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信仰危机对当代社会主义国家信仰建设的启示
——纪念十月革命100周年

2017-03-07 05:58吴玉龙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政治信仰共产主义苏联

吴玉龙 吴 芳

(西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重庆 400715)

苏联信仰危机对当代社会主义国家信仰建设的启示
——纪念十月革命100周年

吴玉龙 吴 芳

(西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重庆 400715)

苏联剧变是由多重因素叠加造成的,其中逐步放弃共产主义信仰而导致的信仰危机是剧变产生的内发性因素。十月革命前,共产主义信仰在俄国确立时本身包含着一些非科学因素;十月革命后,列宁开始着手苏联的信仰建设,这一时期的信仰建设是正确的,但到了斯大林时期,由于成绩与失误并存,对共产主义信仰既有巩固,也有一定程度的冲击。斯大林之后直至戈尔巴乔夫执政期间,苏联的信仰危机由激化到总爆发,最后导致了苏联剧变的惨剧。研究苏联信仰危机,能为当代社会主义国家的信仰建设指明方向。

共产主义信仰; 信仰建设; 苏联剧变; 当代社会主义; 十月革命

十月革命打破了资本主义独霸天下的局面,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科学社会主义实现了由理论向实践的飞跃,而在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又发生了苏联剧变的憾事,这是令许多人始料未及的,至今留下了许多“历史之谜”。苏联剧变不仅有经济、政治、文化体制等方面的原因,其中逐步放弃共产主义信仰而导致的信仰危机是剧变产生的内发性因素。从信仰建设角度去探究苏联剧变主要是基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社会意识在关键时刻能对社会存在起决定性作用,而信仰源于社会意识,因此,从信仰建设角度去认识苏联剧变是一个可取的新视角和思路,也能让我们明白为什么当初苏联解体时,广大党员及普通群众竟无人反抗,苏共在不动一兵一卒情况下主动放弃了政权。

一、共产主义信仰是一种政治信仰

(一)信仰的内涵及要素构成

关于信仰是什么,国内外学者做了大量学理研究。其中,雅斯贝尔斯认为“信仰是对存在的明确而自觉的确信……信仰是原初的,对它来说不再有任何理由。我不能意欲它,不过我却以它为根据”[1]243。《大英百科全书》将信仰定义为“在无充分的理智认识足以保证一个命题为真实的情况下,就对它予以接受或同意的一种心理状态”[2]659。而在我国汉语大词典里“信仰”则被定义为“对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或某人极度相信和尊敬,拿来作为自己行动的榜样或指南”[3]1417。尽管“信仰”被赋予了不同含义,但信仰内涵始终包含着三个要素,即信仰主体、客体和介体。信仰主体一般是指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信仰客体则是指被信仰者尊敬的物像或具体的人物;介体则指的是链接主体与客体的中间环节和关系。“信仰”客体通过中介内化为信仰主体积极主动的精神状态,外化为其自觉自愿的实践行为。

(二)政治信仰在信仰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

根据信仰所包含的具体内容我们可以把其分为生活层面的信仰、道德层面的信仰,以及社会政治信仰。生活层面的信仰指的是信仰主体对某种希冀的美好生活的追求;道德层面的信仰指的是对高尚人格的向往,体现着私人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价值关系;而社会政治信仰则指的是对某种政治价值和政治体制的极度相信和遵循。政治信仰不同于一般的道德层面的信仰,因为政治信仰所涉及的领域是公共领域下人与社会的关系。而“在阶级社会中,政治信仰往往处于核心地位,它制约着其他信仰形式”[4]17,一个人选择了科学的政治信仰,就实现了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才能将个人奋斗目标融入到社会发展过程当中去,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政治信仰是理想因素和现实因素的综合体,实现政治理想是政治信仰的指向和要求,正是由于其具有理想性的特征,政治信仰才会具有强大的未来指向性和感召力;同时,政治信仰的产生、发展,以及实现的过程都是理性和非理性因素的统一。

