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李在晚宋文坛的交游与创作成就

2017-03-09 03:31张福清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咏梅梅花

张福清

(韩山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广东潮州 521041)

张福清

(韩山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广东潮州 521041)

李龏是晚宋著名诗人。宋末著名文学家郑思肖在《中兴集后序》中将之与戴复古、敖陶孙、叶绍翁、周弼、曾几、严羽、孙惟信等著名文士归为诗人之列。其与周密、毛珝、赵希㯝、周弼、顾逢、释梦真、释物初、释文珦都有交游或诗歌唱和,反映出他们有共同的喜好和价值取向。李龏在当时文坛以大型集句组诗之形式刻画梅花意象,集牡丹、菊花、荷花及其它句写梅,集涉梅句描梅,集经典作家咏梅诗咏梅,多方面地描绘了梅之立体形象,凸显梅花之冰雪精神与高洁品性。其古体、五七言律诗、绝句有清新雄阔之风。其集句乐府在体式上有所创新,自创乐府诗体现出独特的审美对象、审美的动态感、层次感以及民俗价值,表现了作者对社会民生的深深关切。

李龏;交游;《梅花衲》;意象;乐府诗;文学史;意义

李龏,字和父,号雪林,祖籍菏泽(今属山东),家吴兴三汇之交(今属浙江)。以诗游士大夫间,系南宋江湖诗派成员之一。有《吴湖药边吟》、《雪林采苹吟》、《雪林捻髭吟》、《雪林漱石吟》、《雪林拥蓑吟》等,均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诗一卷,另有集句诗《梅花衲》一卷、《剪绡集》二卷传世。《全宋诗》存其诗五卷。李龏在晚宋文坛上的地位如何,学界论及极少。一直以来,晚宋文学评价的重心是“江湖诗派”或“江湖体”中的领袖人物刘克庄、戴复古,如张宏生先生《江湖诗派研究》,只选刘过、姜夔、戴复古、刘克庄、方岳五家作为代表来论述“江湖诗品”。因此,有关李龏在晚宋文坛的地位问题有必要重申之。

首先来看宋末著名爱国主义文学家郑思肖的《中兴集后序》:

思肖生于理宗盛治之朝,又侍先君子结庐西湖上,与四方伟人交游,所见所闻广大高明,皆今人梦寐不到之境。中年命于涂炭,泊影鬼区。仰怀理宗时朝野之臣,中夜倒指,常数一二名相……文臣:李公心傅、洪公咨夔、魏公了翁、危公科、程公公许、刘公克庄、汤公汉、刘公子澄。诗人:徐抱独逸、戴石屏复古、敖臞庵陶孙、赵东阁汝回、冯深居去非、叶靖逸绍翁、周伯弜弼、卢柳南方春、翁宾旸孟寅、曾苍(茶)山几、杜北山汝能、翁石龟逢龙、柴仲山望、严月涧中和、李雪林龏、严华谷粲、吴樵溪陵、严沧浪羽、阮宾中秀实、章雪崖康、孙花翁惟信。其它贤能名宦、豪杰人物、老师宿儒、仁人义士,僻在遐方异县、深山穷谷,诚匪车载斗量所可尽。如斯诸君子,落落参错天下,当时气焰,何其盛哉!度宗登极,权臣持国,士气沮丧,畏祸燃身,相尚

买谀,平日挺为君子者,亦舌噤若死,宜其人才咸无称焉。[1]册360,30

这篇序文涉及到宋末的许多著名的名相阃臣道学诗人,它也是郑思肖“与四方伟人交游”的真实记录。郑思肖是晚宋时期一位特立独行而近乎佯狂的文学家。宋亡后,他改名思肖,表明不忘赵宋天下。[2]311在这样一位狂人眼中,居然有李龏的位置,说明李龏在当时确实很有影响。《宋代文学编年史》认为郑思肖的这篇《中兴集后序》是晚宋文学的总结。后序记载了名相6人、阃臣6人、名臣24人、道学7人、文臣8人、诗人21人。其把“江湖诗派”的领袖刘克庄放入“文臣”之中而没有放在“诗人”之列,说明在郑思肖的文学观念中“文臣”与“诗人”是有区别的,衡量的重要标准应该是入仕与否。刘克庄被归为晚宋著名的文臣,李龏被列入晚宋著名诗人就不奇怪了。作为当时著名诗人之“李雪林龏”却在文学史上少有人提及,而与其并列的戴复古、叶绍翁、曾几、严羽等却是我们熟知的研究对象。鉴于此,有必要重新考察和审视李龏在晚宋文坛上的地位问题。

