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服饰彰显的价值需要表达

2017-03-09 06:55黄维
大陆桥视野·下 2017年1期
关键词:表达服饰

黄维

【摘 要】在漫长历史过程中,人类因应生存环境、性别与形体、生产与生活、军事与战争等方面的需要,人类从色彩、搭配、样式、形制、色彩、纹饰以及穿着方法等创制了千姿百态、丰富多样的服饰。服饰成为人的一种装饰,彰显着人类的智慧与文明。服饰彰显的价值需要表达是社会各阶层在各自生活场域中自觉的,亦或不自觉的惯习使然。服饰诠释职业、地位、身份,是彰显社会地位的需要,社会分层的文化符号。社会阶层也以服饰彰显的价值需要表达去规范社会角色扮演的社会分工和责任。中国服饰彰显的价值需要表达更多内化为精神意涵的敬仰与社会身份认知认同。

【关键词】服饰;价值需要;表达

服饰是人类生存、性别、生产、战争、政治、信仰、休闲生活等方面的需要。正因其所需,在漫长的人类历史过程中,人类从色彩、搭配、样式、形制、色彩、纹饰以及穿着方法等创制了千姿百态、丰富多样的服饰。服饰成为人的一种装饰,彰显了人类的智慧与文明。

环境的需要,为服饰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永无止尽的原动力。服饰具有现实性和创造性。茹毛饮血时代,杂草丛生,毒虫肆虐,猛兽侵袭。生于斯、长于斯的先民为了生存,发明了遮身蔽体的服飾,有图腾、褐岩妆扮的纹饰,“被发纹身以象鳞虫”(《淮南子·原道》),有树叶、草葛遮身和兽皮、风物裹体的衣饰,还有石刀、弓箭的摆饰。文明时代,服饰不仅仅遮身蔽体,社会功能日盛,艺术日臻精妙。不同身份的人所穿服饰亦有区分,贵族锦衣华美而又不失高贵,官员补服艳丽而又不失威严,平民布衣质次而又不失自然美,和尚道士淄衣肃穆而又不失端正美。属于热带沙漠气候的阿拉伯地区多沙漠、戈壁,为了防晒,保持身体洁净,阿拉伯人男缠头、女戴盖头、穿宽大的袍子以便遮挡风沙、尘土、遮阴,并成为伊斯兰的宗教习俗。

服饰诠释职业、地位、身份,是彰显社会地位的需要,社会分层的文化符号。战国时期,中国形成了古代帝王及高级官员礼服十二章纹。《尚书·益稷》:“予欲观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作会,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絺绣,以五采彰施于五色,作服。汝明。”东汉初年,确立服饰制度,“天子、三公、九卿……祀天地明堂,皆冠旒冕,衣裳玄上纁下,乘舆备文,日月星辰十二章,三公、诸侯用山龙(以下)九章,九卿以下用华虫(以下)七章,皆备五采(《后汉书·舆服下》)”。唐代,将黄、紫、朱、绿、青、黑、白等服饰颜色建构封建社会形态等级序列。哪一种身份的人穿着哪一种颜色的衣服,皆有规定,不得错乱、僭越。贞观四年,颁布的礼制及其服色规定:黄为皇帝御用服色,朝廷官员一、二、三品着紫色,四品着深绯,五品着浅绯,六品深绿,七品浅绿,八品深青,九品浅青,其他不入品的杂役、士卒、庶人、商贾等只准着黑、白二色(《旧唐书·舆服志》)。元代,天子百官大宴活动的质孙服有11种冬服、16种夏服,款式繁多而又不失精美。明清时,皇家宗族、文、武、杂职等官员袍服前胸与后背处饰有一块方形或圆形图案,标志官员品级,称为“补子”。图案内容各不相同,文官绣禽,武官绣兽,杂职绣雀或獬豸等。皇家宗族上的补子采用圆形以象天,文武朝臣则取方形以象地。现代以军衔区分军人等级,以军龄略章区分军人的军龄。

天有阴阳之分,物有雌雄之别,人有男女之差。男衫女妆,上衣下裳。人类因应性别、形体等方面的需要创造了男女间不同的各类服饰。因应形体不足的需要,腿粗或躯干长、腿部短的人,适合穿长裙子或连衣裙或高跟鞋,如,大脚的西施,穿长裙,并特制高跟木屐,走起路来飘逸,更显婀娜多姿;削肩或窄肩的人,适合穿垫肩衣服或斗篷,如,削肩的王昭君,以垫肩弥补;耳朵小的人,适合戴耳环遮盖,如,耳垂偏小的貂蝉,常戴镶有独粒大宝石的圆形耳环妆扮;面部皮肤黝黑的人,适合穿深色而不是艳丽的衣服,以改善形体。因应休闲生活的需要,有深衣与背心之别。因应伦理的需要,明清时期服饰的色彩受“存天理,灭人欲”影响步入了“青衣素面”“清如出水芙蓉,净如盛开莲花”的素装时代。

