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何为:核心素养培育的学校回应

2017-03-10 19:21楼朝辉
江苏教育 2017年2期
关键词:课程改革课程体系核心素养

【摘 要】随着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相关文件的颁布,新课程改革进入新阶段。学校在贯彻和实施核心素养教育过程中,要注意到核心素养的整体和部分关系问题;核心素养既是目标也是过程,对于特定年龄阶段的学生而言,身心特点和发展水平与其他年龄阶段的学生相比存在差异。

【关键词】核心素养;课程改革;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02-0019-03

【作者简介】楼朝辉,杭州市天长小学(杭州,310006)校长,高级教师,浙江省语文特级教师,教育学博士。

随着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相关文件的颁布,新课程改革进入新阶段。在此背景下,学校教育再次面临改革的挑战与机遇。如何恰当地应对改革要求和实现总体目标,是学校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核心素养的层次与价值审思

2016年9月,以林崇德教授领衔的专家组在北京师范大学正式公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正式亮相。究其本质,核心素养是学校思考“立德树人”问题的出发点,是国家教育愿景、学校教育目标和课程教学实践相互关联的有效中介。对此,可以从国家、学校、学生三个层面理解核心素养意蕴,把握和领会核心素养的内在价值。

(一)在国家层面,核心素养作为“立德树人”的具体指向

从宏观视野来看,《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作为国家重大教育方针和政策,体现国家意志,引领全国各个学校的育人活动,为我国广大中小学指明“立什么德”“树什么人”提供明确指向,享有极高的权威性。

(二)在学校层面,核心素养作为“教育教学”的目标来源

从中观视野来看,核心素养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目标的来源和依据,要求各个学校结合历史脉络、办学优势、地域特色等条件和因素,在学校育人目标设计的过程中选择和优化核心素养,实现学校对核心素养的“校本化回应”。选择,表明学校在不同时期对核心素养的类别有所甄选与侧重。优化,表明学校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丰富核心素养内涵,使其“接地气”,切实转变为课程教学实践活动。

(三)在学生层面,核心素养作为“课程教学”的实施原则

从微观视野来看,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有赖于学校一系列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特别是课程教学活动。核心素养对于每个学生而言,指明学生成长的方向,并作为教师在课程教学活动中判断和实施的依据与准则。学生经由每一个学科的教学、每一次的学习体验,在学校指导、社会指导、家庭指导的多重合力中逐步形成核心素养。

二、核心素养在天长小学的历史回应

对于学校而言,核心素养有助于确立教育核心价值,有助于清晰地回答“学校要培养怎样的人”的问题,有助于准确地回答“教育何为”的问题。结合杭州市天长小学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办学与发展历程,梳理每个阶段的重大教育改革实践,就会发现核心素養早已在天长小学的土壤中生长,为当前核心素养教育改革提供坚实基础。

(一)1980年~1990年,围绕学生“三自能力”开展“整体优化”教育实验

天长小学从1983年开始与杭州大学教育系合作,把教育关注点转向学生,以“整体优化”教育改革思路,有意识地把学校教育各个子系统加以综合,从整体上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学校在这项改革实践中提出“三个转变”,即从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从重视知识的传授转变到重视发展学生的智能,从课堂教学转向课堂内外并重。把学生视为“整体”的人,德、智、体、美等各方面的教育子系统共同推进,培养学生自我规划、自我激励、自我控制、自我评价等各方面素养,实现从“知识”到“能力”的转变。

“整体优化”教育实验研究在天长小学取得成功,但仍然存在两大亟须解决的难题。第一,班级授课制的共性特征仍然突出,学生的差异性没有得到高度重视和研究。第二,教育教学评价仍旧没有打破原有的体系,标准化和单一性仍旧明显。在这样的教育评价体系下,学生的“缺点”和“短处”被放大,学生被称为“差生”乃至“双差生”,丧失在集体生活中的自信心和学习动力,不利于未来长远发展。这些问题推动天长小学进入下一阶段的教育改革。

(二)1990年~2000年,围绕学生“个性潜能”实施“差异教育”改革

经过反思和总结,天长小学从1992年开始侧重研究学生个体间的差异,尤其是学生整体素质结构“内差异”。在“面对有差异的学生,实施有差异的教育,促进有差异的发展,获得有差异的成功”实验原则指导下,天长小学开始探索与学生差异成长相匹配的课程设置,适合学生发展多种可能的课堂教学方式,建立多元评价学习的评价系统,从而锤炼天长小学每个学生自信、开放、大气的品质。