李龏与当时著名文人诗僧都有交游,其中还不乏有诗集流传到国外的僧人。下面分述之。

(一)与周密的交往

宋周密《浩然斋雅谈》卷上记载一则与李龏有关的诗话:“史达祖邦卿,开禧堂吏也。当平原用事时,尽握三省权,一时士大夫无亷耻者皆趋其门,呼为‘梅溪先生’。韩败,达祖亦贬死。善词章,多有脍炙人口者。李和父云:‘其诗亦间有佳者。’”[3]李龏对史达祖诗歌的看法,并不因其人品而贬低其诗歌,而是作了实事求是的评价。周密的诗在当时也很有名,今存其四十三岁以前的诗集《草窗韵语》六卷,风格清丽条畅,近中晚唐。晚年诗集《蜡屐集》《弁阳诗集》,“感慨激发,抑郁悲壮,每一篇出,令人百忧生焉,又乌乌然称其为累臣羁客也”(戴表元《剡源文集·周公谨〈弁阳诗〉序》)。可惜两集久已亡佚,今天只能在《武林旧事》等书中散见若干首而已。[2]316周密与李龏之间多有唱和。周密《次雪林春日杂题》云:“落日余寒锁水城,汀洲绿遍客空惊。年来懒作寻芳梦,一树闲花任蝶争。”[4]册68,42507李龏有《飞仙篇用周草窗韵》:“明星灿白石,八极傍无端。羽驾紫霞表,月窟春阑珊。三元流珠秘,换骨初不难。弹指一尘刼,世人漫愁叹。王乔羡门生,鸾鹤常媻媻。刚风导旛旟,冉冉如飞翰。仙人揽六著,著以赪玉盘。上朝东华阁,主君颜渥丹。邀我小税驾,为说平生欢。彤云烁羽袂,鳌背晨光寒。”[4]册59,37418还有《古兴四首用周草窗韵》、《夜宴曲用草窗韵》等。李龏还为周密《草窗韵语》卷一题过诗[5],可见二人交往非同寻常。李龏去世之后,周密撰写挽诗表达了深深的悼念之情。《挽雪林李和父二首》其一云:“灯雨苹洲忆旧盟,游仙赋就五云深。梁园授简春风醉,吴苑敲诗夜雪吟。贫病一生无旧业,江湖八十有知音。只鸡斗酒梅边屋,九辩空招不可寻。”其二:“生际斯文极盛时,干淳诸老尽心知。四朝菏泽遗民传,千首吴兴处士诗。颇怪渊明生自些,绝怜和靖老无儿。死生遇合真难偶,奇事人传贞曜碑。”[4]册67,42542二诗概括了李龏一生八十年不乐仕进,生活贫穷,创作上有许多知音,留下了千首诗的事实;评价了李龏像陶渊明、林逋一样有冰雪高洁的心性;还告诉我们李龏后继无儿。而诗之题注更是一条研究李雪林的重要文献资料:“本菏泽人,居吴兴,年八十,自作志。春谷葬之何山。”又与诗歌文本相呼应。

毛珝,南宋人,生卒年不详。名荄,字符白,号吾竹,三衢(今浙江衢州)人。屡举不第。宋理宗端平间,因诗得名于时。有《吾竹小稿》。李龏曾为其撰《吾竹诗序》,云:“唐乾元中,元结序《箧中集》,有‘风雅不作,几及千年’之叹,盖为沈千运独挺于流俗而发。柯山毛元白,诗人之秀者也。通今达古,蓍蔡后生,采诗之家,得其一二,如宝肆中犀璧混于螺贝。惜其以文自晦,不求于时。吟稿一帙,章不盈百,清深雅正,迹前事而写芳襟,深有沈千运独挺一世之作,奚祗嘲弄风月而已哉!千运之诗,世不多见。元白驰轶驾于天壤间,岂不能接殊响于当世!我师古人,喜而序之。宝祐六年戊午四月八日,荷泽李龏和父。”[1]册343,281沈千运,《全唐诗》卷二五九收录其诗5首。在当时,沈千运为诗力矫时习,一出雅正,与王季友、于逖、孟云卿、张彪、赵征明、元季川,皆拂衣同调。元结编选《箧中集》时以沈千运为首,收录诗4首。元结《箧中集》原序云:

吴兴沈千运,独挺于流俗之中,强攘于已溺之后,穷老不惑,五十余年,凡所为文,皆与时异。故朋友后生,稍见师效,能侣类者,有五六人。呜呼!自沈公及二三子,皆以正直而无禄位,皆以忠信而久贫贱,皆以仁让而致丧亡。[6]

从元结对沈千运的评论中,可看出沈氏之诗独挺流俗;而我们从李龏对毛珝诗歌之评价“深有沈千运独挺一世之作”中,亦解读出李龏十分看重毛珝。只是很可惜,毛珝诗歌流存不多,我们很难窥其全貌,否则,李龏对其评价一定会远播后世。

(三)与赵希㯝的交往

赵希㯝有《次李雪林苕溪寄来韵二首》,《全宋诗》作《次雪林李龏苕溪寄来之韵》:“云散烟收渺渺秋,蛬声四壁起新愁。西风万里乾坤眼,不到斜阳十二楼。”“风梧声里万家秋,一片吟心不着愁。夜半酒醒银烛冷,月移凉梦过西楼。”[4]册53,33326从赵希㯝次韵诗来看,他们之间有比较密切的联系。《宋代编年史》“宝庆二年丙戌(1226)”条云:“赵希㯝有声江湖。希㯝(生卒年不详),字谊父,汴(今河南开封)人,太祖九世孙。宝庆间,与李龏相倡和,颇蒙推许。其诗深稳有法,尤长于七绝,‘瑰妍有态’,如《过临平》、《次李雪林苕溪寄来韵二首》、《次萧冰崖梅花韵》等。”[7]

