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路径和方式
——以体验教育的角度

2017-03-07 05:58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主义理论

袁 昕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中国马克思主义学院, 北京 100089)

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路径和方式
——以体验教育的角度

袁 昕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中国马克思主义学院, 北京 100089)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培养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不仅是党的思想政治建设的需要,更是党的后备力量建设的需要,关系着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关系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未来。借鉴体验教育理念,创新和发展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路径和方式,对于培养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和理论意义。

高校;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体验教育

马克思主义政党只有赢得青年,才能赢得未来。如何保证高校青年大学生的理论自觉和信念坚定,不仅直接关系着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更直接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要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1]。从体验教育的角度来进一步探索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路径和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发展和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提高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实效性,引导青年大学生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一、体验教育的理论逻辑

体验教育是一种不同于传统的灌输说教的全新教育路径,强调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尊重受教育者主体的主动性、能动性、创造性,同时强调实践在教育过程中的基础性地位和决定性地位,让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引导和规范下在实践层面与心理层面自主体验、自主感悟和自主学习,以达到对客观事物的深刻认识和自觉认同,形成符合社会全面进步和个人全面发展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积极倡导实践出真知的理念,并指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坚持行在知前、知行合一与体验教育的理念是高度契合的。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体验可以分为内心体验和行为体验。内心体验可以称之为心理体验,就是通过仔细观察、切实感受周围事物,并作出深入思考,通过积累大量的感性认识,达到对事物的理性认识,最终内化为品质。行为体验可以称之为实践体验,就是通过真实经历、设身处地去认识客观事物并作出更科学的判断,最终外化为行为。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体验就是建立在个体“内部知觉”基础上的一种特殊的活动,就是通过身临其境或心临其境,把“言传”与“意会”相结合,把“体验”和“经验”相统一,以真实感受、深刻理解为基础来认识客观事物的属性和本质、价值和意义。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来讲,体验教育注重在实践中强调自我意识,实现价值内化,也就是要把抽象的理论灌输变为具体的自主学习,把生硬的政治说教变为生动的自主感悟。

内心的认同才是最正确的选择,思想的自觉才是最持久的力量。可以说,无论是理想信念教育,还是思想政治教育,都不同于科学知识教育,从根本上来说是做人的工作。换言之,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是一种对象性的行为实践活动,更是一个思想性的价值内化过程。所以,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路径和方式需要从“做人的工作”这个角度来思考问题。传统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的一面上,从而导致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销蚀[2],体验教育视角下的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就是在坚持思想政治教育正确原则的前提下,以克服传统教育方式的不足为突破口,通过借鉴吸收这种具有体验性、自主性、情感性、主观能动性等特点的体验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促进青年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理念思路、内容形式、方法手段的创新,在将科学理论、理想信念、社会规范、个人价值同时融入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教育的全过程和全方面中注重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在接受教育过程中的内心的认同、情感的激发、态度的积极、信念的自觉等,以提高教育和培育质量,能够达到内化与外化的有机统一,以更好地培养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

体验教育理念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有着一致性。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认识与实践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人的一切认识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而直接经验则是人们亲身实践的产物。恩格斯在1887年致弗·凯利·威士涅威茨基夫人的信中写道:“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愈少从外面把这种理论硬灌输给美国人,而愈多由他们通过自己的亲身经验(在德国人的帮助下)去检验它,它就愈会深入他们的心坎。”[3]562恩格斯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教条,不仅需要外部的灌输,更需要把灌输说教与自我教育、自我体验相结合。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知、情、信、意、行的统一。由认知到行为是不能直接转化的,当中表现经过情、信、意三个思想品德的心理要素[4]。也就是说,人要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然后现象反映到头脑中来,进而以经验的形式上升到理性认识。从主动体验到亲身实验,从亲身实验到获得经验。体验教育通过一定的情境或引导,在实践层面或思想层面上体验或感受,在获得直接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形成比较深刻的理性认识。从根本上来说,体验教育的过程正是从“生动的体验”到“抽象的思维”的过程,也就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体验教育理念与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理论有着一致性。马克思指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5]22人是环境的产物,人的思想观念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一定的外部客观环境的影响。人与环境的关系就像鱼和水、树木与土壤的关系。人的思想政治素质,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在客观外部条件的影响与主观内部因素的相互作用、相互协调和主体内在的的思想矛盾运动转化的过程中产生、发展和变化[6]336。根据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理论,就必须高度重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环境和氛围,促进主体与客体之间的良性互动,实现客体主体化,实现以文化人和以文育人的良好效果。体验式学习是个体与环境之间的持续交互作用的过程,体验一方面涉及个体的主观内部环境,另一方面涉及客观外部环境。这两种环境进行着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的互动[7]131。无论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理论,还是体验教育理念,都是将教育内容依托于物质化或意识化的教育载体,这种环境和情境具有导向作用、渗透作用和内化作用,能够实现潜移默化和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

