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玉赋“下蔡”地望的调查与研究

2017-03-08 20:10刚,关杰,2,王梦,2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寿县淮河遗址

刘 刚,关 杰,2,王 梦,2

(1.湖北文理学院 宋玉研究中心,湖北 襄阳 441053;2.沈阳师范大学 文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4)

宋玉赋“下蔡”地望的调查与研究

刘 刚1,关 杰1,2,王 梦1,2

(1.湖北文理学院 宋玉研究中心,湖北 襄阳 441053;2.沈阳师范大学 文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4)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现当代研究成果,结合实地考察,可以确定宋玉《登徒子好色赋》之“下蔡”当在淮河以南今之安徽寿县境内。

宋玉;下蔡;安徽寿县

宋玉《登徒子好色赋》言东家之女“惑阳城,迷下蔡”,以夸其美。李善《文选注》曰,“二县名,盖楚之贵介公子所封,故取以喻焉。”其注仅以二县“贵介公子”之夸作解,似未能揭示宋赋之深意。以战国末楚之形势言之,阳城西当秦、韩、魏进犯之要冲,下蔡东南为抚镇故吴越旧地之重镇,一西北,一东南,实有借代楚之全境之意,或有深意可考。关于考释阳城地望前已刊发,今继撰考释下蔡地望之文以求证于方家。读其文,知地望,大有助于理解宋赋之深意,或可发研究者之深思。

一、先秦下蔡的缘起与沿革

据史载,公元前493年,蔡国为楚国所迫不得已求吴国庇护迁至州来故地,始称下蔡。考之有关春秋州来国与蔡国迁徙的记载:

《春秋左传注疏》[1]卷二十六《成公七年》(公元前584年):

吴入州来。注“州来,楚邑。淮南下蔡县是也。”

又卷四十二《昭公四年》(公元前538年):

(楚)然丹城州来。

又卷四十五《昭公九年》(公元前533年):

二月庚申,楚公子弃疾迁许于夷,实城父,取州来淮北之田以益之。疏“《正义》曰《释例》云,州来,淮南下蔡县,汝水之南地。淮北之田:淮水北田。则州来邑在淮南,邑民有田在淮北也。许国尽迁于夷,夷田少,故取以益之。”

又卷四十五《昭公十二年》(公元前530年):

楚子狩于州来,次于颍尾。注“颍水之尾,在下蔡。”

又卷四十六《昭公十三年》(公元前529年):

吴灭州来。

又卷四十八《昭公十九年》(公元前523年):

楚人城州来。沈尹戍曰:“楚人必败。其吴灭州来,子旗请伐之,王曰吾未抚民。今亦如之,而城州来以挑吴,能无败乎。”

又卷五十《昭公二十三年》(公元前519年):

吴人伐州来。楚有鸡父之败。

又卷五十二《昭公二十七年》(公元前515年):

使延州来季子聘于山国。注“季子本封延陵,后复封州来,故曰延州来。”

又卷五十七《哀公二年》(公元前493年):

十有一月蔡迁于州来。《考证》“按,州来即汉之下蔡县也。《地理志》云,沛郡下蔡,故州来国,为楚所灭,后吴取之,至夫差迁昭侯于此,后四世侯齐为楚所灭。”

又卷五十《哀公十年》(公元前485):

冬,楚子期伐陈。故吴延州来季子救陈,谓子期曰:“二君不务德,民何罪焉,我请退,以为子名务德而安民。”乃还。注“季子,吴王寿梦少子也。寿梦以襄十二年卒,至今七十七岁。寿梦卒,季子已能让国,年当十五、六,至今盖九十余。”疏“注,《正义》曰,襄、昭之传称延州来季子者,皆是季札也。此说‘务德安民’,是大贤之事,亦当是札。古迹计其年,言虽老犹能将兵也。孙毓以为季子食邑于州来,世称延州来季子,犹《赵世家》称知伯。延州来季子,或是札之子与孙也。”

据上述记载可知:一、州来本春秋时古国,鲁成公之世已被楚国兼并;州来地处楚东疆,吴西陲,是春秋楚吴两国的交界地带,吴欲问鼎中原,楚欲称霸东扩,必欲争夺此地;春秋昭公十三(公元前529)年至战国蔡侯齐四年(公元前453年),州来一度为吴国占领,蔡国即在此间迁至州来境内,史称下蔡;战国蔡侯齐四年,楚惠王灭蔡,州来与下蔡又重新归入楚国版图。二、在春秋之际,州来地域当横跨淮河南北。“楚公子弃疾迁许于夷,实城父,取州来淮北之田以益之。”是州来拥有淮北之地的佐证,以此亦可推知州来的行政中心即都城不在淮北;“楚子狩于州来,次于颍尾。”是州来拥有淮南之地的佐证,而颍尾则是在《左传》中所见州来域内的唯一地名,楚王狩猎,驻跸于此,此地极有可能是古州来国的都邑,楚占有州来后亦以此为治所。三、吴国占领州来后,这里曾是公子季札的封邑,蔡国迁入州来后,仍有“吴延州来季子救陈”的记载,说明吴国并没有将州来故地全部割让给蔡国,而对公子季札的封邑还有所保留,换句话说,就是在春秋吴占领州来时期,下蔡与州来同在古州来疆域之内。如果吴公子季札的封邑治所是继承楚州来治所的话,那么后于季札所封迁至州来的蔡国其治所按理不能与季札的州来治所在同一处。四、春秋之际,古州来国的治所、楚占领州来时的治所、吴占领州来时的治所、蔡迁至州来的治所,虽然大致的地域可以判定在今安徽省寿县与凤台县一带,但是其具体的所在由于《左传》无有记载,只有依靠考古的发现来推测了。