(四)与周弼的交往

周弼,字伯弜,汶阳人,文璞之子。《端平集》作者小传:“周弼,字伯弜,汶阳人,文璞子。自幼博闻强记,有俊声。嘉定间登进士。曾令江夏,历官吴、楚、江、汉间垂四十年,名誉腾著。有《端平集》二十卷,自为校刊。荷泽李龏又选而序之,题曰《端平诗隽》,称其生平心不下人。朱继芳有挽词云:‘醉语惊天地,狂歌哭鬼神。’可以想其气宇矣!”宋陈思编元陈世隆补《两宋名贤小集》卷二百七十九周弼《端平诗隽》有《赠雪林李和甫(父)》:“忽地相逢便觧颜,况兼终日看青山。精神摘柳哦诗际,标度寻梅集句间。春淡野桥孤艇远,暮寒溪寺一钟闲。匆匆又作经旬别,两处东风各闭关。”用“精神”和“标度”来称赞李龏的集句诗集《梅花衲》。周弼还有《同李雪林饮山村》“本来无饮兴,偶此到溪滩。屋角悬双瓠,船头系一竿。塔高风便响,桥峻雨随干。莫怕城门闭,行归亦不难”,描写了他们一起游乐山村的情景。李龏在周弼谢世之后,还专门为其选诗近二百首,亲手编定为《端平诗隽》出版流传,并撰《序》云,李龏与周弼同庚生,同寓里,相与往来论诗三十余年。高度评价了其诗歌创作的成就“洎长,而四十年间,宦游吴、楚、江、汉,足迹所到,皆有作,于七国、两汉、三国、六朝、隋唐之体,靡不该备,声腾名振,江湖人皆争先求市”。[1]册343,280-281

(五)与顾逢的交往

释梦真是宋末一位颇有成就的诗僧,撰有《籁鸣集》,但是他销声匿迹于文学史很久了。其《籁鸣集》中就有哭晚宋著名诗人李龏的诗歌:“渺渺清苕镜里看,雪林那复再凭栏。百年破砚无儿续,千首高吟有婿刊。冢上梅花新换骨,枕中槐梦旧为官。空山日晚人行少,时得邻僧扫墓坛。”(《哭李雪林》)[9]诗中所云“百年破砚无儿续,千首高吟有婿刊”,告诉我们李龏诗作之丰,且无子嗣,其集为女婿刊行的事实。

释物初著有《物初剩语》,流传日本幸以保存至今。其中卷十二《秋江序》云及李龏:“池阳□□□质于予曰:‘诗人李雪林为吾赋《秋江》,会稽长冯深居为书之,为吾之别称,何如?’予曰:‘寄兴于幽远深旷,骚人墨客之事耳。取其言而自得于言之外,此倒用司农印之法也。吾之道在于观时,时至则所谓体、用、量一举而尽得之,江水之朝宗者也。’”[10]此序言及李龏为物初赋《秋江》一事,两人有超出一般的交游往来。物初之诗,风气朴实,部分诗歌题材贴近民生。《物初剩语》卷一还有呈写给李龏的《重九后二日宿颐蒙庵十五韵呈颐蒙讲师兼简李雪林》诗。[11]

释文珦(1210-?),其《潜山集》卷三有《哭李雪林》诗,此诗以唐代的卢殷、孟东野来比李龏,说明三人个性风采“酷似之”,对李龏甘于清贫、乐于读书创作的人生极尽赞美之情。释文珦,字叔向,自号潜山老叟,于潜(今浙江临安西南)人。早岁出家,遍游东南各地,后学习作诗,“题咏诗三百,经行路四千”(《闲中多暇追叙旧游一百十韵》)。终年八十余。[4]册63,39505

另外,李龏交游的还有著名诗人叶绍翁,其《道场山灾后叶靖逸同游》“石烂木全焦,钟鱼变寂寥。老僧无法说,诸佛亦魂消。寺有州图载,山余窣堵标。嗟嗟伏虎事,谁更问前朝”,便是明证。

