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价值观视角下的城市绿地系统建设探索

2017-03-10 08:13
怀化学院学报 2017年9期
关键词:城市绿化绿地绿化

门 莹

和谐价值观视角下的城市绿地系统建设探索

门 莹

(蚌埠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蚌埠233030)

和谐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精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和谐的城市绿地系统有助于净化人的心灵,培植和谐融洽的人文环境。当前,我国城市绿地系统建设存在发展滞后、人文关怀欠缺、资源浪费等问题,根源在于未能将和谐价值理念融入到城市绿地系统的实际建设中。鉴于此,只有通过增强和谐价值观的践行意识、搭建绿化植物群落性中和谐的布局、培育绿化的地域文化特色等措施,才能建设良好的绿地生态系统、创建和谐宜居的城市。

和谐; 价值观; 绿地系统; 生态服务功能; 主要措施

“和谐”是中华传统文化“天人合一”思想体系的精髓,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价值诉求。追求和谐宜居环境一直是人类的理想。随着我国城市一幢幢高楼大厦的拔地而起,人们对“绿色”越来越渴望,对城市绿地系统的建设越来越关注。目前城市绿地系统建设诸多方面存在缺乏协调性的问题。我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指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要树立正确的理念,以改善环境为指导,建立多方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绿地系统是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一环,应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指导原则。本文从和谐价值观角度出发,对城市绿地系统建设进行探索,希望有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一、和谐的内涵及其与绿地系统建设内在的逻辑关系

和谐,指事物协调地生存与发展,是一种有条不紊、井然有序的发展状态。和谐是一种以“和谐共生”、“和而不同”、“以人为本”为基本思想,以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相处为目的的价值观念。“和谐”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种美好的理念,在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发展史上均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国古代《庄子》曰:“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主张在自然界中,天地人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董仲舒进而将“天人合一”发展为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天人合一”强调人与大自然要统一共存。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之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在西方的思想史上,毕达哥拉斯最早提出了“整个天是一个和谐”的概念。后来黑格尔、莱布尼茨等思想家都把和谐视为重要的哲学范畴。马克思认为人的肉体生活与精神生活相联系,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1]。马克思的和谐观涵盖范围广泛,明确提出了“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的理念,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深刻的剖析。

在社会发展的新时代,和谐思想为保护环境,维系生态平衡,为正确发挥人的主体性提供了理性思维,为社会、经济、自然和谐发展提供了科学发展依据。和谐价值观与城市绿地系统建设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关系。

第一,绿地系统的社会生态服务功能促使人们和谐宜居。城市绿地系统是指城市建成区或规划区范围内,以各种类型的绿地为成分而构成的系统。它是城市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涉及到城市所有类别的土地,存在于城市建设的各个环节之中。城市绿地由生产防护绿地、公园绿地、居住绿地、交通绿地等组成,是通过各块绿地构建的结构,具有特定功能的整体。各种绿地相互影响,相互补充,相互关联,构成了一个不可分的整体。良好的空间格局、科学的绿地分布能更好地发挥绿地系统的功能,改善城市的环境。绿地系统的生态功能主要有:调节气温、吸收粉尘、保持水土、隔离噪音、净化空气、美化环境、提供人们活动休息的空间,当然也会提供某些作物、果实、木材、燃料等物质产品。必须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思想的指导下规划发展绿地系统,而合理的规划既能发展绿地系统,又能促进社会更好的和谐发展。这就要求在城市空间环境内,以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为主要存在形态的绿地能发挥生态平衡功能,且其对城市生态,景观和居民休闲生活具有积极的作用,能为居民创建一个和谐宜居的美好环境。绿地系统建设是一种人力所为的系统工程,不是天然自有的,要想发挥其理想的功能,首先必须在正确思想理念的指导下进行科学规划。绿地系统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大业下的子项,必须在坚持“以人为本”、共建和谐社会的大目标下进行。绿地系统在改善环境、营造和谐宜居氛围、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国家已指出城市绿化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加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为中心。通过加强和改进城市绿化工作,来实现城市绿化服务当代,造福子孙的宏伟目标。城市绿地属于公共资源,普通人能否共享这一良好的资源,是评判城市是否和谐宜居的一个评判项目。

