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吴泥塑的英译研究

2017-03-09 03:31邱夏子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文身汉英泥塑

邱夏子

(韩山师范学院潮州师范分院,广东潮州 521000)

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吴泥塑的英译研究

邱夏子

(韩山师范学院潮州师范分院,广东潮州 521000)

大吴泥塑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特色浓郁的潮州民间工艺。目前对泥塑这一领域的汉英翻译研究较为鲜见,缺乏专业、详尽的英语外宣资料,非遗外宣资料的翻译工作落后。提出以目的论为翻译准则,根据大吴泥塑的造型分类、制作流程和技艺特色,适当选择归化和异化策略,综合运用直译、意译、音译加注、音译加意译、直译加注、变译等方法进行翻译。力求既能准确传达信息,又能保留其地方特色。

大吴泥塑;非物质文化遗产;汉英翻译;对外宣传

一、引言

随着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以及文化多样化的深度推进,我国提出了共建“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与发祥地,广东省潮州市要在“一带一路”的战略背景下充分发挥强大的海丝文化效应,无疑应当发展当地特色产业。潮州是历史文化古城,深厚的历史积淀为潮州留下了丰富的文化资源,特别是诸如大吴泥塑、手拉壶、麦秆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简称“非遗”)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这些非遗民间工艺承载着当地的传统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和精神价值,具有无可替代的唯一性。保护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引领民族文化走向世界舞台,对“一带一路”战略中经济、文化的交融共赢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置于全球背景下进行宣传与交流,离不开专业的英译外宣资料。本文选取潮州市具有代表性的非遗工艺大吴泥塑为例,探讨其外宣资料的英语翻译,以期为非遗民间工艺在全球范围的发展和传播做出贡献。

提及非物质文化遗产英译的策略,不能不提归化与异化。[1]前者认为译文应将目的语或译文读者放在首要位置,译文的好坏取决于译文被目的语读者接受的程度;后者则主张译文应以源语或原文作者为归宿,冲破目的语的常规,保留源语文化的异域特色。综合有关外宣翻译、非物质文化遗产翻译的研究可知,很多学者在归化和异化两种翻译策略中选择其中一种并在其指导下分析了非遗英译的具体方法。由于归化与异化均有其各自的优势和缺陷,有学者提出“任何翻译行为都是由翻译的目的决定的”[2]。翻译目的不同,翻译过程中的策略方法也有所不同,翻译目的论对非遗的英译实践具有巨大的指导意义。翻译过程中选择归化还是异化、选择什么样的翻译方法都应该由翻译的目的来决定。

二、大吴泥塑概况及英译研究的现状

大吴泥塑(俗称“大吴土安仔”)是著名的潮州市民间工艺,与天津泥人、惠山泥人并称为我国的三大泥塑。大吴泥塑源自南宋末年精通捏塑的吴静山迁居于潮州凤书陇(今大吴村)而起,有近八百年的历史,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于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大吴泥塑作品取材广泛,包括潮州当地戏剧、民间故事、与群众日常生活相关的题材等,具有捏、塑、贴、印、彩等技艺手法。

大吴泥塑自南宋发展至今,经历了起伏的发展。近十年来由于国家出台了有关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政策,以及当地政府和学者的重视,大吴泥塑的发展与传承有所改善。潮州市对本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做了大量的保护工作,例如积极筹建市非遗资料档案室、建设非遗项目展览馆、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展等。然而,非遗外宣资料的翻译工作却跟不上脚步,例如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上,只有各项非遗的中文简介,宣传册中没有出现任何英文资料;又如潮州市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网站上,只有中文资料,缺少相应的英文介绍。由此可见,从事非遗英译研究的学者极少,非遗的对外宣传工作有待完善。

