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算”、“可算是”的叠加强化探析

2017-03-09 17:11吴佳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意味语气现代汉语

吴佳

(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语言学研究

“可”、“可算”、“可算是”的叠加强化探析

吴佳

(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现代汉语中,语气副词“可”用于所盼望实现的事成为现实,表达出如愿的意味。“可算、可算是”表示强调语气,二者都是通过对语气副词“可”的叠加强化而产生的。它们是通过累积叠加的方式形成的。感叹语气词“可”的虚化和增强语气的需求是形成这种叠加现象的动因,这种叠加具有主观化的凸显强化效果。

可;可算;可算是;叠加;强化

引言

现代汉语中“可”作为语气副词用于感叹句中的现象十分普遍,学界对于“可”的研究也十分丰富。吕叔湘主编的(1999)《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中对“可”进行了细致的分类,作为语气副词,“可”主要表示强调语气,程度由轻到重,可以用在一般陈述句、反问句、祈使句以及感叹句中,①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333页。本文重点关注“可”用于感叹句中的情况。我们注意到“可算”用于感叹句中时,多表达如愿的意味,与“可”用于感叹句中表达的意思相近。此外我们发现,“可算是”也表达十分强烈的感叹语气,表达一种如愿的意味。这样就让人不禁思考:既然三者表达的意义相同,那它们之间有怎样的联系呢?

本文拟将“可”与“可算”、“可算是”联系起来,认为“可算”“可算是”是从“可”表示感叹语气的用法中叠加强化而来,并结合张谊生(2012)对叠加的方式、类型以及后果等方面的研究对“可算”、“可算是”进行分析。最后对这种叠加现象的形成动因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可”、“可算”和“可算是”的感叹用法及特征

(一)“可”的感叹用法及特征

“可”用于句中表感叹的现象十分普遍,多用于所盼望实现的事成为现实,表达出如愿的意味。例如:

(1)你可回来了,真把人急坏了!(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

(2)这下我可放心了!(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

(3)见屋里真的没有外人,他才兴奋地说,这一次,我可抓住老孔的尾巴了。(刘醒龙《菩提醉了》)

(4)你可来了,让我好等啊!(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

从上述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所盼望的事成为现实时,可以在句子的谓语前加上语气副词“可”,表达出如愿的意味。其语法形式多表现为“可+谓语+了/啊!”,谓语多由动词或小句宾语来充当,“可”与语气副词“终于”表义相近。

(二)“可算”的感叹用法及特征

由“可”加上“算”构成“可算”在现代汉语中有两个意思,将“可算”分为“可算1”与“可算2”。“可算1”是由情态动词“可”加上动词“算”结合而成,可以看作是动词短语。其中“可”表示“可以、能够”的意思,“算”表示“算作、当做”的意思,因此“可算1”的意思为“可以算作”。例如:

(5)唐兰《殷墟文字记》、于省吾《甲骨文字释林》可算其代表之作。

(6)佛经翻译方面的大德高僧,最杰出的可算唐三藏玄奘法师。

(7)大概可算一种反面的激励吧?

(8)听人说,离我们住处不远的地方,有个不错的古城,可算风景名胜,名叫克鲁亚。(引自尚国文《“X算”的用法特征及词汇化》)

(9)这种评说,可算一针见血。(同上)

(10)销售量升至1亿2249万支,在普遍不景气中可算成绩斐然。(同上)

从上述例句中可以看出,“可算1”后可以带名词、动词或小句宾语,在语义上表示“可以算作”。

将“可算2”看作为一个语气副词,它常出现在主谓之间,有时也用在小句的开头,与“总算”意义相当,是由语气副词“可”加上“算”叠加而成的,其语气程度比“可”更深。例如:

(11)我不敢睡了,手里拿着大刀坐在火旁等天亮,可算盼到天亮了,外面的东西也消失了。(又见青山《悍卒》)

(12)可算回来了,怎么样?还顺利吗?(爱打瞌睡的虫《转角撞到神》)

(13)一边煽还一边夸张的娇嗔:“可算找到你了,站了一天累死了。”(隔壁小王《战地医生在都市》)