第二,和谐价值观丰富了绿地系统的内涵。天人合一,讲人与自然的统一,天人和谐,则进一步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更能充分、恰当地说明,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作为主体,自然作为客体,人可以按照一定的意愿去选择、支配和改变客体,但人类的生存要想安康持久,就必须尊重自然规律,恪守环境伦理,因为人只是大自然的一部分,这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前提。天人和谐兼顾了主体性和客体性的两个方面,是认识和处理“天人关系”的一种新理念[2]。天人和谐的理念在我国古典园林的建设中早已直接、生动、形象地体现了出来。如飞檐翼角、叠山理水、植物种花,有意识地贴近自然,与自然合二为一。同时,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又都有其深刻寓意,体现出文化底蕴。人与景的自然融合都是建立在“和谐”理念基础上的。我们应吸收继承“和谐”的传统和精髓,将“和谐”融入到现代化的绿地系统建设之中。天人和谐思想强调整体性的和谐,启发我们建设的绿地系统要能使人感到自信乐观,使人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保持平衡,使人对现实社会与理想世界的心理落差能够得到调节。天人和谐首先要求人要有与自然贴近的机会。在城市拥挤的水泥楼房中,人们更渴望看见绿色。天人和谐的思想就启发人们要有效利用空间进行垂直绿化,多在墙壁、屋顶、棚架上栽种攀岩植物、垂钓植物以增加绿化面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本身就是自然的产物,是大自然成员中的一分子,人的行为必然要顺应自然。绿地系统的建设也要顺其自然,应在保护原有自然绿地的基础上进行适当修建改造,而不能将自然风貌置之不理,一味追求新奇、宏伟、气派、豪华,仅仅为了满足人的无止境的愿望而不断征服自然。绿化时应以人为本,根据人的心理行为特点,满足人们的现实需求。和谐社会就是要使人的多元需求能够得到基本满足的社会,如人们对居住环境、生活品质、历史文化、安全健康需求的满足。和谐的理念要求在城市在可持续发展中充分发挥绿地系统的功能,多创设雅俗共赏、宜人舒适的娱乐休闲绿色空间。

二、当前我国城市绿地系统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正确的理念启迪人们以全新的思维方式去把握世界。古人遵循着天人合一的思想,在城市和建筑群的规划、城市绿化、园林设计等方面总是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情趣。现代人应继承并发扬和谐的理念,在城市绿地系统的建设中,我们首先要深入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道理,然后知行合一。如果我们只凭自己的心愿办事,是蛮干;明知城市绿地系统在建设和谐社会中的重要性,却为了某种利益降低绿化质量,是伪善。蛮干与伪善都必然给和谐社会的建设造成大的危害。目前,背离和谐理念导致近年来城市绿化建设存在诸多问题。

其一,城市经济发展迅速与绿地系统发展滞后不协调。城市绿地分布不均,结构呆板,绿地面积受到严重的威胁。我国城市化水平的增长与绿地面积不足的矛盾正在逐渐扩大,城市土木工程建设、道路建设发展迅速,而公园绿地、防护绿地、生产绿地等发展滞后。城市的绿化覆盖率达到要求的不多,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指标低。我国134个城市人均公共绿地不足3㎡,31个城市不足1㎡,与发达国家城市人均公共绿地指标20㎡左右的标准相去甚远。已有的绿地面积也常受到严重的威胁,如有的单位将规划的绿地一直空着,有的甚至私自挪作他用。有的开发商在销售楼盘时,小区绿化十分精致,待到业主入住时,则会出现水道干涸、杂草乱长的景象。

其二,美丽景观与人文关怀不足。有些绿化工程只重视表面效果,根本不考虑生态效应和社会效应。把绿地做成装饰画,只可远观,不可近距离感受。绿地中没有营造人们交往的空间,不考虑人们休闲的便捷性和舒适性。如偌大的广场要么全是水泥地,要么全是草坪,没有高大树木,没有休息设施,在炎炎夏季和多雨季节,再美的风景也没人愿意久留于此。绿地中的便民措施不到位,景观环境的标示和提示含糊不清,景观雕塑安全性不强,儿童游乐不洁净,娱乐设施残缺不全,大部分植物没有说明牌。有的楼盘用植被做隔离带,却忽视了人们生活的方便,重形式而轻实用。

