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当代戏剧剧种兴衰谈

2017-03-10 17:35尹伯康
艺海 2017年2期
关键词:话剧团花鼓戏剧种

尹伯康

〔摘 要〕当代的湖南戏剧剧种,随着时代的推移,有兴有衰。本文论述了兴衰的情况和原因,以及再走兴盛之路的途径。

〔关键词〕 地方戏曲剧种 非地方戏曲剧种 剧种兴衰谈

剧种是戏剧艺术的单元,犹如修房子一样,许多单元构成一座大厦,戏剧艺术也由许多剧种构成。

剧种这种称呼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兴起的。建国前只称什么班子,什么戏,什么剧,而没有明确的剧种概念。建国后,政府文化部门将流行于不同地域、具有不同特点、不同风格的戏剧划分为若干剧种。全国共有戏曲剧种三百余个,上海艺术研究所主持编撰,由上海辞书出版社于1995年6月出版的《中国戏曲剧种大辞典》设立条目介绍的共335个。

湖南的戏剧剧种大多为地方戏曲剧种,《中国戏剧志·湖南卷》设立条目者十九个。非地方戏曲剧种中,有戏曲剧种京剧和越剧,有皮影戏、木偶戏,还有话剧、歌剧和舞剧。建国以来,地方戏曲剧种和非地方戏曲剧种都有所发展。

地方戏曲剧种

地方戏曲剧种,首先有个定名问题。民国年间,湖南地方戏曲没有明显的剧种概念和定型的剧种名称;有些剧种有多种称谓,有些剧种以其流行的地域而被称为某地的班子,如长沙班子、祁阳班子、衡州班子、岳州班子等。建国后,各戏曲剧种才逐步定名。“湘剧”的名称虽然最早见于民国九年(1920)的《湖南戏考》,抗日战争时有湘剧抗敌宣传队的成立,但解放后湘北一带的地方大戏剧种都称湘剧,为了区别起见,湘剧一度称作“长沙湘剧”,上世纪八十年代才正式定今名。衡阳湘剧在抗日战争时期曾由大春台、老春华、大吉祥三个戏班组成“湖南抗敵衡阳湘剧宣传队”,解放后仍用此称。祁剧过去称“祁阳戏”、“祁阳剧”(见刘守鹤《祁阳剧》),五十年代初期定今名。辰河戏因兼唱高腔、弹腔,弹腔称汉戏,其剧团称“高汉剧团”,1955年定名为辰河戏。巴陵戏过去称为“巴湘戏”、“岳州班”,1953年定今名。荆河戏以前叫“上河戏”,还曾一度称“湘剧”,1954年以其早期流行于长江荆河段而定名“荆河戏”。武陵戏俗称“常德班”、“沅河班”,解放后一度称为“常德湘剧”,1957年改名“常德汉剧”,八十年代编撰《湖南地方剧种志》时定名为“武陵戏”,但一般情况仍称常德汉剧。

民间小戏剧种,民国年间有的称“楚剧”,有些剧种也有多种称谓,也是建国后逐渐定名的。如衡阳的“马灯”、“花鼓戏”一度改称“衡剧”,后定名为衡阳花鼓戏,继又改成衡州花鼓戏;长沙和邵阳一度称“楚剧”的花鼓戏定名为长沙花鼓戏和邵阳花鼓戏;岳阳俗称“瓮琴戏”、“花鼓子”的定名为岳阳花鼓戏;常德旧有“喀喀戏”、“灯戏”、“花鼓儿”、“杨花柳”、“柳子戏”诸种称谓的定名为常德花鼓戏;祁阳“花鼓灯”与道县“调子戏”在零陵合流为零陵花鼓戏。湘西的南路阳戏和北路阳戏合称阳戏。湘西花灯戏和以平江为代表的湘北花灯戏,以嘉禾为代表的湘南花灯戏合称花灯戏(湖南花灯戏)。湖南各地称傩堂戏、傩戏、师道戏、傩神戏的剧种定名傩戏(《中国戏曲志·湖南卷》中以“傩堂戏”开条)。

1953年冬,花垣县麻栗场文化站以石成鉴为主,将苗族故事《泸溪峒》改编成大型苗剧《团结灭妖》,于1954年农历正月初六日在麻栗场首次草台演出,轰动四邻,继又正式成立业余苗剧团,于是苗剧正式诞生。诞生后编演了《带血的百鸟图》等优秀剧目。1954年,广西三江县演唱侗戏的阳烂乡划归湖南通道县管辖,从此通道县境普遍演唱侗戏,为湖南民间小戏剧种之一。1956年,嘉禾县人民政府派新文艺工作者李楚池到该县祁剧团去组织昆曲老艺人全面发掘昆曲遗产,恢复昆曲剧目;1957年9月,省文化局扶植湘昆,特调嘉禾祁剧团赴省会汇报演出;同年11月,省文化局委托嘉禾县举办昆曲学员训练班;1959年12月,中共郴州地委决定以嘉禾县训练班为基础建立郴州专区湘昆剧团,于是湘昆剧种正式恢复。

