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对管理及管理哲学的透视

2017-03-03 18:03齐善鸿孙继哲
现代管理科学 2017年3期
关键词:理性哲学管理

齐善鸿++孙继哲

摘要:哲学是通过审视人类理性系统进而彰显人类灵性的智慧。然而,在企业现实管理中,管理者在解决问题时大多倾向于使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在多数情况下,哲学通常是被忽视的。即使有一些运用哲学的概念、原理和方法来解决现实问题的研究,大多也停留在原理利用、概念套用和一般的解释层面。文章的研究尝试着从哲学的基本原理及方法出发,通过分析现实中管理出现的普遍问题、评价管理哲学理论研究中的不足,从实践与理论的双重视角,构建一种以客观规律为核心的管理哲学观,从而使人们面对现实问题、思考解决方案以及制定行动方案时具有哲学的智慧。

關键词:管理;管理哲学;道本管理;哲学;理性

一、 引言

在现实的组织管理中,每当人们遇到问题时,管理者往往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或者是从管理理论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很少有人会想到哲学。而现实管理的实践证明,管理中的问题似乎并没有因为知识和经验的丰富而减少,反而是越来越多了。也许有人会说,“管理理论不就是用来提高管理效率的吗”?从本意上说,这样理解是没有错的。然而现实中的管理者并没有因为理论的丰富而感到管理工作变得轻松,反而是越加繁重了。

如何解决这些现实问题呢?或许,当我们看待这些问题的角度没有改变的时候,我们就无法找到问题的成因;当我们思考这些问题的程序没有改变的时候,我们就依然无法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而通过现象看本质,透过问题看系统,这些恰恰是哲学给予我们的智慧启迪。

二、 管理需要哲学的缘由

从人类结群而居开始,管理就进入了人类的世界。特别是近一百年来,世界范围内现代企业组织与管理的丰富实践,使人们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管理对于每个人自身的影响。传统的以控制为导向的管理理念在工业化迅速发展的时代造就了物质文明的极大丰富,但是随着人的自主性的崛起和互联网信息时代的人类社会的又一次革命,这样的管理理念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

1. 现实管理中的问题。

问题一:管理就是控制。

现实中的大部分管理活动,是由组织中的少数精英们所掌控着,换句话说,管理就是少数人控制多数人的活动。于是,“管理就是控制”似乎一直是人们对管理的普遍共识,这种基于“刺激—反应”原理的手段也被视为管理中理所当然的工具。但是,人性的规律告诉我们,人是不会愿意永远被人控制的。于是,管理进入了一个怪圈——越是加强控制,就越会伤害人们的自觉性;管理的刺激手段越是翻新,其对人们积极性激发的边际效应就越是递减;管理者所进行的管理力度越是加强,人们的主动性就越是减弱。

问题二:管理者不需要被管理。

传统的管理,谈论的都是如何管理别人。管理者被作为管理唯一主体的任务似乎就是向部下发布指令和检查部下的过失。按照这种思维逻辑进行的结果当然就是:错误永远是部下的,正确永远属于管理者!即使出现责任问题,管理者也只是处罚别人,从来不会对自己进行处罚!

在这种看似合理的说法与做法驱动下,就出现了组织中令广大员工绝望的现象:下级不管怎么干,错误都是自己的,成绩都是上级的;不管怎么干,总会有错误,总能被挑出错误。在这样一种令人绝望的管理逻辑中,有多少人会心甘情愿的为组织服务呢?于是,我们不禁要问,管理难道就是这些“精英们”的特权吗?他们又该由谁来管理呢?

2. 哲学在现实中的困境及其原因。现实中的管理在“解决问题——制造问题——再解决新问题”的困境中循环着,人们为什么不用哲学的智慧尝试去解决呢?这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第一,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使得知识更新和技术创新的速度越来越快,进而导致了学科分化的加速。特别是文艺复兴之后,很多学科如心理学、社会学、物理、化学等等学科都相继从哲学分离出去。这就导致了很多专业人员没有接触过哲学。第二,很多人即便学习了哲学,也没有结合实际地运用哲学,因此对哲学的理解也就只停留在了知识层面。第三,很多人在遇到问题时首先想到的是科学而不是哲学,他们认为科学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而哲学只是空谈。在当今“科学主义”横行的时代,人们往往容易痴迷于科学的新发现而遗忘了哲学,于是科学也就成为了一种迷信。

