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通款曲:旧体诗兴起的互联网背景

2017-03-10 16:03钱刚
长江文艺 2017年3期
关键词:旧体诗新诗网络文学

钱刚

旧体诗近几年逐步升温,2011年,隶属国务院参事室、中央文史研究馆的中华诗词研究院成立,使旧体诗获得体制内重要身份。2012年,旧体诗期刊《中华诗词》订户超过《诗刊》,一跃成为全球发行量最大的诗歌期刊。另据相关人士统计,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数已破二百万,散落民间的旧体诗词社团则达二千五百余个,期刊上千种,旧体诗有王者归来之势。这其间原因多多,最主要的恐怕在于官方的支持,文化保守主义的抬头,民族国家崛起的需要。此外还有新诗本身存在问题,旧体诗存在互补式优势等原因。但必须留意的是,互联网背景在这次兴起中也起了助力作用,提供了意想不到的接点,又润物无声,使此次兴起更具复杂性。个人以为,互联网背景至少在五个方面发挥了促进作用:

首先是互联网平台发挥了聚合效应。以往谈到网络文学时,会强调其异质性,即相对于传统文学的变革和创新,这种处理方式有其道理,网络文学的异质部分是最突出、最有活力和最值得关注的部分。但同时,网络文学作为大合集,远远超出异质范畴,统领各类风格、各类体裁的文学创作。时代的碎片化使得网络文学去中心化,线性文学发展史在互联网上被平铺摊开,共时取代历时,各类文体各种风格百家争鸣,古今中外一笼统,大众小众混搭风,大家只要撸起袖子加油干,都有可能登入舞台中心。

旧体诗长期赋闲,不在大众和学界的中心视野,但创作者和爱好者并不少见。此次它借尸还魂,分身入网络文学,利用互联网平台的广大触须,一呼百应,应者云集,老中青爱好者三代同堂,形成强大聚合效应,使互联网平台上诞生了不少交流写作的重要阵地,加之线上线下的各类互动,形成完美的营销闭环。这类互联网阵地和活动的增多,自然为旧体诗的兴起创造了有利条件。

其次是互联网渠道扩大了传播效力。2016年发生了一起著名诗歌事件,策划人杜子建在微博中发出了“花间一壶酒,足以慰风尘”的诗歌续写请求,短时间内微博被转发九万多次,评论二万多条,阅读量更是达到了惊人的1800万,三天时间里网友们续出六万多首诗,成年度最著名诗歌事件,陡然间壮大了旧体诗的声威,让人发出诗歌不死之慨。这一方面或可说旧体诗不死,另一方面则说明诗歌走红的前提是有趣有料,管你新旧毋论古今,能抖机灵,有参与感才能挠到网民痒点。

互联网消费热点不像传统热点那样集中、单一和稀少,而是分散、多元与繁多,日夜不眠狂轰乱炸,极大透支了互联网注意力,注意力总量是有限的,不可能无限上涨,而注意力对象则狂飙式增长,最终形成买方市场。会哭的孩子有奶吃,旧体诗和新诗除定位要精准外,还要比拼眼球效应,由此陷入同样可叹的命运——借助事件的生产传播才能杀入大众消费视野,在大众的围观和游戏消费下,诗歌精神和艺术品质不可避免的受到消极影响。

虽一切可叹,却不可否认,这类传播事件效力异常强大,往往一夜成名天下知,成就各路英雄好汉,这其中就有着旧体诗。网民口味朝秦暮楚、复杂多样,为文学多样性呈现提供了可能性,风水轮流转,明天到我家,只要善于七十二变,最不缺的就是机会。续诗事件作为旧体诗传播的典型案例,也让人对其以后的互联网传播产生期待。

再次是互联网文化特征有利于旧体诗。互联网上有篇广为流传的文章《互联网的女性主义特征》,作者姜奇平认为互联网呈现隐喻意义的女性主义特征:“当代思想的体验化”,“情感化思维”和“去中心化”。前两点说通俗点,就是互联网的组织生产与消费中,直觉、感性和情感因素起到突出作用。女性通过对互联网的霸占统治,使生产消费者不分男女,思维方式和消费习性都向以往的女性特征靠拢,互联网世界成“她”世界。个人觉得此说大致不错。