目前对泥塑这一领域的汉英翻译研究较为鲜见。笔者通过潮州大吴泥塑传承人了解到,虽然大吴泥塑曾多次参加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但现场仅展示大吴泥塑的简介海报,以及简单的手工制作过程,并没有与国际友人进行全面、深入的交流,没有传播泥塑作品中蕴含的中国民族文化。可见大吴泥塑参加国际文化交流活动的真正目的并未达到。原因之一就是缺乏专业、详尽的英语外宣资料。本文将在全面、深入了解大吴泥塑文化的基础上,对大吴泥塑相关资料的英语翻译进行研究探讨,以期填补潮州大吴泥塑英译研究的空白,丰富这项非遗工艺的英语外宣资料。

以目的论(skopostheory)为指导,大吴泥塑相关资料翻译过程中对策略、方法的选择应由翻译目的决定。首先,大吴泥塑属于工艺美术范畴,在外宣资料中会有很多关于用料、技艺手法等的技术性说明。翻译这类资料的目的主要在于准确传达信息,笔者将以归化策略为主进行翻译。其次,在涉及到文化内涵(如作品的取材背景等)的翻译时,除了要准确传达信息之外,还要使其蕴含的民族文化为国际友人所认识、接受,故将更多地选择异化策略,避免在英译过程中使民族文化的异质性变了味。下文将根据具体的翻译目的,适当选择归化和异化策略,综合运用直译、意译、音译加注、音译加意译、直译加注、变译等方法,从大吴泥塑的造型分类、制作流程和技艺特色这三个方面的汉英翻译进行探讨,使翻译结果既能准确传达信息,又能保留大吴泥塑的地方性特色及其蕴含的民族文化。

三、大吴泥塑与其相关汉英翻译

(一)大吴泥塑造型分类及相关汉英翻译

按内容和技艺特点,可将大吴泥塑造型分为五大类:第一类是潮剧中的人物,包括文身、文寸、大斧批;第二类是脸谱,包括木偶头、纱灯头等;第三类是肖像;第四类为神佛像;第五类是“杂锦”。第一类泥塑造型多取自潮剧中的人物,文身泥塑一般有两至三个人物,高度在七寸左右;文寸比文身小,高度一般为十至十多厘米;大斧批则如群塑一般,人物较多,场面恢宏。脸谱多以戏剧角色塑造,观赏性强。肖像多以真人为原型,具有较高的艺术性。神佛像泥塑主要供给当地寺庙。“杂锦”种类繁多,属于儿童玩具,包括喜童、泥哨子等人物和动物。

下面尝试对上述内容出现的关键词汇作出英语翻译。这里的“文身”、“文寸”、“大斧批”、“喜童”,与“大吴泥塑”这一非遗专名一样,体现了民族文化的特性,而且在英语词汇中没有对应词,故首选异化策略。正如Shuttleworth和Cowie所说的:异化是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原文的异域性(foriegnness)、故意打破目标语言常规的翻译[3]。正是异化译文的“陌生性”得以实现文化渗透,对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这里的翻译可以在异化的指导下考虑音译法。音译法能填补语义空缺,达到直观、简明的翻译效果。但如果站在受众的立场上考虑,单纯音译的结果“Wenshen”、“Wencun”会给译文读者带来理解上的困难。因此,可以在拼音的基础上加上类属词,运用音译加意译的方法进行翻译:大吴泥塑——Dawu Clay Sculpture,文身——Wenshen clay sculpture,文寸——Wencun clay sculpture,大斧批——Dafupi clay sculpture,喜童——Xitong clay doll。这样既可满足读者对异域文化的好奇心,又可减轻读者在理解上的负担,同时原汁原味地传播大吴泥塑文化。

其他有关大吴泥塑造型分类的词汇可以采用直译的方法进行翻译,如:戏曲人物——Chi⁃nese opera figure,脸谱——Chinese opera facial makeup,木偶头——puppet head,纱灯头——gauze lantern head,肖像——portrait,神佛像——statueofdeity and Buddha,泥哨子——claywhistle。