3. 哲学的智慧性。实际上,哲学的本意是“爱智慧”,也就是“探究事物存在所涉及的内外统一整体的本质、基本关系及基础规律性的过程”。当人们掌握了这种规律的时候,就可以利用规律来做事,这无疑是最经济、最有效率以及最符合人类根本利益的结果。

(1)哲学处理人的主观与客观世界的关系。黑格尔曾经说过:“哲学的认识方式只是一种反思”。对于人的主观与客观的关系问题,也应当从源头上进行反思。从地球的产生以及人类的发展史来看,人类的生命并不是由人类自己决定的,也就是说并不是人类创造了自己。明确了这一点,也就明确了人在这样一个复杂的系统中是不可能为所欲为的。也就是说,人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接受天地自然这样一个大系统的管理。在这个系统面前,人类自己既是规律中的一部分,也是规律制约的对象。因此,人类的一切活动,包括管理活动,就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2)哲学智慧如何帮助人类摆脱现实困境。通过学习哲学,人类可以超越以往的经验和有限的知识,并从中提炼出一般性的规律。并利用这种一般性的规律从事其他领域的工作。在这一过程中,人们又不断抽取新的规律,再用这些新的规律去面对更广泛的领域,这才是人类不断进步的动力。由此可见,哲学就是对于实践活动的反思之反思,是通过突破有限的的经验,从而认识事物的一般性规律,并运用这些规律来解释自己专业领域之外的事实。

4. 哲学对管理的反思。那么,针对现实管理中出现的典型问题,哲学的智慧思维又是如何帮助我们解决的呢?

首先,在解决具体问题时,人们的思路多半是依赖头脑中涌现出来的念头。这些念头多是以往的知识储备或者经验积累。而哲学的思维恰恰是要告诉人们放下“念头”,即“就问题谈问题”的技术解决方案,去思考这些问题之所以产生的系统的过程,消除问题滋生的土壤,从根本上杜绝此类问题及其衍生问题的发生。

其次,在解决现实问题时,往往依靠组织中强势个体的知识、经验和判断。这种对少数“精英们”的过分依赖,往往会使管理面临很大的风险,特别是当“精英们”离开或者他们的知识和经验出现问题时,管理就会出现偏差。而哲学告诉我们,任何个体的知识和经验都是有限的,都不可能完全或者始终符合客观规律的要求;而且强势个体通过压迫众人意识而形成的管理决策,必然会导致众人的非理性反弹。

可见,现实管理中问题,几乎都是由于人们的主观认知与客观事实发生了偏离,进而用这种偏离了的主观力量来解决现实中的问题时所产生的矛盾以及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所制造出来的新问题。这也是管理在缺乏哲学的指引时所遇到问题的根本原因。那么,现有的管理哲学思想是否可以在这些方面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呢?

三、 对现有管理哲学研究的梳理及评述

在我国,管理哲学的研究大致走过了三个阶段。首先,在管理哲学形成的初期,以崔绪治、徐厚德为代表,旗帜鲜明地提出“我们研究的管理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管理哲学”。其次,伴随着管理从业者加入对管理哲学的研究,管理哲学从偏重哲学思辨的层面进入实践落地的层面。如官鸣认为“所谓‘管理哲学是科学管理的理论基础,是管理中具有普遍意义的必须遵循的一些主要原则或原理,而且这些原则或原理具有方法论的意义”;程宇宏认为:管理哲学在管理学体系中的定位应当是一门功能服务性的基础学科,即通过对现有管理思想与理论的反思,服务于管理学理论的发展与创新。此外,也有一些学者提出管理哲学是“管理与哲学的交叉学科”,是一门“结合了管理学和哲学的新兴学科”。对此观点,有学者提出了不同意见。如孔东认为“管理哲学不是管理学与哲学的加单叠加或者简单的推演,而是其两者联姻的产物”。并且,这种说法“过于模糊”,并不能将“管理学、管理哲学和哲学区分开”。

