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语境下的航天科普传播研究

2017-03-01 13:50吴月梅
科技传播 2016年22期
关键词:移动互联新媒体

吴月梅

摘 要 1956-2016年,中国航天事业60年不断取得突破,硕果累累。2016年4月24日被定为中国航天日,这对航天科普来说意味着新的契机。航天科普传播是科学技术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航天领域关系到国家安全,具有一定特殊性。對于公众来说,航天领域比较神秘。虽然近几年,我国媒体对航天事件的报道在增加,但相对于航天技术的迅猛发展,我国的航天科普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存在一定的不足。随着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如VR、AR、社交媒体、大数据等,公众对科技信息的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仅仅依靠科普书籍、科普文章、科普图谱等静态的、单一的信息传播,已经难以满足公众的科普信息需求了。不同的媒介具有不同的优势,新媒体在及时性、互动性、个性化等方面具有突出的特点。航天科普传播应结合公众需求,善用新媒体,满足公众个性化、多元化需求。本文将结合目前我国的科普传播现状,分析在新媒体语境下航天科普传播优秀个案(航天科工海报、南航大学生微视频),总结可以借鉴的经验(案例:故宫淘宝、张召忠B站直播),并针对当下航天科普提出优化传播策略。

关键词 新媒体;航天科普;移动互联;航天科工海报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6)175-0176-04

1 1956-2016:航天梦 中国梦

1956年新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制机构成立以来,中国航天事业迅猛发展,不断取得令世界瞩目的成就。

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这是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历程中的开创性、奠基性成就。

2016年6月25日,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发射成功,它将替代原来的长征2、3、4号火箭,成为长征家族的绝对主力。11月,长征五号火箭首飞,是中国目前推力最大的运载火箭。

这60年间,“东方红一号”“神舟飞船”“玉兔号月球车”“北斗导航卫星”“天宫一号”“天宫二号”等都深深刻在中国人的记忆里,见证了中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

与航天技术的快速发展相比,公众对航天技术的认知相对较少。航天技术是一项探索、开发和利用太空以及地球以外天体的综合性工程技术,主要包括运载火箭技术、航天器技术和地面测控技术,因为航天技术涉及国家安全,具有涉密性质,对公众来说,航天领域具有一定的神秘性。

近年来,大众媒体对载人航天工程、探月计划等事件大量报道,引起公众对航天科学的关注。

2016年起,每年4月24日被设立为中国航天日。这对航天科普提出新的要求,更是航天科普的新机遇。

2 新媒体:公众获取科技信息的新宠儿

2.1 新媒体特点

麦克卢汉认为“媒介即信息”,即媒介形态本身意义比其所承载的内容信息更重要。新媒体的平台包括PC互联和移动互联网。相较于传统媒体,新媒体具有互动性、移动化、低门槛、开放性、共享性、数字化、网络化和多元化的特点,它打破了时空,形成了许多亚文化社区,从而社会化媒体、自媒体应运而生。

2.1.1 信息呈现形式多元化

可视化技术、视频直播技术、VR、AR、弹幕等技术的发展,使得信息呈现的方式更加多元,更加具有冲击力。单纯的文字、声音、影像已经难以满足受众的需求,媒介融合背景之下,信息呈现方式须更加多元化、立体化呈现,打破虚拟与现实之间的距离,增强受众的代入感,加大对各感官的刺激。

2.1.2 传播主体多层次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赋予了公众的传播话语权。除主流大众媒体传播信息以外,普通大众也可以利用新媒体平台发出自己的声音,现在进入到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国家、企业、组织、媒体、个人通过开设自己的社交平台公众账号都可以成为传播的平台。

2.1.3 传播方式散弹化

现在的信息一经发出,就会借由传播节点快速传播,传播速度成几何倍数的增长。微信、微博的传播就是典型的散弹化传播,遇到突发社会事件,就会出现刷屏现象,这种传播威力巨大,能够引发社会热议,引起关注。利用得好,可以对传播起到助推作用。

2.1.4 受众更加主动化

受媒介技术的影响,传播模式由原来的单向传播转为互动传播,受众也从一开始的被动接受信息,转为主动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网络信息的定制化服务和个性化推荐越来越受到欢迎。受众可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而这些信息的推广和质量会影响受众的选择。