(三)共产主义信仰是科学的政治信仰

19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本身所固有的基本矛盾激化,经济危机爆发,在许多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里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尖锐化,发生了无产阶级工人运动。在历史和时代感召下,马恩创立了共产主义,这实现了人类政治信仰的科学化,但其却没有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信仰”等概念,这些概念的提出是由列宁开始的,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对马恩的伟大功绩作出正确评判。在人类社会进程中,曾经出现过扎根于自然经济基础上的传统社会政治信仰,还有资本主义政治信仰,但都造成了个人与社会、理想与现实的对立,是人类政治信仰的畸形发展,终将为人类社会所抛弃,退出历史舞台。而共产主义信仰的出现实现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之间的统一,为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了条件,符合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指引着我们朝着自由王国的国度迈进,因此,共产主义信仰是科学的政治信仰。

二、苏联的信仰建设与实践

(一)十月革命前共产主义信仰在俄国的确立

19世纪上半叶,随着资本主义在俄国的发展,封建体制越来越不适应生产力现实发展的需求,传统封建社会的政治信仰发生了危机。“十二月党人”起义的出现,预示着新的政治信仰开始冲击着传统社会的政治信仰,也开始唤醒着俄国社会各个阶级为寻找新的精神归宿和政治信仰而奋斗,因此,列宁才说:“十二月党人唤醒了赫尔岑……响应、扩大、巩固和加强这种革命鼓动的,是平民知识分子革命家……”[5]335从19世纪30年代起,各种政治信仰代言人在俄国宣传着自己的主张和看法,进行着各种思想的交锋和文化大争论,其中在信仰争锋中比较著名的有三次:以沙玛林等为代表的斯拉夫派与以格拉诺夫斯基等为代表的西方派,接着是俄国马克思主义者与民粹派的争论,再次是在关于俄国革命道路问题上,布尔什维克派与孟什维克派发生了争论和分歧,但经过二月革命后,接连发生的政治危机证明了孟什维克派所坚持的路线是错误的,人民群众凭借着对共产主义朴素的感情,纷纷投向布尔什维克主义的旗帜下。

在人民群众的支持下,布尔什维克成功领导了十月革命,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也是共产主义政治信仰的胜利。但由于俄国的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现实与理想之间发生了严重落差,再加上处于革命战争年代,导致无法对许多普通群众进行马克思主义的系统教育和宣传,因此,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是粗浅的,人民选择共产主义信仰大多是由于怀着对其朴素的情感,或是对共产主义理想的纯粹向往,或是对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人的崇拜,或是受到政治上的引导。这就显示出俄国人民在选择共产主义信仰时受到了朴素的情感“驱动”,而带有极强的非理性特征。如克鲁普斯卡娅在处理一个女工的申诉时,女工这样回答:“……我们是主人嘛,家里要用工具,厂里的锉刀呀,凿子呀,有什么不好拿的呢?”[6]658这样的狭隘意识也体现在社会生活和生产的其他领域。由于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修养不高、认识不深刻,导致对共产主义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认识不够,在思想上产生了严重的理想主义,在党内也滋生了“左”的情绪。许多人还将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完全等同于对领袖人物的信赖,由此产生了个人崇拜,这给后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带来了严重阻碍。因此,有学者认为共产主义信仰在俄国的早期确立“在很大的程度上残留着传统政治信仰的特征,带着严重的非科学因素”[4]67。

(二)十月革命后苏联对共产主义信仰的建设

1.列宁对共产主义信仰建设的探索。 随着十月革命的胜利,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成为摆在了人们面前一个亟待攻克的课题。而此前凭借着人民群众对共产主义信仰朴素而又热烈的情感以及对领袖人物巨大人格魅力和威望而实施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如今已不适应实际发展的需要,现实与理想的巨大落差反而使农民和工人之间出现了不满情绪,甚至给了阶级敌人以可乘之机,借机发动叛乱。在紧张的形势下,苏共召开了第十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关于过渡到新经济政策的决议。通过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农民的利益有了保障,生产积极性得以提高,极大地巩固了社会主义工农联盟。新经济政策的实施,结合了国情实际,将共产主义理想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之上,这对进一步加深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认识,巩固共产主义信仰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列宁为提高人民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巩固共产主义信仰,还开展了“文化革命”,提出了关于文化革命的理论,他认为:“只有实现了这个文化革命,我们的国家才能成为完全的社会主义国家。”[7]368虽然列宁关于信仰建设的时期是短暂的,但总的说来,列宁关于新经济政策等方面的探索初步解决了在经济文化落后基础上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国家信仰建设的问题。