第三个段就是构建中国本土文化特色的管理哲学。如曾仕强先生提出的“中国式管理”,认为“简言之,管理哲学是对管理经验作反省的活动”。根据这一理解,管理哲学的主要研究应该是管理中的具体问题,研究方法以应用、实证为主;席酉民通过引入中国本土化领导理论研究的整体视角,对管理哲学乃至管理学界的研究进行了重新思考;成中英先生提出的“C理论”中“C不仅代表中国,也包含原始创造力的意思”。

然而,从现实的效果来看,如此蓬勃发展的管理哲学理论似乎还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其原因在于,首先早期将管理哲学划分在哲学分支学科的观点虽然符合当时的历史背景,而实际上是“为管理做哲学的解释”,也就是用哲学的理论而不是智慧给管理做注脚。于是,管理哲学就被人们误解成了“管理中的哲学理论”,而理论的形成往往是实践活动的总结,常常落后于实践而形成。因此不能解决实际管理中千变万化的问题。

其次,将管理哲学作为管理学的分支学科或者与哲学的交叉学科来进行研究,哲學又变成了“管理的工具”,失去了哲学的终极文明价值指向和超越一切主观的绝对客观的基本属性。其原因是没有把管理本身放到哲学中去思考,正如彭光灿所讲的,“管理哲学的研究重点是管理实践中的终极问题,是对管理基础的反思和批判,是的管理终极价值的拷问”。

管理哲学发展至今,学者们似乎已经达成了一种共识,即管理哲学应当为管理在中国的实践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和落地指导。因此,在学者根据各自的角度提出中国特色管理哲学理论的同时,我们更应当认真分析一下管理哲学的本质,特别是哲学和管理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关系。古人云:“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这个“本”强调的就是万事万物的客观规律,就是事物的本质。找到了“本”,就是找到了标准,有了标准就可以评价我们所提出的“管理哲学”是不是真正的“管理哲学”或者有哪些改进和不足。

四、 “以道为本”的管理哲学观

目前学界谈论的比较多的是“人本管理”,然而我们不禁要问:“管理如果‘以人为本,那么,人又‘以何为本”?此外,“以人为本”的最大问题在于“以哪些人为本?”如果对“以人为本”概念的理解出现混乱时,在企业实际管理中就会遇到问题。哲学的核心使命就是不断地向终极发问,不断地解决有限的主观和无限客观的关系。这种无限的客观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叫做“道”,她是造就人类以及人类思考一切问题真相的源头。所以,人需要“以道为本”。

“以道为本”的管理哲学观的内涵。“以道为本”的管理,强调管理应该建立在自然法则和客观规律的基础之上,把人放在天地的大系统里进行思考,将文明性作为企业终极的价值方向,将人与客观环境的和谐共生作为根本任务和评价管理效果的唯一标准。只有合乎这一客观规律的管理,才能合乎人心的规律,而符合了人心的规律才是企业长久健康发展的保障。这一哲学思想内涵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从本体论的角度,哲学就是要解决人与本体的分离与对立,使人重新回归本体的状态。“以道为本”的管理哲学思想就是要解决因为人的管理意志所导致的人与本体的分离与对立,使人的管理意志回归到本体的客观意志之中。

(2)从主体论的角度,哲学就是要消除主观与客观的对立,让人的主观认识回归到客观真理的轨道上。“以道为本”的管理哲学思想就是要消除管理与管理者的主观意志与客观规律,尤其是管理对象的主体意志的对立,让管理与管理者的主观意志回归到客观真理与管理对象意志之中。

(3)从系统论的角度,哲学就是要建构人自身的精神与肉体、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或组织、群体或组织与社会、自然环境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以道为本”的管理哲学思想就是要消除传统管理对人自理解身的精神与肉体、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或组织、群体或组织与社会、自然环境之间互动关系的对立与分裂,达成以上要素之间的和谐、有机与良性互动关系。

(4)从认识论的角度,哲学就是使人首先明确客观意志所决定的人的客体性,并通过皈依、修行法门获得一种洞穿现象见本质、看破对立达成统一和“见果溯因——改因变果”的能力与智慧。“以道为本”的管理哲学思想就是使管理中的人立足于客观意志,明确主观有限性,超越管理现象层面的对立思维,运用见果溯因的方法,呈现管理中人与事物完整的因果链条,以智慧的方式达成管理的目的与价值。