至此,湖南形成了湘剧、祁剧、辰河戏、衡阳湘剧、武陵戏、荆河戏、巴陵戏、湘昆八个地方大戏剧种,长沙、衡阳、邵阳、岳阳、常德、零陵六种花鼓戏和阳戏、花灯戏、傩戏、苗剧、侗戏等民间小戏剧种,以及民间戏曲剧种,共计十九个地方戏曲剧种的格局。这十九个地方戏曲剧种在《中国戏曲志·湖南卷》中开了条,立了户。此外还有少数未立户的地方戏剧种。据说湘西还有“酉剧”,不知是什么演出形式;常德地方有“丝弦戏”,因处于形成阶段加之没有专业剧团,因而戏曲志湖南卷中没有开条立户,但在新时期已建有专业剧团常德市鼎城区丝弦戏剧团,并编演了《旋转的钞票》等优秀剧目。

数十年来,湖南地方戏曲不但恢复了湘昆剧种,新创了苗剧,传入了侗戏,而且其他剧种大多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居首位者为长沙花鼓戏,建国初期即以整理的优秀传统剧目《刘海砍樵》在北京亮相,特别是编演现代戏方面成绩斐然,“文革”前编演了《三里湾》、《打铜锣》、《补锅》等多剧,新时期以来编演的《老表轶事》、《秋天的花鼓》等剧目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系列。省花鼓戏剧院对该剧种的发展贡献更大。该院以长沙花鼓戏为基础,吸收其他花鼓戏的养分发展成为具有特色的湖南花鼓戏,被称为“省花路子”,各地不少剧团都走“省花路子”的道路,形成了全省众多的属于长沙花鼓戏剧种的剧团,一段时期多达三十余个,戏曲志湖南卷中设条介绍者三十三个。其次是湘剧,成立了省级剧院,并创办了小演员训练班,培养出一批优秀演员成为剧院的艺术骨干,并在其基础上成立了湖南省戏曲学校。建国初期,即以整理的《琵琶上路》、《打猎回书》等优秀传统剧目在北京打出了剧种的品牌。几十年来,整理改编了不少湘剧传统名剧,其中的《拜月记》率先搬上银幕;同时创作了大批优秀现代剧目和历史戏,如《马陵道》、《李贞回湘》、《古画雄魂》。再次是祁剧,也建立了省级剧院,创办了众多有成就的小演员训练班,省戏曲(艺术)学校建有祁剧科,邵阳市艺术学校迄今仍保留祁剧科,这些科、班为剧种培育了大批优秀青年演员,成为各地祁剧团的艺术骨干。省祁剧院和衡阳市祁剧团编演了不少优秀剧目,省祁剧院的《昭君出塞》三上北京,《目连救母》轰动省城,衡阳市祁剧团的《甲申祭》获得全国性会演多种奖项;院、团合作的《梦蝶》纳入国家舞台艺术精品系列。湘昆剧种恢复以后,也在演员训练班的基础上建立专业剧团并发展为省团,以新培养的优秀青年演员和移植、编创的优秀剧目多次与浙昆、苏昆进行艺术交流,在全国享有一定声誉,被列为全国五个基础较好的专业昆剧团之一。其他如武陵戏、巴陵戏、荆河戏都培育了新生力量,促进剧种的发展;武陵戏和衡阳湘剧、辰河戏整理的传统剧目《祭头巾》、《思凡》和《醉打山门》、《破窑记》,巴陵戏新编的《弃花翎》等剧都享誉首都。民间小戏剧种中,邵阳、衡州、常德花鼓戏也都有一定的发展。

非地方戏曲剧种

京剧:入湘以来,在民国年间有一定的发展,一直有专业戏班和业余票友活动。建国初期,湖南还有长沙、湘潭、黔阳、衡阳、郴州、常德、洪江、辰溪、湘西自治州等地的十来个专业剧团。1959年,以达子红、井燕媚为首的长沙京剧团改为省京剧团,为京剧在湖南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先后从省内外聘请一批演员,充实了剧团力量。1963年又以省戏曲学校京剧科学员为基础,并从北京聘来一批演员成立了省青年实验京剧团。“文革”后虽然只保留了一个省京剧团,但集中了原省京和青京的艺术骨干,阵营较为强大。五十余年来,编演了《广陵散》、《紫英》等优秀剧目。此外,湘潭市京剧团在省内外也有一定影响。迄今,长沙、湘潭、张家界等地的京剧票友活动仍然十分活跃。