战国初,楚灭下蔡之后,关于下蔡与州来的记载于史阙失,令人欣慰的是20世纪80年代出土的包山楚简[2]记有下蔡与州来的信息。

[简120]囗客监囗适楚之岁,亯月乙卯之日,下蔡囗里人佘猬告下蔡纠执事人昜成公羕睪。猬言胃:邞拳窃马于下蔡,而卖之于昜成。或杀下蔡人佘睪,小人命为契以传之。

[简121]亯月丁巳之日,下蔡山昜里人邞拳言于昜成公羕睪、大 尹囗、郫昜莫嚣臧囗、佘牶,拳言胃:小人不信窃马,小人信与下蔡関里人雇女返、东邗里人場賈、荑里人競不割朁杀佘睪於競不割之官,而相与弃之于大路。

[简168]舟赉(即州来)公豕。

以上三简提到了下蔡与州来,分析下蔡与州来的称谓,下蔡之下管辖有関里、东邗里、荑里等相对小一些的居民行政区,州来长官称“公”,“公”是当时楚人县一级官员的称谓,因此以文意分析,下蔡与州来显然都是行政区级别相同的楚县名。可见在包山楚简中下蔡县与州来县是同时并存的两个县。据考,包山楚简记述的是楚怀王7年至13年(公元前322年至公元前316年)的处理楚国政务的文书,因此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了,楚怀王时代下蔡与州来仍然并立共存。这与春秋之际吴国占领州来地区时,下蔡与州来并立共存正相呼应。所以可以认为,楚惠王灭下蔡后,楚国承袭了吴国的旧制,在州来国故地设置了地望毗邻的两个县,一个是下蔡,一个是州来。这一点对于研究下蔡的地望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两汉以来下蔡地望的释说

关于下蔡的地望,自《汉书》始方有记载,《左传》中有关“下蔡”、“州来”的注释亦本于《汉书》而参照注释者所在时代政区划分进行是说。此仅引录《汉书》以来史书地志文献资料:

《汉书》[3]卷二十七下《五行志》:

蔡恐,迁于州来。注“颜师古曰,哀公二年十一月,蔡迁州来。州来,楚邑,今下蔡县是也。”

《汉书》[3]卷二十八上《地理志·沛郡》:

下蔡:故州来国,为楚所灭,后吴取之,至夫差迁昭侯于此,后四世侯齐竟为楚所灭。

《后汉书》[4]卷三十二《郡国志·九江郡》:

下蔡故属沛:《左传·成七年》吴入州来。杜预曰,下蔡县。

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5]卷八《河南道·颍州》下蔡县:

本汉旧县,古蔡国,又吴州来之邑也。

按蔡国,本都上蔡,又徙新蔡,后又迁此,故谓之下蔡。汉以为县,属沛郡,后汉属汝南郡,隋大业二年属颍州,十二年移于今理。武德四年,于此置涡州,下蔡属焉,八年州废,县属颍州。

宋乐史《太平寰宇记》[6]卷一百二十九《淮南道·寿州》:

寿州,寿春郡旧理寿春县,今理下蔡县。

下蔡县,旧十五乡,今三乡。古之蔡国,吴州来之邑。《左传》谓,蔡成公自上蔡迁于州来,谓之下蔡是也。汉以为县,属沛郡。梁大同中于硖石山筑城以拒东魏,即今县城也。唐武德四年改为淮州,寻复下蔡之额,属颍州。周朝平淮南,移寿州于此。

宋王存等《元丰九域志》[7]卷五《淮南西路·古迹》:

下蔡县,古州来国也,蔡成公自上蔡迁于州来,谓之下蔡,有古城在县西南。

宋王应林《通鉴地理通释》[8]卷四《历代都邑考》:

昭侯徙州来。注“以州来为下蔡,汝南为上蔡。州来即下蔡县,今寿春府治。”

宋胡三省《通鉴释文辨误》[9]卷三“循蔡颍浮淮如寿春”条下:

史炤《释文》曰,蔡即九江下蔡县,亦古州来国。其地在淮颍之会,颍出颍川阳城,东至下蔡入淮。《左传》“楚灵王狩于州来,次于颍尾”是也。

宋欧阳忞《舆地广记》[10]卷二十一《淮南西路》:

下蔡县,故州来国,为楚所灭。《左传》“楚灵王狩于州来,次于颍尾。”地盖在淮颍之会。

明李贤等《明一统志》[11]卷七《凤阳府》:

下蔡城:在寿州北三十里。汉为县,属沛郡。隋属汝南。其城周世宗筑,遗址尚存。

《大清一统志》[12]卷八十七《凤阳府》:

下蔡故城:在凤台县北三十里,春秋州来邑。《左传·成公七年》吴伐楚,入州来。《哀公二年》蔡昭侯自新蔡迁州来,谓之下蔡。《汉书·地理志》沛郡下蔡,故州来国,为楚所灭,后吴取之是也。后汉属九江郡,晋属淮南郡,刘宋时废。南齐建元三年,垣崇祖在寿阳,恐魏人复寇淮北,乃迁下蔡戍于淮东。梁大通中,魏乱,梁得下蔡,改置汴州及汴郡。北齐郡废,隋仍为下蔡县,属汝阴郡。唐武德四年,于县置涡州,八年州废,县属颍州。五代周显德四年,徙寿州治下蔡,自后常为州治,至明省入州。旧志下蔡镇在寿州西北三十里,西正阳镇五十五里。……故城淮水东岸者是也。

考汉以来地志文献,均认为下蔡治所在汉代的下蔡县,即今安徽省凤台县。这一认知,就汉以来的下蔡地望及其沿革而言,是正确的;然而以之上推,指认先秦的下蔡包括州来的地望及其沿革,则不完全正确。理由是:一、上节已言及,自春秋晚期蔡国迁至州来以后,州来国故地疆域内,既有下蔡,也有州来,二者并立共存,疆界毗连。不可顾此失彼。二、汉代设县,考虑到了这一历史渊源,在古州来国故地设置了两个县,《汉书·地理志》沛郡有下蔡县,九江郡有寿春县。研究先秦古地理的史家不应该只注意汉代的下蔡,而全然不顾汉代在州来故地设置的寿春县。究其原因大概是,《汉书·地理志》在“下蔡”条下注曰:“故州来国”,在“寿春邑”条下注曰:“楚考烈王自陈徙此”[3],诱导了注史者和地志编纂者的误读,乃至于造成了这种以为汉代下蔡县所辖之地即是古州来国疆域的历史误会,忽略了楚考烈王迁都之处——寿春也处在古州来国版图之中,也处于蔡国迁至州来时可供选址建都的区域之内。

三、现当代学者对下蔡治所的指认

现当代学者普遍认同古代的传统说法,将现在的安徽省凤台县治所下蔡镇认定为古下蔡及古州来的治所。这种说法的最突出代表是,20世纪80年代出版的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13],其《春秋时期全图》将“蔡3”(即蔡国的第三个都城)标示在今凤台县的位置,其春秋《楚吴越》图中将蔡都“下蔡(州来)”也标示在今凤台县的位置,其战国《楚越》图中将蔡都“下蔡”还是标示在今凤台县的位置,其西汉《兖州、豫州、青州、徐州刺史部》图中将“下蔡”仍然标示在今凤台县的位置,显而易见,《地图集》的编纂者承袭了传统的以汉代下蔡县上推先秦下蔡地望的方法,虽可备一说,但并不准确严谨。

有鉴于此,很多学者依据考古发现提出了新的说法,概括起来主要可以归纳为三说:

淮河北凤台县治所西南,西硖石山麓说。陈伟《楚东国地理研究》指出:“近世通常认为,先秦汉晋的州来、下蔡故址,为唐宋下蔡县治沿用,明废为下蔡巡司,清为下蔡镇,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凤台县移治下蔡镇,在这以后,凤台县城与下蔡(州来)故城重合。”“唐宋时期的记载实际上与此不同。《通典》一再谈到,唐下蔡县治的前身是萧梁大同中(公元535—545年)筑造的硖石城。《元和郡县志》卷七《颍州》‘下蔡县’条指出:下蔡县治是隋大业十二年(公元616年)迁至今址的。宋黄裳《新定九域志》寿州古迹‘下蔡县’条则说:‘有古城,在县西南。’……结合《水经注·淮水注》(卷30)淮水出硖石后,‘又北迳下蔡县故城东’的记载,先秦汉晋时的下蔡故城似当在今凤台县西南,硖石山北不远的淮水西岸。”[14]

淮河南寿县城东南说。任经荣《蔡都州来辨址》在认同殷涤非“下蔡即州来,州来与寿春原为一城,其为蔡都称州来,其为楚都称寿春,乃一地先后二名”的说法基础上,进一步推测“从蔡墓、蔡方壶、大府铜牛、鄂君启节以及西圈春秋晚期墓葬区的所在位置看,下蔡都城可能在出土春秋晚期铜方壶、战国中期大府铜牛、鄂君启节的史家圩子、邱家花园及其附近区域内。”“出土铜方壶的地点,可能为下蔡都城的宫殿所在地。”[15]

淮河南寿县城东柏家台一带说。曲英杰《楚都寿春郢城复原研究》在第二节“州来与寿春”中,根据古城墙遗址与宫殿遗迹的发现、以及出土的蔡国文物与蔡墓分布,认为:“州来有城,且延续时间很长。今在寿县城东柏家台一带所发现的一段曲尺形城墙当即为州来城遗迹。”“蔡人迁州来,只是在此城临时客居,淮北蔡城(下蔡城)筑成后即不再居此。”[16]