(5)从价值论的角度,哲学就是要将物质与精神、现实与未来、人与客观世界形成价值统一体,使人从对自身的异化中走出来,让一切行动不偏离客观真理和生命终极价值,并以至善信仰作为统整一切行为和关系的最高准则。“以道为本”的管理哲学思想就是以至善信仰作为价值的方向和最高准则,消除管理将人的物质与精神、个人与集体、人与环境、现实与未来、手段与目的分裂与对立所形成的价值异化现象,将其回归到价值的统一体中,使管理走上共生、共存、幸福发展的终极价值大道。

(6)从目的论的角度,哲学就是要使人的一切主观意识与行为服从于终极目的。“以道为本”的管理哲学思想就是要使管理中人的一切主观意识与行为服从于管理的终极目的,并以终极目的性作为裁定上述管理过程的价值标准。

(7)从方法论的角度,哲学方法论就是基于本体论的外在决定性、价值论的方向指引性、认识论揭示的内在规律性、目的论所决定的工具性,在此边界内发挥主体能动性,并以系统地解决问题为目标导向的一套操作体系。涉及对问题本源、本质、变化规律、阶段性特点、指向目的的行动目标和符合终极价值标准的工具、方法的选择与运用的技巧与艺术。“以道为本”的管理哲学思想方法论就是基于本体论对管理主体的外在决定性、价值论对管理的方向指引性、认识论所揭示的管理内在规律性、目的论所决定的管理工具的选择性,在此边界内发挥管理主体能动性,并以系统性和根本性解决管理中的实践问题为目标导向的一套操作体系。涉及对实践中的管理问题之本源、本质、变化规律、阶段性特点、指向管理目的的行动目标和符合管理终极价值标准的工具、方法的选择与运用的技巧与艺术。

综上所述,“以道为本”的管理哲学观就是将管理活动作为研究对象,系统地运用哲学智慧对其进行分析,找到管理问题产生原因,沿着人类文明的方向,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不断对这一过程进行审视,以确保组织终极价值目的的实现,这就是“以道为本”的管理哲学观的核心邏辑。

参考文献:

[1] 刘敬鲁.从管理的社会历史规定看管理哲学的问题领域[J].哲学动态,2007,(2):3-9.

[2] 彭光灿,李道模.管理学与管理哲学的联系与区别——从研究对象及学科属性视角[J].理论月刊,2012,(2):53-56.

[3] 朱光磊.中国管理哲学的困境与出路[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307-311,419.

[4] 成中英,吕力.成中英教授论管理哲学的概念、体系、结构与中国管理哲学[J].管理学报,2012,(8):1099-1110.

[5] 齐善鸿,曹振杰.道本管理论:中西方管理哲学融和的视角[J].管理学报,2009,(10):1279-1284.

[6] 成中英,晁罡,姜胜林,岳磊.C理论、C原则与中国管理哲学[J].管理学报,2014,(1):22-36.

[7] 席酉民,韩巍.中国管理学界的困境和出路:本土化领导研究思考的启示[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32-40.

[8] 彭新武.管理哲学为管理学提供哲学基础[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06-08(006).

[9] 李培挺.中国管理哲学30年:学术轨迹、焦点透视与逻辑理路[J].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1):11-19.

[10] 周可真,张薇.论管理哲学的产生及其学科性质[J]. 江海学刊,2010,(1):92-98.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企业家的道德信仰对企业综合价值受益影响的实证研究”(项目号:71472093)。

作者简介:齐善鸿(1963-),男,汉族,河北省沧州市人,南开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南开大学商学院企业文化中心主任,研究方向为国学与管理哲学、企业文化与信仰型企业、旅游管理;孙继哲(1978-),男,汉族,天津市人,南开大学旅游与服务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为国学与管理哲学、企业文化与信仰型企业、旅游管理。

收稿日期:2017-01-21。

猜你喜欢
理性哲学管理
欲望膨胀
人人都能成为死理性派
理性思考严谨推理优先概念
采用C—NCAP 2006年版管理规则
营销管理
“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
酷巴熊的生活哲学
管理的另一半
英文目录及摘要
晾衣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