(14)许同学再次抱怨:“可算查完了,要是再来二十四小时,我估计我得发疯。”(隔壁小王《战地医生在都市》)

(15)太感谢了,你们可算救了我的驾,我会给你们用左右手各写一封感谢信的。(王朔《顽主》)

“可算2”与语气副词“总算”的意义相当,表示经过漫长的努力或等待,好不容易实现或达成某个目标,主要是用来表达说话人释然的态度。从上述例句中可发现,“可算2”其后多带动宾短语或是动补结构,并且多是已完成的动作。

尚国文(2013)曾对“可算1”与“可算2”之间的联系进行了探讨。他从汉语史的角度考察到“可”和“算”共现最早在六朝时就已经出现,多用来表示“可以计算”之义。明代以后,由于“算”已经发展出“算作、看作”之义,因此可用来表示“可以看作”之义。尚国文认为在反复使用的过程中,表示“可以算作”的“可算1”可以用来转指“好不容易达成目标”的隐涵义,这是一种用过程来转喻结果,因此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语气副词“可算2”①尚国文:《“X算”的用法特征及词汇化》,《汉语史学报》2013年第13辑,第34页。。作者从汉语史的角度进行考察并结合认知转喻的理论,看出了“可算1”与“可算2”之间的联系,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思考角度。

(三)“可算是”的感叹用法及特征

“可算是”本文认为是由“可算”加上“是”构成。从上文的“可算”分为“可算1”和“可算2”可以推知,“可算是”也分为“可算是1”和“可算是2”。“可算是1”是情态动词“可”、动词“算”与判断动词“是”的相加,表示“可以算作是”的意思,可以和“可算1”进行替换。例如:

(16)法显法师可算是中国僧人到印度参礼佛教圣地,求取经典,并得到伟大成就的第一个人。

(17)唐骏在微软工作了10年,得到过微软成就奖,可算是盖茨最相信的人之一。

(18)庄子(公元前约369——前约286年),姓庄,名周,可算是先秦的最大的道家。

(19)白浩喜欢表现,袁天仲也是这样的人,他俩凑到一起,可算是“天作之合”。(六道《坏蛋是怎样炼成的》)

(20)和田一夫幽默地说,和华侨对照的话,他可算是“日侨”了!(梁建华、温键键《从零到亿万——日本八百半掌门和田一夫传奇》)

我们将“可算是2”看作一个语气副词,多出现于表感叹的句中。由于其副词“可”加上“算”和判断动词“是”叠加形成。例如:

(21)刚一上线就收到了骑士的私聊:“老虎你可算是上来了,快到议事厅前面来,我都快要被人密死了!”(沉思之虎《网游百战》)

(22)“可算是回来了呀,”妙水掩口笑了起来,美目流转,“教王等你多时了。”(沧月《七夜雪》)

(23)兰陵趴我怀里矜持地点点头,“可算是当了回人,字都识不全就出书了,千万别给妾身留情面,见识见识郎君的手段。”(多一半《唐朝好男人》)

(24)这一下可算是找到了。(烤糊的地瓜《重装骇客》)

(25)公孙胜见此,不禁面露笑容。可算是看到源头了。(问天《逼上梁山》)

(26)可算是赶上好机会了,这次终于可以打个痛快了。(金猪《凤凰涅槃》)

从上述的例句中我们可以看出,“可算是2”在句中相当于一个语气副词,表达一种经过长时间等待或努力,终于如愿的意味。“可算是2”常带动宾短语,其后常出现完成体助词“了”,表示动作的完成或实现。

从表达如愿意味的语气副词“可”,到表示经过漫长的努力或等待,好不容易实现或达成某个目标的“可算2”,再到表示经过长时间的执着或等待,终于完成某件事情或实现某个目标的“可算是2”,语气强度逐步增强。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可以用叠加强化解释。

