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口述史特色及其借鉴

2017-03-11 00:22刘佳敏
兰台世界 2017年1期
关键词:历史资源建设

刘佳敏

(上海大学图书情报档案系 上海 200444)

美国口述史特色及其借鉴

刘佳敏

(上海大学图书情报档案系 上海 200444)

美国口述史的研究在世界范围内起步较早,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口述史建设机制和模式。在口述资源的建设、学科规范、队伍建设、口述教育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果。而我国口述历史档案工作开展较晚,近两年发展快速,因而美国口述史经验对于我国的口述历史档案资源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口述史 特色 资源建设 借鉴

一、美国口述历史的特色

1.口述史发端早。纵观美国口述史发展,研究者具有一个普遍的共识:哥伦比亚大学口述历史研究中心是世界上最早成立的口述历史机构,同时也是现代口述史的起源。以此为标志,自1960年代以后,美国口述史机构进入蓬勃发展阶段。截至1966年,全美建立了90余个口述史研究的专门机构[1]33。随着美国口述历史协会在1967年成立,美国口述史领域有了一个行业统领,其平台更为广阔,沟通、交流更为便捷。

美国口述史发展,可以分为实践时期的口述史研究以及社会转型时期的口述史研究。在实践时期,美国口述史的资源建设是为填补历史的空白断档。此时美国口述史的受众者多为上层,包括总统、参议员、商界人物等在内的权威、权势人物。这样背景下的口述史,往往成为“洗白”这些人物的政治工具。直至60年代,美国口述史开始迈向新社会史转型时期,新生代的美国口述历史学者调整视角,将口述史的资源建设着重于非洲裔美国人、墨西哥移民等边缘化阶层。在口述史重心的交替中,美国各层阶级逐步意识到保存自身阶级口述资料的重要性,这些阶级便组织在一起记录阶级的历史。

2.资源建设多元化。美国口述史资源的多元化建设是以多方面来呈现的,在记录自身历史的同时,也在建设自身之外的口述史。对于美国自身,20世纪60年代开始,口述史研究翻开了新的篇章。原本美国口述史建设较为扁平化,面向对象非常狭隘。而随着美国口述史模式的不断变革,美国口述史的资源建设不仅仅是上层阶级的发声物,更是社会底层民众发展延续的历史见证。以社群口述史为例,美国坦普尔大学发起的“发现社群历史计划”,对社群成员进行口述记录,以照片、手稿等形式呈现出社群独有的历史[2]230。换而言之,口述史学者开始重视起美国社会中没有话语权的小人物,纵向挖掘美国历史的脉络,传承民族记忆。可以说,这种将扁平化拉伸为纵向化的口述史资源建设能让美国当局执政者更好地把握社会动向,作出精准的决策以保证社会的稳定发展。对于建设自身之外的口述史,以哥伦比亚大学口述史研究中心为代表,自1958年开始推进中国名人的口述回忆录建设,择取了中国历史中各领域的重要人物。同样,著名的历史学家唐德刚撰写整理的李宗仁回忆录也是哥伦比亚大学中国口述史项目的一部分。从哥大的口述项目中可以看出,美国口述史特色项目的建设为众多对中国史有兴趣的学者,尤其是中国的历史学家提供了极为丰富的史料文献,也是中国现代史资料的有力补充。总体而言,兼容并包的态势奠定了美国口述史资源建设的多元化。

3.学科规范统一。口述史具有实践性较强的特征,而在口述资源搜集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口述资料的偏差性。在美国口述历史协会的统筹与指导下,已经形成了较为规范的口述访谈等一系列的制作标准。美国口述历史协会自1968年以来发表了一系列声明,意在列出有关口述资料的程序与准则。现今美国口述历史协会采用的通用原则和最优实践是2009年修改实行,取代了1989年采用的口述历史评估指南。在口述历史的通用原则和最优实践中,包括采访前的准备,采访中的行为,口述历史的保存和使用等各项指导与准则,涉及受访者、访谈者以及档案机构这些参与到口述资料建立过程中的人员[3]。以采访前的准备来说,包括采访者进行专门的口述采访训练;建立适当的存储库使得口述历史可向公众开放;口述采访者应当提前与采访接受者确认采访过程中的各项信息;使用好的设备以多种形式进行口述资料建立;采访者应该以准备采访主题的大纲和问题记录对话作为指南。为了使口述资料符合长期保存和访问的目标,美国口述历史协会对口述本身和口述历史学家都作出了具体要求,以保证口述收集的各个环节都顺利衔接。

4.队伍建设普遍。美国口述史建设起步以来,不论是政府,还是民间人士的口述资源机构和项目都是数量庞大的。从早期的哥伦比亚大学口述历史研究中心,到美国口述历史协会以及其他口述史机构,都拥有一批专门从事口述史研究的专家学者。美国口述历史协会服务的社会人群广泛,包括教师、学生、社会历史学家、档案图书管理员和电影制作人。更重要的是,美国口述历史协会创办了多种口述历史的刊物。如《美国口述历史协会时事通讯》《口述历史回顾》《美国口述历史协会期刊》和口述历史手册系列,指导着美国口述史最新的发展方向[4]。