以目前我们了解的考古发现与出土文物看,以上三说都存在着难以自圆其说的问题。

首先,淮河北凤台县治所西南西硖石山麓说,没有考古发现的支持。1955年在寿县城西门内发现了蔡昭侯墓,1958年和1959年在寿县东北淮南八公山区赵家孤堆发掘了两座蔡侯墓,一座可以确认为蔡声侯墓,另一座也应为某位蔡侯。1984年在寿县东津乡南关村西圈小队发现小型墓葬群,出土器物与蔡侯墓器物相似,是为春秋时蔡人墓。这些墓葬都在淮河以南,距离凤台下蔡古城都在三十华里以上,而且隔有淮河之险与八公山之阻,按照当时蔡国的经济实力和丧葬习俗,蔡侯墓尤其是蔡国平民墓是不会远葬于此的;并且在凤台县出土的文物最早的是战国晚期的器物。这是怀疑下蔡城故址在凤台的有力佐证。

其次,淮河南寿县城东南说和淮河南寿县城东柏家台一带说,从历史文献资料和寿县地区的考古发现看,两说都主张下蔡都城在淮河以南,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两说主要是依据对寿春城遗址的遥感图像调查指认古下蔡城址,然而1987年的遥感调查结果却被2001至2003年的考古调查否定了,致使两说出现了问题。孙华在《楚国国都地望三题》一文中指出:“由于过去主持该项工作的研究者在发布工作报告时,将未确切验证的遥感解译结果当成了实际存在的考古遗迹,将自己对城墙位置的推测与考古实际发现混淆了起来,从而误导了城市史研究者和楚史研究者对楚都寿春的研究。”同时文章还郑重地发布了当时考古调查工作的结果:“为了重新认识楚都寿春城的规模和范围,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一起对楚寿春城进行了为期两年的考古调查和勘探。”“初步判定过去所判断的楚寿春外郭城墙的西城墙和南城墙都并不存在。为了给楚寿春城另外寻找一个外郭,我们又根据该遗址楚国重要文物的分布地域和遗址的地形地貌,在可能有城墙的位置进行了勘查和钻探,并在两处地表有土垄隆起的类似城墙的地点进行了小规模发掘。工作的结果表明,除了距离今寿县南城墙不远且与南城墙大致平行的被称作‘牛尾岗’等土梁外,其他地点都没有城墙的迹象发现。”“今寿县城的城墙向南外推约300米,其城池范围基本就是唐寿州城的范围,也就是汉寿春邑和楚寿春城的范围。”“目前发现的战国晚期的楚寿春城的遗存都散布在城南及城东南的吴家嘴、周家油房、阎家圩、邱家花园、邢家庄、柏家台、东嘴子、二里桥、南关集、小长街、门朝西、史家圩、尹家孤堆一带(其中有多个地点都发现有大面积的带铺地砖的高等级建筑群),按照我们对楚寿春城范围的认识,这些楚国遗存大都分布在当时的城外而不再城内。我们认为,这些在当时城外的大型建筑群大都应当是楚国贵族和官僚宅第的遗迹。”[17]这便击溃了淮河南寿县城东南说和淮河南寿县城东柏家台一带说指认古下蔡城址的立论根据。然而,孙华文章的价值还不仅于此,这次考古调查还可以当作寻求古下蔡城的一个前提和地理坐标,这个拨乱反正的新的楚寿春城的考古认知,将会给古下蔡治所的指认带来新的进展。

四、古地志关于凤台县与寿县一带古城遗址的记载

既然现当代学者对于古下蔡城遗址的指认都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考查古下蔡城遗址只能重新整理思路,在古地志中寻找新的线索。

清曾道唯、王万甡等《光绪寿州志》[18]卷三《舆地志·古迹》:

废西寿春县,在州西南四十里,一名楚考烈王故城。城中有楚王祭淮坛,其东北有棘门。(原注:按《水经注》淮水与颍口会,东南迳苍陵城北,又东北迳寿春城西,县即楚考烈王自陈徙此。《太平寰宇记》废西寿春在县西四十里。《寿春记》云,秦始皇二十三年置,北临水,城中有楚王祭淮坛,城东北囗有棘门。《史记正义》棘门,寿春城门也。《凤台县志》以为即今州治西南之丰庄铺,值淮水东北曲处。《水经》所谓烽水受淮水于烽村南,即此。丰或即烽之讹。今其城已无迹。)

寿春县故城,亦曰南城,即今州城。其外郭包今之东陡涧,并肥水而北至东津渡,又并肥水而西尽于大香河入肥处。城中有金城及相国城。其城门有芍陂渎门、石桥门、长逻门、象门、沙门。其地绵延曲折三十余里。(原注:按《水经注》肥水自黎漿北迳寿春县故城东为长濑津,又西迳东尘下,即寿春外郭东北隅阿之桥,又西迳寿春县故城北,右合北溪,又芍陂渎自黎漿分水引渎寿春城南,迳芍陂门北,右入城,渎东有东都街,道左有刘囗庙,又北迳相国城东,又北出城注肥水。又羊头溪水受芍陂渎迳寿春城西,又北历象门,自沙门北出金城西门注肥。又肥水左渎西迳石桥门,亦曰草市门,通囗囗。……周世宗迁寿春于下蔡,宋高宗南渡旋复旧治。……)

