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建设发展研究

2017-03-02 03:17李学锋王健茗孙红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6年37期
关键词:发展研究智慧城市网络化

李学锋++王健茗++孙红

摘 要:本文通过借鉴国外智慧城市的建设模式和方法,从网络化社会、数字化生活、知识型经济、服务型政府等个方面,对智慧城市建设的发展现状、前提条件及信息社会发展的分析,提出运用物联网和云计算技术为主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打造“沈阳式智慧城市”。

关键词:智慧城市;网络化;发展研究

目前,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加速发展的时期,2014年中国城镇化率达到54.77%,比本世纪初提高了18.54%,部分地区人口膨胀、交通拥堵、环境恶化、住房紧张、就业困难,"城市病"问题日益严峻。为解决城市发展难题,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建设智慧城市已成为当今世界城市发展的历史潮流。然而,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经验尚且不足,如何运用理论以指导实践是问题的关键,减少或避免错误的发生、资源的浪费,是推动智慧城市的建设是社会的发展方向。

一、智慧城市建设情况与分析

1.国内外先进城市建设现状

哈尔滨 副省级市,是第一条欧亚大陆桥和空中走廊的重要枢纽,也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热点旅游城市和国际冰雪文化名城。是国家战略定位的“沿边开发开放中心城市”、“东北亚区域中心城市”[1] 及“对俄合作中心城市” 围绕规划管理信息化、基础设施智能化、公共服务便捷化、产业发展现代化、社会治理精细化等5个社会管理应用方向,开发了社会救助核查系统、法人监管核查系统、城市空间信息应用、智能行政审批系统 已经建立起“人口信息库”、“法人信息库”和“空间地理信息库”, 整合分散在各部门与“人”相关的信息,建立统一的数据库

纽约、首尔是世界上综合实力较强的城市,科学技术先进,人才聚集,这些都是制约一个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的举措是沈阳人发展的目标。大连、哈尔滨作为同一发展阶段的城市,与沈阳有很多共性,探究他们的发展策略,取长补短,有利于结合现有条件开展“沈阳式”智慧城市建设。大连的交通诱导屏就是一个很实用的创新,驾驶人行驶在路上可以通过交通诱导屏及时了解前方不同路径的交通状况,适时调流避开拥堵路段;而哈尔滨的三大数据库的建立等,提高了政府办事效率,为群众避免很多麻烦,是一项切实利民的信息建设。

2.沈阳智慧城市建设现状

目前,沈阳已在全市19家市属三级医院启动智慧医院建设;“沈阳新社区”政务微信服务平台也卓见成效,累计解决各类问题1.7万多件。沈阳市铁西、沈河、和平等各区县相继与中兴、阿里、浪潮、软通动力等知名企业达成合作,打造大数据产业集群。沈阳电子政务网完成对市级部门和13个区、县(市)政府的全覆盖,协同办公平台已实现79家单位、6000多用户多级跨部门综合办公、联合会签和即时协作沟通。沈阳主城区光纤网络覆盖率达到99.3%,4G无线网络覆盖率达到99%。

先后被列为国家智慧城市试点的浑南新区、沈河区、铁西区、沈北新区也制定了相应的计划。

二、智慧城市的发展

智慧城市是一个城市发展的高级产物,它以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基础,以数据共享交换为手段,助力城市建设。在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力求将城市信息化,建设数字城市,而智慧城市的构想恰好顺应了城市的发展规律。

沈陽市政府出台的《沈阳市信息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方案(2016-2017年)》要求,2016年要重点建设高速宽带光纤传输网络,扩大4G、WIFI无线网络覆盖范围,双向高清改造有线电视; 在沈阳市十五届人大四次会议上,大数据管理局提出沈阳将建成智慧城市统一平台,未来将依托平台采集数据,解决学习、工作、医疗、就业、交通等一系列问题。他们还提出未来将使用市民卡,完全实现城市信息化、数字化。

我国山东省内青岛、济南、临沂、潍坊、菏泽等城市的城市一卡通建设走在了前列。采用无线射频技术,集多种行业卡功能于一身,早在2009年就已涵盖公交、出租、超市、餐饮、公用事业缴费、高速、社区等方面业务,现已在全省十七地市实现互联互通。

沈阳的市民卡就可借鉴这种模式,一张卡实现衣食住行各方面消费,也可用于存放个人信息,这样可以避免繁琐的证件的困扰。我们还可以将非接触式的无线射频识别技术运用到市民卡中,例如在乘坐公交、地铁时,不需要贴近刷卡,而是在人上车时即能自动识别并扣费,类似的措施将大大提高城市管理的效率。

三、智慧城市发展的途径

智慧城市的发展如同金字塔,要逐层发展才能够到达塔尖。智慧沈阳的发展同样要遵循全面完善基础设施,数据收集,通过数据收集、反馈的信息进行可续管理,解决问题,为民服务,完成城市信息化的整体建设,才能实现智慧城市建设。