2.斯大林时期对共产主义信仰的巩固与冲击。斯大林上台后就宣布停止了新经济政策,开始逐步形成了“斯大林模式”,这种体制的显著特点就是“高度集中”。斯大林模式下苏联取得了巨大成就,如迅速实现工业化、社会文明程度空前提升、文化教育得到迅速发展、科技领域许多技术居于世界前列等。不可否认的是,这些在斯大林模式下所取得的功绩有效地巩固了人们对共产主义信仰的认同。但在斯大林模式下也出现了严重的失误,如为与资本主义抗衡,片面强调“高速度、高积累”的超工业化、不顾实际实行全盘农业集体化、开展“大清洗运动”、实行思想文化领域的专制主义等,将国家凌驾于个人之上,无视人民切身利益,这都严重削弱了人民对共产主义信仰的积极情感,孕育着信仰发生危机的可能性因素。因此,斯大林时期是成绩与失误并存,对共产主义信仰的建设既有巩固,也有一定程度的冲击。

3.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时期苏共政治信仰危机的加剧。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成为后继者。1956年2月24日,赫鲁晓夫在二十大内部会议上作秘密报告,矛头直指斯大林,全盘否定斯大林,一时间苏联人民心中的“英明领袖”的伟大形象轰然倒塌,引起了人们思想上的动荡和严重的信仰危机。有人当时就认为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破坏了我们的信仰,揪掉了我们世界观的中心,这个中心就是斯大林。”[8]192从一定程度上讲,赫鲁晓夫破除个人崇拜,有利于化解人们思想的迷信意识,利于信仰建设的科学发展。但赫鲁晓夫只提出了问题,却没有解决问题的素质和能力。赫鲁晓夫也尝试着对僵化的斯大林体制进行改革,但是其缺乏较高的理论素养。毛泽东曾评价其说:“他不懂马列主义,易受帝国主义的骗。”[9]601因此,改革始终未能突破原有体制,反而产生了许多重大失误。赫鲁晓夫提出的“三和”路线、“两全”思想也严重违背了马克思主义,扰乱了人们的思想。改革的失败造成了人们对原有信仰的极大怀疑和思想混乱,随着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兴起,人道主义呼声日益高涨,产生了特有的“60年代人”现象,进一步加剧了信仰危机。

赫鲁晓夫的改革没有触动原有体制,人们将目光投向了勃烈日涅夫的身上。但因勃烈日涅夫根本没意识到改革的重要性,只是对前任路线的沿袭和调整,再加上个人性格等方面的原因,改革始终停滞不前,依旧停留在原有的高度集中的模式下。勃烈日涅夫提出的一些不切实际的措施,造成了严重的后果,进一步加剧了苏联人民的信仰危机。

4.戈尔巴乔夫时期信仰危机的总爆发。戈尔巴乔夫是“60年代人”的典型代表,并非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起初依旧如前任一样对原有体制进行了改革,提出了“加速发展战略”,并且认为前几次改革的失败是没有广泛调动人民群众的支持,要实行“民主化”和公开性,指出“人的因素,从最广泛的意义来说,是我们的主要潜力,而把这种潜力变成现实的途径则是民主化”[10]125。没有公开性,就没有也不可能有民主”[10]125,民主化与公开性的提出无疑对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具有强烈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但是将其扩展到一切领域,并且不加限制,必然会带来严重后果和混乱,最终造成国家形势的失控。“对马列主义地位的合法性造成直接影响,使人们的政治信仰陷入崩溃的是戈尔巴乔夫提出的‘多元化方针’。”[4]67该方针提出后,开始形成了一股丑化和否定苏共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不正之风,同时一些非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政治思潮泛滥,出现了一些较大的政治反对派,攻击马克思主义和苏共的执政地位。在各种因素影响下,苏共信仰危机开始辐射到各个社会阶层,领导集团纷纷放弃了马克思主义,放弃了共产主义信仰,背叛了社会主义;普通党员干部对前途无望,也纷纷退党;劳动者阶层和知识分子政治信仰发生了明显分化;各加盟共和国纷纷宣布独立……最终苏共主动放弃了执政地位,苏联解体。

