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社会“文化养老”的调查和探讨

2017-03-08 23:46郑媛元
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文化养老养老单位

□ 郑媛元

(浙江海洋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浙江 舟山 316000)

推动社会“文化养老”的调查和探讨

□ 郑媛元

(浙江海洋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浙江 舟山 316000)

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16年底,全国退休人员达到1亿人。如何推动全社会从“物质养老”“家居养老”逐步过渡到“文化养老”,从养老需求调查情况和文化养老可行性出发,分析“文化养老”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推动“文化养老”的积极因素和可行途径。

文化养老;退休群体

近几年来,全社会退休人群比例逐年增大,据不完全统计,到2016年底,全国退休人员达到了1亿人。在当前的社会新形势下,如此庞大的退休群体,不再仅仅满足物质需要,而是更加追求精神需求。如何推动全社会从“物质养老”逐步过渡到“文化养老”,成为了一个时髦、热门的话题。以养老为主题进行了社会调查实践和探讨,提一些粗浅的建议。

一、养老需求调查情况

为了从受众角度出发,得出更加符合实际的结论,笔者设计了《退休人员问卷调查表》,选择舟山市定海区6个企事业单位、11个街道和社区,采取随机抽样,通过上门拜访、电话垂询两种方式,共调查退休人员143人。问卷针对退休人员对原单位工作了解程度、最关心的问题、最感兴趣的活动方式、最适合发挥作用的途径等3类6个方面,适当加入开放性选项,以期得到符合养老实际的有益结论。

第一类问题:1.您对原单位工作近况了解吗?2.您了解原单位工作的途径有哪些?

针对“您对原单位工作近况了解吗”“您了解原单位工作的主要途径有哪些”等2个选项,第一个问题,选择“了解”的为零,选择“比较了解”的占41%,选择“不太了解”的占42%,选择“不知道”的占17%;第二个问题,选择“主动询问”的为零,选择“参加座谈会了解”的占20%,选择“道听途说”的占80%。以上调查结果,虽然样本较少,取样不够充分,不能完全反映事情全貌,但在一定程度上还是能说明,退休人员在离开单位后,原单位在引导、发挥他们的独特优势、经验和热情等方面还有欠缺,需要引起重视并切实改进。

第二类问题:1.您认为哪些形式适合退休人员发挥作用?2.您是否希望所在单位定期组织退休人员开展活动?

针对“您认为哪些形式适合退休人员发挥作用”“您是否希望所在单位定期组织退休人员开展活动”等2个选项,第一个问题,选择“定期对单位工作提出意见”的占32%,选择“参与党风廉政监督”的占47%,选择“编写史料和回忆录”的占18%,选择“参与群众性管理”的占3%。第二个问题,选择“特别希望”的占71%,选择“希望”的占29%,选择“无所谓”的为零。从以上两个选项可以发现,退休人员对退休后发挥余热的要求十分迫切,而且乐于在能力范围内参与到献计献策、廉政监督中来,并以编写回忆录、发展历程等形式,为后来者介绍经验,提供借鉴。基于这一点,可以表明提升社会“文化养老”的比重,具有广泛的群众参与基础。

第三类问题:1.您退休后最感兴趣的生活方式是什么?2.您目前最大的愿望是什么?

针对“您退休后最感兴趣的生活方式是什么”、“您目前最大的愿望是什么”等2个选项,第一个选项,选择“看电视、听广播,看报刊、读杂志”的占73%;选择“上老年大学”的占9%,选择“听各类讲座”的占4%,选择“单位组织学习”的占13%,选择“其他”的占1%;第二个选项,选择“解决待遇问题”占17%,选择“改善医疗保健条件”占7%;选择“改善活动场所、单位多组织活动”的占76%,选择“撰写工作回忆录”的占10%,选择“其他”的为零。以上选项均为单选,综合起来分析,退休人员对“老有所乐”的关注度是最高的,其次才是解决待遇问题、改善医疗条件,充分说明提升社会“文化养老”的比重,是贴近社会实际、符合退休群体内心愿望的。

