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使孩子读懂鲁迅作品

2017-03-02 04:06邓琪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6年37期
关键词:鲁迅作品

邓琪

摘要:中学语文教学中,鲁迅作品难教难学,如果能在时代背景下把握作品内容,在时代特色下把握作品风格,在时代局限下体味作品语言,就可以开启鲁迅作品的大门。

关键词:鲁迅作品 作品内容 作品风格 作品语言 艺术欣赏

在中学语文课本中,鲁迅先生的作品共24篇,另外还有几篇论述、回忆鲁迅先生的文章。这个数目几乎占全部课文的十二分之一。一个中学生在六年的语文学习中,接触到的知名作家将近二百人,而鲁迅一人的文章竟占了十二分之一,可见鲁迅作品的重要地位,因此鲁迅作品的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也一直是个“重头戏”。从初中第一册开始选起,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故乡》、《纪念刘和珍君》、《藤野先生》、《孔乙己》等等,都是堪称经典的优秀作品。在教学中,很多中学语文教师感到鲁迅作品很难教甚至无法教,很多中学生仍如我当初的感觉,觉得鲁迅作品很难懂甚至无法理解,教师教得吃力,学生学得费劲。以下是我自己在教授鲁迅作品时的一些感受和想法,与大家一起探讨。

一、在时代背景下把握作品内容

鲁迅,本身就是一个特定的时代造就出的特定作家,要读懂他的作品,首先要从了解他生活的时代。鲁迅创作的高产时代,是我国近代史上较为混乱,也是思想较为自由的一个时代。在20世纪初始至二三十年代的中国,国内知识分子本身对于自身出路的思索及国外新思潮的涌入,引发了著名的新文化运动,各种思潮冲击着中国知识分子的脑海,许多人因此而迷惑,太多的选择使他们不知所措,有一些人甚至无所适从到了走向极端的地步。鲁迅先生身处这样的时代,并没有随着大潮盲目狂热,他给了这个火热的时代最需要的一剂药:冷静!《故乡》中的萧条衰败怎样来,何处去?而今再读这一类的文章,仍能感受到他冷静、理智的思索。此文不仅适宜于当时的读者,且适宜于现在的人阅读和接受,同时也适宜于未来人的阅读和接受,他们是已经进人一个民族的语言作品库的作品,不但这个时期的人要读,未来多少代的人都要读,其语言也是一个民族的语言的基本构成因素。这也即是所谓的“经典”之称,而并非仅仅从当下时效来感受、判断的“时文”。了解了时代,了解了时代里的人及人的思想,再去看鲁迅的作品,我们可以发出同《阿Q正传》、《祝福》、《药》之类“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共鸣,可以和先生同叹同愤。有了这种认同,可先打动自己,带情去教学生,以此感染学生,引起学生的共哀共愤,学生如果对鲁迅生活的时代有了整体的把握,理解起作品就不会很难了,在此也可以把学生引导到情境教学中。

二、在时代特色下把握作品风格

鲁迅的作品,向来以文笔犀利、思想深刻著称,公论日:投枪匕首。通俗地说,即“骂死人不流血”,骂得淋漓畅快,常令人有酷热中之饮寒冰的透爽。这一风格自然也与其所处的时代密切相关。鲁迅是中国白话文小说的第一人,在此前的文人们作文是雅事,仍然习惯着“子日、诗云”的含蓄、孺雅,内涵深广的中华民族不喜欢大声呐喊,甚至于吵架都要引经据典。常此以往,锋刃尽失,本该带有铁骨的铮铮男儿止不住地染上了些许女儿气。试看同时代的作家,如曾遭鲁迅批判过的胡适、梁实秋、徐志摩等,都以细腻的文风见长。在这样的时代特色下,不得不站出来一位一身傲骨的真男儿、伟丈夫。时势造英雄,英雄即鲁迅!鲁迅是近代杂文的鼻祖,是后代文学的丰碑,能言人之不敢言者,真文士也!更何况,对于一堵几千年来形成的温吞吞、软绵绵的文字屏障来说,惟有用铁钉、枪、刀才可刺得破,或流点血,让人觉到痛。因此,教学中不可将其内涵固定化,而是该带动学生进入感受、理解、欣赏的过程中去,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情感,使学生成为敏感的人,而不要似迟钝的木。教师更不该因作品的时代已遥而厌倦,相反,要把自己带入重新感受,重新理解,重新欣赏之中去,应当永远感到自己是在与同学们一起探索一个作品,体验一个作品,而不是在最终判断这个作品。在此基础上再去辨认鲁迅作品风格,就会发现他的高度是远立于同代人之上,行进在彼人之前的。