(二)大吴泥塑制作流程及相关汉英翻译

大吴泥塑的制作包括挖泥、练泥、捏塑、烧坯、彩绘五大流程。

第一个流程是挖泥。大吴泥塑选用的是潮州市潮安县浮洋镇大吴村特有的优质土,土质适合捏塑,当地人称之为“牛牮土”。其次是练泥,即将所挖的泥土搓揉至软硬度适中,将其切成块状后储存,并给泥块盖上湿布以保持一定的湿度。第三个流程是捏塑,包括手捏、模印和贴塑三种方法。手捏是最主要的方法,用以塑造泥塑的躯干、头部和手脚,完成基本的身段。模印主要针对常用的泥塑造型,如儿童玩具、文身泥塑服饰上的图案等。贴塑是大吴泥塑最具艺术特色的捏塑方法,主要用于塑造文身的服饰。

上述制作环节中出现的大部分词汇属于泥塑工艺词,翻译的主要目的在于使译文接受者准确接收到原文的信息。从这样的目的出发,选择归化策略进行翻译:挖泥——clay dredging,练泥——clay refining,捏塑——moulding,烧坯——firing,彩绘——coloured drawing,泥块——clay lump,手捏——kneading,模印——impressing,贴塑——pasting。

泥塑成型后是烧坯流程。当今大吴泥塑采用的方式是电窑烧坯。泥塑成型后不上彩,艺人直接将泥塑造型放入电窑中,以800-900度的温度进行素烧,形成素坯。烧制完成后需放置,等待其退温后便可取出进行最后一个流程:彩绘。大吴泥塑作品的全部色彩,包括人物的肌肤、五官、服饰等的成色表现,都是艺人在素坯上彩绘而成。彩绘过程中最考功夫的是“点睛”和“开眉”。其中,“点睛”难,“开眉”更难。人物造型的眉毛一般是由泥塑艺人“一笔呵成”,艺人要力求两边的眉毛相似对称。眉毛的粗细、眉形、高低等因素决定了泥塑造型生动与否。胡须则使用另一种制作方法:先在泥塑上钻小孔,再将胡须原料(羊毛)扎成束塞进小孔里。通过这样的方法使人物造型更加立体。

在归化策略的指导下对上述的关键词翻译如下:电窑——electrical kiln,素烧——biscuit fir⁃ing,素坯——biscuit,钻孔——perforating,扎束——bundling。

再以下面这一小段介绍彩绘的文字为例进行汉英翻译分析。

彩绘过程中最考功夫的是“点睛”和“开眉”。其中,“点睛”难,“开眉”更难。人物造型的眉毛一般是由泥塑艺人“一笔呵成”,艺人要力求两边的眉毛相似对称。眉毛的粗细、眉形、高低等因素决定了泥塑造型生动与否。

原文中的“点睛”和“开眉”,相比“画眼睛”和“画眉”显得更有韵味,非常适合提及戏曲的语境。然而由于汉英语言风格以及读者认知方面的差异,如果用直译的方法翻译“点睛”和“开眉”,可能会造成译文读者理解上的偏差。所以更适合运用归化法,将韵味化的原文直白化,回归到最原始、最普通的表达——“画眼睛”、“画眉”,找到英文中的对等词,将其译为“eye drawing”、“brow drawing”。此外,原文虽然出现了“考功夫”、“画眉”、“点睛”、“一气呵成”等极具中国特色的表达,但这些表达是用以描述工艺制作流程的,目的在于传达彩绘技艺的信息,并没涉及文化背景、历史典故等方面的内容,翻译的首要任务是使结果通顺易懂,使译文读者了解彩绘流程。下面在归化策略的指导下综合运用意译和变译的方法,将这一小段描述试译为:

Eye draw ing and brow draw ing are the most difficult parts in the process of coloured draw ing for they require certain skills to ensure symmetry.The artistsalways finish the brow sat one go.The thickness,shape and position of the browsare the key factors for the clay sculp⁃turesto be vivid.