关于李龏的创作成就,王圆《唐诗与宋代诗学》首次作了比较系统的论述。作者认为,“与其它江湖诗人一样,李龏一生大部分时间都以诗游走行谒于士大夫间,与僧侣禅师等隐逸之士的交往尤为频繁而亲密。在李龏现存的一卷诗歌中,与僧侣的寄赠酬和之作有35首之多……这些诗歌着力于描摹僧人孤峭清静的生活环境,营造超脱尘俗的意境氛围……无论是意象的选择还是字词的锻炼上都可以明显地看出贾岛等晚唐诗人的影响”[12]P249。作者列举了《道室雨中》《二月二日行药城下》《松边晚思》三首诗,说明李龏五言律不乏圆整之作,风格与姚合相似,“更能从贾姚等晚唐诗人的狭仄视野中跳脱出来,意境开阔清雄,与大历诸家颇为神似”。王圆还对李龏选编的《唐僧弘秀集》十卷中52位诗僧500首诗歌作了统计分析,“明显地看出,李龏着力选录的是以皎然为核心的大历释子唱酬集团,和以贯休、齐己为中心的晚唐诗僧群体”。其选录重点,与赵师秀《众妙集》表现出惊人的相似性。“通过对《唐僧弘秀集》入选诗歌体裁的分析统计,则可以看出李龏对江湖诗派苦吟习气的反思和超越”。[12]251-252应该说,王圆的论述既关注了李龏的五言诗创作,又结合其选本探讨了李龏在晚宋学习、踵武唐诗的成绩。这是近些年来晚宋文学研究上的重要突破。

其实李龏的五言律诗创作,早在宋末已进入诗选家们的视野,宋末元初的方回《瀛奎律髓》就选录了李龏《早梅》一首:“草木尽凋残,孤标独奈寒。瘦成唐杜甫,高抵汉袁安。雪里开春国,花中立将坛。年年笑红紫,翻作背时看。”[13]张宏生先生《江湖诗派研究》在“时空与意象”一章中谈到江湖诗人的意象缺点时说“有些意象支离,造成全篇结构不够完整”,其中列举了被方回选入《瀛奎律髓》的《早梅》诗,并评说:“李诗通首意象凡近,次联两个比喻很突兀,与早梅无关,是游离于主题之外的两个意象。”[14]169-170此诗三、四句虽有方回“惟演‘汉’、‘唐’二字为剩”、纪昀“意好而句格凡近”之批评,但此联意象并未游离于主题之外,“瘦成唐杜甫,高抵汉袁安”是用杜甫忧国忧民与袁安正直高洁之形象来比喻梅花,恰好突出了梅花意象是一般花卉无法比拟的。

虽然张宏生先生之著涉及李龏的个别诗篇,且评价并不高,王圆之著从唐宋诗学角度系统论及李龏创作及选本情况,但他们并未完全触及李龏创作的实绩,尤其是对其集句诗和乐府诗方面的成就基本没有关注,所以有必要重视之。

某铁路隧道长度约为9000m,最大埋深超过200m。隧道线路为直线,其内部主要采用“人”字坡的形式设置纵坡,具体分布为:隧道内约50m平坡,3500m上坡和5300m下坡。设计在隧道中部设置了一处斜井。截至调查开始,隧道已经累计开挖并支护了约1000m,同时仰拱施工以及二衬施工均紧随开挖支护进行。本文主要对进口和斜井两端并选择其中的一段衬砌进行监测分析。

(一)《梅花衲》以大型集句组诗之形式咏梅

笔者曾撰写《从隐士之梅到家国之梅——论李龏〈梅花衲〉集句咏梅模式之一》[15]等文专述李龏《梅花衲》集句咏梅这一种文学模式。咏梅文学在宋代得到空前发展,尤其是有规模性的组诗越来越多。先是熙宁、元祐间在杭州知州任上的郑獬和通判汪正夫的唱和《和汪正夫梅》同韵诗二十首,知州苏轼和杨蟠(字公济)的唱和《次韵杨公济奉议梅花十首》《再和杨公济梅花十绝》等十首二十首的组诗;接着是南宋后期刘克庄等人的“梅花百咏”组诗(遗憾的是大部分作品未曾保留下来);再发展到个人咏梅专集,如宋伯仁的《清臞集》、张道洽的梅花诗二卷三百首、陈宗阳的《梅花全韵诗集》、李洞斋的《梅供诗卷》、无名氏的《梅骚》等(但这些专集大多亡佚,只有张道洽梅花诗留存了85首)。而李龏《梅花衲》咏梅专集给我们留下了212首,这一大型组诗难道不值得我们重视吗?因为她是一组大型集句诗,长期以来真的很少进入文人学者阅读和研究的视野。