二、文化养老可行性分析

(一)养老“社会化”成为趋势。目前,我国养老金制度改革正稳步推动、逐步实现,绝大多数单位退休人员的退休金将逐步过渡到由社会统一发放,“某单位退休人员”的身份标记将逐渐被打破,由“单位人”转变成“社会人”。在这种新背景下,由单位承担的退休人员管理工作与社会养老方式融合、对接变成大势所趋。同时,随着党中央、国务院对退休人群的高度重视,老龄事业和养老产业的快速发展,养老服务体系的日臻完善,养老便民措施的日益增加,社会各种特色的养老服务,更有效整合了资源,拓展了空间,基本解决了过去由一个部门管理带来的单一性、局限性缺陷。由此来看,依托社会、社区提供的特色养老服务,势必成为服务退休养老的大定位、大方向,在一定程度为社会“文化养老”提供了实现基础。

(二)发挥“正能量”成为主流。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复杂,社会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诚信缺失、道德失范等现象时有发生,特别需要正能量来凝聚人心、汇聚力量。而退休人群在原单位有着丰富的工作经验、较高的文化素养,是一个集经验、智慧和正能量为一体的“聚宝盆”,在发挥正能量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他们在文化传承、子女教育、优良作风等方面的正能量杠杆效应,将形成发挥影响、带动一片的强大作用。2016年,在全国“双先”表彰会上,党中央提出要把党的事业增添正能量作为退休人员工作的重要职责,为社会“文化养老”定好了基调,指明了未来发展方向。

(三)办事“讲规矩”成为常态。中央八项规定、从严治党、高压反腐等一系列硬举措,彻底打破陈规惯例,要求我们坚决摒弃工作中不合时宜的惯性思维。特别是十九大召开,全面从严治党成为主流、大势,一方面,八项规定和准则、条例的出台,从源头上加强了作风建设。另一方面,全国上下围绕落实八项规定以及“两准则、三条例”,狠刹节礼年货、公款吃喝、公款旅游、铺张浪费等不正之风,查处、惩处力度空前强烈,政治生态得到有效净化,按规矩办事成为一种新常态,这更是为社会“文化养老”厚植了良好的生态土壤。

三、“文化养老”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退休群体自身条件制约。从接受调查的退休人员群体分析,一是年龄结构复杂,从50多岁到90多岁,年龄跨度大。二是身体情况不同。年龄稍小的,基本能参加集体文化活动,但70岁以上的人群,已经进入“双高期”,体弱多病,行动不便,难以参加集中活动。三是心里状况各异。多数人心态好,精神饱满,思维活跃,部分人退休后失去了精神支柱,缺乏生活乐趣,致使心态失衡,对任何事情都无法集中注意力,提不起兴趣。四是退休生活多样。部分人有时间参加集体活动,但大多数人退休后儿孙满堂、家事繁琐,有的还从事了第二职业,没有时间和精力参加文化活动,无疑加大了社会“文化养老”推行的难度和普及度。

(二)内外诸多因素的影响。从社会大环境看,“文化养老”还没有形成一种全社会氛围,从上到下缺少有效的宣传渠道、宣传形式和宣传平台,退休人群需要“静养”的观点占主流,多数人片面理解社会“文化养老”,把“文化”与“文体活动”划等号,担心“活动太多身体吃不消”,得不偿失,或多或少存在重物质而轻文化的思想,致使“文化养老”的社会协作机制缺乏,陷入“部门单干”之中,远远不能满足文化养老的需求。从单一因素分析,虽然每个部门、单位在退休人员管理方面投入了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但基本停留在“老有所养”层面,没有形成从“文化养老”意识,缺少单位与单位之间、单位与社会之间的横向、纵向交流,制约了社会“文化养老”的推进。