在这一阶段,学校主要开展的教育实践有“两级循环活动制”,1~3年级的学生非定向培养,重在发现兴趣;4~6年级的学生适当定向,重在发展优势和特长。在课程设置上,学校安排每周五半天时间,开展各类“第二课堂”活动,给予学生自由选择不同项目和课程的学习机会。在教学评价方面,把部分评价权还给学生,实现自评和他评相结合;从量化评价转向质性评价,采用档案袋评价和自我申报制,学生可以用展板展示个人成果,收集评价信息;评价结果从为学生定性转向促进学生“扬长避短”,发展潜能。

随着教育改革实践推进,我们发现仅仅关注学生个性还不够,还需要关注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关系。学校教育希望培养具有创造力和创新性、有差异和个性的学生,也希望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建构学校教育共同体。

(三)2000年~2013年,围绕学生“选择与交往”探索学校课程体系重构

天长小学沿着两条主线进行教育改革。第一条是选择,这是延续前一阶段的改革思路,通过给予学生选择机会和空间,促进学生潜能发展;第二条是交往,这是依据新的课程改革要求和教育热点问题,学校教育适时做出回应。这两条主线相辅相成,学生通过选择明确对自身、他人、学校乃至社会所承担的责任;另一方面,学生通过交往发现自我与他者的差异之处,在这一过程中更明确自我的发展方向。学校为此试图为每位学生提供选择,实现起点公平、程序公平、结果公平。同时,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充分交往,让学校成为包容性教育共同体,为学生提供安全与愉悦的学习环境。简言之,从“个体性”和“社会性”两方面同时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

在这一阶段,学校开展的教育改革实践有选择性学习、课程体系重构、教学大探讨等。选择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协助下,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智能优势来选择适合自身发展要求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伙伴、作业和考试内容等。课程体系重构主要体现在开设综合实践课程和微型课程,提供多样化学习内容。

(四)2013年至今,围绕学生“素养格局”制定学校发展新规划

2013年学校在制定新发展规划过程中,前瞻性地对世界各个发达国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提出的关键能力进行深入研究,提出“聚焦学生素养”,最后形成社会、自我、文化、生态四大核心素养。实践证明,这与国家颁布的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相似之处颇多,为学校教育顺利对接奠定良好基础。

实际上,在这一阶段天长小学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未来向度,希望提升学生的素养。对此,学校既延续前一阶段的改革成果,同时又有所拓展和创新。如日趋成熟的交往教育,交往内容、形式已经逐步摸索出一套相对完整的实践模式,通过跨班展示、伙伴节、伙伴到我家、举荐制等活动实现为学生提供匹配度较高的选择机会。再如“东坡文化课程”、志愿者系列活动、国际文化交流活动,这些活动将本土文化实现课程化实践,帮助学生与社会异质群体廣泛交往,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简而言之,个体与社会、本土和国际、历史与未来等多层双重维度,将成为天长小学学生素养的新结构。

三、核心素养的内涵与外延

由上述可见,虽然过去没有提出核心素养的概念,但实际上天长小学一直在默默地探索和践行着核心素养的理念,也取得了切实成效。在此,我们还可进一步思考核心素养的内涵与外延,从而丰富对这一概念的理解。

第一,学校在贯彻和实施核心素养教育过程中,要注意到核心素养的整体和部分的关系问题。核心素养牵涉学校教育整个系统的运作,课程体系、教学组织、教师培养、管理制度等各个子系统都将与之关联。核心素养也将与学校文化传统发展的内在逻辑关联,必须嵌入其中才能获得持续的生命力。但在实施过程中,核心素养又将分解为一个一个的小目标,由各个部门、各个教师加以落实。因此,开展核心素养教育要从根本上让教师实现从“学科教学”向“人的教育”转变。这将是一个漫长且曲折的过程。

第二,核心素养既是目标又是过程。对于特定年龄阶段的学生而言,身心特点和发展水平与其他年龄阶段的学生相比存在差异。因此,必须从学生发展的全过程和受教育阶段思考核心素养要求,在学制的不同阶段提出核心素养水平及其阶段培育要求。这需要整合学校、社会和家庭三方的力量,制定和建构多元化的评价体系,真正解决好核心素养问题。<\\Ysc01\d\江苏教育\2017年\2017管理\01\KT1.TIF>

猜你喜欢
课程改革课程体系核心素养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艺养教育”凝练与艺美课程体系建设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基于创意的对口单招色彩课程改革突破点研究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