二、关于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定义和要求

在全面总结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中国共产党关于青年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1989年江泽民在李大钊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中首次提出:“我们必须努力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他们应该具有较深厚的理论修养和较广阔的视野,密切联系群众,懂得中国国情,自觉根据理论同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创造性地开展工作。”[8]并且进一步指出:“如果不提出并解决这个任务,我们的党就不可能有坚强的后备队,就不可能胜利地走向未来。这是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能否长久地坚持和发展下去的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大问题,必须引起全党同志的高度重视。”[9]2010年王兆国在共青团中央、全国学联纪念“一二·九”运动75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培养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基本要求是:高度的理论自觉、鲜明的实践品格、深厚的群众根基、奋进的创新精神。”[9]综上所述,从政治性与专业性相结合的角度来说,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应该具备过硬的政治素养和专业技能,过硬的政治素养应该包括坚定的共产主义政治信仰,从理论体系和精神实质上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决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的问题,不断增强理想信念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这是对“又红又专”和“德才兼备”的丰富和发展。理想信念教育是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核心任务,本文主要是从过硬的政治素养的角度来理解和分析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方式和路径,这是作为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最关键的要求。

三、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主要方法

第一,创新课堂教学模式。要结合新时期青年的特点和时代的要求,总结青年理论教育规律,借鉴体验教育理念创新课堂教学。人为设计色彩较重容易产生逆反和抗拒心理,要从单向性接受变为体验式内化。积极开发和优化真实或虚拟的教育情境,这种情境是一种文化的、精神的、心理的、内在的、主体的体验、气氛和人际互动[6]321,实现情理互动,也就是情感、情景与理论、理想的互动,引导培养对象进行认知和感悟,从入眼入耳到入脑入心,实现自我体验、深刻认知、理性判断、价值选择、独立思考等,让培养对象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参与者、体验者和探究者。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话语体系,包括政治性的政治话语、学理性的学术话语和普遍性的社会话语,既要说得对,也要讲得通,还要听得懂。从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的角度入手,克服形式化和碎片化倾向。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内容,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特别是要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及时地、完整地、系统地引入课堂和教材,引导培养对象真正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化为自身的理想信念与思想行为。马克思主义教育要结合爱国主义教育、道德教育、社会教育等。探索校外导师制,比如聘请革命老战士、劳动模范、道德模范等,让培养对象从多角度、多层次、多方面上学深学透,学思践悟、融会贯通。

第二,发展骨干培养计划。坚持重点性的专业培养和一般性的普及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处理好抓住少数和影响多数的关系。发挥朋辈教育的作用是体验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发展骨干培养计划,重点培养一批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坚定共产主义信仰、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骨干队伍,并发挥引领带动的作用,影响和带动更多青年大学生团结凝聚在党的周围。

第三,开发红色教育基地。以体验教育理念为指导,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红色历史文化资源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的物质载体,以生动的具体化形象化的红色历史文化资源促进青年亲身体验、自身感悟,以外在感观促使内在感化,将直接认知转化为社会要求的思想观念、价值观点、道德规范等。以情景再现、角色扮演、实地体验、素质拓展等新颖方式,充分发挥红色历史文化资源在体验教育中的作用。红色历史文化资源在青年马克思主义教育过程中的应用,尤其是党的艰苦卓绝的革命奋斗史,在认知体验和情感体验的作用下,会进一步加深青年学生的实践亲历和心理亲历,把体验和感知转化为理论思考和理性认知,可以使青年对党和国家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理解和认同更有深度和力度。

第四,建设大学生理论社团。大学生理论社团是交流思想、参与实践的阵地。大学生理论社团具有自发性质、自主特色,是对传统青年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补充和创新,强调青年大学生在理论学习中的主体性和自觉性,强调学习过程中的互动与交流,这种校园思想文化阵地可以将理论学习贴近青年、贴近生活,把“有意义”与“有意思”结合起来,把引导教育与自我教育统一起来,自觉学习、研究、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有利于形成引领性和示范性的作用。