二、叠加方式和叠加类型

在语言运用、发展与演化的进程中,叠加与强化现象在各个语言层面都有可能发生。国内对叠加、强化现象的研究也有很多(孙朝奋1994,刘坚1995等),刘丹青(2001)认为叠加是“同词异类叠加”,即同一词汇成分以不同的词性在一个句法结构体中同现,所谓同现是指发生结构关系①刘丹青:《语法化中的更新、叠加与强化》,《语言研究》2001年第2期,第78页。。而张谊生(2012)则认为,叠加(superposition)是指在原有表达方式的基础上再加上相近或相关的成分,形成一种复沓或套叠的语言形式。强化(reinforcement)是指在既有表述语义的基础上再添加同义或近义的内容,使某些特定的语义情态在表达效果上得到强化与突显②张谊生:《试论叠加、强化的方式、类型与后果》,《中国语文》2012年第2期,第128页。。张谊生(2012)还指出,叠加是从表达形式着眼的,而强化是就表达效果而言的,两者侧重点不同。

本文认为语气副词“可”到“可算2”再到“可算是2”是一种叠加强化,并拟对其进行详细地探讨,因此动词短语的“可算1”和“可算是1”行文将不再讨论。

(一)“算”的感叹情态义

吕叔湘先生在《现代汉语八百词》中列举了“算”的8种用法:1.计算;2.计算进去;3.推测,推算;4.算做,当作,后面可以用“是”;5.就+算(是)+小句;6.算数,有效力;7.算+小句;8.算+了③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515-516页。。在《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中,“算”有9种用法:1.计算数目;2.计算进去;3.谋划,计划;4.推测;5.认做,当做;6.算数,承认有效力;7.作罢,不再计较(后面跟“了”);8.表示比较起来最突出;9.总算(副词)④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1305页。。在口语中,“总算”有时直接说成“算”,表“终于”义。例如:

(27)我算看明白了。(尚国文《X算的用法特征及词汇化》)

(28)老白,你带的这帮兵,我算服了。(同上)

(29)我算真正看到了张家港人的精神了。(同上)

(30)多少次,那些转校转系转专业的同乡哥们对他感叹:“八年了,你不变电话号码,不变专业,不变‘A’的成绩,不变老婆,我算服了你——马拉松健将!”(博士主夫《A:叶冠男Y:UN》)

(31)到这个时候,您的茶也算泡好了,温度也合适,慢慢享用吧。(来自微博)

从上述例子可以看出“算”所表达“终于”的意义,并且用在句中表达一种感叹的语气,与“可”用于句中表达感叹的意义相近。

(二)“可”“可算”“可算是”的叠加方式

根据张谊生(2012)从共时层面上的分析,将叠加、强化的方式主要分为四种:并存式、累积式、框架式与糅合式。累积式叠加是指在一种并存叠加的基础上,不断地重复叠加。就是在叠加式的基础上再叠加,步步复置、层层加码,形成一种不断的累积叠加形式⑤张谊生:《试论叠加、强化的方式、类型与后果》,《中国语文》2012年第2期,第129页。。“可算是”可以归为累积式,是由“可”到“可算”然后再加上“算”逐层累积叠加而形成的。“可”用于感叹句中,其表示单纯的如愿意味;“可算”也表示目标最终实现;“可算是”进一步强调了说话人表示感叹的语气。例如:

(32)“可找到你们了!”东心雷眼睛一亮,放下望远镜,对袁天仲说道:“这两个小子估计就是对方的探子了。”(六道《坏蛋是怎样炼成的》)

(33)他的情绪就格外的高涨,简直就像吃了违禁药物一样的兴奋,搓着双手暗道:“可让我逮着你了,这回看我怎么收拾你!”(海枯石烂《龙形徽章》)

(34)长吁一口气,扑到榻上,“可算能睡在床上了,我这可怜的老腰啊!”(梦夜的天空《和我死去的爱说再见》)

(35)拍了拍身上的尘土李俊成暗道:“可算躲开她们了,幸好刚才人不多,不然被其他人看见又是事。”(东门龙飞《韩国娱乐大亨》)

(36)“可算是找着人了。能收留我一晚上吗?”大汉急忙把我让进帐篷,笑着冲里头说:“有客了。”(张小花《史上第一混乱》)

(37)一跨出家门就在心里叹一句:“可算是能够自在一会儿了”。(叶延滨《一首民歌》)

