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旅行的理论基础与实施策略研究*

2017-03-10 06:33陆庆祥
关键词:研学旅行生活

陆庆祥 程 迟

(湖北理工学院 华中休闲文化研究中心,湖北 黄石 435003)

研学旅行的理论基础与实施策略研究*

陆庆祥 程 迟

(湖北理工学院 华中休闲文化研究中心,湖北 黄石 435003)

中小学生的研学旅行已经在全国逐步开展,研学旅行以自然主义教育理论、生活教育理论、休闲教育理论为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我们要从转变教育理念、组建联盟机制、搭建研学旅行课程的研发平台入手,遵循自然适应、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同时要培训专业研学导师,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体验,采取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以过程考核、柔性评价为主要考核和评价方法。

研学旅行;自然主义教育;生活教育;休闲教育;实施策略

一、背景

研学旅行作为一种教育形式,在西方国家是一种教育传统,但在中国当代教育的发展中起步较晚。从2013年起,全国个别省市地区开始进行探索式试点,到2016年12月教育部等11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提出将研学旅行纳入到中小学教学计划中,研学旅行才真正有望成为中国中小学教育改革的一项推手。

教育部在基础教育中不遗余力地推行研学旅行,既是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综合实践课程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把研学旅行作为中小学校由封闭办学向开放办学,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推进的重要抓手。很明显,研学旅行对于中小学教育而言具有教育价值。与此同时,国家旅游局紧跟教育部的步伐,戮力推动研学旅行在旅游与休闲领域的开展。研学旅行对于旅游行业而言,属于一种新型的旅游产品,体现了研学旅行的产业价值。

基于此,国内有些省市地区早在2013年就以研学旅行名义开展了诸多实践探索。安徽省、河北省、西安市、武汉市等地还纷纷就研学旅行基地建设、活动规划与服务等方面,研究制定了地方性服务标准。实践证明,通过精心设计与科学组织,在中小学开展研学旅行教学能够最大程度规避出行风险,同时对培养中小学生了解自然、认知社会、探索新知、培养兴趣,使之全面发展,效果显著。研学旅行的开展,也为当地的一些旅游资源带来了巨大的市场效应,可谓一举多得。

随着研学旅行渐趋升温以及研学旅行政策的逐步落实,关于研学旅行的学理研究也日益引起学者的密切关注。2013年可算是中国研学旅行元年。通过知网搜索,2013年之前的相关研究为零。2013年才开始陆续有研学旅行的学术论文出现,这也与国家层面对研学旅行的政策推动密切相关。研究成果多集中体现在对研学旅行概念的界定、研学旅行课程设计的探讨、研学旅行基地的打造以及研学旅行平台开发等方面。国家旅游局以及教育部也在推出一些课题性的研究。这些研究成果,无疑对如火如荼的研学旅行实践具有指导性的价值。

然而,就研学旅行的实践与理论发展的现状而言,各地的实践经验及好的做法亟需总结提炼并加以推广。目前全国性的研学旅行产业联盟,以及研学旅行研究机构尚属空白,这对于全国研学旅行的经验推广与协调发展十分不利。就学术研究而言,我们需要加强研学旅行的本体研究,深入挖掘研学旅行的理论基础与学术内涵,厘清研学旅行在教育学理论的学术渊源与形态特征。同时,透过研学旅行这一现象,我们应该深入反思旅游的人本价值与教育意义,为旅游的深度开发提供新的理论支撑。