(三)大吴泥塑技艺特色及相关汉英翻译

大吴泥塑的技艺特点主要体现在人物形象的表现特色以及人物服饰的塑造技法两个方面。在人物形象的表现特色方面,最具代表性的是女性文身形态上的“弓身状”和“曲线状”以及动作中的“咬”和“提”。传承人将文身的形体特征描述为“侧看成弓正成曲”,即是从侧面看是弓身形,从正面看是曲线形。这和天津泥人、无锡惠山泥人的昂首挺胸形成鲜明的对比。这种形态和潮剧中人物的“内敛”有紧密的关联。文身人物塑造的动作中除了有规范性的戏剧动作,还有特别性的“咬”和“提”,这是文身泥塑造型动作最特别的地方。咬袖、咬带、提衣、提带等动作形象地突出了女性紧张、羞涩的特点,符合潮剧人物“内敛”的风格,在民间泥塑中别具一格。

大吴泥塑的技艺特点是使其独树一帜的关键,饱含中国文化,翻译时应力求在译文中渗透源语文化,起到文化交流的作用。以此为目的,用直译的方法进行翻译:“侧看成弓正成曲”可译为“curved from the front view and bow-shaped from the side view”;“潮剧中人物的‘内敛’”可译为“bashfulness in Chaozhou Opera”。

翻译泥塑的技艺特点时需注意原文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大吴泥塑的技艺特色涉及到很多中国传统文化因素,诸如中国戏曲中的人物及其动作、特色等,这正是这一非遗工艺的文化底蕴所在。它不仅仅是一门工艺,更是民族文化的有形载体。民间艺术家通过泥塑造型的塑造使作品承载着历史典故与民间故事。所以在翻译原文信息的同时也要完成本土文化的传递。单纯的直译容易使读者产生文化困惑,因此有必要补充解释性及说明性的文字,用音译加注的方法翻译。例如,“生”、“旦”、“净”、“丑”是大吴泥塑中出现的人物造型,与中国戏曲文化紧密相关。翻译时首先考虑在异化策略的指导下用音译的方法,介绍中国戏曲的背景知识,弥补文化空缺现象。然而,虽说中国戏曲在国际上有一定的知名度,但并不代表国外的读者在阅读大吴泥塑资料时能即刻懂得“Sheng,Dan,Jing,Chou”的意思。因此还需要将受众意识带进翻译中,稍作解释,添加戏曲的文化背景知识,尽量使读者能全面理解原文传达的信息,用音译加注的翻译方法将“生、旦、净、丑”译为“Sheng,Dan,Jing,Chou(the four roles in the Chinese traditionalopera)”。

又如“咬袖”、“咬带”、“提衣”、“提带”这几个动作,翻译时首先要注意“提衣”是民间的习惯说法,实际上提的是女角的裙袍部分,因此宜翻译为raising gown。如果用直译的方法,可将这几个动作译为“biting sleeves,biting bands,raising gown,raising bands”。但如此一来译文受众根据字面意思只能接收到简单的动作信息,而实际上泥塑艺人在塑造人物的这些动作时,并不仅仅为了展示动作,而是要通过动作表现潮剧中人物的特点。比如塑造一个咬着衣袖的人物,是为了告诉人们这个人物是羞涩的,内心是紧张的,从而呈现人物所处的背景故事,表现中国古代女性的特点。

“咬袖、咬带、提衣、提带”可运用直译加注的方法译为:“biting sleeves,biting bands,rais⁃ing gown,raising bands(the female roles’typical movements in the opera to show bashfulness)”。

大吴泥塑艺术特色的另一重要方面是制作工艺中的贴塑。

贴塑是捏塑的方法之一,也是让众多“文身”泥塑作品成为经典的原因。大吴泥塑传承人将贴塑这一技艺概括为“压泥成片,摺片成衣”。贴塑具有多层贴和浮雕贴的特点。泥塑艺人将原料揉压成薄泥片,塑成衣领、衣袖、裤、袍、衣带等形状,先贴裤,接着贴袍,再贴带,最后是服饰上的花纹,按照“从内到外,从下而上”的顺序,采用多层贴的方式将服饰泥片一层层地粘贴。由此制成的服饰柔软自然,栩栩如生,在视觉上有较强的层次感,具有写实性。贴塑的另一个特点是浮雕贴。由于文身泥塑取材于潮剧人物,而潮剧人物服饰上的龙凤花鸟图案采用的是潮绣的浮雕绣法,因此泥塑艺人借助模具在服饰泥片上印出图案,由此产生浮雕贴。

上文是属于有关贴塑技艺的实用文本,可以遵循以目的语为归宿的原则,运用意译和变译的方法,摄取原文主要的信息点,通过减、编等变通手段[4],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下文是对贴塑的汉英翻译:

As one of the moulding techniques,past⁃ing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making DawuClay Sculpture unique.The successor of Dawu Clay Sculpture concluded the technique ofpast⁃ing as“pressing the clay into slice then folding clay slice into clothes”.

