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媒企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课程改革实践探析

2017-03-08 05:19
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信息 2017年1期
关键词:光明网工学职业

赫 维

(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哈尔滨 150066)



校媒企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课程改革实践探析

赫 维

(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哈尔滨 150066)

校媒企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与光明网等共同创建的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此模式独特的创新性和先进的构建理念也带来传媒策划与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改革和实践教学改革,这种改革的良效是为学生提供了大量实践动手机会,并直接促成了学生的就业能力和职业能力的提高。

校媒企;工学结合;培养模式;课程改革;实践

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纵观我国高职教育三十年的发展历程,从八十年代初建立的首批职业大学到现在,经历了探索起步、规模扩张、质量提升三个阶段,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大发展。但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竞争越来越激烈,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针对我国高职教育教学尤其是课程改革的现状,如何应对危机,迎接挑战,勇于改革,走出困境,是摆在所有高职院校面前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结合黑龙江省“南拓、北跃、中兴、强县”的战略部署,光明日报社与哈尔滨经济技术开发区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从关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高度谋划合作发展新闻数字媒体产业与现代服务产业的贯彻实施,充分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创新合作机制,拓展合作领域,进一步建立互利共赢、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同构建合作与发展新格局,携手打造中国最大云媒体产业基地,合力打造云计算(光明云煤)现代高端服务产业。而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掌握住此先机,独辟蹊径,于2011年与光明网(光明日报主办)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共同打造全国首家“建媒体中高校,办高校中媒体”的办学模式,构建校媒企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优势互补、互利双赢的前提下,利用学校和光明网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采取课堂教学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校媒企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首创,关于教学改革和课程设置等问题也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和调整,尤其是如何将课程改革与校媒企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相结合,最大限度地发挥课程改革的优势,使学生学有所成,能够真正做到毕业即可以就业,需要花大力气去研究,为此,学院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和课程改革,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 在课程改革时既重视了课程体系结构的设置研讨,又开发出具有本校专业特色的本土课程

传媒策划与管理专业在创立之初,就经历了市场调研、职业分析、工作分析、课程分析、课程开发等各个环节,组织光明网、黑龙江电视台、哈尔滨电视台等行业、岗位专家及在岗毕业生和教研室全体教师共同研讨,同时到全国各地有同类专业的大学进行了大量的调研,进而进行了科学、准确的课程体系构建,设置了新闻采访、写作、编辑、摄影摄像、数码合成、后期制作等课程,通过多元主体参与开发和实施,使课程改革方案具有了先进性和适用性,课程改革更显实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们也倾注了大量心血,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了适合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传媒策划与管理专业学生学习的本土课程,如微电影、编剧等,同时结合学院投资近百万元建设的新媒体实验室和演播室,利用先进的大洋非编等软件,在中文系电视台、学院广播电台、教学楼、行政楼大屏幕上将学生通过不断实际动手操作成型的作品展示出去,同时在优酷网、土豆网等大众媒介上进行推介,使学生在缜密严格的课程体系中通过不断的实践和创新获得职业能力,而教师们也逐渐找到了校媒企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中最可行的课程改革方式,他们不断地进行相关问题的研究,直至达到最佳效果,为学生就业提供最有用的知识传授和实践锻炼。

2 既重视传统课程内容的改革,重视新课程的设计和开发,也重视课程实施、课程管理和课程评价

专业课程改革是课程改革的重点和突破口,针对行业、岗位的需要,深入研究各专业的主要教学目标,进而明确专业核心课程内容及其教学内容。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传媒策划与管理专业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本,注重课程内容实际、实用、实践与综合化,选取和设计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案例进行教学,基础理论服从于实际应用的需要,以“必需”、“够用”为度,课程内容不求多,而求精,注重学生的持续性发展,在课程安排上,采用同一门课程连续开2学期或更多学期的方式,让学生温故而知新,不断增加实践课时,最终达到熟练动手能力形成的目的。

在课程开发上,着眼于特定的职业内涵,具体到传媒策划与管理专业的教学而言,就如何开发新课程问题,事先做了两个分析,一是根据学生入学基础、水平和可接受性,进行课程分析;二是根据专业的职业或职业岗位群定位,做好就业形势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新课程的开发,以及学科知识间的整合,比如,将新闻采访、新闻摄影、新闻写作及新闻编辑等课程进行整合,组织开展系列教学活动。课程实施着眼于就业技能和创业意识的培养,鼓励和帮助学生参加院内外、CD大赛、微电影大赛等;课程管理着眼于课程结构优化和从业素质的提高,送本专业教师去参加国内相关专业的进修学习,聘请光明网、哈尔滨电视台等媒体、企业的专业人员执教;课程评价着眼于综合职业能力的发展,在课程改革过程中一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水平,同时也注重文化修养的培养和人文素质的培养,是学生真正能达到德智体劳全面发展。

3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与企业生产实际密切结合,走产学相结合的道路,推行导向性的实践方向,实施灵活、多样、开放式的实践教学模式