本文将立足于研学旅行的教育学角度,深入探索其背后多维的理论基础。这些不同的理论基础正反映了研学旅行的丰富内涵,同时也为研学旅行实践的开展提供了不同角度的启发。

二、理论基础

(一)自然主义教育

研学旅行是一种自然主义的教育。

自然主义教育在中西方都源远流长,它代表了一种遵守自然秩序、遵从自然本性的教育观。西方自然主义教育的代表人物通常上溯到亚里士多德,中间经夸美纽斯、卢梭正式确立,最终发展成为颇有影响的教育流派。亚里士多德认为,教育应该遵守一种自然的秩序,应该从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出发,“首先要注意儿童的身体,其次留心他们的情欲培养,然后才及于他们的灵魂”[1]。这种注重儿童身心教育的观点,对于改变我们重知识教育而轻素质教育的倾向,至今仍有启发。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家拉伯雷反对经院派的教育方式,主张受教育者应该走到大自然当中,直接学习自然知识。他要求教师指导儿童在大自然中研究天文学知识,在田野里学习植物学,在草地上观察一草一木,“做到没有一处海洋,河流和泉水里的鱼类你不知道。天空中的飞鸟,森林里或果园里的一切灌木和乔木,生长在地面的各种矿产以及世界东方和南方可以见到的各种各样的宝石,所有这一切你都应该知道。”[2]这种教育方式就是通过把教育的场所由封闭的学校引向开放的大自然,观察、认识并体验大自然中的一切。这种教育方式是灵活的,也是符合儿童身心特点的。

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是西方自然主义教育的系统构建者,他主张教育应该符合一种“自然适应性”原则,认为儿童的成长如同自然界的植物、动物一样,要顺其自然,符合自然的规律。他指出,人所应该学的必须通过实践来学会,也就是不停地去实践并重复,才能真正学到东西。因此,那种灌输型的教育就是违背了知识传授的规律。他主张,旅游与体验的教育方式是一个人从小到大都非常重要的学习方式。因为,通过旅游体验,学生可以了解并探索自然本质以及人类所创造的事物的规律与特点。

卢梭是自然主义教育的巨擘,他主要是从人的自然本性出发,强调顺其自然与主体的自由性。正如康德所说,卢梭发现了人的内在本性。卢梭的教育观注重从人的直观性出发,反对死记硬背与强硬灌输,主张减少不必要的人为因素,要求受教育者应走向大自然、走向社会,对自然万物进行直接的接触与观察。他自己晚年的隐居生活,每天去大自然中观察植物,获取植物学的知识,堪称自然主义教育的典范。

中国的自然主义教育更是源远流长,道家应该是自然主义教育的鼻祖。道家认为“为学日益,为道日损”(《道德经·第48章》),一个人的成长要遵循一种自然而然的法则,向自然学习,正所谓“山林与,皋壤与,使我欣欣然而乐与!”(《庄子·知北游》)。在大自然中,人的情感是迸发而喜悦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庄子·知北游》),大自然蕴藏着奥秘,它需要人融入其中,寻获游鱼之乐。《论语》开篇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习”绝非坐而论道,而是不断实践的意思。孔子周游列国,“入太庙,每事问”(《论语·八佾》)。曾点的舞雩之乐,也被认为是参悟天地境界的游学方式。后世儒家也多把接触自然、观察自然看作是得道的重要途径,正所谓“万物静观皆自得”(程颢《秋日》)。

中西自然主义教育虽然有所不同,但毫无疑问的是,自然主义应该是教育发展始终坚持的一个原则。这种教育观点所倡导的受教育者走向大自然、顺其自然本性而教育的理念,都是现今研学旅行活动所要重新加以思考并遵循的。

(二)生活教育

研学旅行是一种生活教育。

如果说自然主义教育是研学旅行教育的原则的话,生活教育理论则指明了研学旅行的教育内容以及教育手段。倡导生活教育最著名的莫过于美国的杜威以及中国的陶行知了。就教育的内容而言,所谓的生活教育就是生活中的一切都可以作为教育的内容,教育是为了生活,怎么样生活就怎么样教育。正如陶行知指出的:“马路、弄堂、乡村、工厂、店铺、监狱、战场,凡是生活的场所,都是我们教育的场所。”[3]27在这方面,杜威与陶行知观点一致。就教育的手段而言,生活教育反对把学生关在学校里,犹如把鸟儿关在鸟笼里,主张应该办开放的教育,让学生到广阔的生活中体验,“以青天为顶,以大地为底,以二十八星宿为围墙,人类都是同学”[3]584。陶行知这种行知合一的教育思想,超越了美国的杜威。后者是把生活安置在学校教育中,教育依然是闭门办学;前者则把教育放在广阔的生活场景中,教育是开门办学,是开放式的教育。