2.2 中国网民超半数,移动端集中

2016年8月3日CNNIC发布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6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10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1.7%,超过全球平均水平3.1个百分点,手机网民规模达6.56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由2015年底的90.1%提升至92.5%,仅通过手机上网的网民占比达到24.5%,网民上网设备进一步向移动端集中。

互联网的信息海量化,公众获取信息越来越便捷,网民数量增加,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依赖于互联网。由于城市化进程和人民生活节奏加快,在移动端获取信息的需求在增大。

2.3 网络成公众获取科普类信息第二渠道

传统科普的渠道主要通过科普图书、科普图谱、科普专栏等,这些是我们科普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内容的载体主要是期刊报纸杂志及其数字化形式。除此之外,视频化、社交化、游戏化和虚拟化的科普作品也越来越多地进入公众视线,如观看网络科普类的视频节目或公开课;在论坛、社交网站上交流讨论科普知识;玩有关科普内容的网络游戏。

2015年9月中国科协发布的《第九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结果显示,超半数的公众(53.4%)利用互联网基移动互联网获取科技信息,超过了报纸(38.5%),仅次于电视(93.4%)位居第二。公众参观过各类科普场馆的比例依次为:科技馆等科技类场馆(22.7%),自然博物馆(22.1%)。公众通过科普设施获取科学知识和科技信息的机会增多,对科普设施的利用率较高。

新媒体及时、便捷、信息内容丰富;电视覆盖范围广泛,对技术、教育程度、经济要求较低。城乡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科技传播工作者要注意把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相结合,利用各自的优势在不同的群体不同地区来进行传播。

3 我国航天科普传播现状

3.1 开源与共享

移动互联网时代,新知识每天都在以几何级数量增长,不再是单纯依靠个别机构就可以完成的任务了。信息社会里信息爆炸,引发了管理危机。航天科普知识也一样,新词汇、新技术、新文化日新月异,纷繁复杂。众包众筹是互联网的一种解决方式,利用大众的力量来面对瞬息万变的世界。维基百科、百度百科、知乎、分答都是互联网时代下知识的开源与共享,共同编辑,共同校对。

3.2 注重垂直化、精准化

互联网内容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内容更加精细。精准化推送,这些信息才会被受众所接受。在网络上,大众是一种族群的存在,不同的族群有不同的心理特点、兴趣爱好,他们会寻找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会建立自己的论坛、贴吧,科普网站也越来越注重专业化和垂直化在某一科普领域深耕细作。在互联网时代,航天迷开始建立贴吧、论坛,也有少量的垂直网站。

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一定的技术手段。虽然这些词被炒得火热,但是科普传播领域相对欠缺。另外大数据也不是万能的,它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要结合大数据和小数据的优势。

3.3 航天科普传播机制有待进一步优化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科技创新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在全社会推动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使蕴藏在亿万人民中间的创新智慧充分释放、创新力量充分涌流。

新媒体的传播机制有别于传统媒体的传播机制,只有认识新媒体的特点,利用新媒体的优势,才能达到更好的科普传播效果。

国外的科普传播机制是政府、企业、大学、学术团体和社区、媒体、博物馆等共同建构起来的。我国的科普传播机制一般是以政府、事业型研究所、博物馆科技馆为主要机构,企业、大学、社区、媒体的力量相对较弱。虽然新媒体技术如火如荼地发展,科普工作的联动机制相对较弱,应该联合媒体的力量,充分运用微博、微信、社交网络等平台开展科学传播,并实施定制性传播推送,用科普视频、科普动漫、科普微电影、科普图片、科普文章等进行多形式化的展现,满足公众对科普信息的个性化多元化需求。

航天科普作为科普传播的薄弱环节,传播机制的联动性更为不完善。

3.4 航天科普传播产业缺乏互联网思维

科普传播虽然具有公益性事业属性,但是并不与市场存在非此即彼的关系。互联网+思维正在变革许多传统的企业,科普传播产业也可以借力互联网,把科普传播做得有声有色。

故宫博物馆开设了故宫淘宝,开发了一系列的周边产品,并受到了广泛的好评,不仅引起广泛传播,还引起公众对故宫文化的兴趣,也树立了自己的品牌。

以雍正系列的周边产品为例,入选了虎嗅网“2015最受尊敬的脑洞”年终评选。传统与时尚、严肃与戏谑、“高大上”与“软萌贱”奇妙融合。同一个时点。故宫淘宝系列产品的成功,也告诉了我们航天科普传播如果有好的创意,利用好新媒体平台,是存在巨大的市场需求的。