《梅花衲》集用唐宋诗人诗句来咏梅,将咏梅文学推向了一个高潮:第一,李龏用唐宋诗人写牡丹、菊花、荷花及其它句来画梅,显得别具一格。牡丹象征富贵,而梅花则是涵蕴清贞,可李龏将它们集合在一起,却无杂乱无章之感,亦无牵强附会之意。李龏利用汉语词汇在不同的语境中具有多义性的特点,再加之花卉所具有的共性,来突出梅花之形象,用菊花、荷花、水仙花、桂花、桃花、海棠、杨花(柳枝)、黄蜀葵、石竹花、芦花、槿、白樱桃、榴花、玉蕊花、红杏、酴醾、棣棠花、山矾花、茉莉花、梨花、茶花、蔷薇等如此众多的花卉植物诗句写梅,突出梅花的寒香、幽香、清香、天香、孤芳、流芳等气味特色。这些描摹花卉的诗句,集千般宠爱于一身,全部汇集到梅花身上,表达了诗人对梅花的深挚情感。所以在李龏去世后,后人在他的墓地周围种上梅花。第二,李龏用唐宋诗人涉梅句描梅。用这些题非咏梅诗而又丝丝连着梅花的诗句,在于刻画梅花形象,如“冰姿”“冰霜”“冰肌”“冰壶骨相”“断肠魂”“西湖处士魂”“和靖”“风标高古”“孤标”“孤山”“月映横枝”“疏枝冷蕊”“玉清仙子”等突出梅之精神与气节。第三,李龏用唐宋经典作家咏梅诗咏梅。在《梅花衲》大型组诗里,用林逋、范仲淹、王安石、苏轼、谢逸、陈与义、陆游等咏梅诗句咏梅。这些咏梅诗句从梅花花香、花色、疏枝、果实到梅之精神等多方面、全方位地作了描写,突出梅花不同凡花的格调,突出了梅花经典的意象。正如刘宰在为李龏《梅花衲》所写序言中亦有云:“余读之,若武陵渔人误入桃源,但见深红浅红,后先相映,虽有奇花异卉,间厕其间,莫能辨其孰彼孰此也。”[16]可见其驾驭百种花卉诗句的能力,非凡人可比。

(二)李龏五七言诗用字精炼,意境清新且雄阔

张宏生先生在《江湖诗派研究》中说:“江湖诗人是一个芜杂的群体,彼此的诗风往往不大相同,而求对仗之工,则往往一致……又往往自具特色。”[14]116应该说,“对仗工整”是江湖诗人群的整体特征。葛立方《韵语阳秋》、方回《桐江续集》有相关论述,而江湖诗派领袖刘克庄更精于对偶,其它成员如高翥、朱南杰、罗与之、朱继芳、武衍、葛天民亦擅长对仗,而李龏除了讲究对仗工整外,还精于炼字。试举数例:

贫疏亲骨肉,老病瘦形骸。

(《端居写兴》)

小花双蝶闹,秃树一鸥眠。

(《二月二日行药城下》)

黄蚁穿苔走,青蛇入竹藏。

(《道室雨中》)

疏松碎明月,密竹筛清风。

(《遣兴三首》之二)

开尊成草酌,得句嚼花吟。

(《偶饮溪寺》)

半幅新霞渔舍外,一梳残月鹊巢边。

(《宝觉寺晚归》)

以上六例中的动词、形容词、数词、名词等运用极为贴切生动,如“碎”“筛”二字动作性强,运用精巧。“开尊成草酌,得句嚼花吟”对偶巧妙。

多数论者认为江湖诗人取景狭仄,但李龏有些诗表现出不同于江湖诗人群的特点,意境清新。如《早梅》:“草木尽凋残,孤标独奈寒。瘦成唐杜甫,高抵汉袁安。雪里开春国,花中立将坛。年年笑红紫,翻作背时看。”[4]册59,37429《送中岩立上人还皋亭山》:“少年如玉在缁林,此去皋亭落叶深。寺近海门潮上处,水中孤月是禅心。”[4]册59,37435《送虚舟立上人还天竺》:“残雪初干溪水滑,梅花狼藉桃花发。灵山僧去荡虚舟,满棹晴云带新月。”[4]册59,37438《约客不至》:“昨朝新得剡山茶,有约煎尝对晚霞。月上湘帘人不至,一池春水落桐花。”[4]册59,37436还有《山庵》《水仙花》等,都表现出这样的特点。读后给人感觉似中唐诗风,有一股清新之风扑面而来。其风格与姚合相似,这也印证了王圆“更能从贾姚等晚唐诗人的狭仄视野中跳脱出来,意境开阔清雄,与大历诸家颇为神似”之说。

他的诗歌还有晚宋少有的气势雄阔、磅礴之气。如《杂感》:“五尺长琴被独弦,大音浊世没人传。一声弹入碧空去,三十六峰收紫烟。”[4]册59,37436《塞上北风行》:“北风叫枯桑,玉沙粼粼光。天寒山路石断裂,驻马相看辽水旁。军容带甲三十万,都护宝刀冻欲断。旄头夜落捷书飞,少年金紫就光辉。”[4]册59,37455《少年行》:“丈夫十八九,骢马拂绣裳。倒插银鱼袋,陪游出建章。醉下酒家楼,轩车满垂杨。君王正年少,无人荐冯唐。”[4]册59,37457当然这都主要集中在集句诗之中,前人及今之学者少有人关注过。

(三)李龏乐府歌行体诗所体现的文学史意义

张明华、李晓黎先生在《集句诗嬗变研究》一书中,就《剪绡集》卷上的27首乐府歌行从命题角度来做过分类研究。[17]但笔者需要补充的是,李龏集句乐府在体式上的创新。如《乐府诗集》归于《相和曲辞》之《短歌行》,李龏是这样写的:

日月出又没,贵贱同一尘。求荣不求辱,利欲相纷纶。鲸鱼张鬛海水沸,拟学长生更容易。不知中有长恨端,秦亡祖龙失天地。野草白根肥,凤雏长忍饥。人生过五十,何用假光辉。四时相催节回换,乌头虽黑有白时。一尊绿酒绿于染,有歌有舞闻早为。庭前芳树朝夕改,可叹年光不相待。(曹松、皎然、子兰、权德舆、李贺、贯休、韦应物、陈陶、温飞卿、李群玉、聂夷中、于濆、顾况、白居易、李咸用、王建、李峤、张柬之)[4]册59,37456-37457

郭茂倩《乐府诗集》录有24首《短歌行》,从三国魏武帝(曹操)到晚唐诗僧皎然,从魏晋南北朝的四言体到隋唐的五言体以及三五七杂言体,尤其是中唐顾况以后的杂言体,预示着古乐府《短歌行》在体式的创新和变化。顾况、王建的《短歌行》中就有三七言体,僧皎然的《短歌行》便是五七言体,但只有两联五言。而李龏的《短歌行》虽亦是五七言体,前后却有四联五言,这与中唐以后的乐府歌行又有不同,表明李龏集句《短歌行》在体式上的进一步探索。这亦正是李龏集句乐府歌行独创性的表现,他不受束于乐府古题,而是自创新题,体现了其高超的创新能力。这在李龏创作的非集句乐府歌行中有更明显的倾向。如:

桃州古田镈歌(原注今武康县)

老翁犁山田土中,获得昔人垦田器。似铎有柄,如钟不圜。身长二尺径八寸,口薄腹厚唇微穿。颜色绀碧艳绿处,间有班红如血鲜。形模古拙见者怪,铜性已变不复辨。疑是死铁兼顽铅,老翁视为弃物委床下,一朝移出茅檐前,尘灰糠粃俱塞填。乃有博雅识是古田镈,垂涎拂拭再三看,扣之尚觉声隐然。水痕土色两相蚀,叹息不知铸自三代之何年。邀翁问所得,共入酒家保,买以十万青铜钱。买来携归置几案,一架坐插青丝毡。图书钟鼎相联编,宝玩要使儿孙传。自秦历汉以来此镈只在土,出世便苦无常主。博雅好事归泉台,可怜阅世亦如草头露,高堂山鬼不守护。他家便有好古人,又以青钱易将去。[4]册59,37421

此诗写桃州即今湖州武康县的一位老农在挖田时获得一古田镈——一种古代锄田去草的农具,不识其为何物,弃之床下。某一天被一博雅之士发现这是古代的田镈之器,再三把玩,爱不释手。于是邀请老农到酒家饮酒,花了十万青铜钱买下了古田镈,置于几案之上,使之能儿孙相传。可是诗歌的最后却发出这样一段议论:“自秦历汉以来此镈只在土,出世便苦无常主。博雅好事归泉台,可怜阅世亦如草头露,高堂山鬼不守护。他家便有好古人,又以青钱易将去。”让我们一下警醒过来,原来任何古玩是守不住的,总有一天它会易主。它与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所揭示的人生如雪泥鸿爪的道理有相似之处,让人回味无穷。

忆昔行

忆昔当年十四五,尝看秋潮到江浒。飞裾径上酒家楼,凭栏直望潮生处。数百里间名海门,悠悠一线色如银。渐近江心痕渐大,汹涌声吞十万军。须臾潮头高数丈,众潮随接皆奔上。中有雄心拍浪儿,几点红旗争荡漾。风前缥缈夺标来,神蛟鬼鳄俱摧颓。监潮侯有伍胥在,但见薄旋推回。后来沙涨西兴口,潮势何曾十分有。水上人骑骒马行,车如鸡栖马如狗。数年之后不可当,漰湃惊闻洗目塘。汪洋且拨菜园去,坝子桥边亦渺茫。神皋内史承天旨,摆桩迭石曾料理。至今遏捺逾十年,桩石如城牢在水。江头人谓可安居,连年不奈还忧虞。西风吹潮半夜起,子胥之怒知何如。阴威作寒带烟雾,卷石掀沙出幽府。堪羡云中拍浪儿,踏着危机不怕危。乘除消长君休忽,牢执长竿一面旗。[4]册59,37421-37422

此诗回忆当年所见钱塘大潮之惊心动魄的情景,主要写的是钱塘大潮以及潮中的冲浪儿,雄伟壮观,气势磅礴,这对学习晚唐贾姚诗歌为主的李龏来说,是其集中又一首雄豪之作。

婺源琉璃万灯歌(原注节斋堂中所张)

婺源灯匠夺天巧,做出新灯极精好。细细琉璃万缕中,织得禽鱼及花草。锦娘眷眷绣娘羞,煌芒五色耀冰球。江梅盈枝玉彯蕊,离枝满树红堆头。水晶不莹珠玑冷,屏间云母空烘影。百尺长竿横画梁,宝盖悬空系纤绠。绿滟鳞鳞晃曲波,斜冈蹙蹙映平坡。瓶中栀子豆心绽,篮里海棠绒带拖。午夜高堂明似昼,璧月涵光灿星斗。蜡香坱霭熖春阳,锦光倒射金杯酒。此灯绝妙世间无,乃是婺源灯画图。梁园下客非夸大,从今不必说姑苏。[4]册59,37422