苏联的苏霍姆林斯基提倡教师要从生活世界的角度去教育学生,认为:“智育是一种复杂的过程,它包括形成世界观信念,使智慧富于思想方向性和创造方向性,而这又跟校内教学教育过程与校外社会生活和谐结合起来的那种个人的劳动和社会积极性处于紧密统一之中。”[4]因此,学生要从劳动、自然、旅行与游戏中获得教育。

生活教育理论对我们开展研学旅行活动的启发是重要的。可以说,我们现在之所以要在中小学生中推行研学旅行课程,把研学旅行纳入教学计划中,就是为了强调教育理应回归生活世界,教育理应面向生活、服务生活,让学生从生活中获得新知。我们不仅需要知识的教育,更需要生活的教育;我们不仅需要在书本上学习知识,更需要从各色生活中习得知识,得到情感的陶冶、素质的提升。教育是生活的一部分,生活是最好的教育。

(三)休闲教育

研学旅行是一种休闲教育。

休闲是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项内容,甚至是生活的大部分内容。它关系到人的生活质量以及个体的生活满意度与幸福感。长久以来,在功利主义盛行的形势下,教育成了生存的工具、手段,学习工作的技能成为教育的主要目的。这样的教育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日常生活的重要性,尤其是忽视了日常生活中休闲的重要性。一般意义上,休闲就是闲暇的时间,它是主体可以自由支配的空余时间,是人自由表现自我、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契机。工作往往只是生存所需,并非生活之全部。就人的一天而言,至少有1/3的时间是非工作时间;就人的一生而言,超过2/3的时间都是非工作时间。在非工作时间中,人如何度过时间,并恰当地处理好自我与周围世界的关系,以及人与自我的关系,都是值得受教育者充分重视的事情。

美国著名休闲学者杰弗瑞·戈比认为,“成功地使用休闲,有三个重要观念:创造性、学习和乐趣”,他积极倡议学生要自由选择去玩,去探索他居住的那片土地,去尝试一门新的爱好[5]。有学者指出,“休闲作为教育的背景”涉及“通过休闲实现的教育”,包括在正规和非正规的学习环境中,如教室、操场、课后活动、夏令营和社区教育项目进行的教育[5]。因此,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这种休闲教育的理念应该得到普及,而走出校门进行研学旅行的教学活动,无疑是更富有成效的一种教育方式。

正是由于长期以来休闲教育的缺失,导致许多学生不会正确地利用闲暇时间,常常在闲暇时感到无所事事;而当从事休闲活动时,又有很多不恰当的选择以及不恰当的行为。休闲教育的缺乏,也导致长久以来强调的素质教育成为一句空话,学生的全面发展更无从谈起。随着人类文明整体进程的加快发展、物质财富的持续增长,21世纪人类社会注定会迈进休闲时代,这就要求受教育者更加全面、更加理智地去面对生活,能够自由地实现自我的价值。因此,休闲教育课程体系的设置、休闲理念的传输、休闲实践的引导就显得尤为迫切了。

另外,休闲教育除了体现为一种生活的教育,同时也体现为教学方法的革新。休闲是一种价值,是成为人的过程;休闲还意味着快乐(富有情趣)的体验。这种体验的特征反映在教育领域里,则是“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

研学旅行通过精心设计课程,引导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以一种旅行的方式感知周围的世界。这种教育形式就是一种休闲教育,它能让学生学习旅行的经验,并在充满体验感知的过程中获得成长的快乐。

