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给郝叟来个特写

2017-03-07 21:17孙雅芬
关键词:小时候笔者思维

孙雅芬

语文课上针对学生的思维训练应该体现在哪里,怎样才能做到让学生在享受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提升思维的品质。依据林崇德先生关于思维品质的四维理论,人的思维品质有四个维度,那就是深刻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如果教师能有意识地抓住问题设计和课堂讨论等重要环节,有效地关照这四个维度,相信通过长期的训练,学生的思维一定能得到锻炼,进而更好地提升阅读理解力。在上《最后一课》时,笔者就作了这方面的尝试。

在分析小弗郎士心理变化过程的时候,笔者向学生提了一个看似有点奇怪的问题:

作为一篇短篇小说,作者在行文上肯定是惜墨如金,但是作者却对一个小人物郝叟用了两处笔墨。第一处是在课文的第10自然段:“其中有郝叟老头儿,戴着他那顶三角帽,有从前的镇长,从前的邮递员,还有些旁的人。个个看来都很忧愁。郝叟还带着一本书边破了的初级读本,他把书翻开,摊在膝头上,书上横放着他那幅大眼镜。”第二处是在第23自然段:“在教室后排座位上,郝叟老头儿已经戴上眼镜,两手捧着他那本初级读本,跟他们一起拼这些字母。他感情激动,连声音都发抖了。听到他古怪的声音,我们又想笑,又难过。”请问,作者为什么不写从前的镇长、从前的邮递员或者是其他的人,而偏偏要写这个奇怪的老头呢?

果然,学生被这一问题给难住了,全班陷入了长长的沉默。于是,笔者开始启发他们:

首先,笔者提醒学生抓住“他那顶三角帽”和“他那副大眼镜”进行分析。“他那”两字,说明大家都比较熟悉郝叟平时的习惯性打扮,也许郝叟的这一身行头,早已成了他留在镇上人的突出印象(典型装束)。因此,郝叟坐在这群人当中自然就显得格外醒目,也容易吸引好奇心十足的小弗郎士的注意,符合小学生的观察习惯。因为这老头实在“有型”,并且有点“怪怪的”。

接着,笔者让学生找一找郝叟他老人家還带了些什么。学生说:“跟其他的大人不一样,他还带来了一本‘边破了的‘初级读本”。笔者接着问学生:“当看到这些时,你又想到了什么?”学生回答说:“‘边破了说明书已经很陈旧,‘初级读本说明这书很有可能就是郝叟小时候自己读的课本。”笔者接着追问:“这话你们有课文中的文字依据吗?”有学生接着说:“书上有‘他那本初级读本,书上还说‘这是他自己带来的,书上还说‘边已破了,说明已使用过了。”“老师觉得你说得很有道理,”在充分肯定学生的时候,笔者进一步追问,“但同学们还是没有回答,作者为什么要花这么多笔墨专写他呢,是不是作者还有别的什么用意?”有个学生似乎悟到了什么,迟疑地说:“郝叟也跟小弗郎士一样不爱读书。”这时笔者觉得自己提问已经开始擦出学生的思维火花,就紧接着问:“你有依据吗?”学生停了停,在书上翻了翻,回答说:“我觉得他读的‘古怪的声音可以作为依据。”在被要求阐述理由后,学生继续说:“如果他法语学得好,读得标准,声音听起来肯定不会是这样古怪的,应该是像画眉一样好听。”

确实,郝叟的声音差点让小弗郎士笑出声音来,真如那位同学所猜想的,郝叟小时候可能也像小弗郎士那样没有用心学习自己祖国的语言。当然,他声音古怪还有一个原因是他当时“感情很激动,连声音也发抖了”,有学生立马作了补充。

讨论到这里,教室里有好几个男生开始悄悄地议论:郝叟就是“成人版”的小弗郎士。笔者就请其中的一位男生大声地说出他的想法,学生说道:“郝叟带着他那本小时候的初级读本,用古怪的声音读课文,听韩麦尔先生的课,一方面是来纪念这最后一课,另一方面也是借此来弥补自己小时候没用心学习法语的遗憾。郝叟也可能有过小弗郎士那样出去掏鸟窝、不爱读法语的经历。因此,作者把他放在作品中浓墨重彩地描写一下,或许能让读者很自然地从他手中那本‘破了边的‘初级读本中,看到那时的‘小弗郎士的影子。作者将小弗郎士和郝叟两个人放在一起写,起到了相映成趣的艺术效果。”

一个看似无关的问题,通过层层引导和步步推进,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因子,在课堂中擦出了智慧的火花。

(责任编辑:方龙云)

猜你喜欢
小时候笔者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小时候
好想回到小时候
小时候,你相信一切皆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