畅)。让学生描述最初几秒钟里形成的“锋面”(蓝色水与红色水的交界面)的状态,再描述之后的“锋”,并解释原因。通过这样的“先行组织者”过程,大大增强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在现代社会发展中,地理教科书内容的组织还应注重突出其跨学科性质,积极与其它学科知识融合,如生物、化学、历史、人口教育、环境保护、信息技术等。编写具有学科融合特点的地理教科书,可以开阔学生视野,更好满足学生不同学习需要,在这一方面,中、美地理教科书也表现出较强的一致性。

3.表达方式的比较

教科书选择什么样的呈现方式,与其功能定位密切相关。教科书是提供给师生的教学材料与学习资源,其功能主要是便于“教学”活动的开展,并对教学活动起到引导作用。中、美地理教科书在内容的呈现上都非常重视表达方式的多样性,具体表现如下:一是在文字表达上,均比较重视内容表述的科学性、严谨性与准确性。但也有一定差异,中国地理教科书的文字表达整体来说学科味比较浓厚,叙述追求科学、严谨,语言稍欠活泼、亲切;美国地理教科书在文字表达上更加注意深入浅出,突出将较为枯燥的理论知识转化为生动形象的语言,使学生学起来更为亲切自然。如美国《地理:地质学、环境与宇宙》中的叙述:“中生代包括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从电影《侏罗纪公园》和《失去的世界》中,大家都知道了中生代是恐龙的时代。像电影中恐龙生活的那个世界是什么样子?为什么地球历史的这一章会结束?这一系列以及很多其它问题使得中生代成为地球历史研究中最迷人的时期。”[1]二是在栏目设置上,中、美地理教科书均注重丰富栏目类型,增强栏目功能。相比较而言,美国地理教科书更注重“地理实验”、“动手做”、“探索活动”等栏目的功能。中国地理教科书更突出“案例分析”、“问题研究”等栏目的功能。中国地理教科书栏目中研究性学习力度较大,而动手实验,与相关学科联系的内容稍显薄弱。三是在图像使用上,中、美地理教科书都十分重视发挥图像在教科书中的功能与作用,图像不再仅仅以辅助性的直观手段出现,而是像正文一样成为地理知识与地理技能的重要载体,成为地理教科书的重要组成部分,图文结合、以图释文已成为中、美地理教科书发展的共同趋势。相比而言,美国地理教科书中图像的运用更为丰富和多样,包括地图、遥感影像、统计图表、景观图、示意图、漫画等,一般占到教科书篇幅的1/2左右,在图像效果方面也更为突出。

二、中美地理教科书改革的启示

1.内容选择注重公民必备地理素养

由中、美两国地理教科书改革中的内容选择可以看出,许多内容的选材均取自于社会生活实际,通过对社会生活实际中的问题进行灵活处理,使之融入具体地理知识中,从而使学生进行地理知识学习的过程,也是认识生活、发现生活、学习生活的过程,以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亲近感、自主性与积极性。联系社会生活实际进行地理教科书内容选择的关键在于应立足于培养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准确定位相关地理知识与社会生活实际的联系。在保证所选内容科学性的基础上,突出生活性及实用性,使学生通过地理知识的学习,参与生活、了解社会,获得地理知识的学习在社会及生活中应用的理解。地理教科书内容的选择应尽可能广泛、多样、基础、实用,与社会生活实际的联系尽可能趣味、形象、生动、具体,充分体现“寓教于乐”、“寓学习于生活”的思想。例如,可以从日常的衣食住行入手;从不同区域的生活方式入手;从地理知识的使用价值入手;从地理环境的发展变化入手等进行相关内容的选择等[2]。

2.内容组织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从地理素质教育看,地理教科书内容的组织要有利于学生必备地理素养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多元智能的启迪及发展潜质的挖掘。所以,为了便于地理教学活动的开展并对地理教学活动起到引领作用,地理教科书的内容组织应遵循先进的教学思想与方法,运用恰当的教学策略,遵循地理学科的知识逻辑,符合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例如,可以通过灵活运用“先行组织者”、“典型案例”、“任务驱动”、“探究发现”等教学策略,科学组织地理教科书内容,通过为学生新知识的学习提供相应的材料支撑;用实例对教学内容进行说明或论证;适当给学生布置学习任务;灵活安排学生探究活动;课文不直接提供问题的答案;把部分学生活动设计成学习新内容的过程;适当安排一定数量的选学、自学和阅读内容等措施,使地理教科书的内容组织具有一定层次和弹性,更好地利于地理教学活动开展和进行,真正实现学生知识发展与能力发展的统一。

3.表达方式强调丰富生动及灵活多样

新世纪地理课程与教学改革中,发展性的教育价值观受到普遍关注,關注学生个体发展,以人为本,成为地理课程与教学改革的重要理念。作为地理课程与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理教科书也应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以学生发展为其出发点和归宿,丰富教科书表达方式,提高教科书编写水平。教科书的表达方式在我国已受到越来越突出的认识和重视,正由原先作为地理教学的辅助手段向贯穿于整个地理教学的主要手段转变,并发挥重要作用。地理教科书的改革在这方面需要创新,表达方式的创新要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及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探究与发现能力,应打破“地理八股”以及学科间的人为界限,减少头绪,力争把地理科学原理用丰富多彩、图文并茂的形式表现出来。地理教科书要通过表达方式的改革为学生开辟自主学习、自我发展的空间,努力增强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丰富地理教科书表达方式,可以从多方面来进行。例如,在栏目设置上可以与具体内容相联系,设置灵活多样的栏目类型等;在文字表述上可以多样化,不拘泥于一种或几种固定的形式,如比喻、设疑、设问、举例、假设、验证等;在图像运用上,可以借助于照片、表格、地图、人物等进行直观、形象的表达,以增强问题的趣味性与生动性。

参考文献:

[1]Frances Scelsi Hess.Gerhard Kunze.Steve Letro.Earth Science:Geology,the Enviromental and the Universe.McGraw-Hill Companies,Inc,2003:643.

[2]夏志芳.地理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273.

猜你喜欢
教科书内容生活
打麦
藏起来的教科书
藏起来的教科书
藏起来的教科书
漫生活?阅快乐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