罗城,即寿春外郭,一曰南城。(原注:杜佑、马端临俱以为楚考烈王筑。按《水经注》楚考烈王所筑者,在今城西南四十里淮水之侧,似当缺疑。)

西南小城,楚相春申君黄歇所居。

清曾道唯、王万甡等《光绪寿州志》[18]卷四《营建志·城郭》:

寿春城,旧在八公山之阳,淮水东南五里许。周显德中徙至淮北,宋煕宁间复故处。(原注:按今城距淮十里,傍肥之南。所谓八公山阳、淮水东南五里许者当是旧魏昌城,其南唐寿州城当即今城处,观周世宗攻取之迹可知也。旧志以八公山之阳之魏昌城当寿州旧城,又云煕宁间复故处,俱混淆。周迁治下蔡时,故城大抵毁坏,今城或是煕宁间所重筑耳。)

清李师沆、石成之等《重修凤台县志》[19]卷二《古迹志·城址》:

诸书所载寿春凡有四城:一曰楚考烈王故城,亦曰废西寿春县。……一曰寿春县故城,亦曰寿春外郭,亦曰罗城,亦曰南城。……一曰金城,亦曰小城,亦曰子城。一曰相国城。……按《水经注》楚考烈王所筑者,自在金城西南四十里,淮水之侧。……

州来:即下蔡镇,今县治。《左传》林氏注,下蔡古州来。吴之始图楚也,争巢与钟离、州来三邑,盖七十年而后取之,失淮由失州来也。

下蔡故城:即今下蔡镇。《名胜志》云,下蔡废县在州北三十里之下蔡乡,《春秋·哀公二年》蔡迁于州来。言以州来地立蔡国也。周武王封叔度者为上蔡,成王封度子平侯为新蔡,故州来为下蔡。楚公族贵人多居此,宋玉《好色赋》云,或阳城,迷下蔡,即此。……萧景云《下蔡古城形势考》曰,下蔡有自春秋至后五代之古城;有周世宗徙州治下蔡后至今之故城。二城毗连,俗名连城,又专名古城为连城,又合下蔡四面屯兵各旧城与古城、故城统名为十二连城。

下蔡新城:县东北八里,淮河东岸,地名月河滩。《齐书》建元三年,魏攻寿阳,垣崇祖击却之,恐魏人复寇淮北,乃徙下蔡戍于淮东,即此城也。

硖石城:在县西五里硖石山上。《名胜志》引《郡国志》云,硖石山两岸相对,淮水迳其中,对岸山上筑二城,以防津要。

清冯煦等《光绪凤阳府志》[20]卷十五《古迹考·寿州》:

寿春故城:即今寿州治,本楚邑,秦置县,《史记》楚考烈王自陈徙都寿春名郢,秦于此置县。

废西寿春县:《太平寰宇记》在寿春县西四十里。《寿春记》云,秦始皇二十三年置,北临淮水。西寿春中有楚王祭坛。《水经注》云,淮水迳仓陵北,又东北流迳寿春故城西。

相国城、金城:《舆地记》寿阳城中有二城:一曰相国城,宋武帝伐长安时筑。《水经注》芍陂渎北流入寿春中,又北迳相国城。一曰金城,寿阳中城也。《陈书》吴明徹攻齐,齐兵退据相国城及金城,即此。《寿州志》相国城,晋相国刘裕筑。金城,一名小城,又曰子城,其西门有逍遥楼。

罗城:《州志》即寿春外郭,一曰南城。杜佑、马端临以为楚考烈王筑。

今寿县在淮河以南,今凤台县在淮河以北,两县相邻,夹淮河而对峙,自春秋以来在冷兵器时代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几乎历代都有或新筑或重修其城池的情况,故而其地古城遗址颇多。尽管古县志时有考辩不精、断言不确的现象,然而细读地志资料,去伪存真,排除秦汉以后所筑及城中城与城之外郭,其中记载的先秦古城遗址只有四处,即废西寿春县、寿春故城(包括罗城)、凤台县下蔡故城与硖石城。由于古州来疆域横跨淮河南北,春秋的州来城遗址,春秋晚期迁至州来的下蔡城遗址,以及楚考烈王自陈迁至寿春的郢城遗址,都应当在这个范围之内。先秦的四处古城遗址,哪处为州来,哪处是下蔡,则尚需认真细致地考辩。

五、寿县、凤台两县范围内的古城遗址调查

2016年10月12日我们抵达安徽寿县,对寿县、凤台县的四处古城遗址进行了为期三天的田野调查,兹将调查印象报告如下:

1.寿县冯小庙遗址

遗址地处寿县丰庄镇涧洼村北今拓宽后的淮河河道中,东北距寿县城关直线距离约15公里。枯水期可见遗址北临一条紧邻淮河的短小支流,当地人称“假河”。关于冯小庙村,当地居民亦称冯圩,可能由于对当地方言发音的误记,有些文章的作者记为洪小庙,而当地的考古界称之为“苍陵城遗址”。因2001年淮河河道拓宽改造工程,该自然村已被推平,居民已迁居邻近的涧洼村,地表遗迹已不复存在。据考古资料,该古城遗址,东西长约1500米,南北宽约750米。立于遗址处,北临假河,可以近距离地望到淮河主河道,且东西可见淮河新堤,东西大堤相距近千米。据当地村民讲,淮河涨水时堤内涨满河水,平常年份堤内大片滩涂露出水面,可以耕作。因而我们所见遗址处有连片的花生地,有些村民正忙于收获。据王建国《安徽寿县苍陵城遗址出土商代器物浅论》[21]介绍,1958年文物普查时发现冯小庙为一座古城遗址,1983年安徽省文物工作队在此进行了试掘,出土有西汉前期或战国晚期的陶豆、钵、筒瓦、板瓦等文物,2001年河道拓宽改造工程中出土有铙、鏚、簋、矛、刀等七件商代青铜器。考古界称此为苍陵城遗址,当是根据《水经注》“淮水与颍口会,东南迳苍陵城北,又东北迳寿春城西”的记载,“苍陵城”是郦道元时代此城址的称谓,其在南北朝之前的称谓尚有待进一步研究。从该遗址的方位、与寿县城关的距离分析,当是《太平寰宇记》所记“在县西四十里”和《寿州志》所记“在州西南四十里”的“废西寿春县”,遗址在寿县城关之西而略偏于南,所以言之在“西”或在“西南”均可,而且遗址今仍属丰庄镇,在镇所在地丰庄铺北约4.5公里,与《凤台县志》“以为即今州治西南之丰庄铺,值淮水东北曲处”的描述正相吻合。

2.寿县老城区遗址

遗址位于今寿春城区的西北部,东南与近年兴建的新城区相连,南宋嘉定间留存下来的古城墙犹完整存在。据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2001年至2003年的考古调查,“今寿县城的城墙向南外推约300米,其城池范围基本就是唐寿州城的范围,也就是汉寿春邑和楚寿春城的范围。南宋嘉定七年以后的寿春县城周长7800米,南宋以前的寿州城规模更大一些,南北城垣距离约2100米,西门至东门距离约2050米,城垣大致成方形,四面城垣总长约8500米。”[17]我们在调查中,除了对现存的四面城墙和四座城门作了调查之外,重点对于南城垣外约300米处的与南城垣基本平行、沿护城河屈曲的土梁进行了调查。这条土梁于中间被正对南门的大道——寿春南路分断,西段称为寿春镇南关村西岗队,俗称“牛尾岗”;东段旧称寿春镇南关村东岗队,俗称“牛尾巴岗”,今已被推平,修建起住宅楼,新的名称是南关社区。西段“牛尾岗”长近千米,距地面高约5米,上部宽约4米,两面斜坡丛生着杂草树木,上部中间已被踩踏成宽约两米的土路,路面到处布满现代的瓦砾。考古调查与勘探证明,这就是唐代及其以前的古城垣遗址。《光绪寿州志》说“罗城,即寿春外郭,一曰南城。”指的就是这段城垣遗址。2001年至2003年的考古调查,纠正了1988遥感调查后发布的勘测结果,即城郭西垣从今县城南门向南至范河村,残存长度4.85公里;南垣从范河村向东至顾家寨一带,残存长度约3公里的所谓先秦城垣是不存在的。以此推测出的寿郢城区总面积26.35平方公里的结论,是不科学的[22]。然而寿县博物馆展出的楚寿春郢都示意图仍然沿袭这个不科学的错误的认识,其中的原因不得而知。

3.凤台县下蔡古城遗址

遗址在今凤台县城下蔡镇之中。据《重修凤台县志》卷二《古迹·城址》引萧景云《下蔡古城遗址考》,“城南北一里余,东西一里,周迳三里余。周围城址存者,高一二丈。南距磨盘埂数十丈,北距白衣庵数十丈,东距淮岸半里余,西距古千佛寺地基数十丈,东南隅距磨盘埂数十丈,西南隅直接菱角湖,西北隅距前后马场数十丈,东北隅距淮岸半里余。四城门遗迹尚存,无门楼。南濠阔数十丈,西南濠即菱角湖,西濠、北濠阔七八丈,东无濠,地卑,半里抵淮。城中皆为耕地,古街巷无考。惟南达寿州,北达蒙城大道而已。城垣砖石,数百年为里人取尽,略无存者。”[19]然而我们在考查期间已寻找不到古城遗迹,于是我们先到县地志办公室查询了近年编纂的《凤台县志》,其中未见古城遗迹的信息;而后我们又访问了县文物管理所的同志,据介绍,凤台下蔡古城遗迹早已荡然无存;城市中命名的州来路、下蔡路,也与古城遗迹和旧街巷无直接关系;地名北关口,也不是古北城门的确切所在地;仅仅指出城内的永辉地下商场是就古北城濠旧址地势修建的。我们根据文物管理所同志的指点,一路询问,在下蔡镇的一处颇为繁华的闹市区找到了永辉地下商场,但已全然没有了城濠的迹象。想来只有根据古地志资料和如今的淮河与改造后的菱角湖,来判断下蔡古城遗址的大体位置了。