4 新媒体环境下航天传播优秀案例

4.1 “丑得惊动了团中央”的航天科普海报

2016年4月19日,“中国航天科工”在新浪微博上发布了两幅“中国航天日”科普宣传活动的海报。该微博一经发出,引起了广大网友的热烈评论,这不是因为这两幅海报有多好看,而是因为它们“丑得惊动了团中央”。该微博评论截至2016年10月,转发量高达8 534,评论数4 430条,点赞1 658条。网友的评论也非常有意思。本文截取了该微博中的热门评论,都是用幽默搞笑的评论来表达对两幅海报的“喜爱之情”。

随后“中国航天科工”回应网友评论,转发了一则“海鹰资讯”的评论希望“可以把楼扶正”,“海鹰资讯”的微博认为“航天人的艰苦朴素,体现在方方面面”。

然而,网友依旧沉浸在海报讨论的狂欢之中,把这一话题推向了热搜榜。4月20日,团中央的官方微博发布了一条自己设计的航天科普微博海报,并表示“@中国航天科工 你们只管上天,其他交给我们”。这一微博收到网友广泛关注,中国航天科工自嘲自己的海报“丑得惊动了团中央”。

此后掀起#帮航天科工设计海报#的微博讨论热潮,网友纷纷献出自己的创意,引发了该事件传播的又一小高潮。

“中國航天科工”官方微博评论了“共青团中央”的海报:解释称其实两张海报并非出自设计人员之手,也没有花费一分钱,槽点虽多,但我们愿同大家一起就此创建一个有趣的话题,为即将到来的我国首个航天日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我们深知中国航天承载了许多美好的梦想,我们愿用大家喜闻乐见的方式去努力实现。

官微联动,转危为机。在这传播过程中,团中央、中石化等官方微博也加入进来,形成官媒之间的相互联动,并宣传了世界地球日这一科普话题,产生了很好的传播效果。现在很多政府机关、国企、官媒等官网微博形成了微博矩阵,在许多热点事件中可以起到很好的舆论导向作用。

航天领域重大事件发生,都是航天科普传播的一个良好契机,在这个过程中向公众普及航天知识、激发其对航天科学的热情。

这次“中国航天科工”的海报是发布于4月19日,在航天日的前期,这次科普传播的前期本是一次失败的传播,但是通过利用微博引导,顺势而为,加强与网民的互动,巧妙地化解了危机,为“中国航天日”进行了一次成功的预热与推广。

4.2 南航大学生微视频科普创意,让你秒懂航天知识

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为网络自媒体团队提供了平台。许多视频制作团队在网络平台上发布了内容新颖、形式多样、创意十足的趣味化短视频,引起众多网民的关注。目前我国主流视频网站有很多关于科普类的视频,例如优酷土豆、腾讯、爱奇艺、网易等。

在众多关于网络航天科普微视频传播中,一个由南航大学生发起并建立的创意团队引发了许多人的关注。他们自己制作简笔漫画、配音、剪辑,自2013年至今已有20多条航天科普微视频应运而生,点击量累计超过200万。在视频中,“玉兔号”是一个脸颊绯红有点害羞的兔子,月球是望远镜中凹凸不平的脸蛋,各国是月亮热烈的追求者,而中国在50年间也从“没断奶的小孩”成为“茁壮”的大汉。

形象生动活泼,萌化观众,创意满满,微视频的形式也可以覆盖更多的人群,便于在任何地点观看。微视频符合人们对信息的需求,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观看,也可以纳入许多有创意的要素,使得信息呈现方式更加豐满。

5 新媒体语境下航天科普传播的建议

新媒体有诸多优点,如信息海量化、去中心化、即时、移动化等。在这种大背景下,互联网+科普是一种趋势。航天科普从业人员须结合自己的工作内容,巧用不同媒体平台,了解公众的需求,发出自己的声音,变革传统的传播机制,提高航天科普的效果。

5.1 创意传播,变革传统科普传播方式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日渐融合,内容形式更加多样化。航天科普传播需要利用所有可以利用的媒体为自己的内容服务。由于我国公众获取科普信息的方式主要集中在电视和互联网,并且呈现往移动互联网集中的趋势,传播人员对不同平台要有深刻的认知,选择最优的表现形式。科普传播不仅仅要注重内容的科学性,也要注重内容的生动性。