此诗应该说是一绝好的民俗诗,歌颂了婺源灯匠巧夺天工、高超的技艺,再现了婺源琉璃万灯的禽鱼、花草、江梅、玉蕊、离枝、红堆头、栀子花、海棠等各种各样、五彩缤纷的造型,真有点让人目不暇接。这首诗应该说是一则珍贵的民俗学文献资料。

此三首诗在宋代诗歌史上有其独有的文学史意义。其一,独特的审美对象。三诗描写的古董田镈、壮观的钱塘潮、巧夺天工的婺源灯匠,在宋诗史上,除钱塘潮有多位诗人描写外,其他两者均未有人涉足,属首次展示的审美对象。在宋诗中,描摹古字画收藏、古文物收藏、奇石异物收藏的诗歌很多[18],如李廌《以古画观音易眉子石砚歌》写的是以古画来交易石砚之事。在宋诗中描写钱镈这种农具的诗歌很多,如王安石《和圣俞农具诗十五首》其十一《钱镈》“於易见耒耜,於诗闻钱镈。百工圣人为,此最功不薄。欲收禾黍善,先去蒿莱恶。愿同欹器悟,更使臣工作”等,而描写收藏古田(钱)镈的唯此一首。在宋诗中,描写元宵佳节地阜民康、欢乐场景的多,如韦骧《又和灯夕见寄》“瞥来海国未言旋,歘见新春换旧年。佳节阻陪千骑乐,元宵空想万灯燃。民声喧溢丰时岁,酒价飞腾要市鄽。多谢高情不遐弃,清诗相寄宝珠圆”[4]册13,8553,而描摹灯节上花灯制作者之手艺精巧的少,《婺源琉璃万灯歌》恰好再现的是巧匠们制作的各种花灯造型,表现了灯匠们的技艺高超。

其二,审美的动态感和层次感。以描写钱塘潮的《忆昔行》为例,先看几首描写钱塘潮或与钱塘潮有关的诗歌。苏轼《催试官考较戏作》:“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鲲鹏水击三千里,组练长驱十万夫。红旗青盖互明灭,黑沙白浪相吞屠。”[4]册14,9161释宝昙《观潮行》:“八月十八钱塘时,潮头搅海雷怒飞。更遭风日薄于纸,海山数点青依依。烂银斜侵云鬓脚,生绡直下鲛人机。玉龙宛转一千丈,卧噀残雪吹人衣。天关击鼓地轴折,想见水府惊颠。红幡绿盖弄潮者,出没散乱同鹥。操舟之子夸第一,倏忽东涌还沉西。万人揶揄等儿戏,我说性命如汤鸡。似闻潮生到彭蠡,伹辊暗浪中黄泥。不知珠宫贝阙何世乃居此,亦有霓旌素节日夜朝京师。又疑春秋战罢两蜗角,冻血不洗锋差差。至今官渡卖牌者,莫雨不管吴侬悲。”[4]册43,27090方回《今秋行》:“八月十八日观潮,幕帟粉黛迎兰桡。雪山沃天雷动地,出没红旗争锦标。”[4]册66,41626还有徐瑞《八月十八日观潮》、江翥《看弄潮回》(又作无名氏《看弄潮》)、王义山《观海潮》、俞德邻《观潮》等等,这些诗歌大多描写了钱塘潮的壮观气势:雪白一线的潮头、勇敢的弄潮儿和翻掣的红旗,在色彩上形成鲜明的对比。而李龏《忆昔行》中的描写,却像现今的转播车或直升机追逐着潮头在现场直播,也有上述众诗人笔下的壮观和精彩,但他从海门潮生渐大,写到西兴口再到坝子口,给人很强的现场感,富有层次和动态感,再现和描写了钱塘大潮,这在宋诗史是有一席之地的。

其三,独特的民俗价值。这一点继承了欧阳修、梅尧臣、陆游等描述民俗审美的传统。如陆游《灯笼》:“我年十六游名场,灵芝借榻栖僧廊。钟声才定履声集,弟子堂上分两厢。灯笼一样薄腊纸,莹如云母含清光。还家欲学竟未暇,岁月已似奔车忙。书生白首故习在,颠倒简牍纷朱黄。短檠虽复作老伴,目力眩晃不可常。平生所好忽入手,摩挲把挈喜欲狂。兰膏潋滟支达旦,秋雨萧瑟输新凉。讨论废忘正涂乙,遂欲尽发万卷藏。所嗟衰病终难勉,非复当年下五行。”[4]册39,24587此诗虽名曰《灯笼》,但少有正面描写,实则抒写人生之感慨。《婺源琉璃万灯歌》就以歌颂手工艺人的高超技艺,为底层的手工艺人留下精彩之画像。在中国古代,刻画手工艺人技艺的诗歌不多,黄庭坚曾写过一篇《陈留市隐》一诗,这是古代少之又少地描写底层“理发工”的诗歌。而李龏的《婺源琉璃万灯歌》,极尽铺张之能事,从琉璃灯的各种造型,如禽鱼、花草、江梅、玉蕊、离枝、红堆头、栀子花、海棠等,描写了一位生活在底层的能工巧匠——灯匠。如果说黄庭坚笔下的理发工是一位隐者的话,那么,李龏笔下的灯匠则是活生生的手艺人。他们同样关注的是底层民众,不过,李龏之诗更像一份民俗画卷,形象地保存了婺源这一地方特色的琉璃灯在宋代制作的手工技艺。