三、苏联的信仰危机对当代社会主义国家信仰建设的启示

(一)进行系统有效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增强人民群众对共产主义信仰的理论认同

共产主义在俄国得以确立的初期,普通人民大众中的大多数只是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抱着朴素的向往之情,很少从理论实质上对其做充分把握,导致对于共产主义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认识不够,以至于在后来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出现一些盲动、急于求成的情绪和做法,反而给社会主义建设初期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和阻碍。尽管列宁初步采取了些措施,来开展对群众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可是由于时间比较短暂,一些正确措施在斯大林上台乃至到苏联解体后并未得到切实落实。纵观苏联信仰危机从出现苗头,直至最后信仰危机的总爆发,普通群众对于信仰的“执着”更多是靠情感维系,而缺乏深刻的理性认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主体,而人民群众缺乏对一种信仰的深刻了解和认识,不能成为人民群众心中真正所向往,那么其最终将为人民群众所“遗忘”。但由于受到知识水平、阶级立场和觉悟等因素的影响,人民群众并不能依靠自身实现对理论的充分自觉,因此,就需要采取正确的教育方法对其进行系统有效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要达到教育目的,除了采取有效的教育手段外,更要保证教育内容自身的正确性。马克思主义不仅是信仰,更是一门科学,要随着时代变化、国情发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既不能背离马克思主义,也不能教条式的对待马克思主义,只有这样,才能引导着人民“真信”,自觉朝着实现共产主义的康庄大道“真行”。

(二)大力发展社会经济,充分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要增强人民群众对共产主义的理论认同,就要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开展经济建设,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增强人民群众的实践认同。共产主义信仰之所以越来越为世界上更多的人所接受、认可,不仅是因为其所设想的未来理想社会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更是因为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是有着现实的路径和科学的基础,对人有着充分的终极关怀。席尔勒认为,信仰是“一种精神活动,其中,为了实践的目的,人们愿意信任那些有价值的、值得欲求的信仰……这种虔诚的态度会促使它们在行为上得到证实。”[11]61因此,这就向我们指出,科学的信仰不仅要在理论上能说服人,而且要在其指引下达到实践效果与预期相符,这样才能让理论真正掌握群众。在苏联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对待,产生了许多弊端,特别是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包含了大量的非社会主义因素,导致出现了一些重大失误,如在所有制结构上脱离生产实际片面强调公有化程度、在思想文化领域采取专制主义,搞大批判、大清洗运动,个人崇拜之风盛行,严重破坏了社会主义的民主法治和人民的切身利益,等等。苏共在斯大林之后的发展依旧停留在原有体制下,许多积弊在戈尔巴乔夫时期总爆发,苏共最后背叛了社会主义,人民群众也放弃了苏联。这惨痛的教训启示我们,一定要注意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发展一切为了人民,切实保障人民的利益,让人民群众能够享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这样才能增强人民群众对共产主义信仰的实践认同。当今的社会主义国家大多是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这与马恩当初的设想有所不同,因此,更加要注重发展社会经济,注重对人民利益的切实保障,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共产主义信仰的认同感。