其三,绿化资金短缺与绿化设计施工中资源浪费不协调。一方面,我国绿化投资少,绿化设备落后,肥料养料短缺。很多城市出现树种栽植后缺资金养护问题,缺设备、缺水、缺养料导致树木成活率低、病虫害多等系列问题。另一方面,绿化中存在严重的资源浪费问题,水、电、土地等资源浪费现象到处可见。大量的大树移植、大面积草坪种植、大面积造景的绿化使得后期养护耗费大量资金,得到的生态效益却很小。施工过程中,普遍存在种植穴过小,栽植过浅,没有支撑木,导致浇灌时跑水漏水,极大地增加了养护成本。

城市绿化中出现的问题有着多方面复杂的原因。其中,和谐理念未贯彻到具体规划设计、施工建设、后期养护中是三个较为突出的原因。

第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在绿地建设中未能得到落实。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和谐共生。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对自然有依赖性,人为了自身的生存发展可以对自然进行能动性的改造。但当人类一味地要征服自然时,其改造行为就会违背自然规律,就会打破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关系,造成人与自然的不和谐。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否和谐关键在于能否做到人与自然共生。正是因为我们没有意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不断地侵占绿地、树荫、河流、湖泊,使得我们的城市在夏天越来越变为炎热的孤岛,令人焦躁不安,近几年的热射病就是“热岛效应”的后果。尽管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和谐城市,十分重视绿地系统的建设,但许多地方政府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薄弱,并没有把绿地系统的建设提到相应的高度。一些地方官员甚至认为城市土地稀缺,在房价不断上涨的情况下,城市绿化就是浪费土地。基于这种认识,以牺牲绿地系统的建设获取经济利益或政绩的现象屡有发生。如有的地方政府把规划控制的绿地改为建设用地,有的为了招商引资,对于部分环评不合格的项目也允许建设。相关园林绿化部门对公共绿地的维护管理没有相应的监督机制,对破坏环境的违法行为处罚不力。一些企业为了追求最大利益也在不断侵占绿地面积。

第二,“以人为本”的思想在城市绿化中未被重视。在人与自然共生共存的关系中,人类相对处于主动地位。人是自然中的特殊一员,认识自然、尊重自然的目的在于科学合理地利用自然;保护自然、善待自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类社会更好的发展。国家提出,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使人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工作和生活。绿地系统的生态功能给人们带来清新空气、宜人气温,促使人们身体健康,心灵净化。近年来,我们在绿地建设中常忽略了“以人文本”的思想,轻视绿地系统的生态效益给人带来的丰厚利益,一味追求经济效益,导致了城市绿地系统发展的凌乱不协调。一些地方把绿地系统当形象工程来做,违背了广大市民的根本利益,就必然造成绿化建设的急功近利,没有高瞻远瞩的设计,没有一丝不苟的施工。缺少施工后期细致入微的养护,绿地系统的生态服务功能、社会功能不能得到充分发挥[3]。有的绿化工程完工后,常又进行调整改造,今日建,明日拆,植物位置常被移植,人为破坏绿化成果,降低生态效益。有的地方消耗大量资金建设一两个绿化景观,而广大市民却不能平等便捷地享受绿地这一公共资源。人工绿化方式增加了城市绿地建设的成本,而且逐渐拉开了人与自然的距离,使城市与自然难以和谐相处。

第三,推进循环经济意识淡漠,绿化中高效利用资源意识不强。循环经济是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发展的经济,注重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是一种崇尚生态规律的经济发展新模式,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主要途径。循环经济要求人善待自然,与自然协同共生。人们认为的废弃物往往可以通过技术处理转化为资源得以重新利用。由于循环经济意识淡漠,一些地方政府为了政绩,急功近利,不考虑后期维护的成本,事倍功半,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在具体绿化建设中,水、电、土地等资源低效利用的现象到处可见。技术进步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动力。先进的生物技术对改善城市卫生环境是一场革命[4]。开发新的绿化节能技术是我们今后要不断探索的方向,构建节约型社会是我们的发展目标。

三、和谐宜居城市绿地系统建设的主要措施

和谐的含义之一是对立统一,是不同事物之间在一定条件下相辅相成或相反相成、共同发展。城市的经济发展与绿地建设有相互对立的一面。生态文明主张以低碳、环保、高效的发展方式使得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走向统一。“和谐”要求经济在生态承载范围内发展,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通过践行和谐价值观,构建植物群落性、体现文化特色等措施,绿地系统的综合效益才能得到协调、持续发展。