因应生产的需要,不同地区,服饰千差万别。养蜂人采蜜时,头戴斗笠,一圈轻纱从斗笠四周垂下覆盖双肩,宛如武侠侠客,防止蜜蜂的叮咬。生活在东南沿海的惠安女为防日晒雨淋,将斗笠涂上黄漆;为挡风防沙、御寒保暖和保护发型,将四方形的花头巾折成三角形包系在头上;为方便在海里劳动,上穿着短衫,下穿肥大的筒裤,俗称“封建头,节约衫,民主肚,浪费裤”。这样的服饰将惠安女装扮成阿娜多姿的曲线身材,百看不厌,蕴涵无穷魅力。土家族为了打猎,身穿茅古斯,以利隐蔽和奔跑。维吾尔妇女为防炎热干燥一般头披白纱巾或黑纱巾,有的在头右侧戴顶“塔里帕克”(小帽),远看如一朵花,别有一番情趣;为通风透凉,穿各种红、大绿、金黄等鲜艳颜色丝绸或毛料的裙装或连衣裙,俗称“玉波甫能卡那提古丽”;为狩猎和打仗,维吾尔男女穿长裕袢。非洲象人族男人用羊角套住性器官绑在腰上,以方便打猎。藏族妇女为防牛踢翻奶桶,挤奶时把桶勾于腰间,腰际悬有钩镰状的“罗绒”;为防止牛奶沿手臂流入衣袖,右手腕带上阻隔工具镯。傈僳族为防止草虫、毒蛇的侵扰,在小腿上佩带光滑、柔韧的藤篾圈,走路时发出“沙沙”摩擦声,驱赶虫蛇。达斡尔族头戴毛皮外翻的豹皮袍,用于迷惑野兽;独龙族披挂耐磨的麻毯,抗湿、防寒,白天作披衣,夜晚作卧具[1]。

因应军事、战争的需要,人类服饰呈现出多样性。战国时期,赵武灵王采取了胡服骑射的军事和服饰改革,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一个新的兵种“骑兵”。其后赵国军力渐趋强大,终成战国七雄之一。为了骑兵上下马方便,英国将骑兵服的前下摆剪去,只留后襟,宛如燕子的尾巴,俗称“燕尾服”。典雅美观、飘逸大方的燕尾服成为西方男士的晚礼服。法国拿破仑为了改善军容军威和减轻袖子接触桌面的磨损,命令在军服衣袖和袖口钉上铜纽扣,防止士兵用衣袖擦鼻涕和衣服的破损。纽扣妆扮的袖口,美观庄重,相沿成习成为今天西服的标准样式。

还有因应宗教亦或巫术或生活情趣的需要。在祭祀祖先、神灵许愿、还愿时,宣恩土家族梯玛身穿朝衣,左手执八宝铜铃,右手执师刀。南漳县端公为了与神相通,将悦“神”的色彩涂在脸上,身穿法衣,手持钺斧刀、师刀子(导旗)边舞边祷。本为防凉的肚兜,为了儿童健康成长,借用红色“祛毒辟邪”,并在红肚兜上缝制的 “五毒”图案,祈愿自己孩子平安活泼,免灾去疾;亦成女子的内衣。私密物品。趋吉辟邪的红盖头,意寓将一个童真、年轻、害羞、纯洁的女儿送往一个新家,不把邪气带到夫家,亦不从娘家带任何属于女家的东西到夫家。追寻诗情画意意境一直是古往今来文人雅士的生活情趣,梅、兰、竹、菊服饰中不可或缺的图案,亦有迎春、玉梅、水仙、山茶、松、水仙、月季等植物,还有蝴蝶、鹤、喜鹊、鸳鸯等动物,赋予国人追求圆满的特有思维方式和自然美的意境。

服饰彰显的价值需要表达是社会各阶层在各自生活场域中自觉的,亦或不自觉的惯习使然。社会阶层也以服饰彰显的价值需要表达去规范社会角色扮演的社会分工和责任。中国服饰彰显的价值需要表达更多内化为精神意涵的敬仰与社会身份认知认同。

参考文献:

[1]周萍,中国民族服装造型文脉解读[J],丝绸之路,2009年04期,P99-100

猜你喜欢
表达服饰
动物“闯”入服饰界
听诸子百家讲“服饰穿搭”
雪人的服饰
冬季服饰
服饰之美——高华村
简约欧式风格在居住空间中的运用
服装设计中的色彩语言探讨
提高高中学生的英语书面表达能力之我见
试论小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
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宗教音乐中人文主义精神的展现与表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