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积极“心理暗示”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的应用

2017-03-08 06:36丁剑锋
名师在线 2017年20期
关键词:心理暗示抛物线心理

丁剑锋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刘桥中学,江苏南通 226363)

引言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积极“心理暗示”是指在师生无对抗、无抵制的基础上,采用议论、表情、手势、环境、气氛等有利条件,间接地刺激学生的潜意识,以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的一种教育方式。这种教育方式通过转变学生内在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减轻学生学习中的心理负担,实现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高效传递教学信息、助推课堂效率的提高。

一、将积极“心理暗示”运用到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可行性分析

初中生对新知识充满好奇,初中数学与生活实际紧密关联,通过数学活动解释生活中习以为常的现象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初中学生有强烈的好胜心,敢于表现自我,喜怒皆形于色,老师容易观测到孩子情绪状态,选择恰当的时间实施积极“心理暗示”。初中学生的心智不够成熟,意志力薄弱,缺乏自控力,积极“心理暗示”可以有效地稳定学生的情绪,让学习过程变得轻松、和谐。

二、积极“心理暗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具体实施策略

1.以“境”引趣,激发学习热情

从心理暗示的角度上看,只有当学生沉浸在特定的学习情境中,他才会专注地对待情境中的事物。在初中数学课堂上,通过创设合适的情境可以快速地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上来,以高效率地获取、处理信息。

比如在概率教学中,可以设计从不透明的袋中摸乒乓球的游戏。让学生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与所放球数量的关系,体会拿出的小球放回与不放回的区别。也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游戏,让老师摸球,猜测学生放入球的颜色,这样的活动既充满了趣味,又成功地突破了教学难点,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2.以“情”促思,消除畏惧心理

在数学课堂上学生期待成功,也惧怕失败。害怕因错误遭到同学嘲笑,使不少孩子不愿意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课堂上成了沉默的观众。教师要充分利用自己对学生心理的影响力,在课堂上通过语言激励或者亲切温和的肢体语言鼓励学生。让学生感觉到数学课堂就是一个观察、猜想、推理、验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出错,在试误、纠错的过程中思维能力可以获得提升。

初中阶段是人发展的半幼稚、半成熟的转折阶段,学生面临着“自我同一性危机”。埃里克森指出:初中生能力自我效能感的获得更多依赖于学习成绩。对基础薄弱的学生,难以在学习成绩中获得成就感[1]。教师的评价要尽量多元化,要从其作业中寻找闪光点,在赞扬其优点的同时帮其找出缺点,避免评价简单粗暴,给学生产生“数学太难了,我学不好”的挫败感。可以针对具体的作业进行细节评价,比如“这道题你的方程列对了,真棒!说明这节课最关键的内容你掌握了。解方程还要更细心哦”。学生感受到老师肯定的“心理暗示”,逐渐会消除怕错的畏惧心理。

当提出的问题很少有人应答的时候,教师要有耐心,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讨论。对勇于说出观点的学生给予赞扬,不急于表达自己对孩子回答的判定,多征求其他同学的意见,多用“其他同学还有什么要补充的呢?”“还有不同想法吗?”等暗示性语言鼓励学生积极思考。

教师不同的情绪会对学生的思维热情、思维能力产生不同的心理暗示。在教学中,笔者做过这样的一个对比实验。

例题:已知抛物线p:y=ax2+bx+c的顶点为C,与x轴相交于A、B两点(点A在点B左侧),点C关于x轴的对称点为C′,我们称以A为顶点且过点C′,对称轴与y轴平行的抛物线为抛物线p的“梦之星”抛物线,直线AC′为抛物线p的“梦之星”直线.若一条抛物线的“梦之星”抛物线和“梦之星”直线分别是y=x2+2x+1和y=2x+2,求这条抛物线的解析式。

这是一个自定义新概念题型,与所学内容《二次函数》密切相关,但又因为出现了“梦之星”抛物线和“梦之星”直线这样的新概念,加之出现了轴对称的知识点融合,使得问题变得扑朔迷离。

在1班教学时,我这样评价这道题:这道中考题是一道二次函数综合题,得分率很低。同学们试试看。在2班教学时,我这样鼓劲:这道题非常有意思。既有二次函数,又有轴对称,能快速想到解答方法的同学就是咱们班的数学“梦之队”。

两个班数学水平相当,但测试的结果大相径庭。

从这个实验中,我们发现1班学生的思维能力受到老师的消极评价的前摄抑制,成功率明显降低;而2班的学生有“梦之队”荣耀的召唤,热情高涨, 7分钟内有9人能正确解答。由此可见,教师的语言要多一些鼓励性,营造一种和谐、积极、融洽的课堂氛围,为学生自信心的提升提供广阔的空间。

3.以“秀”代讲,发挥团体效能

“秀”,即英语中的“show”,意为表演、展示。初中数学课堂中,教师要充分给予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南通市教科院提出了十二字课改方针“限时讲授、合作学习、踊跃展示”充分表达了团体效能对学习的影响。

例如,在习题评讲课上,遇到这样一道题:

将正方形ABCD绕点A按逆时针方向旋转30°,

得正方形AB1C1D1,B1C1交CD于点E,AB=,

求四边形AB1ED的内切圆半径。

我把分析问题、思路解析的任务全部交给了学生。

在小组合作中,学生通过讨论很快发现题目特征:整个图形为轴对称图形,四边形内切圆的圆心是各内角角平分线的交点,图中存在着特殊角可以将四边形问题转化为三角形问题解决等等。

在踊跃展示阶段,不同的小组展示了不同的方法:面积法、方程思想、勾股定理、相似。小组之间互相补充完善,完全代替了教师的点评。当自己小组呈现的方法与众不同,得到其他小组的赞许时,组内成员欢呼雀跃。学生之间的交流、赞许,形成了积极的团体“心理暗示”。

奥苏伯尔认为, 教师引起学生学习的智力、激情和内在动机的自我投入程度, 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首要因素。而教育能否对人的终身发展有影响,让学生成为积极的生活者,“关键是看教育能否激励人自我成长的欲望,激活人的内在的发展动力,充分调动人的内在潜能。”[2]从这个案例来看,初中数学课堂积极的“心理暗示”不仅存在于师生之间的融洽沟通、更存在于生生之间的互相勉励;不仅包含新课伊始的情境导入,也包括例题探究的解析思辨,它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影响着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教师如果能够关注学生的状态,给予积极的“心理暗示”,数学课堂也能精彩纷呈。

[1] 徐靖雯.中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9.(7):6-9.

[2] 邓庆民.唤起学生内在的力量.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8.(1):9-12.

猜你喜欢
心理暗示抛物线心理
巧用抛物线定义妙解题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巧求抛物线解析式
赏析抛物线中的定比分点问题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抛物线变换出来的精彩
心理暗示在高校体育舞蹈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数学的心理暗示教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