皮影、木偶:湖南民间流行的业余皮影戏队近千个,业余木偶戏队近百个。1956年7月,省文化局调邵阳市木偶剧团与省皮影队合并,成立湖南省皮影木偶剧团(后改名“湖南省木偶皮影艺术剧院”)。省级专业剧团的建立使湖南的皮影木偶艺术得到新的发展。六十年来,不但创作演出了如皮影戏《龟与鹤》、《两朋友》、《三只老鼠》、《人狼同舞》,木偶戏《金鳞记》、《智取威虎山》、《化蝶》等大批优秀剧(节)目,而且进行了各方面的大幅度艺术革新,先后赴欧、亚、美洲和大洋洲数十个国家和地区上百个城市访问演出、慰问演出或参加国际木偶皮影会演,影响遍及全球。

越剧:外地流入湖南的戏曲剧种,在耒阳县建有专业剧团。几十年来也编演了如《向杲》等优秀剧目,1988年以改编排演的《龙杖悲歌》赴上海参加中国剧协上海分会主办的越剧折子戏汇演,获得“三新优秀”奖(新剧目、新形象、新唱腔)。

话剧:我国的话剧,以其编剧方法、演出形式、表演风格之不同,可分为早期话剧和现代话剧两个时期、两种模式。如果将建国后的话剧从现代话剧中分出单列的话,则这一时期的话剧又可称之为当代话剧。三个时期的话剧在湖南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早期的话剧通称“新剧”,以区别于旧戏曲;又称“文明戏”,以示文明进步。它是仿照日本新派剧演出形式又渗入一些旧戏曲的成份而形成的,兴起于二十世纪初期。湖南的早期话剧是我国早期话剧第一个组织春柳社的成员、湖南浏阳戏剧家欧阳予倩发动的,在长沙市建立了文社。现代话剧是师承西欧的社会问题剧,并接受传统的民间戏剧影响,不断解决民族化问题而成长、发展起来的。现代话剧在湖南,以抗日战争前夕、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三个阶段比较活跃。早期话剧和现代话剧在湖南的发展情况,本文不加论述,着重介绍当代话剧在湖南的发展情况。

建国后,湖南的话剧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个阶段,虽然其骨干队伍仍然是抗日战争时期进入湖南的抗敌演剧六队成员,演出的剧目仍然是现代话剧的演出样式,但是演出团体已由建国前在中共领导下的民间进步团体建成了省级国营剧团——省话剧团。省话剧团的建立标志着湖南话剧进入到当代话剧的新阶段。建国初期,除了省话剧团以外,还有活动在滨湖一带的红星歌剧话剧团、民艺歌话剧团、大中华剧团、通俗话剧团、桃源艺工歌剧团、汉寿民艺歌话剧团、湘江大众话剧团、株洲通俗话剧团、南县五一话剧团、大众歌话剧团、澧县艺工歌话剧团等。这些剧团后来又陆续解体,民间话剧团体的解体,并不意味着湖南话剧的衰落,因为省话剧团对话剧艺术有较大的发展。

省话剧团1953年成立以前,即以部分演员参加赴朝鲜慰问演出,1956年又以排演的《雷雨》参加文化部举办的第一届全国话剧观摩演出,获表演奖、导演奖和几个演员奖。从此湖南话剧团的创作和演出进入一个兴旺时期。数十年来,编演了大量的优秀剧目。“文化大革命”前,创作的《地下火焰》、《赤胆红心》、《电闪雷鸣》等剧具有全国性的影响。“文化大革命”时期创作的《枫树湾》和新时期创排的《望断云灭》搬上了银幕。新时期以来编演的优秀剧目在三十个以上。其中剧作家陈健秋创作的《梅子黄时》、《水下村庄》以及《世纪风》、《飞呀飞》等剧都获得国家级的最高奖项,《韶山升起紅太阳》赴新加坡演出,轰动狮城。八十年代,一些话剧演员运用哑剧艺术形式表现现实生活,省话剧团杜长裕、陈健秋等编演的《众生相》组合哑剧,进京演出时,专家们认为该剧组走了一条既不同于外国,也不同于本国其他哑剧的独特的道路,建立了“中国式”哑剧的湖南模式。哑剧的编创,既是话剧演出样式的一种发展,又为后来兴起的小品启发了创作方法。2008年,湖南著名相声演员大兵与省话剧团合作编演了一部三幕相声剧《夺宝熊兵》,运用讽刺戏剧的表演手法,诙谐幽默的相声语言和风趣新颖的表演形式,拓展了话剧的舞台空间。这又是一种话剧型的新样式。此后大兵于2009年10月出任省话剧团副团长一职,组建了隶属于省话剧团的湖南省喜剧团。