4.凤台县硖石城遗址

遗址位于凤台县城西偏南2.5公里处旧时淮河岸边的硖石山上,其处属于凤台县刘集乡山口村。据《重修凤台县志》卷二《古迹·城址》记载,“《通释》硖石以淮水中流分界,在西岸者为西硖石属下蔡,在东岸者属寿春。杜佑曰,硖石东北即下蔡城是也。按硖石山左右,今有四城址,一在东硖石顶,旧址灭浸,迳一里余,耕夫时得箭镞。一在西硖石顶,囗西微平处,俗名城子山,西北隅尚有遗址,即《水经注》所谓对结二城,以防津要者也。一在禹王山山腰,下逼淝水,故城自山腰起,遗址仅存,即大同中筑城以御东魏者。一在长山北麓,连囗迤逦,仅二里余,即梁赵祖悦所筑外城,徙缘淮民以实之者。四城相距不及五里。”[19]而如今,在淮河东岸的东硖石山依然如故,隶属于凤台县李冲回族乡东江嘴自然村;位于淮河西岸的西硖石山却面貌全非,在1992年河道拓宽改造工程中山体已被推平,在原有河道的基础上,向西拓宽出200多米的河道,虽然硖石山头因为有古慰农亭及宋代摩崖石刻被保留下来,但已然成为淮河中的孤岛。我们在山口村渡口乘渡船登上了已成为孤岛的硖石山,山并不高,山顶距水面最多60米左右,留下的面积也不大,南北长七八十米,东西宽不过30米,岛之正南有一挺立出水面的巨型礁石,其后的山体大于礁石数十倍呈隆起的圆弧状,远远望去犹如一只浮出水面、逆水而行的大乌龟。山顶慰农亭南一块大石上立有高约40厘米、长约70厘米的水泥碑刻,上面刻有上款“淮南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正题“硖石口”三字,下款“淮南市人民政府立”、“一九八六年十月三日”。这就是我们能够看到的硖石山遗址了,至于我们要考查的西硖石古城遗迹已寻找不到一点痕迹。

六、关于先秦下蔡古城遗址的推测

综合以上五个问题的讨论,我们可以首先对春秋州来国疆界、州来国都邑作出推测,而后进一步推测春秋蔡国迁至的下蔡古城遗址和楚国灭蔡后的下蔡古城遗址及考烈王迁都寿春后的下蔡古城遗址。

在春秋之际,州来地域当横跨淮河南北。“楚公子弃疾迁许于夷,实城父,取州来淮北之田以益之。”是州来拥有淮北之地的佐证;“楚子狩于州来,次于颍尾。”是州来拥有淮南之地的佐证。因此可以推测今安徽境内淮河北岸的凤台县和淮河南岸的寿县大致就是春秋时期州来国的疆域。至于州来的都邑《左传》无明确的记载。

《左传》所载,春秋之际州来境内的地名仅有“颍尾”一处,楚灵王狩于州来时,曾驻跸于此,此地极有可能既是古州来国的都邑和楚兼并州来后的治所。楚占有州来时,昭公四年,然丹城州来;吴灭州来后,昭公十九年,楚人城州来。这里所说的州来之城均应是先前的州来都邑与后来的楚州来治所,当时应称颍尾。古之颍尾地处淮、颍之会,与考古发现的寿县冯小庙古城遗址极为接近。冯小庙遗址在颍水入淮处的下游,距今颍水入淮水的颍口仅6公里,且有商代青铜器与西汉早期或战国晚期的建筑遗物出土,及许多陶圈井分布。在考古发现的寿县两处古城遗址中,该遗址最适合独当“颍尾”之称。

吴灭州来后,州来为公子季札的封邑;蔡迁至州来后,季札的封邑可能割让出一部分与蔡人,但封邑仍在。蔡人所居称下蔡,季札所封仍称州来,二者并存。战国初楚灭蔡后承袭吴旧制,下蔡与州来仍然并存;记载楚怀王时代文书的包山楚简中记有下蔡与州来并存的事实,说明直到战国晚期下蔡与州来仍旧并存。据此推测,如果季札封邑州来的治所承袭楚之颍尾在冯小庙古城遗址,那么蔡人到了州来后当在州来疆域内另选居处,以此造成在古州来疆域内整个战国时期一直存在着两个县级行政区——下蔡与州来。

