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精准扶贫工作中部门协作问题研究综述

2017-03-05 04:21胡宗睿
商情 2016年51期
关键词:贫困精准扶贫农村

胡宗睿

【摘要】随着精准扶贫的深入开展,精准扶贫中部门协作问题逐渐成为研究热点。本文对理论界关于精准扶贫部门协作研究进行归纳梳理,以期为下一步研究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农村 贫困 精准扶贫 部门协作

习近平在湘西第一次提出精准扶贫后,国内学术界掀起了精准扶贫研究的热潮。我国理论界对精准扶贫的研究较晚,国内研究精准扶贫的代表性学者有汪三贵、刘娟、许源源等。目前,理论界在精准扶贫工作中部门协作问题研究上,主要集中在精准扶贫中政府部门间协作、政府与非政府部门协作等方面。

一、农村扶贫工作中政府部门间协作研究

关于政府在扶贫工作中扮演的角色与发挥的作用。吴德江(2011)指出,农村扶贫的公共产品特征决定了政府在扶贫中的主导与核心地位。政府主导体现在政府是反贫困制度的最大供给者,同时政府还是扶贫资源的组织者、分配者,以及资源过程的主导者、行动协调者与监督者。陈忠言(2014)认为,在中国权威式政府的体制下,扶贫领域中政府内部的跨部门协同机制是整个扶贫格局中的核心、元机制。韩广富和何玲(2015)指出,中国的农村扶贫开发始终是由各级政府主导的,这不仅体现在把扶贫开发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而且把贫困地区作为公共财政支持的重点区域。

关于政府对口扶贫。徐永福主编的《携手铸辉煌》丛书,从闽西合作的背景入手,回顾了1996-2005年两省区合作的具体进程,概述了闽西合作的重要意义、成功经验。李勇(2012)认为,以地方政府合作为主导的东西对口扶贫协作为中国乃至世界的反贫困事业提供新的扶贫模式,东西对口扶贫协作的经验对于地区间收入差距较大、中央政府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帮助贫困地区实施扶贫项目的能力相对有限的发展中国家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徐俊(2010)分析了公共部门对口扶贫现状,认为公共部门对口扶贫的具体行为方式往往是其实践活动的经验型总结。祝慧等(2016)认为,精准扶贫更注重贫困群体自我发展能力的培育,仅依靠政府扶贫资金的支持不够,因而需要更多的社会主体共同参与新一轮的扶贫开发。冯朝睿(2016)认为,要如期完成2020年我国贫困治理的总体目标,国家及扶贫治理部门,要加强“协同”扶贫理念,以改变以往的单一反贫困治理结构,实现多主体、多维度、多功能、多层次的多管齐下的协同反贫困共治局面。

二、农村扶贫工作中政府部门与非政府部门的协作研究

国外农村扶贫工作中部门协作的研究以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的合作的研究居多。吉德伦、克莱默和萨拉蒙等人的政府——非营利组织关系的类型学理论研究了民间组织与政府组织关系,他们在对政府与非政府组织之间关系进行跨国比较研究后,提出了政府与非营利部门关系的四种基本模式:即政府支配模式、第三部门支配模式、双重模式和合作模式。

我国在1990年代中晚期逐步发展起来对扶贫领域中非政府组织和政府关系的研究。李小云是我国最早将参与式扶贫理论系统化和实践操作化的主要推动者和系统总结者,他通过分析民间组织在参与式扶贫中的有效性,提出了在国家、地方政府与民间组织之间建立联系共同扶贫的观点。蔡科云(2013)认为,政府组织与社会组织都是扶贫的主体,国家扶贫事业由单一政府行为向社会共同行为转变。合作扶贫的本质是政府也是社会组织、国家权力与社会权力的“合力”。王媛媛(2014)认为,非政府组织与政府在扶贫的过程中,双方是互相合作,共同推进扶贫项目发展的。尤其是在扶贫资金的使用方式和筹集渠道方面,非政府组织和政府之间可以相互配合、相互补充。李娟(2015)认为,企业在帮助农村群众脱贫致富,增加经济收入的过程中,其帮扶途径广泛,能从不同角度去审视贫困群众最需要帮助的不同方面,并且在不断实现帮扶方式的创新。

三、述评与展望

上述研究为精准扶贫部门协作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但由于其研究角度的不同,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仍要通过具体的调研实践,进一步完善。

一是精準扶贫部门协作相关政策和措施的研究要继续完善。目前,精准扶贫以帮扶单位扶贫到户的形式来开展工作,为了实现精准扶贫规范化、长期化和可持续,需要建立更加完备、更具操作性的部门间协作相关实施细则和政策措施。

二是精准扶贫部门协作可持续性需要加强。当下精准扶贫工作中,部门间协作程度低,持续性不强。因此,在精准扶贫中,部门协作要将以往“输血式”或者是救济式的扶贫变为“造血式”扶贫,治标治本,实现可持续协作的精准帮扶策略,还需要聚集所有人的智慧和力量积极探索。

三是精准扶贫部门协作的经验需要进一步总结。在近几年精准扶贫实践中,各地在精准扶贫部门协作中形成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成功经验。各地在精准扶贫部门协作中要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为其他同类型的地区提供经验借鉴,为精准扶贫部门协作工作的有效开展奠定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刘胜林,王雨林,庄天慧.基于文献研究法的精准扶贫综述[J].江西农业学报,2015 ,(12).

[2]吴德江.农村扶贫中的政府行为研究[D].南宁:广西民族大学,2011.

[3]陈忠言.中国农村扶贫中的跨部门协同机制分析[J].宁夏社会科学,2014,(4).

[4]韩广富,何玲.论中国政府同亚洲开发银行在农村扶贫开发领域的合作问题[J].理论学刊,2015,(3).

[5]李勇.改革开放以来东西对口扶贫协作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2.

[6]徐俊.公共部门对口扶贫的瞄准问题初探[J].老区建设,2010,(2).

[7]祝慧,莫光辉.精准扶贫的阶段性成效与创新突破[J].经济纵横,2016,(7).

[8]冯朝睿.多中心协同反贫困治理体系研究——以滇西北边境山区为例[J].西北人口,2016,(4).

[9]蔡科云.论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合作扶贫及法律治理[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3,(2).

[10]王媛媛.非政府组织介入农村反贫困路径分析[J].新西部,2014,(9).

[11]李娟.参与式发展理论视角中的农村扶贫模式研究-基于湖北省四村的基线调查[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5.

猜你喜欢
贫困精准扶贫农村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我国贫困高中生资助制度的建设
悬置的“贫困”:扶贫资金资本化运作的逻辑与问题
从权利观点分析中国贫困问题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 新一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