近些年来,湖南的一些大专院校纷纷成立业余剧社,编演的剧目亦以话剧为主,话剧在湖南呈现着欣欣向荣的态势。

六十余年来,湖南的话剧得到了巨大的惊人发展。

歌剧:我国现代歌舞剧的发展,大抵有三个阶段:一是“五四运动”后的歌舞剧阶段,载歌载舞,歌舞不分家;二是上世纪四十年代延安的新歌剧运动阶段,以歌唱、对话表演故事,但以无固定声腔而有别于旧戏曲;三是建国后的歌剧、舞剧各立门户阶段。第二、第三阶段的歌剧在表现形式上没有本质区别,是一种继承关系。

建国初期,湖南的部队和地方建有不少专业文工团和大量的业余文工团,都演出了不少老解放区传来的新歌剧如《白毛女》、《兄妹开荒》等。全省文工团整编后,新歌剧一时辍演。但如前述的滨湖一带的歌话剧团,仍继续在湖南城乡演出歌剧。他们一直生长在群众之中,经验丰富,演技较高,演出的剧目往往生动、活泼,获得群众的喜爱,如《小二黑结婚》等剧。

新文艺工作者中,有一批为创建湖南新歌剧而积极奋斗的同志,在他们的要求和建议下,从省文工团分出来的花鼓戏演出团于1956年一度改名湖南歌剧团,并成功地试演了一个小戏《女社员》,用方言演唱,标明为地方歌剧,曾于1957年到武汉、南京、上海等地巡回演出,受到黎锦晖等专家的赞许。但是这个戏和这种作法受到湖南有些同志的反对,在1957年初宣布把湖南歌剧团改为湖南花鼓戏剧团,在反右派运动中一批主张搞地方歌剧的同志因在鸣放中纷纷提出意见而被错误地划为“新歌剧右派反党集团”。笔者认为:一些同志积极创建新歌剧,其用心和意图是好的,但要脱离传统(戏曲传统)而创建地方歌剧的做法,是不容易的,是需要花大力气的,因而遭到一些同志的反对也是可以理解的事;但是这些同志因为在鸣放中提出纯属于学术性的意见而被打成“新歌剧右派反党集团”则是完全错误的。

1958年,在大跃进的气氛中,湖南曾建立了三十九个专业文工团,其中有一部分歌话剧团、歌剧团、或以演唱歌剧为主的文工团。这些剧团是常德专区歌剧团、长沙市实验歌剧团、郴州专区文工团、株洲市文工团、湘潭市歌舞剧团、邵阳地区实验歌剧团等。这些剧团演出了不少优秀的歌剧剧目,如《洪湖赤卫队》、《江姐》、《红霞》、《红珊瑚》、《红鹰》、《红松店》等,都是当时流行于各地的名剧。也有不少自创剧目,如长沙市实验歌剧团曾编演了反映解放战争初期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反动派斗争的《革命的两手》。

“文革”后,湖南的歌剧得到长足的发展。1979年,在全省专业剧团戏剧、歌舞创作节目会演中,涌现了《中原女烈》、《毛泽健》、《礼尚往来》、《月夜归来》等优秀歌剧剧目和苗歌剧《带血的百鸟图》。其中表现革命先烈向警予革命事迹的《中原女烈》以生动、完美的演出反映更为热烈,是我省自创的第一个质量较高的歌剧剧目。1980年,在全省首届巡回演出戏剧季中,又有《三个女儿的婚事》、《不准出生的人》等优秀歌剧剧目,《三》剧还曾流传到沪、津等七个省、市。

1980年省文代会期间,因歌剧问题错划右派、改正归队的朱立奇、银汉光和长沙市歌剧团编剧李克琳等同志发起组织湖南省歌剧研究会,得到省文联、省文化局的支持,于1981年11月17日正式成立。12月,朱立奇等作为湖南代表参加了全国歌剧研究会大会,会后,湖南歌剧研究会联合省文化局剧目工作室,促成了1984年3月的全省歌剧巡回观摩演出。

1984年6月,全国歌剧座谈会和歌剧调演在北京举行。为了检阅两年来我省歌剧创作成果并探讨歌剧创作上的一些学术性问题,湖南省文化厅于3月18日至4月1日举行了振兴歌剧巡回观摩演出活动,组织专业人员五十余人。从吉首出发,经常德、长沙、湘潭、株洲、衡阳到郴州,沿途观摩了《带血的百鸟图》、《书记推磨》、《棒打鸳鸯》、《犁担姻缘》、《灯花》、《蜻蜓》、《拦车》、《月光曲》、《芙蓉姐》、《月到中秋》等大、小歌剧各五个,边看边议,最后在衡阳举行了三天座谈会。巡回观摩后,派出八名代表参加全国歌剧座谈会,《蜻蜓》、《犁担姻缘》二剧被调去为大会演出,受到首都观众和中宣部、文化部和有关方面的好评。从此,湖南被誉为“歌剧的绿洲”。