通过上文对“算”的分析,我们得出“算”也有语气副词的用法,且与“可”用于句中表感叹的意思相近。判断动词“是”在一般的基本句型中,当后面为谓词或谓词性短语时,多表示“强调”的意味。根据李思旭(2017)认为,在“是”连接谓词性成分的句中,“是”的谓语中心地位逐渐减弱甚至消失,后面的谓词性成分成为句子的谓语,于是“是”与前面的成分结合起来,成为一个意义凝固的整体①李思旭:《三音节固化词语“X不是”的表义倾向及词汇化》,《世界汉语教学》2017年第1期,第77页。。因此,从“可”到“可算”再到“可算是”,我们可以将其看作是经历了层层累积的叠加过程。

(三)“可”“可算”“可算是”的叠加强化类型

根据张谊生(2012),叠加强化的类型虽十分复杂,但大致可以分为:增强型、兼顾型、补充型以及分述型。从“可”“可算”“可算是”所表达的语气来看,其应属于增强型。所谓增强型,就是发话人觉得一种表达手段已经不足以表达相关的语义内容,尤其是不足以体现其想要凸显的主观情态,就会重复使用相近的同义表达手段②张谊生:《试论叠加、强化的方式、类型与后果》,《中国语文》2012年第2期,第131页。。例如:

(38)小童才念一声佛,说:“可出来个人了。”(鹿桥《未央歌》)

(39)这李寔本来就是一善于逢迎谄谀之人,一听张广微的来意,更是喜出望外,心想:这次可算找到孝敬九千岁的机会了,遂满口答应。

(40)“小无,你可算是上来了,现在帮里已经乱成一锅粥了,你还有几天才可以过来青龙城啊!”(风玉竹《网游之逼我为王》)

在例(38)中的“可”相当于“终于”的意思,表示说话人等待了很长时间,终于等到有人出来,说话人感到如愿。在例(39)中,用“可算”表示李寔经过长时间终于等到一个献殷勤的机会。(40)中“可算是”表达了说话人急切的感叹。从这种叠加强化来看,是说话人为了增强说话的语气,表达自己急切的心情,以及对终于实现的目标或事件的表示感叹。

三、叠加的动因与效用

(一)叠加的动因

1.表达感叹语气“可”的虚化

张谊生(2012)认为,汉语中叠加现象产生的诱因是,随着语言的发展变化,一些词语的意义会逐渐虚化并会产生更多的用法,这样就必然会造成这些词语的信息量降低,所表达意义的强度会相应减弱,因此必然会出现重复的表现形式;说话人通过叠加的羡余的手段,增强语言的表现力,进而达到更加有效和明确的交际目的。③同②,第136页。

(41)“可逮着你啦!”随着一声喝,那个戴红箍的老头儿从树后跳出来得意地指着地对关山平说:“捡起来。甭废话。”(王朔《给我顶住》)

(42)“可回来了”玉绮喊了一声,看到天佑,眨眨眼睛。(叶小岚《三个奶妈一个爸》)

(43)张飞一脚踹到了桌椅,兴奋地大喊:“可算完了,不过,大哥,我们才招了两个兵。”(赤虎《商业三国》)

(44)神仙见此心中不禁一阵高兴:“可算没白来人间一趟。”(向阳《中国寓言故事》)

(45)但他们可算是等到这会儿了,“旅帅你放心,咱一定直入中军,将金狗将领的人头给你提过来。”(河边草《将血》)

(46)刚才黄石看到宁远城外后金军阵形散乱时,他心里的那份激动真是怎么形容也不为过——可算是找到一堆能痛打出气的杂种了,我一定要把你们扁到爆!(灰熊猫《窃明》)

我们认为“可”表达如愿的意思在发展过程中有些弱化,有时在句中其所表达的感叹语气并不十分突出,如例(41),也可以将例句中的“可”删去,而原句仍然可以看作表达一种如愿义。而语气副词“可算”的意义也是在动词短语“可算”逐步虚化的过程中获得的。在表达自己强烈的感叹以及终于实现目标的语境中,说话人加上判断动词“是”来表示一种确切的急迫语气。