互联网的女性特征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互联网传输开了一扇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整体上偏于阴性,被一些学者称为阴性文化。它在价值观上强调温柔敦厚的儒家性格,弱能胜强的道家哲学,思维方式则弱于逻辑推理,强调内心体验,重视形象和直觉。这种传统思维方式恰恰暗合了互联网的女性特征,传统与现代在这里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微妙联系,使得传统文化和互联网文化之一——网络文学产生一定程度的契合。如一对老夫少妻,虽年龄悬殊,但思维方式有着相近之处,相处起来并不剑拔弩张,而是能够彼此理解接纳。

旧体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不仅承载了古代文化的丰厚符号系统,且代表了典型的阴性思维方式,这些特征容易让网民产生认同感,为旧体诗的互联网发力奠定有利的心理基础。传统文化与网络文学在思维方式的暗合不仅见于旧体诗,也见于大量利用传统符号和价值观构建故事的网络小说。

然后是互联网语言特征有利于旧体诗。进一步的,我们从互联网语言特点来看,会对互联网与旧体诗的暗合看得越发清晰。在诸多因素的支配下,互联网语言表现出简洁、直接、松散、富于创造性和弱逻辑等特征。这些特征跟诗歌,尤其是旧体诗语言在思维模式上有着暗合之处。互联网语言甚至可视为泛化变异的诗性思维之产出,某种意义上讲,互联网语言的来源之一,就是没有驯化、失度的诗性语言。人们经常会指责互联网语言的粗俗暴力,可你们忘了吗?宋诗也曾“俗”过,新诗则经常“暴力”,两种语言的思维模式其实非常接近,这种接近与暗合利于网民对旧体诗语言产生认同感。

说到这里,也许有人会问,那缘何没有出现新诗热呢?这是因为旧体诗热是一个综合结果,并非仅此诱因;再者,旧体诗属于由冷到热,重出水面,对比悬殊,大家容易感到“热”。而新诗虽日渐边缘,但相比旧体诗,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一直就保持着“高”热度,处于更加“中心”的位置,对比前后,大家对这种推动作用难以感到“热”。

最后是互联网图像化倾向的有利性。当今互联网进入读图时代,图像消费习惯深入人心。图画消费并不是什么新鲜玩意,而是最原始的消费习惯。网民们认祖归宗,消费习惯正变得原来越本能,越来越原始,更加倚赖视觉化方式来呈现事理,描绘事物。

互联网上的文字、图片、视频、声音正在产生深度融合,不仅外在形态相互嵌入和阐释,各自表达形态作为思维模式也融入彼此内部。如在网络文学的文字描述中,相对以往的文学式样,人们期望文字内部呈现出更多的视觉和听觉因素,既强调混搭风,又突出原始本能。旧体诗一直有着诗画一律之说,其中的重要概念——意境和意象都要借助文字的图像化予以表现,旧体诗的诗画一律说跟读图思维有着暗合之处,这也为旧体诗的兴起提供了有利条件。

说了这么多,个人认为互联网和旧体诗一直暗通款曲。互联网背景对旧体诗而言是百年难遇之机,但总体而言,这次兴起恐怕难以持久,根本原因在于文言文已被白话文取代,旧体诗被釜底抽薪,难复百年前的元气,而且从作品上看,当今旧体诗的质量也不够高。尽管当初文学革命者们的思考有不周之处,但历史车轮滚滚向前,合理性在线性的历史发展中不断生成,越发彰显。某些旧体诗人说要推倒新诗,让旧体诗重新统治诗坛,恐怕这只能是一厢情愿。

当下环境对旧体诗有着有利的一面,人们主要将其视为休闲爱好和艺术小品,它没有新诗活得那么累,没有被赋予乱七八糟的意义和使命,更多往游戏休闲方向发展,修身养性,怡然抒怀。某种意义而言,静水深流是更健康的发展之路。

考察现代文学史,会发现新诗旧诗一直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作家李陀讲过:“中国现代诗主要受西方诗歌影响,西方现代诗歌发轫于庞德对中国古典诗词的学习,而后西方诗人又根据自己的诗歌逻辑加以发展,最终形成了一种‘强调意象的诗歌”。

对于旧体诗的兴起和发展,不需过分拔高,也无需打压和担心,我们可以把注意力放在新诗旧诗如何构建良好互动上,让其相互促进发展。两者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并存,可以相互嘲笑“我就喜欢你看不惯我又干不掉我的样子”,而它们到底會不会擦出火花来,各位看官咱们骑驴看唱本——走着瞧。

猜你喜欢
旧体诗新诗网络文学
对待网络文学要去掉“偏见与傲慢”
网络文学竟然可以这样“玩”
揭秘网络文学
网络文学的诞生
新诗画
试论当代语境下段维的旧体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