全国歌剧座谈会后,为迎接全国歌剧会演,湖南成立了临时歌剧工作组,通过一系列工作,于1986年6月29日至7月7日在长沙市举办了全省歌剧、话剧观摩演出。演出中涌现了《深宫欲海》、《公寓·13》、《小巷歌星》、《想穿牛仔裤的老知青》、《蓝花豹》等大型歌剧和侗族神话歌舞剧《茶花妹》等优秀剧目。当年12月17日至25日,中国歌剧研究会和湖南等部分省、空军政治部在长沙联合举办的“1986年歌剧交流演出”中,湖南演出的《深宫欲海》、《公寓·13》、《小巷歌声》、《灯花》获优秀演出奖,《深宫欲海》获得优秀创作奖,其他三剧获创作奖。《深宫欲海》一剧,以其生动的人物刻画、深刻的思想内涵、丰富的细节描写和气势磅礴的演出,达到了较高的艺术境界,为湖南歌剧创作的一块里程碑,受到专家们的高度赞美。湖南的歌剧创作也受到专家们的高度赞誉。中国歌剧研究会名誉会长贺敬之说:“湖南是歌剧之乡,它给中国歌剧史谱出了新篇章。中国歌剧研究会会长张拓认为湖南“是中国歌剧振兴的根据地和绿洲”。

自此以后,湖南的歌剧创作出现了蓬勃发展的新局面,陆续创作了不少新的优秀剧目。如《从前有座山》、《马桑树》、《无手的军礼》、《沥沥太阳雨》等,均参加全国歌剧观摩演出获奖。此外还有《雪耻之战》、《长凳上的家常话》等一批优秀歌剧剧目。

新世纪以来,又在歌劇的基础上发展了音乐剧,编演了《同一个月亮》、《天门狐仙·新刘海砍樵》、《刘海砍樵》等优秀剧目。其中,《同》剧于2006年参加湖南艺术节获田汉大奖及导演、音乐、舞美等多项奖励,2008年又参加了教育部、中国剧协举办的首届中国校园戏剧节,主演陈物华获优秀表演奖(全国排名第一)。音乐剧是由喜歌剧及轻歌剧(或称小歌剧)演变而成的,是十九世纪末起源于英国的一种歌剧体裁,溶戏剧、音乐、舞蹈于一炉,富于幽默情趣和喜剧色彩,流行于全世界。上世纪三十年代,有梅花少女歌舞团、霞影歌舞团、明月歌剧社(黎锦晖创办)等近十个歌舞团来长沙演出歌舞剧(即音乐剧);抗日战争初期,湖南本地曾成立湖南通俗剧团,该团抗战时期曾演出话剧和通俗歌舞剧宣传抗日,几经变易,建国后发展成现在的常宁县歌舞剧团。当今的音乐剧,是当年的歌舞剧的进一步发展。

舞剧:从歌舞剧分出单立门户的剧种,湖南欧阳予倩曾于1919年与刘资平合编了我国第一部舞剧《快乐之儿童》,多次演出。建国后,湖南民间歌舞团于五十年代根据毛泽东诗词“蝶恋花”改编了小舞剧《蝶恋花》,又从花鼓戏移植了大型舞剧《刘海砍樵》。后者于1959年参加全省戏剧会演时,评论者认为它“巧妙地溶汇了湖南的民间舞蹈”,“穿插了舞龙灯、板凳龙舞”,还“吸收了京剧靠把‘藤牌枪、‘狼牙剑等舞蹈身段”,“吸收了西洋芭蕾舞的舞蹈语汇作营养”,是一次“成功的创举”(见1959年省戏剧会演《会刊》第26期)。此剧是湖南编演的第一个舞剧,在“文化大革命”中的六十年代末还在城步演出过。“文革”后,省歌舞团又于1994年推出第二部大型舞剧《翠翠》参加省文化厅举办的新剧(节)目会演,获优秀剧目奖,名列榜首。此剧后来改名《边城》,重新排练后,于1997年赴广州参加第五届中国戏剧节,反响强烈,获得多项奖励,专家们认为它是“一出品味很高的戏,如诗如画,是自然美、纯情美、人性美的展示”。1999年10月,该剧应邀赴奥地利布根兰州首城铁城州演出时,达到了轰动的效果,赢得观众经久不息的掌声,从此打开了舞剧的局面。此后,省歌舞团相继推出了《古汉伊人》(2003年获省艺术节金奖)、《南风》(2008年文化部调往北京演出)、《天山芙蓉》(2010年获文化部第十三届文华优秀剧目奖,赴新疆慰问演出受到热烈欢迎)等优秀舞剧剧目,并成立了舞剧团和歌剧团两个分团,进一步发展舞剧。

剧种兴衰谈

如前所述,六十余年来湖南的戏剧剧种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但从整体来看,有兴有衰,有起有落,时兴时衰,时起时落,变化无常,一波三折。从时段看,有时兴,有时衰;从剧种看,有的兴,有的衰。这其中的兴衰原因,兴旺发展的途径,是值得加以探讨的。