2.语气增强的需求

现代汉语中,语气副词“可”具有很高的使用频率,主要原因之一是其核心语义,即[+强调义]能够适用于多种语境。“可”到“可算”再到“可算是”是逐步叠加强化的,句中表示如愿的意味“可”在某些情况下不能满足说话人的需要,另外随着动词短语“可算”的虚化,“可算”逐渐成为一种语气副词,用来表达说话人一种庆幸如愿的语气。“算”和“是”一样都表示判断,“算”的判断意味较弱,因为“是”表示的是对客观现实的肯定,而“算”则是对主观判断的肯定。说话人为了表达对自己动作行为的肯定强调,加上“是”来加强自己所要表达的感叹语气。

(二)叠加强化的效果

叠加式的基本作用,就是表达效果的强化(effective reinforcement),表达过程中主观量的增强,是叠加式得以一再出现的最根本动因(张谊生2011)④张谊生:《预设否定叠加的方式与类别、动因与作用》,《语言科学》2011年第5期,第509页。。从“可”到“可算”再到“可算是”的逐层叠加,使得语义得到了强调。我们也可以通过对同一个句子,用三者进行替换对比看出所表现语气强度的差别。例如:

(47)你可回来了,让我好等啊!

(48)你可算回来了,让我好等啊!

(49)你可算是回来了,让我好等啊!

从上述三个例子中可以发现从(47)到(49),说话人的语气是逐渐增强的,表达说话人感叹的程度也越来越深。这是说话人的一种主观凸显与强化,说话人在表达自己经过长时间等待终于实现其目的时,认为单靠语气副词“可”难以表达出他所历经过程之长,于是选用程度更加深的“可算”。再进一步通过加上表达对客观事实肯定的判断动词“是”,更加凸显出了说话人焦急、急切的心情。

根据张谊生(2012),叠加、强化会推进词汇化。另外通过尚国文(2013)对“可算”的历史考察,“可算”语气副词的意义是由动词短语“可算1”虚化而来。当“可算1”用于主谓之间时,由于主谓成分承载着说话人要表达的核心语义,“可算1”在句中属于次要表意动词。处于核心动词前的动词性成分常具有虚化的倾向,这样,核心谓语前的“可算1”语义逐渐虚化,同时带上了一种语气的表达①尚国文:《“X算”的用法特征及词汇化》,《汉语史学报》2013年第13辑,第34页。。“可+算”结构在重新分析及转喻等认知机制的作用下逐步词汇化,但目前《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还没有收录“可算”这一词条,我们认为其正处在一个词汇化的过程中。

结语

本文从语气副词“可”的感叹用法说起,并且将“可算”以及“可算是”也看作是一种表示感叹的语气副词或词组,进一步认为“可算”与“可算是”是在语言运用过程中通过叠加强化而形成的。依据张谊生对叠加强化类型及功能的分类,将“可算”“可算是”的叠加方式归结为累积式,其叠加强化类型属于增强型。另外还分析了进行叠加强化的动因,主要有2个方面的原因:1.“可”表达如愿意味的虚化;2.说话人追求更精确表达强烈语气的需求。最后得出叠加强化产生了主观化的凸显强化效果。

An analysis of superposition and reinforcement of"Ke、Ke Suan、Ke Suanshi"

WU Jia

In modern Chinese,modal adverb"Ke"is mainly used for realizing the ends,indicating that something comes true finally."Ke Suan"and"Ke Suanshi"are used to strengthen the tone,both formed by superposition and reinforcement of modal adverb"Ke".They are both formed by cumulation.The phenomenon is caused for strengthening the tone and grammaticalizing"Ke".This kind of superposition subjectively highlights the effect of reinforcement.

Ke;Ke Suan;Ke Suanshi;superposition;reinforcement

H030

A

1009-9530(2017)03-0058-05

2017-03-27

吴佳(1993-),女,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意味语气现代汉语
明知故问,加强语气
新编《小老鼠上灯台》
现代汉语位移终点标记“往”
摄影中的抽象意味 下
“楞”“愣”关系及“楞”在现代汉语中的地位
摄影中的抽象意味 上
山西省2019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现代汉语
语气不对
注意说话的语气
现代汉语反饰修辞格新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