三、在时代局限下体味作品语言

在中国的现代文学史中,鲁迅先生不是第一个提倡白话文写作的作家,然而,他却是一个竭尽全力身体力行于白话文创作的先行者。当然,白话文脱胎于文言文,后人必须踏着前人的足跡去走新路,而不是凭空去开创一条路。因此,一开始的白话文创作免不了要带上一些文言的味道,而这是与已熟练使用了数十年白话文字的今人迥然不同的,如果用现在人的语言习惯去衡量和要求几十年前的文学创作,那无疑是可笑的。推而广之,对于鲁迅作品的语言,就不得不在了解这个时代局限的基础上去认识了。因为这毕竟是一个从小熟读“四书五经”的旧文人家庭出生的孩子,年少时,他一定也写过不少“之乎者也”的古文以练笔,就像时至今日,仍有一些老先生在言辞之中不经意间说几句文绉绉的话一样,语言习惯的扭转是个缓慢的蜕变过程,如《膝野先生》中:“但不知怎的,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此处,“师的”就是一个明显的文言转白话的词,推测作者要表达的意思是:在我所认为的我师之中;又如《故乡》以及其他作品中对女性第三人称称作“伊”,这是典型的“五四”风格,时人是完全读得懂的,然而在今人的口中,就无论如何也有些别扭了。因而,在教学中.在指导学生读课文时,要引导他们找出这种不同,共同讨论,明确意义,这样的话,语言障碍消除了,就不会再产生对作品的陌生感了,那么,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也能更切近,更深刻。

四、结合艺术欣赏进行理解

鲁迅有很高的语言艺术素养,中学语文课本中鲁迅作品的语言艺术主要表现为形象、生动、幽默、泼辣、精警、有力、富于音乐性等几个方面,在教学时可结合艺术欣赏引导学生向鲁迅的艺术语言学习。

动词和形容词是语言中最为生动、形象的部分,鲁迅极善于使用动词、形容词,特别是动词中的单字动词和形容词中的比喻形容词。如《药》中写康大叔卖人血馒头时的性格化了的单字动词“抢”、“扯”、“裹”、“塞”、“抓”、“捏”等,就简直把一个凶恶蛮横的刽子手写活了。在《祝福》中也有很多用得很好的单字动词,如写祥林嫂的眼珠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中的“轮”字,就可以引导学生与“转”字比较,体味其把名词“轮”作动词用,不但写了眼珠的转动,而且还显示出其眼珠特别的圆,这样,就形象地活画出一个神经失常的妇人的眼。我认为鲁迅作品的语言在今天中学的语文课中不但有其教学意义,而且有极其丰富的教学内容,教学时必须联系学生的实际,认真地进行语言教学。

诚然,我们说要加强鲁迅作品的语言教学,并不是说要学生去生吞活剥鲁迅作品中的生僻字、词,去死记硬搬鲁迅作品中那些在特定社会背景下为表达特定的内容而采用的特殊的句式;我们指导学生学习鲁迅语言,既不是机械地要学生的语言向鲁迅作品的语言靠拢,也不应只停留在让学生“大体了解其语意就行”上。我们要积极地引导学生向鲁迅作品的语言学习更多的有益有用的东西。

语文课中的语言教学不光是语言形式的教学。语言是表情达意的工具。语言教学本身就结合着情、意及其表达的教学。语言是思维的形式,语言教学也必然结合着思维的教学。鲁迅是革命家、思想家,鲁迅作品的语言里燃烧若革命的火焰,喷射着思想的火花。鲁迅不是一般的革命思想家,他还是个科学的思想家。他有很深厚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根基。众所周知,他在青少年时代就曾精心地攻读过各门自然科学,后来他又刻苦地钻研过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所

以,他的思想和语言自有其深刻性,他的思维和语言是缜密而深邃的。因此,结合思想教学、思维训练来进行鲁迅作品的语言教学自有其丰富的教学内容。鲁迅小说塑造人物的艺术语言,鲁迅杂文散文中的缜密逻辑语言,鲁迅在那个特定的社会环境里,为了战斗的需要而锻炼出来的好用反语,幽默泼辣,曲笔含蓄的语言,以及从上述语言中表现出来的鲁迅作品的思想内容、鲁迅精到的思维方法、表达方法等等。如要求学生学习应用的也可以有:鲁迅炼字、铸词的方法,严密组织句子的方法,犀利、明快的表达方法,灵活运用修辞手法生动地表达内容的方法,提炼警句表达深刻思想的方法,吸收古代语言、外来语言、方言中有用成份并加以改造的方法等等。全面的了解了鲁迅,学生们一定会发现其实鲁迅作品并不是有多難懂,相反学懂了挺有意思,会对自己有某种理性的提升。

北师大中文系教授王富仁先生曾说:“只要是真正好的文学作品,听众或读者是不可能一次性地完全明确地掌握它的,即使像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邵雍的《山村》这样的小诗,我们也不可能一次性地感受到全部的好处。

因此,无论是学习还是欣赏鲁迅作品,如果能够握住“时代”这把钥匙,还原一个真实的鲁迅,多方面去了解鲁迅,审视鲁迅,是可以开启鲁迅先作品大门的。

参考文献:

[1]曹宇明 《发挥鲁迅作品的现实教育作用》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 1996年第4期

[2]张国钟 《让鲁迅作品在学生心中活起来》 《中学语文教学》 2005年第5期

[3]魏 风 《杂谈鲁迅作品中的人物〈二〉》 《中学教学研究》 2007年第1期

猜你喜欢
鲁迅作品
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探究
走近童心,浅近潜行
多媒体网络教室软件在鲁迅作品现实教育中的应用分析
信仰危机时代鲁迅作品的精神价值
用比较法对鲁迅作品进行教学的探索
如何让鲁迅作品教学触动当今学生的心灵
今天我们需要从鲁迅作品的教学中获取什么
高中语文教材中鲁迅先生的作品教学体会
浅析鲁迅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中学语文教学中鲁迅作品的温情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