在传媒策划与管理专业班级进行教学实践改革,将此改革与光明网及相关企业进行挂钩,邀请光明网、哈尔滨电视台或相关企业人员参与教学,重视实践教学,同时进行理论研究;分阶段使学生深入到媒体或企业中就行实习实训,在亲身实践中提升到理论高度;抽调有实践经验的专家或老师如光明网和哈尔滨电视台等人员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不断升华实践教学成果,并形成理论等。在将这诸多通过实践得到的理论进行整理升华后,再去指导实践,从而产生良性循环。

如新闻采访即按照实际操作过程来设计课程。以往的新闻采访教材注重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实际操作性不强,而高职的学生要求是“理论够用、管用”,注重工作的实际效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打破以往本科教材的知识体系,以实际采访工作的操作过程设计课程章节(新闻线索的发现—新闻价值的判断—制作采访提纲—现场访问—提炼主题),在基本课程结构确定后再对内容进行细化,将新闻的经典案例和最新案例贯穿教材始终,逐一讲解新闻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同时,运用学院购置的摄像机、单反照相机等先进设备,鼓励和支持学生亲自在校园内外进行实地采访,将所学理论通过实践得到消化吸收。

采用情景模拟教学法注重实训效果。新闻采访课将理论教学和模拟教学相结合,加大了模拟教学的比例,采用情景模拟教学法,通过对新闻事件的模拟和再现,引导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如模拟人物采访(课堂模拟和校内模拟)、模拟新闻发布会、模拟采访场景等,将学生按新闻单位的性质进行分组,如电视台报道组、日报记者部、网站记者部、周报记者部等,面对同一个新闻事件,不同的报道组按其所在媒体的性质分别进行策划,制定采访提纲,设计采访问题,进行模拟采访训练。在这一过程中尽可能用最新的突发新闻做样本,调动学生积极参与。

整合相关课程开放教学。利用学院各部门所开展的活动进行采访训练。每次活动前,将学生分成不同的报道组,分别进行现场的摄影、摄像、采访,活动结束后上交新闻稿件,然后在课上进行点评和总结,使学生熟悉实际的采访环节和工作流程,最后,将学生所获得资源进行整合,比如在新闻摄影课上拍摄的影像资料,通过后期制作课程的学习,利用学院配备的电脑,通过学院购置的先进的编辑软件,将整个流程完成后的成品制作出来,放在大众媒介上进行展示,也展示出了学生的风采。

4 加强专业课程教学团队建设、促进工学结合、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等

传媒策划与管理专业的课程目标的确定是以社会、岗位的需求为依据,进行了充分的社会及行业企业需求调研,遵循的是科学的方法与工作流程。在课程改革过程中,重视课程内容的构建,内容没有单一地指向科学世界,也注意了科学知识与人文素养的融合,所以开设了古今中外文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知识。同时对实现课程目标的手段和方法进行整体优化和综合规划,健全了校内外实训实习条件。而以上目标的实现、内容的实施,必须有能够贯彻先进课程目标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一支专业课程教学团队,因为教师是课程改革与建设的主体,所以对专业教师进行了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理论、技术与方法方面的培训,使他们具有了项目课程和教材开发、项目课程教学、技术服务和咨询能力,能够引导专家、工人一起进行课程开发。同时建立了校本课程开发的教研制度,提高了教师的创新精神。在改革过程中,运用团队力量及时进行课程评价,不断优化课程设计,保证课程改革的实效性。通过这些教师的推动,也建立起学校与行业、企业可共享的教学资源库,从而使高职院校的学生不仅仅能广泛地接受知识、积累知识,更主要的是学习和掌握实用就业能力,在未来职业岗位上解决实际问题,在高职院校中,知识当然是必要的,但更应注重“知识的应用”。课程的能力目标问题是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之一,课程评价新标准的三个原则是:能力目标、任务训练、学生主体。所以,在培养传媒策划与管理专业的学生时,非常注重与光明网、哈尔滨电视台等媒体企业的合作,注重工学结合,最终达到培养学生就业能力、职业能力的目的。

2011年,当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创立了校媒企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之后,在课程改革上下了很大的力度,采取了很多措施,但课程改革是项任重道远的系统工程,需要结合课程观、课程目标等各方面因素综合规划与设计。在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上,积极从市场和社会需求出发,结合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目标和职业生涯发展的实际组织教学、开发课程、安排教学内容。一方面还要在课程教学中大力推广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行动学习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和探索精神,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另一方面也要积极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网络技术、多媒体、教学软件等提升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使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校媒企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课程改革实践真正得到有效的实施。

[1]熊澄宇.新媒体研究前沿[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2]胡泳.众声喧哗:网络时代的个人标的和公众讨论.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高林,鲍洁.高职课改“三重门”[J].教育与职业,2008(07).

[4]夏建国.高职教育课程模式及评价[J].教育发展研究,2005(15).

[5]陈曦.试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D].华中师范大学,2007.

[责任编辑 金学洙]

2016-12-06

赫维,1969-,女,满族,辽宁省凤城人,教务处长,教授,汉语言文学研究。

猜你喜欢
光明网工学职业
盐工学人
——宋辉
嚯,祛病了!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主流媒体正面宣传分众化传播初探
盐工学人
——沈 妉
盐工学人
——李 琦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图书馆学理论创新的供给侧改革助推问题意识品质的提升
工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