建国初期,文工团活动频繁,地方戏曲通过“三改”呈现出新的面貌,戏剧演出十分兴旺。1958年大搞现代戏运动,大肆否定戏曲传统,戏曲领域经历了一番短暂的折腾。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是一场大灾难,戏剧领域深受其害,地方戏曲剧种传统剧目停演,戏剧创作停滞不前,所谓的京剧“革命样板戏”一统天下,万马齐喑,湖南的所有戏剧剧种都衰落不堪,大有一蹶不振之势。这是戏剧艺术、戏剧剧种一个极大的波折。1976年粉粹“四人帮”反革命集团后,落实党的各项政策,开放传统剧目,戏剧演出热火朝天,剧院门庭若市,戏剧艺术、戏剧剧种出现了空前的兴旺局面。但是八十年中期以后,特别是九十年代以来,由于社会的发展,多种娱乐方式的兴起,人们生活习惯、思想感情和欣赏兴趣的变化,戏剧艺术、戏剧剧种又开始走向衰落,步入低谷。基于上述,戏剧艺术、戏剧剧种之所以时兴时衰,是由于政治上的原因和社会发展的自然规律所致。政治上的冲击本来是可以避免的,社会发展的自然规律则是不可改变的,需要从各方面加以适应。

就剧种而言,有的剧种兴,有的剧种衰,则是剧种自身的原因所致。为什么兴,为什么衰,是取决于剧种是否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人民群众的需求,能适应者兴,否则衰。话剧、歌剧和有些戏曲剧种兴旺,是它们适应了社会的发展,适应了人民群众的需求;而有些地方戏曲剧种因为缺乏适应的能力,便处于衰落的境地,仅有的剧团也朝不保夕,名存实亡。即算是兴旺的戏曲剧种,也存在着衰落的一面,比如湘剧、祁剧剧团逐渐减少,演职人员逐年减员,演出日益困难,形势仍然十分严峻。如何谋求剧种兴旺发展的途径,笔者根据一些剧种兴旺的经验和历史上戏剧艺术发展的规律,提出以下几点不很成熟的想法。

首先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这种指导思想就是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要面对现实,承认困难,认识自己的不足;同时又不要妄自菲薄,看轻自己,自暴自弃,要敢打敢拼,勇往直前。要千方百计适应社会发展、适应时代前进的需要,与时俱进;要千方百计适应人民群众的需求,与人民群众心心相印,血肉相连。要发扬本剧种之所长,克服本剧种之所短,对本剧种实行脱胎换骨的彻底改造。具体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革新创造。这是任何行业兴旺发展的途径,只有革新创造,才能与时俱进,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话剧、歌剧为什么兴旺,因为它们都进行了革新创造。话剧跨的步子更大,建国前,从文明戏发展到话剧。建国后,湖南省话剧团首先运用了哑剧艺术;接着成立“校园演出队”,演出校园剧在学生中培养观众;继又建立小剧场艺术;后又与相声演员合作编演相声剧。几十年来革新创造没停息过。歌剧也从歌舞剧分出来自立门户,近期又发展了音乐剧。皮影木偶戏革新创造的步子也大。皮影戏在建国前就进行了艺术改革,试用废胶片代替制作影人的牛皮、驴皮和纸壳,用电灯照明代替牛蜡、桐油灯,使影人形象鲜明。建国后发展更大,过去雕刻的纸型只有黑白两色,现在有了五颜六色、绚丽多彩;过去只有两根操作杆,现在用了五根,使表现的人物、动物每个关节都能自由活动,表现更加活灵活现;灯光也由過去使用植物油灯、汽灯改用日光灯管,并由一根加到二十根,能渐明渐暗,从根本上消除了操纵杆的影子。原来的布景简单,现在增加了丰富多彩的布景,如《闹海》的水景、《火焰山》的火景,还采用了拖景。道具也更加多样;影偶也较前放大了一倍。木偶戏的木偶制作也更加精巧,人物的眼、口、舌、脚、手指头都能活动自如,如在走台步、甩发、抖袖和《金鳞记》元宵节观灯一场的舞狮、舞龙、玩罗汉、耍蚌壳等表演中,比真人表演还形象、有趣;还巧妙地运用提线木偶和布袋木偶的技巧,使剧中人物能腾云驾雾,小场子用小舞台,并由竹架改成了金属装置,使之更为牢固。演唱也都由男声唱女腔改为女演员唱旦角,使其音色更符合人物需要。2012年,省木偶皮影艺术保护传承中心编演的皮影戏《人狼同舞》,打破了传统皮影戏平面透视的舞台空间,首创了一个立体、多维的三屏并立的视听审美空间;同时有意识地把影视艺术的一些元素与皮影相结合,如蒙太奇手法的运用,还大胆吸收借鉴现代多媒体投影、地方傀儡戏等表现手法,大大丰富了皮影戏的表现力。这是更大幅度的革新创造,在国际皮影戏舞台上尚属首次。几十年来,戏曲剧种也进行了大量的革新创造。比如导演制度的建立,戏曲音乐、舞台美术的革新,现代戏的戏曲化等等。近些年来,一些戏曲工作者在寻求新的表现手法。比如2004年省京剧团演员凌珂策划、老作家赵遂平执笔,根据海明威同名小说改编的京剧《老人与海》,演出中一改传统京剧以锣鼓和二道幕转换场景的方式,采用只有人物对话声的静场;在表现上大胆吸收影视、话剧的表现手法,以声和光来塑造环境、烘托气氛,演出后观众反映良好,就是一流。我省戏曲发展的历史,也是一个革新创造的过程,从弋阳腔专演目连戏到编演连台大本戏演唱传奇剧本,又从弋阳腔、青阳腔、昆曲到南北路,经历了几个重要的发展阶段。其革新创造的目的,也是为了适应反映新的题材,适应人民大众的需要。今天的戏剧剧种的发展何尝不是如此。