网民之前对张召忠的一些观点颇有微词,如“海带缠潜艇”“雾霾防激光”等,戏谑称他为“战略忽悠局长”。但本次直播以后,许多网友黑变粉。2016年7月13日8时,海军少将张召忠在B站进行直播,与网民互动。而黑张召忠,B站是出了名的,黑他的视频层出不穷,还有各种系列恶搞表情包。张召忠本人并没有因此介意,还表示希望认识更多B站的小伙伴。

在直播中,张召忠谈论了英国脱欧、南海局势、无人机等问题,语言风趣幽默,很符合网络语言娱乐化特征。本次直播,在线观看人数一度达到75万,直到直播结束后2个多小时,直播间里依然有4 000多人。

在关于直播的构想中,张召忠想用直播“带孩子们看看坦克,看看军营,如果孩子们想当兵的话,得让他看看当兵是怎样一回事,把真实的情况告诉他们”,想用娱乐化的方式接近年轻人。

这是一个很好的个案。目前直播技术、VR技术、微视频技术蓬勃发展,航天科普人员可以利用这些技术,在传播过程中增强在场感和互动性,提升航天科普的传播效果。

5.2 把握契机,巧借热点事件传播之势

传播事件可以做议程设置,主动引导公众的注意力。例如“中国航天日”的设立就是一种主动设置公众话题的一种表现。传播人员可以通过议程设置,掌握传播的主动权,引导公众对科普信息的注意和讨论。

但是,当我们遇见一些突发性的社会热点事件的时候,要学会利用这些热点事件来进行科学知识的传播。一般这些热点事件本身就引起了很多的注意力,舆论热度比较高,公众关注度较为集中,具有很好的传播条件。

本次航天科工的海报事件一开始是属于议程设置,当舆论发生偏向的时候,可以利用新媒体的传播规律,主动利用网民对海报的讨论,促进对航天日活动的宣传,转危为机。

另外分析微博的时候,中石化的官方微博“石化实说”也对自己进行了宣传,团中央的官方微博“共青团中央”借此又对地球日活动进行了宣传。

巧妙借势,可以扩大影响力,航天科普传播从业人员要善于发现这些跟航天相关的热点事件,及时与公众互动,航天科普工作可以更加接地气。

5.3 体制创新,联动各界优势资源

目前国内的科普主体相对单一,主要集中在政府、科技馆、媒体等部门,企业、社区、大学、学术团体等相对较少。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科普传播在这些薄弱领域的发展,例如互联网上果壳网、飞碟说等都是优秀个案。但是这种优质内容相对较少。我国的科技报道与学者之间的联动也相对较少,而且层次较浅。

如果能够把科学团队引进互联网产品之中,科普传播内容会更科学,互联网企业对互联网规律的深刻把握,也可以使得这些优质内容传播范围更广、效果更好。

相较于其他科普体系,航天科普传播的体系相对不健全,内容、平台、专业人员、技术等都相对欠缺,在体制创新方面以及对优势资源的配置上,航天科普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在媒介融合背景下,传播从业人员也需要对自身的媒介素养加以提升。

参考文献

[1]侯米兰.航天科普的发展建议[J].科技传播,2015(6):143-145.

[2]余舟.科普微视频传播现状分析[J].新闻研究导刊,2016,7(17):43-44.

[3]张加春.新媒体背景下科普的路径依赖与突破[J].科普研究,2016(4):19-94.

[4]邵喜梅.微信传播对科普工作的助推作用研究[J],2015(6):49-53.

[5]王敏.科普型热点事件的科学传播理论与实践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5.

[6]王艳明.中国航天新闻报道的历史演变及转型突围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4.

[7]罗佳.我国科普网站传播效果研究[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13.

[8]罗真.朕给你讲个故事,故事的名字叫:故宫变萌记[EB/ OL].中欧商业评论,2016(1).http://www.anyv.net/ index.php/article-152434.

猜你喜欢
移动互联新媒体
场景传播视阈下的网络直播探析
移动互联开发的教学资源库的建设研究
智慧校园关键技术分析与研究
移动互联应用课程教学现状与探索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全媒体时代地市党报媒体融合的四个着力点
新招数化解新难题:新媒体环境下防止报道差错路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