(三)社会资源难以有效融合。从现实角度观察,文化养老已经逐步成为老龄事业的重要组成,不仅涉及部门、单位内部的协调配合,更涉及到社会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不应单列开来。但在实际工作中,绝大多数部门、单位都处于“单打独斗”状态,与人力社保、财政、民政、卫生等部门的协调配合不紧,利用社会资源、整合社会力量不够充分,难以适应退休人员多元化、个性化需求,也难以应对养老制度的改革大势。另外,社区、街道的文化设施、资源共享程度不高,老龄活动中心还处于“高大上”状态,无法适应社会“文化养老”的需求。

四、推动“文化养老”的积极因素和可行途径

第一,要坚持顺势而谋,把握“文化养老”大势。一方面,中国社会开始逐渐进入“老龄化”,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将加入到退休人群的行列。从中央到地方,加大社会“文化养老”工作力度,强化“文化养老”的舆论引导,增强全员“文化养老”的意识,成为了当前的普遍共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要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要本着因地制宜、方便适用的原则,完善基础条件,改进服务管理,积极推进退休干部活动中心活动和学习阵地建设”的要求,一定将有力推动社会“文化养老”理念真正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更是为全社会推动“文化养老”提供理论依据。另一方面,退休人员普遍具有独特的文化、经济优势,根据问卷调查显示,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有继续发挥余热、老有所学、老有所为的愿望,迫切希望能够增加养老的文化含量,利用各自的特长和优势,选择适合自身的形式,在促进社会稳定、家庭邻里和睦以及引导青少年成长等方面,力所能及发挥作用,贡献经验和智慧,这也为社会“文化养老”提供了群众基础。

第二,要坚持社会联动,搭建文化养老载体。实现老有所为、余热生辉,是绝大多数退休人员回报社会、奉献力量的崇高价值追求。因此,政府要牵头,坚持全社会联动,融合社会资源,不断丰富文化养老的内容和形式。一是要搭建好老年教育载体。利用地方的现有资源,真正建好几所老年大学,让老年活动中成为社区建设“常规操作”。二是要搭建好文体活动载体。按照趣味相投、志向相似、身体相当的原则,以社区或者街道为单位,成立老年合唱团、太极拳队、舞蹈队、象棋队、摄影书法小组,等等,定期举办各类老年人“能够参加”的文化活动,丰富精神文化生活。三是要搭建好主题活动载体。紧扣当地文化特色,集中组织主题教育活动、主题纪念活动、主题实践活动,让退休人员在活动中受到教育,得到尊重。四是要搭建好社团活动载体。组织退休人员进学校、入社区,结合亲身经历和历史发展对比,以群众愿意听、听得懂的方式宣讲中国梦、传播好声音,充分发挥其在弘扬好传统、传承好家风、树立好风尚中的积极作用。

第三,要突出老有所为,实现“文化养老”价值。一方面,要以落实全国“双先”表彰会精神为契机,坚持把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增添正能量作为退休人员的价值取向,引导其凝心聚力,老有所为,最大程度增加“和音”,减少不和谐“杂音”。另一方面,要切实加强社会协作,从部门养老走向社区、社会养老,积极支持老干部参加地方老年大学、其他社会团体,从而加强横向交流,拓展视野和交际圈。同时,还要争取宣传、文化部门支持,让老干部参与各级各类重大活动演出,展现退休人群良好的精神风貌,培育“文化养老”的活动特色项目和品牌,增强“文化养老”的情趣和积极性。另一方面,要在全社会开展编写回忆录、老照片巡回展等活动,让有写作能力、写作愿望的退休人员提笔,以文字、图片抒发对党、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展示退休人员的时代风采、家国情怀,促使社会“文化养老”充满后劲和活力。

C913.6

A

1008-4614-(2017)06-0051-03

2017-10-16

郑媛元(1996—),女,湖南湘潭人,浙江海洋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在读,研究方向为社会管理。

猜你喜欢
文化养老养老单位
鸣谢单位(排名不分先后)
填单位 要推敲
看错单位
养生不是养老
协办单位
养老更无忧了
“文化养老”初探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文化养老”视域下养老路径的发展探析
养老之要在于“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