1.加强生活数字化、网络化建设

网络社会和数字生活是息息相关的,二者相互支持,并且都要依靠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信息基础设施。在沈阳建设4G无线覆盖网络,加快推进宽带网络的光纤化升级,建成有线无线一体化的高速宽带网络,提供无处不在、无缝覆盖的宽带服务,使市民在任何时间、地点都可以享受高速无线网络带来的便利,为物联网生活提供基本的网络支持。完善和发展现有的公共服务平台和云计算数据应用中心,全面提升沈阳市的信息化应用程度,提高沈阳市的核心竞争力。依托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实现城市多方位智能,实现网络化社会和数字化生活,为智慧沈阳大好基础。

2.强化政府服务职能

政府改革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没有什么最佳标准,但其核心是为民服务,实现社会公众利益最大化。服务型政府则要求政府必须优化工作流程、使用现代先进的管理手段和方法,本着方便、快捷、高效、亲切的原则为民服务,让民众在接受服务的同时,有享受服务的主人意识。20 世纪70年代以来英国、美国、新西兰等发达国家进行的以市场力量改造政府绩效的这场运动,为中国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带来了重要的启示。服务型政府是是政府机构改革的一个方向,以提升公共服务质量为目标,以政府职能转变为关键。

3.大力发展知识型经济

知识型经济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它包括经济与体制、教育与技能、信息基础设施、创新体系四大方面。我国部分地区在逐渐失去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相对优势,向知识型经济转型是必然趋势。沈阳市要加强政府引导、鼓励企业创新、提升教育体系、推广信息技术,抓住机遇,发展知识性经济,推动东北经济的发展。

4.城市建设中加强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的应用

BIM即建筑信息模拟已经成为建筑业的新宠,在全球都得到了广发的应用。以新加坡为例,他们建立了全球第一个BIM电子提交系统,为标准化BIM模型做好准备,能够在整个行业中传送数据,保证在项目不同阶段和团队成员之间更好的协调和分享。在2011年已经有超过200个项目运用BIM电子提交系统和提交工程数据。

2016年2月,沈阳市建委下发了关于推进BIM应用的相关文件,通过BIM技术与智慧城市建设的深度融合,实现建筑业项绿色化、信息化和工业化转型升级。BIM通过建设前期,三维立体地将未来建筑产品展示出来,可预先发现问题并解决,这将很大程度上减少日后的变更索赔,节省时间、材料、人工成本,保护环境。当然,BIM不仅仅可以应用在建筑中,还可以设计地下管线、基础设施等。将整个城市的建设模型化,方便研究分析。

打造智慧城市的核心为数据整合,即建立完善的大数据整合平台,涵盖交通、气象、医疗、居住、财经、人口、工商业等人们生活环境中涉及的各个方面。其中以建筑行业为例,建筑行业存在一种现象,即设计、结构、设备等各环节相对独立,因此为建筑行业提供一个有效的共享平台是打造智慧城市首要关注的问题。可在设计管理与施工管理过程中,推进建筑可视化信息化+BIM云协同模式,将建筑过程直观呈现给各专业技术人员,实现各领域协同作业。

实现大数据整合平台是在互联网的基础上,而目前沈阳的公共网络还不完善,很多公共网络比如公共汽车、公共自行车等便民设施等由于各种原因有形无实。推进智慧城市建設,政府应致力于完善公共网络,大力支持公共网络建设。同时,对现今新兴的宜民应用平台,如滴滴打车、优步、支付宝、美团外卖等,政府应积极支持、加大监管力度,完善的市场运行机制,为居民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真正实现全民参与打造有特点的沈阳式智慧城市。

参考文献

[1]赵大鹏. 中国智慧城市建设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3.

[2]张永民,杜忠潮. 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现状及思考[J]. 中国信息界,2011,02:28-32.

[3]孙贞文. 智慧沈阳,浑南先行[J]. 中国公共安全,2013,17:102-106.

[4]张玫玫. 基于智慧城市理念的城市建筑设计问题分析[J]. 艺术科技,2016,04:309.

[5]湛泳,李珊. 金融发展、科技创新与智慧城市建设——基于信息化发展视角的分析[J]. 财经研究,2016,02:4-15.

[6]贾智捷. 廊坊市智慧城市建设模式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工程管理与信息技术学院),2015.

[7]沈建国,沈佳坤,杨赐. 社会发展指数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J]. 前沿,2015,05:126-130.

[8]朱云. 亚洲发展知识型经济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实践与启示[J]. 环境保护,2015,20:67-69.

[9]郁建兴,高翔. 中国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基本经验与未来[J]. 中国行政管理,2012,08:22-27.

[10]高清濂,李双荣,张雅清.西方发达国家服务型政府建设对我国的启示[J].对外开放,2010(11):3-4.

猜你喜欢
发展研究智慧城市网络化
智慧城市视野下城市规划创新探究
基于无线组网的智慧公交站点信息系统研究与实践
基于大数据背景下的智慧城市建设研究
略谈现代机械加工技术的发展
当代新闻学的网络化发展
基于OPC的网络化群梯管理系统开发
网络化时代社会认同的深刻变迁
我国食品安全网络化治理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