(一)增强和谐价值观的践行意识

和谐指事物协调地生存与发展的状态,意味着不同事物之间能够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和谐”被运用于众多领域,用以描述各组织内部治理良好、相互协调的状态。中国人主张“和为贵”,就是认为和谐是天底下最珍贵的价值,是人世间最美好的状态。在城市绿化中建立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十分重要[5]。政府、单位、社区、公民都是城市绿地系统的管理主体,构建和谐宜居城市需要各主体间相互配合、相互促进。政府是主导力量,在绿地系统建设中起着决定作用。政府作为重要的制度制定者,首要职能就是制定城市绿地系统建设的科学规则,并保证这个规则能实施[6]。其次,政府应健全执法队伍,加强管理力度,丰富管理手段,提高管理水平。再次,政府可以利用利益激励机制,自觉地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7]。如用税收、金融等机制对绿化好的企业、单位给予税收等方面的优惠。绿化主管部门应权责分明,严格依照国家法律和行业规定履行职务,禁止滥用职权;绿化管理中文明执法,进行和谐管理,即以人的发展为基础,考虑人的独特性,着眼于人的成长[8]。对发现的不文明行为及时制止,并现场说服教育,发现烟头、食品袋等杂物随手捡掉,对已损的设施及时处理解决。企业、事业单位积极参与绿化管理可以提高绿化管理的效率和效益。普通公民是城市绿地管理主体中的基础细胞,他们的参与使城市生态管理机制从被动转化为主动。公民应理解城市绿化的意义,支持绿地系统的建设,参与绿地系统的维护,制止破坏绿地环境的行为。

(二)重视绿化植物群落性中的和谐

和谐指的是一种配合适当、协调的状态,它与多元、宽容、和平、开放、发展等一组概念有着本源的关系。和谐的本质,在于统一体内多种因素的差异与协调,在事物的对立统一中,如果只片面地强调统一,也就不会和谐。“和则多力”指出和谐的作用,促成组织的凝聚,从而增大整体的力量。当城市的绿化覆盖率在30%以上时,绿地系统能较好地发挥生态服务功能。科学研究预算,地球上的绿色植物每年可以产生约4 000亿吨的氧。绿色植物在稳定气候、净化空气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9]。植物群落指一定空间中不同植物构成的整体,同种的少数植物在一起并不构成群落。近年来,在城市绿化中,掀起一番种植草坪热,草坪面积的迅速增大使得城市绿化显得不和谐。实际上,在同等绿化面积下,树木种植成本比草坪低,生态效益比草坪高,绿化建设中,树木、灌木、花丛、小草的作用各不相同,如果其中一个比例失调,则和谐之美就无从谈起。各类植物相辅相成,和谐搭配,才能更好地发挥绿地的生态效应。植物品种选择时,当地植物应是绿化的主体,因为适应水土,栽植简单,成活率高,养护容易,这样源于本土的植物能旺盛地成长,能有效地进行光合作用,更加符合客观需求,有利于景观稳定性。外地植物虽然引人注目,往往经不住时间的检验,种植培育耗时耗力,劳民伤财。注重植物色彩的季节变化,形成植物多样性,不断增加绿地,提高绿量,丰富绿貌。不同种类、品种、类型的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是不同的。选择和培养树种对搞好城市绿化、保护和改善环境,具有积极的意义。工矿企业的树种选择,除美化功能外,更主要的是对企业环境的保护。因此树种选择上要多选择抗污树种,易于管理。植物的抗污能力分为若干等级,国家已选出一批优良的抗污树种[10]。新加坡充分利用道路、墙面、廊道、人行天桥、楼顶等空间种植花草树木,绿化覆盖率达到80%以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11]。我们也应采取多种方法开发绿地,形成植物群落,努力向联合国生物环境组织提出的城市绿地面积人均60平方米的最佳人居环境标准奋进。