三、实施策略

由以上分析可知,研学旅行本质上是休闲教育,是运用自然主义教育、生活教育理念,通过旅行休闲的形式达成研学的目的。中小学生可以在研学旅行中快乐学习,全面成长。

(一)理念转变,政策落实

研学旅行工作,国家政府相关部门已经通过各种形式在予以推动了。然而,将政策的落实变为具体的行动,不仅需要外部因素的作用,更需要中小学校彻底转变教育教学的理念,积极发挥学校内在的动力。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到,封闭的学校教育有其难以克服的先天缺陷,即重知识,轻实践;理论脱离生活。学生的动手能力差,并且由于长时间与社会、自然、生活脱节,学生对世界的感知以及相应的身心成长都是不健全的,一旦走上社会,接触到形形色色的人生,往往感觉力不从心,难以应对。所以,陶行知把学生比作小鸟,学校教育相当于把小鸟关进了鸟笼,它所接触到的世界往往是片面的、虚假的。而生活教育理念,不仅要求学校教育要将生活内容加进来,还要延伸到大自然中去,犹如把鸟儿从笼子里放出来,到广阔的天地中翱翔。

尤其是中小学生尚处于好玩好动的年龄阶段,教育应该符合他们的天性,如果一味地将他们关在学校、束缚在教室,好玩好动的天性就受到了约束。同时,这种好玩好动的天性还表现在对周围世界充满了探索未知的好奇,这种旺盛的探索世界的求知欲,正应该得到有力的疏导与培植。因此,以旅行为载体的研学教育,需要我们教育者认同生活教育、自然主义教育、休闲教育理念,并且转变教育理念,积极落实国家研学旅行的政策,将是否体现生活教育、自然主义教育、休闲教育的理念纳入到学校办学考核评价体系当中,切实推动素质教育的开展。

(二)搭建平台,组建联盟

研学旅行虽然是中小学生的一门课程,但该课程体系及其内容的复杂性都是传统的校内课程不可比拟的。研学旅行体现的是教育与旅游的融合,它既有研学的教育内容,更有异地出行的旅行内容。这种新型的课程对于中小学校而言,不仅需要转变教学理念,还要有具体的应对策略。目前国内的中小学校,由于长久以来受教学体制因素的限制,组织学生开展当地研学活动很擅长,若是异地出行的研学旅游,中小学校普遍感到力不从心,困难重重。更为重要的是,按照《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出的:“小学阶段以乡土乡情研学为主、初中阶段以县情市情研学为主、高中阶段以省情国情研学为主的研学旅行体系”,乡土乡情、县情市情、省情国情研学资源众多,仅凭学校自身力量很难完成课程体系的构建。这就需要学校联合相关研究机构、服务部门组建联盟,搭建研学旅行课程的研发平台。

(三)自然适应,循序渐进

所谓“课程化”,即研学活动课程化、规范化,要按照学生年龄层次的不同,开发具体的课程模块,课程活动要能够可操作、可考核、可量化、可评价。

教育部2014年发布的《关于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通知》规定,研学旅行在小学、初中、高中三个教育阶段各实施一次,原则上小学阶段2天1夜,在小学四到六年级实施;初中阶段3天2夜,在初中一或二年级实施;高中阶段4天3夜,在高中一或二年级实施。学校可根据教学计划、学生活动的实际情况和需要,灵活安排研学旅行时间。在旅行时间上,不同年级会有差别。结合旅行的时间与研学的内容,研学课程设计有必要分级化处理,具体如下:

小学阶段:一般从小学3年级至6年级开展研学旅行。针对这一阶段的学生,应该设计以游览观光体验为主的研学产品,增加游戏性、艺术性的内容,以满足这一年龄段学生的好玩、喜动的天性;尽量减少讲解比例,讲解亦力求生动、浅显、详略得当。

初中阶段:一般以初一、初二学生为主。针对这一阶段的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好奇心,可以设计更多理解性内容,适当增加知识竞赛、问答、研究性内容。