蔡人迁至州来,既为东避楚国的威逼,又为西求吴国的庇护,其都邑的选址不可能在淮河以北。如若选择淮河以北,在与楚国的对峙中,就失去了淮河与八公山等天然屏障,而沦为吴楚相争的首当其冲者。这既不符合蔡人举国东迁的初衷,也不符合冷兵器时代军事地理的常识。因此蔡人的都邑选址一定在能够有效防御楚国进攻并迅速求得吴国援救的淮河以南,寿县老城区遗址城南与城东南的吴家嘴、周家油房、阎家圩、邱家花园、邢家庄、柏家台、东嘴子、二里桥、南关集、小长街、门朝西、史家圩、尹家孤堆一带具备带铺地砖等高等级建筑群,当时可能均为蔡人都邑的备选,而可能性最大的是柏家台一带。柏家台位于寿县城东门东南约2公里,1985年曾于此发现了大型古建筑遗址。历年考古发现的寿县西门内蔡昭侯墓在其西、蔡家岗赵家孤堆蔡声侯与另一座蔡侯墓在其东北,东津乡南关村西圈自然村蔡国平民墓葬群在其西南,而且距柏家台非常近,葬俗符合贵族墓葬距城较远、平民墓葬距城较近的古丧葬习惯。这些墓葬遗址当是很能说明问题的考古佐证和地标参照。至于寿县老城区遗址不大可能是蔡人在州来的都邑——下蔡古城,因为按照习俗不可以将君王之墓葬于城池之内。谈到这里,还有一个问题需要说明,即古州来国疆域内的“淮北之田”,在蔡人迁来后,应当划归给蔡国了,以供蔡之平民居住和耕作。这便是汉之下蔡县今之凤台县设县的远源。

《史记》卷七十八《春申君列传》,“考烈王元年,以黄歇为相,封为春申君,赐淮北十二县。”[23]今安徽凤台县、寿县当在十二县之中,因“淮北地边齐”,春申君即将统辖十二县的治所设置于十二县中最南的今之寿县,《光绪寿州志》载,“西南小城,楚相春申君黄歇所居。”[18]西南小城,距寿县老城遗址南偏西约9公里,今属双桥镇古城村。处于冯小庙遗址东偏南约20公里,柏家台遗址西南约11公里,看来春申君所居的选址并没有承继州来或下蔡故址。“太史公曰,吾适楚观春申君故城,宫室盛矣哉。”[23]古州来境内又有“寿春”之称大概肇始于此时。楚考烈王二十二年“东徙都寿春命曰郢”,都邑亦当为新建,即今寿县老城区遗址,东邻柏家台下蔡旧都邑而与之非在一处。2001年至2003年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考古调查结果可证。楚迁都寿春后,为了构筑抗秦的最后一道防线,很可能将下蔡迁移至淮河北岸,作为护卫寿春郢都的卫星城,即为今凤台县下蔡古城遗址或凤台县硖石城遗址。秦汉之际,因之而设县。

总之,楚顷襄王之世,宋玉作《登徒子好色赋》时,所谓“下蔡”当在淮河以南今之安徽寿县境内。

[1] 春秋左传注疏[M]//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57.

[2] 刘信芳.包山楚简解诂[M].台北:台湾艺文印书馆,2003.

[3] 班 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83.

[4] 范 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83.

[5] 李吉甫.元和郡县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3.

[6] 乐 史.太平寰宇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7.

[7] 王 存.元丰九域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4.

[8] 王应麟.通鉴地理通释[M].北京:中华书局,2013.

[9] 胡三省.通鉴释文辨误[EB/OL].[2016-12-05].http://www.guoxuedashi.com/a/19831h/264361j.html.

[10] 欧阳忞.舆地广记[M].李勇先,王小红,校注.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

[11] 李 贤.明一统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2] 穆彰阿,潘锡恩.大清一统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13] 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M].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82.

[14] 陈 伟.楚东国地理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

[15] 任经荣.蔡都州来辨址[J].东南文化,1991(2):153-154.

[16] 曲英杰.楚都寿春郢城复原研究[J].江汉考古,1992(3):85.

[17] 孙 华.楚国国都地望三题[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5(4):56-58.

[18] 曾道唯,王万甡.光绪寿州志[M]//中国地方志集成.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

[19] 李师沆,石成之.重修凤台县志[M]//中国地方志集成.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

[20] 冯 煦.光绪凤阳府志[M].合肥:黄山书社,2011.

[21] 王建国.安徽寿县苍陵城遗址出土商代器物浅论[J].文物天地,2015(12):18-19.

[22] 杨则东,李立强.应用遥感图像调查古寿春城遗址[J].遥感地质,1988(2):4-5.

[23] 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75.

(责任编辑:陈道斌)

2016-11-09;

2016-12-06

刘 刚(1951— ),男,黑龙江哈尔滨人,湖北文理学院宋玉研究中心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文献学; 关 杰(1991— ),男,湖北麻城人,湖北文理学院与沈阳师范大学联合培养研究生; 王 梦(1991— ),女,湖北丹江口人,湖北文理学院与沈阳师范大学联合培养研究生。

I207.224

A

2095-4476(2017)01-0031-08

猜你喜欢
寿县淮河遗址
考古学家怎样发现遗址?
INDUSTRIAL EVOLUTION
淮河
巧用构造法求解一类抽象函数问题
辽上京遗址
第二届淮河文化论坛在阜阳举行
寿县古城墙:千年守护御“洪兽”
寿县朱家集楚铜器“前”字补说
刘邓大军:抢渡淮河挺进大别山
淮河防总检查组赴江苏省开展汛前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