(三)培育绿化中的地域文化特色

《论语》中提到的“和而不同”体现了中华文化中的一种智慧,指的是和谐的共生关系。在“和”的前提下要承认不同。如果处处相同,没有差别,就无所谓“和”了。不同包括相别和相反。中国幅员辽阔,城市众多,地域文化丰富。绿地系统的建设最能够体现城市的个性,给城市增添独特的魅力。城市的绿地系统应当具备高于其形式的灵魂,而地域文化内涵正是使其具备灵魂的关键之所在[12]。城市绿地系统的设计规划应考虑与传统文化及周边环境的整体和谐。绿化时重视保护当地的历史文化,体现城市的独特的地方风格,既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又是对当地生活习俗的尊重。良好的绿化符合人们的实际需要和精神需求,能使当地人感到亲切自然,也能给外地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良好的绿化能使人在城市的历史背景下感到舒适惬意。我国一些城市建设特色鲜明,绿化在塑造城市形象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如辽宁以银杏树为主体进行网络化栽培,形成了别具风格的诸多“银杏路”;厦门的自然人文景观突出了海洋的特色;深圳的“红花配绿叶”工程成了城市绿化的一大亮点;辽宁省葫芦岛市充分利用当地青山、碧海、缓滩的优势,努力营造生态园林景观。以上城市的绿化做法都折射出地方城市浓郁的地方特色。

中国传统思想对和谐理想有着不倦地追求[13]。“和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的基本理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要致力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14]。我国目前处于城市化加速发展时期,城市人口对城市绿化有着更高的需求。我们应以提高人居环境质量,建设和谐城市为目的,“以人为本”,遵从人与其它生物共生、人与自然共生的原则,建设现代化的城市绿地系统。人人都应从自身做起,践行社会主义和谐价值观。只要我们团结一致,各尽其责,就会构建出景美人美、友好文明的和谐城市。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61.

[2]景海峰.“天人合一”观念的三种诠释模式[J].哲学研究,2014(9):38.

[3]李娜.园林绿化养护管理[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4:12.

[4]侯碧清,张正佳,易仕林.城市绿地景观与生态园林城市建设[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5:145.

[5]朱慧涛.回顾与展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政改革和谐三部曲[J].安徽大学学报,2011(5):150.

[6]褚祝杰.生态文明背景下的黑龙江省低碳型生态城市发展机制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201.

[7]董正爱.生态秩序法的规范基础与法治构造[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5:201.

[8]宋一.略论和谐管理[J].当代经济管理,2015(2):8.

[9]陈寿朋.生态文明建设读本[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0:23.

[10]付军.城市绿地设计[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171.

[11]谢振华,冯之浚.生态文明与生态自觉[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3:335.

[12]肖雄伟.地域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传承应用探析[J].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2014.(9):198.

[13]王勇.对和谐理想的不断追求[J].学术界,2010(2):225.

[14]李百玲.马克思的和谐思想对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启示.当代世界和社会主义[J].2015(6):69.

Study on Urban Green Space System Based on the Value of Harmony

MEN Ying
(Department of the Marxist Study,Bengbu College,Bengbu,Anhui 233030)

Harmony is the essenc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s well as the important content of core socialist values.Harmony of urban green space system helps to purify the soul and cultivate humanistic environment.Problems such as slow speed of constructing of green space system,the lack of humanistic care,wasting resources are rooted in not carrying out harmonious thought.In an age of constructing a harmonious socialist society,the practice of harmonious values,the attention to the community of the green plant,the reflection of the regional culture is the way to construct a harmonious and livable city.

harmony; values; green space system; function of green land; main measures

F299.2

A

1671-9743(2017) 09-0041-04

2017-09-05

安徽蚌埠市社科规划项目“蚌埠城市绿色低碳发展路径研究”(BB17D005);安徽蚌埠市社科规划项目“蚌埠化工企业节能减排工作研究”(BB14C015)。

门 莹,1976年生,女,陕西西安人,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城市绿化绿地绿化
园林花卉在城市绿化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老城区绿地更新策略——以北京西城区绿地提升为例
绿化用女贞树上的果实,可以采来入药吗?
城市绿地绿化种植与养护
浅析濮阳市城市绿化中树木和草坪配置
驻马店市绿地内草坪改造及养护管理
走进绿地
克拉玛依城市防护绿地树种的选择和配置的探讨
建国以来我国历次大规模绿化历程及成效
包头市东河区城市绿化现状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