总之,李龏诗歌不管是自创还是集句,都不应该忽视他在晚宋文坛的地位和成就。他的《梅花衲》是现存最完整的一大型集句组诗,多方位地刻画了梅花形象;他的古体、五七言律诗、绝句具有清新雄阔之气;他的乐府歌行在文学史有独特的审美价值,还展示了他对社会民众及民俗的深深关切。

[1]曾枣庄,刘琳.全宋文[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

[2]孙望,常国武.宋代文学史(下)[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

[3]周密.浩然斋雅谈(卷上)[M].邓子勉,校点.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12.

[4]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全宋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1998.

[5]萧鹏.《周草窗年谱》补辨[G]//施蛰存.词学:第2卷.影印合订本.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373.

[6]元结.箧中集序[G]//傅璇琮.唐人选唐诗新编.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299.

[7]曾枣庄,吴洪泽.宋代编年史(四)[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0:2401.

[8]孔凡礼.东海僧传五字诗——中日文化交流历史的一点新发现[J].文史知识,1994(1):82-83.

[9]释梦真.哭李雪林[M]//金程宇.稀见唐宋文献丛考.北京:中华书局,2009:77.

[10]释物初.秋江序[M]//许红霞.珍本宋集五种:日藏宋僧诗文集整理研究(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765.

[11]严绍璗.日藏汉籍善本书录(中册,子部)[M].北京:中华书局,2007:1426.

[12]王圆.唐诗与宋代诗学[M].太原:三晋出版社,2012.

[13](元)方回.瀛奎律髓汇评[M].李庆甲,集评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779.

[14]张宏生.江湖诗派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1995.

[15]张福清.从隐士之梅到家国之梅——论李龏《梅花衲》集句咏梅模式之一[J].阅江学刊,2014(4):131-137.

[16]刘宰.《梅花衲》序[G]//纪昀.四库全书:第1357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154.

[17]张明华,李晓黎.集句诗嬗变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71-74.

[18]张金花.宋诗与宋代商业[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82-83.

On LiGong’sW riting Achievementsand Literary Friendship in the Late Song Dynasty

ZHANG Fu-qing

(College of Literature and Journalism,Hanshan Normal University,Chaozhou,Guangdong,521041)

LiGong is a famous poet in the late Song dynasty.Thewell-known litterateur Zheng Sixiao of the Song dynasty classified him as an excellentpoetwith DaiFugu,AoTaoSun,Ye Shaoweng,Zhou Bi,ZengJi, Yanyu,SunWeixin etc.LiGong hasmany poetic creationswith Zhou Mi,Maoxu,Zhao Xilu,Zhou Bi,GuFeng, The Monk MengZhen,WuChu and WenXiang.This reflects their friendship and keeps a common valuable ori⁃entation.At that time LiGong often creates the literary forum of portraying plum blossom image in the form of the large-scale poem grouping through collection of sentences,including the peony,the chrysanthemum and the lotus.LiGong is good at describing the plum,the collection fordsMei Ju.He traces the plum and collects the classicwriterwho portray the Meihua and plum.He variously describes the three-dimensional image of the plum.Li Gong interestingly highlights the plum blossom spirit against snow and ice and the noble and pure moral character.LiGong’s ancient literary style,five and seven-character Lvshi,and the Jueju poem are fresh, vigorous and majestic.His poems of Yuefu are innovative in the writing style.The self-intiated Yuefu poems manifest the unique esthetic object,the esthetic dynamic feeling,the sense of depth aswellas the folk custom value,which reveals the author’sdeep concern aboutsociety and people’s livelihood.

LiGong;Friends;Meihuana;Image;Yuefu Poems;Literary history;meaning

I206.2

A

1007-6883(2017)02-0044-08

责任编辑 黄部兵

2016-06-14

2014年韩山师范学院教授科研启动项目(项目编号:QD20140922)。

张福清(1968-),男,湖北建始人,韩山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猜你喜欢
咏梅梅花
浅述“水洗(刻绘咏梅)”的创作
张咏梅锦鸡坪就义
张咏梅锦鸡坪就义
张咏梅锦鸡坪就义
梅花绝句·其一
点绛唇·咏梅月
梅花颂
梅花
梅花引
咏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