二是兼收并蓄。这是将有利于本剧种兴旺发展的艺术因素吸收进来以丰富剧种的表现力。我省的戏曲之祖目连戏就具有广采博纳、兼收并蓄的特点。从剧本上看,它吸取了不少与目连救母主线无关的其他故事或表演片断以扩大演出篇幅,丰富演出色彩,如吸收《尼姑思凡》、《和尚下山》、《老汉驼妻》等小戏和表演片断,祁剧目连戏还有《海氏悬梁》、《追赶芙蓉》等插曲。从演出上看,亦从民间吸取了大量养分,丰富表现手段,比如武术方面有跟斗、拳术、打飞叉、跳桌子之类,特技方面有喷焰火、耍獠牙、吊绳子、踩高脚之类,还有“哑背疯”、“两头忙”、玩猴戏、打花辊之类的杂耍,集民间艺术之大成。建国后,我省不少剧种也是采取了兼收并蓄的作法。比如省花鼓戏剧团以长沙花鼓戏为基础,又吸取了其他花鼓戏的养分(包括剧目、音乐、表演技法、表现方法等)而形成“省花路子”就是一例。湘昆移植了辰河戏的《抢棍》、《泼粥》、《捞月》,吸收了衡阳湘剧的《醉打山门》、《对刀步战》和祁剧的《宜城三醉》等昆腔折子戏,丰富了本剧种的剧目,又向浙昆、苏昆、上昆老艺人学习剧目、学习表演,丰富本剧种的表演艺术,从而得到较大的发展。省话剧团以话剧为主体,又编演哑剧、课本剧、相声剧、小品。近期发展的音乐剧,溶戏剧、音乐、说白、舞蹈于一炉,广泛地采用高科技的舞美技术,不断追求视听效果之完美结合。皮影木偶以及不少戏曲剧种都大胆吸收影视艺术以丰富本剧种的表现力。笔者曾在澳门水舞间剧院观看《水舞间》的演出,演出场地是一个长约三十米、宽二十余米的椭圆形场子,四周为看台,犹如看球赛的露天操场,可容纳几千观众。场子底部至场子顶也有二十米以上的高度,场顶掩没在暗处,根本看不到顶。演出是由一些零散的表演片断组成,隐约可以看出一个中心情节:一个姑娘因触犯了某条族规被关在一个铁笼子里,其恋人千方百计救她,经过一番艰苦的拼搏,有情人终成眷属。表演的形式多种多样,表演场地一会儿是台面,一会儿在水里,水中一会儿露出一个凉亭,一会儿露出一座桥,一会儿露出一个平台;一会儿台面做戏,一会儿水中做戏,一会儿平台上表演,一会儿半空中表演;打秋千跳水,高台跳水,飞车横过二十米的半空,融杂技、车技、体育、舞台表演、高科技布景设计于一炉,达到世界顶尖级水平,被称为“世界最精彩的水上汇演”。我们观看演出之前,该节目已演出数月,场场爆满。这是大幅度的兼收并蓄,其做法多少可以启发我们的思路。