第五,加强实践观念。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要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使其进一步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同和理解,真正领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刻内涵。张耀灿等认为,促使受教育者将社会要求转化为内在动机的一个重要工作,就是要引导受教育者通过实践取得正面的经验和积极的体验,避免获得反面的经验和消极的体验,以进一步理解教育要求的正确性、合理性[6]351。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就是要坚持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相结合。青年有理论思考的需要,有理论分析的兴趣,也有理论探讨的能力。另外,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在社会实践中锻炼能力,锤炼品质。1939年5月4日,毛泽东在《青年运动的方向》一文中深刻指出:“我们看人的时候,看他是一个假三民主义者还是一个真三民主义者,是一个假马克思主义者还是一个真马克思主义者,只要看他和广大的工农群众的关系如何,就完全清楚了。只有这一个辨别的标准,没有第二个标准。我希望全国的青年切记不要堕入那股黑暗的逆流之中,要认清工农是自己的朋友,向光明的前途进军。”[10]567基层是青年成长成才最好的课堂,群众是青年成长成才最好的老师。在社会实践中密切联系群众,树立群众观念,真正做到尊重群众、相信群众、为了群众、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只有坚持实践的观念、群众的观念,在实践中关注民生,在群众中了解社情,把增长才干和坚定信念结合起来,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才是纯粹的马克思主义者。

第六,扶持学术研究项目。注重因材施教,理论性教育与专业性教育相结合。学术研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重要路径,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学术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理性认识会更加系统和深刻。把导师制与课题制相结合,通过学术研究带动理论学习,把学习基本原理与研读马列原著结合起来,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专业的学生,通过深度理论研究,深入社会调研,研读经典,学习历史,开展交流,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高层次人才和专业人才,起到引领示范作用。

第七,形成党团互动局面。充分发挥基层党团组织教育管理党团员和宣传引导凝聚师生的育人作用,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有效性。抓好学校基础党组织建设,把学生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优势转化为全过程育人优势。高校党团组织是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天然土壤,用党(团)内生活和党(团)建文化形成体验教育的合力。重视学生团建党建工作,以团建带动党建,以党建引领团建。党建是培养环节的重点,也是当前的薄弱点。

四、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基本原则

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度,决定着政治敏感的程度、思维视野的广度、思想境界的高度。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不仅是青年将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结合的需要,也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战略需要。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体验教育理念为借鉴,坚持将创新方式路径与尊重青年成长成才规律相结合。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需要遵循以下具体的原则。

第一,必须坚持重点性的专业培养和一般性的普及教育相结合。坚持点面结合,要兼顾培养对象的个体特殊性,达到普遍性与特殊性的有机统一。在注重培养一批专业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青年理论人才的同时,应该面向广大青年开展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普遍教育。在广大青年中推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是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一个重要路径。

第二,必须坚持经常性教育与集中性教育相结合。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过程,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来看,是一个不断反复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必须坚持经常性教育与集中性教育相结合,就是遵循质变与量变的辩证统一关系。可以说,经常性教育是一个长期量变的过程,是一种连续的、不显著的变化,集中性教育是质变的过程,是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自我内化的升华。

第三,必须坚持自主体验与引导教育相结合。青年是否自觉接受和主动认同马克思主义是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青年是否形成比较完整、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知识结构和理论体系是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成功的基本要求。要始终坚持理论灌输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的作用,只有通过灌输,培养对象才能形成比较系统完整的知识结构和理论体系。所以,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过程中要坚持自主性与引导性相结合,不能忽视教育者的引导作用,充分认识和尊重培养对象的主动性与教育者的引导性的辩证关系,不能割裂开来,更不能对立起来。

第四,必须坚持感悟体验与反思体验、感性与理性相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体验是思考的基础,思考是体验的升华。体验教育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一种通俗化的形式,着重强调了感悟体验与反思体验的重要性,青年只有从获得的直观经验、经历的感性认识中体验和观察、思考和探讨,进而上升到理性认识,做到看有所感、思有所悟、干有所得、学有所获,达到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同和信仰。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过程中,在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性的同时,要把科学性和先进性相结合,克服知识化倾向,不能忽视对马克思主义先进性、革命性的把握。

五、结语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面向未来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接续奋斗。”当前,社会思想价值观念日益多元化,青年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与全面发展面临着严峻挑战,青年的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观念形成都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习近平说:“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11]所以,要深刻认识到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特殊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12]。在遵循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规律,遵循青年成长规律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体验教育的有益成分,坚持以人为本,达到“心灵上有感触、思想上有提高、行动上有表现”的目标。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有效性是一个重大课题,需要不断地去探索和研究,如何将体验教育理念更好地融入到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过程,还需要不断地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1]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 赵向华.体验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现代教育丛论,2007(6):19-21.

[3]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 王雯姝,杨增岽.论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实施的成功经验[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2):122-125.

[5]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 张耀灿,郑永廷,刘书林.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7] 杨芷英.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8] 江泽民.在李大钊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大会上江泽民总书记的讲话[N].人民日报,1989-10-29(1).

[9] 王兆国.努力为党的事业培养一批又一批坚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J].求是,2011(2):6-9.

[10] 毛泽东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1] 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生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5(2).

[12]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7-02-28(1).

编辑:王玮

2017-03-23

袁 昕(1992—),男,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中国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青年教育。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主义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道路自信思想研究——以李大钊为例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理论与实践探索——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机制建设研究》
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观条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