(三)不断加强和完善党的建设,保持自身先进性

历史的发展规律告诉我们,执政党的建设事关人心向背。在社会主义国家里,一般说来,共产党是作为执政党而存在的,是共产主义信仰的“代言人”和承载体,因此,良好的政党形象有利于巩固和扩大共产主义信仰存在的群众基础,反之则对共产主义信仰建设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产生消极影响。“共产党人不是同其他工人政党相对立的特殊政党,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12]413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是社会主义事业坚强的领导核心,因此,我们要始终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地位,要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十月革命胜利后,苏共一直强调苏共的领导地位,但在实践过程中却不注重完善党的领导,最终放弃了共产党的领导地位,造成了苏联迅速解体。加强和完善党的建设,保持自身先进性,还必须培育优良的党风。党风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党风问题反映政党形象,事关党和国家命运。列宁非常重视党风建设,虽然在斯大林时期发生了一些失误,但总体上沿袭了列宁时期的优良传统,而到赫鲁晓夫时期,党风问题开始发生蜕变,党内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等不良之风严重,特权阶层的出现,腐败现象的加剧,严重割裂了党与群众的血肉联系。当赫鲁晓夫提出“全民党”时,就改变了党的性质。到了勃烈日涅夫时期,党风遭到了更加严重的破坏。而到了戈尔巴乔夫时期,党风问题发生了质变,开始全面背叛马列主义的建党原则,党彻底沦为少数人谋取私利的工具,公开欺骗和背叛人民,最终失去了人民的支持。苏联的失败告诉我们,只有不断加强和完善党的领导,保持优良的党风,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才能为共产主义信仰做好“代言”工作,才会不断巩固和扩大共产主义信仰存在的群众基础。

(四)正确对待各种社会思潮,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

从根本上讲,共产主义信仰是社会意识,更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12]178,因此,一定的社会存在必然有与之相对应的社会意识,在苏联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发生的信仰危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没有意识到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重要性,从而最终导致苏共对共产主义的背叛,苏联人民放弃了共产主义信仰。首先,苏联在思想文化领域采取了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混淆学术问题与政治问题的边界,单纯采取了行政手段压制各种社会思潮,这不仅不利于发展马克思主义,而且行政手段一旦失效或不为,各种社会思潮便会发生恶性膨胀。其次,忽视了思想阵地建设。二战以后,“冷战”拉下帷幕,西方开始了对苏联的和平演变,抢夺思想阵地,从意识形态领域攻击苏联。而苏联一步步改变共产党的性质,背叛共产主义信仰,拱手让出思想阵地,放任西方传媒渗透,正中西方“下怀”,最终导致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主导地位的丧失。因此,从苏联惨痛的教训中我们可以得知,必须正确对待各种社会思潮,重视思想阵地的建设及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这样才能不断巩固和扩大共产主义信仰的群众基础。

[1] [德]卡尔·雅斯贝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M].魏楚雄,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2]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

[3] 汉语大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

[4] 孟迎辉.政治信仰与苏联剧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5] 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6] 回忆列宁:第1卷[M].上海外国语学院列宁著作翻译研究室,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7] 列宁全集: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8] 王长江.苏共:一个大党衰落的启示[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

[9]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8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0] [苏联]米·谢·戈尔巴乔夫.改革与新思维[M]. 北京:新华出版社,1987.

[11] [德]Wolfgang Brezinka.信仰、道德和教育:规范哲学的考察[M]. 彭正梅,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1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编辑:杨桂芳

2017-02-06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大众媒介环境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问题研究”“人的二重性视角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研究”(SWU1409439);西南大学2014年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立项项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实践教学模式研究”(2014JY008)

吴玉龙(1993—),男,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与人的发展。 吴 芳(1993—),女,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与人的发展。

猜你喜欢
政治信仰共产主义苏联
舍己救人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 罗盛教
论政治信仰在党的政治建设中的作用
新时代如何准确理解和把握坚定政治信仰
杭州市“90后”大学生政治信仰现状与分析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共产主义思想麒当代启
苏联出版节的由来及其变迁
转型期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基于“当代大学生政治信仰状况”的调查
“五形态论”与共产主义学说
苏联克格勃第五局
东欧的后共产主义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