高中及以上阶段:一般以高一、高二学生、职教生、大学生、研究生为主。研学旅行的内容要以知识的拓展、综合性体验、研讨性为主。

(四)专业导师,学游兼顾

研学旅行核心在于课程研发,关键则在于研学导师。研学导师既不同于学校的辅导员,也不同于一般的任课老师,更不同于传统的导游。研学导师是在学生研学旅行过程中,负责活动组织、内容讲解、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和体验式学习的专业人员。研学导师要兼顾教师与导游的双重功能,既要善于研学的辅导,又要善于旅行的组织。一般而言,研学导师要根据研学课程要求,创设研学情境,要善于在研学旅行的过程中,巧妙地将研学内容、旅行知识、人生智慧等元素融入到课程体系之中。

(五)注重体验,寓教于乐

研学旅行要注重“体验化”,即课程设置活动化。研学过程要注重受众身心体验,注重“寓教于乐、润物无声”的原则,充分利用“听、观、触、演、感”全方位立体化、不同模式进行教育。听,是指听研学导师讲解,也可以是听当地专家讲解。讲解要体现趣味化、故事化,避免空洞灌输、说教。观,指参观、欣赏、游览、观看,是对研学对象进行感性的了解。触,是指触摸体验,引导学生动手参与、近距离接触。演,则是指角色扮演、游戏体验。富有研学特色的游戏,能使学生很快融入研学的氛围中,通过游戏,提高知识与情趣的获得度。感,则是指感想、感悟、感发。学生在研学的过程中,好奇心与灵感的激发必然会产生很多新鲜的感受,那么组织学生将其对研学对象及研学过程的感想、感受、感悟用笔写下来,口头表达出来,跟老师分享,跟伙伴们分享,这是增强研学旅行教育意义的重要途径。

(六)过程考核,柔性评价

研学旅行,是在校外异地举行,运用寓教于乐的方法,以体验为主,以快乐学习为原则,以全面发展为目的的一种休闲教育。那么这种教育模式如何进行考核,就成为开展研学旅行课程的难点。研学旅行课程周期一般少则半天,多则三五天,因此,对研学旅行课程的考核应该侧重过程考核、发展性评价。考核的方式也要遵循灵活多样、个性化的原则,重点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知识性的评价,也可以纳入考核范围,但一般不应作为主要的考核内容。

研学旅行是教育领域的创新,也是旅游领域的创新。旅游与教育的融合发展,必将带来两个领域的变革。也正是因为这种融合性,研学旅行是一个复杂的工程,它涉及到政府政策的支持、学校教学的落实与推动、研学旅行基地提供优质的研学课程资源、研学旅行服务类公司给予安全周到的组织服务,另外还需要政府相关部门、社会各界力量给予充分的支持。

[1]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395.

[2]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浙江大学教育系.西方古代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344.

[3] 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陶行知全集:第三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4] M·N,穆欣.瓦·阿·苏霍姆林斯基论智育[M].王义高,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19.

[5] 宋瑞,杰弗瑞·戈比.寻找中国的休闲:跨越太平洋的对话[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皮书出版分社,2015:164,168.

(责任编辑 陈咏梅)

On the Practical Strategy and Theoretical Basis of Educational Tourism

LUQingxiangCHENGChi

(Central China Leisure and Recreational Research Center,Hubei Polytechnic University,Huangshi Hubei 435003)

Educational tourism for primary and high school students has spread in many parts of China, and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practical strategy and theoretical basis with evaluating the theory of naturalistic education, life education and leisure education, which concludes that six aspects of educational tourism will be examined specifically.

educational tourism;naturalistic education;life education;leisure education;practical strategy

2017-01-13

全国红色旅游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委托项目“红色旅游研学基地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0160510。

陆庆祥,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休闲美学,休闲教育。

10.3969/j.ISSN.2095-4662.2017.02.004

G122

A

2095-4662(2017)02-0022-05

猜你喜欢
研学旅行生活
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把研学从省内延伸到省外、拓展到国外
研学之旅
小黑的旅行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夏日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