三是生产剧目。剧目是剧种的基本因素,是一个剧种的基础。不少优秀传统剧目使该剧团为广大人民所熟悉,代代相传,传遍大江南北,传了几个世纪,这是各个剧种的财物。要珍视这批财物,加以整理、演出,让它们继续在人民群众中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时所有剧种都必须生产新的剧目。建国以来,湖南大多数剧种都生产了一批优秀剧目,有的成为经典作品。戏曲剧种中,如湘剧《拜月记》、《马陵道》,祁剧《昭君出塞》、《目连救母》,常德汉剧《思凡》、《祭头巾》,衡阳湘剧《醉打山门》,辰河戏《破窑记》,湘昆《武松杀嫂》,长沙花鼓戏《刘海砍樵》、《三里湾》、《打铜锣》、《补锅》、《牛多喜坐轿》,邵阳花鼓戏《打鸟》,衡阳花鼓戏《打铁》;还有话剧《地下火焰》、《电闪雷鸣》、《水下村庄》,歌剧《深宫欲海》、《公寓·13》,舞剧《边城》,皮影戏《龟与鹤》、《人狼同舞》,木偶戏《金鳞记》、《智取威虎山》等等,都是誉满全国,打出了剧种品牌的戏剧经典。生产剧目,既要思想性与艺术性紧密结合,紧跟时代,打造精品;又要具有观赏性和群众性,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经看、耐看,百看不厌。既要“阳春白雪”,艺术性达到较高境界的高雅之作;又要“下里巴人”,为普通观众青睐的通俗作品,做到雅俗共赏。既要组织力量打造精品,参加会演;又要组织力量恢复一批传统优秀剧目,维持日常演出并下乡演出。打造精品参加会演能够扩大剧种的影响,打出剧种的品牌;而常年不断的演出更是剧种存活、发展的必由之路。戏剧表演团体、戏剧工作者必须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紧密相联,要密切关注当前人民群众的普遍心理、愿望和思想感情,了解他们在想些什么,做些什么,需要什么,喜欢什么,千方百计满足他们的要求,戏剧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受到他们的青睐。

四是培养人才。演艺人员是剧种存活、发展的动力。一个剧种必須拥有一批较高艺术素质和表现能力的演艺人员。其中,演员更是重中之重。要花大力气培养尖子演员。尖子演员是一个剧种艺术水平的代表,是一个剧种的标志,是一个剧种取得艺术地位,取得观众信赖的金字招牌。建国六十余年来,我省多数剧种都拥有一批能够代表剧种艺术水平的尖子演员。老一辈演员中,如湘剧的徐绍清、彭俐侬、贺华元,祁剧的郭品文、李泥巴、筱玉梅、谢美仙,常德汉剧的李福祥、邱吉彩,衡阳湘剧的谭保成,巴陵戏的李筱凤,辰河戏的陈依白、杨宗道,荆河戏的瞿翠菊,长沙花鼓戏的何冬保、胡华松、钟宣淳,邵阳花鼓戏的王佑生,衡阳花鼓戏的张廷玉,话剧的叶问云、朱启穗,皮影戏的何德润,木偶戏的李海轩,京剧的达子红等等,都是艺技超群的尖子演员。新生力量中,获得国家梅花奖的左大玢、郭卫民、王永光、刘赵黔、贺小汉、陈少云、张富光、曹汝龙、杨霞、王阳娟、傅艺萍、彭玲、肖笑波、雷玲,都是各个剧种的顶尖人物。艺术学校是培养演员的阵地,要加紧培育尖子演员,表演团体也要在演出实践中培养。对培养的演员要要求严格,更要让他们有实践机会;对已经取得成就的演员,要倍加爱护,让他们向尖端发展。有成就的青年演员,也要树立一辈子从事戏剧的事业心,并且勇攀艺术高峰。除演员外,编导、音乐、舞台美术工作者等各类演艺人员也要加紧培养,让他们参加各种培训班,有较多的实践机会,不断提高艺术表现能力。只有演员和各类艺术人员得到不断的提高,剧种才能不断地发展,才能走向兴旺。

五是扩展演出阵地。这一点,笔者将专题论述。

目前处于衰落境况的剧种,要振兴要重新走上兴旺发展之路,除了上述各剧种共有的途径之外,还要从本剧种的实际出发进行具体的分析。首先要研究本剧种的历史,分析它过去兴起、发达和当前衰落的原因。当前之所以衰落,除了时代前进、社会发展,人们思想情感、生活习惯和欣赏兴趣转移等各剧种共有的原因之外,是否还有剧种自身特有的原因,如果有,需对症下药,加以克服。过去之所以兴起,也要具体分析。湖南有些地方戏曲剧种是凭借着祀神、游傩还愿而兴起的,今天这种祀神习俗消除,剧种的依托消失,八十年代后期以来,戏剧演出走向衰落,剧种再次失去依托,这就要寻求新的依托,开拓新的途径。总之,剧种要与时俱进,不断适应社会的需要,适应人民群众的需求,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猜你喜欢
话剧团花鼓戏剧种
西藏话剧团剧目创作演出巡礼
资兴:花鼓戏进校园
“秧歌”的戏剧化与“剧种”定型
《中国戏曲剧种剧种全集》(西藏卷)首出成果
湖南花鼓戏
浅谈锣鼓在花鼓戏中的作用与发展
近十年西藏话剧团创作生态浅析
小动物话剧团
乱谭小剧种
《中国小剧种的抢救与研究》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