Multilayer is one of the main features of pasting.Clay is pressed into slice and shaped to be partsof the clothes,such asneckline,sleeve, trousers,robe,belt,etc.Layer by layer,the art⁃ists paste all parts of the clothes from the bot⁃tom-up and the inside-out,and finally com⁃plete the soft and lifelike clothes.Another fea⁃ture of pasting is bas-relief.Bas-relief is used to decorate W enshen clay sculpture’s clothes and is inspired by the relief embroidery,which is a Chaozhou embroidery technique for mak⁃ing the pattern on the costume in Chaozhou opera.

四、结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浓厚的地方性决定了其世界性的局限,同时也因它的独特性而珍贵。专业、详尽的非遗英语外宣资料是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打破地方局限、走向国际舞台的基本条件。本文以潮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吴泥塑为例,对这项非遗工艺外宣资料的英译研究作了初步的探讨,在翻译中既保留了民族文化特色,又能从译文读者的思维方式和接受程度考虑,使读者顺利接收原文输出的信息,从而使大吴泥塑文化得以更好地在全球环境下进行弘扬和发展。除了本文涵盖的内容之外,还有其他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汉英翻译值得深入研究,如大吴泥塑经典作品、艺人字号的翻译,甚至是潮州市其他种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外宣资料英语翻译,这些都是值得继续研究的方向。

(本文中有关大吴泥塑的历史概况、造型分类、制作流程和技艺特色等内容是通过记录大吴泥塑第24代传承人吴闻鑫的口述整理而得。吴闻鑫,大吴泥塑第24代传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吴泥塑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高级工艺美术师。)

[1]Venuti L.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M].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95:20.

[2]Christiane Nord.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FunctionalistApproaches Explained[M].Shanghai:Shang⁃hai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29.

[3]Shuttleworth M,Cowie M·Dictionary of Translation Stud⁃ies[Z].Manchester:St Jerome,1997:59.

[4]黄忠廉.变译方法对比研究[J].外语学刊,2014(6):88-91.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Dawu Clay Sculpture

QIU Xia-zi

(Chaozhou Teacher’sCollege,Hanshan Normal University,Chaozhou,Guangdong,521000)

Dawu Clay Sculpture,with strong local characteristicsof Chaozhou,is a state-level intangible culturalheritage.As there isa lack of professionaland full English introduction ofDawu Clay Sculpture,the re⁃search on C-E publicity translation of clay sculpture need improvement.On the basisofspokos theory,this es⁃say discusses the C-E translation of Dawu Clay Sculpture,applying the translation strategies(domesticataion/ foreignization)and the translationmethods(mainly literal translation and transliteration)to convey accurate in⁃formation and preserve local features.

Dawu Clay Sculpture;intangible culturalheritage;C-E translation;internationalpublicity

H 315.9

A

1007-6883(2017)02-0073-05

责任编辑 温优华 石恩宇

2016-12-19

广东省潮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15-A-05)。

邱夏子(1984-),女,广东潮州人,韩山师范学院潮州师范分院讲师,硕士。

猜你喜欢
文身汉英泥塑
山西首例给未成年人文身被判停止侵害公开道歉
别让青春因一“文”而不值
文身
文 身
多彩泥塑
泥塑师
民间美术——泥塑
A Chinese-English List of the Sports Programmes in Winter Olympics 冬奥会项目名称汉英对照词表
董福宁与他的泥塑世界
汉英倍数表达形式比较及其类型学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