进入20世纪60年代,有关口述史的机构在美国累计超出上百个,80年代扩展到的领域范围更加庞大。这些机构都开辟了与其他组织机构相异的建设领域,如格林威治图书馆口述历史项目将其口述资源的建设重心放在整理出版方面,他们将口述资料进行归档和出版。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口述历史研究中心则是注重于各个地区的口述历史资料的收集建设。直至今日,美国口述史的队伍从线下发展到了线上。一部分口述机构或者是口述项目并没有实体存在的地址,依靠互联网进行口述历史资源建设的研究和收集工作。这些机构动用了美国社会各群体的自发力量,或者是依靠企业、政府的资助完成其专属领域的口述史资源建设。正是因为美国口述历史建设有着普遍的队伍才能促使口述史出现欣欣向荣的局面,知识传播度更广、受众面更宽。

5.注重口述史教育。在美国,口述史教育扮演着一个潜移默化的角色,它已经扩展到学生层次的各个年龄段,甚至是从小学开始打下基础。在小学教育中,美国口述史没有教科书来指导完成。学校的教师通常鼓励学生以自己和自身的环境为蓝本,访谈父母,访谈左邻右舍来做出围绕自身或者是周围环境的口述史,帮助学生更好地认知所处的世界。对于初中生来说,美国口述教育注重地方史研习,将学生的重心转移至家庭或者是社群的口述历史。在这个阶段,口述史教育为培养口述史人才打下了初步的基础,特别是为制作地方口述历史计划准备可用之才。美国最为著名的口述教育,就是美国教师威金顿创立的“狐火计划”。计划原本建立目的是为了改善师生之间的关系,以及激励班级中“差生”对自我的认同。但是,时至今日的“狐火计划”,不论大小的课题都得到了社区的热烈响应,建立开拓了一大批连口述史家都未曾涉足过的口述史领域。因而,以实际情况来看,美国口述史教育从小开始的培养,为高等教育和研究领域输送合格人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更重要的是,美国学生做出的口述资料极大地丰富了美国各个阶层、各个群体的档案资源,为美国口述史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二、对我国口述历史档案资源建设的借鉴

1.拓宽口述历史档案范围。我国现阶段的口述历史档案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中国近现代史的口述历史档案,包括辛亥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以及各地方史等;另一方面是民间艺术传统和少数民族历史的口述历史档案,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风民俗、少数民族文化等[5]260,261。不同于美国口述史的广大覆盖范围,我国的口述访谈涉及面相对较窄。近些年兴起的口述历史档案的热潮,也多集中于名人记忆、抗战老兵等知名人士层面。所以,我国口述访谈应涉及各个方面,不仅包括国家上层、政治人物,还要包括平民百姓、底层小人物。开拓建设口述历史档案的思路,扩大口述历史档案的涉及范围,是当务之急。口述历史档案资源建设覆盖面广泛,既能够丰富我国档案馆藏,也能增强我国口述历史档案甚至档案的多元化态势。有鉴于此,我国应当选取不同的侧面做口述历史档案,使之在档案资源建设中发挥其独特的功能。

2.建立口述历史档案通则。近年来,口述历史档案在我国逐步得到重视,呈现出方兴未艾的态势。然而,口述历史档案不仅在理论方面,还是在实践方面,均没有一个标准的规范,各级档案馆基本都是根据自身需求来制定标准。美国口述历史协会的通用准则对我国口述历史档案工作具有借鉴意义。从国家层面,应尽快制定出台统一的标准、规范,既可以有效规范口述历史档案工作,使得口述历史档案采访、整理都有一个清晰的流程,也可以推动口述历史档案工作从分散到集中、从无序到有序的发展。

3.加强非界内人士的吸纳。以崔永元为代表的非档案界人士,为我国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的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从2002年到2014年,12年的时光,崔永元的团队建设了包括电影、战争、知青回忆录等六大主题的口述历史,整理、收集的口述历史档案丰富了我国口述历史档案数据库的资源。尽管崔永元的口述历史档案建设成效之大,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非界内人士投入到口述历史档案的人数还是非常有限。而美国的口述史建设却是有着众多的非专业人士的参与,群众基础广大,比如美国民间口述史项目StoryCorps创造了平台的应用程序。从美国取得成效借鉴经验,吸纳非界内人士对我国口述历史档案的补充是一个有效的途径。我国文明发端早,以实际情况来看,可采集的口述资料丰富繁多,涉及领域广泛。但有些领域档案界业内并不十分了解,而依托于社会各界人士的独特视角可以映射出我国不同面的历史进程。因而,我国档案部门应该尝试一种新思路——吸纳非界内人士。非界内人士的加入可以帮助开拓口述历史档案资源建设的新领域。更为重要的是,他们的参与形成优势互补,推动口述访谈深入社会各个阶层,扩展受访者群体,从而推动口述历史档案工作深化发展。

4.推进口述教育。时至今日,口述历史档案已成为热门话题,可是口述教育依旧处于一个尴尬的境地,特别是初、中等学校的口述教育。在我国,虽然高等教育中有少许对研究口述历史有兴趣的学生,但是初、中等口述教育的教学实践却明显缺失,在学校并未开设口述历史的相应课程。为促进口述历史档案建设的健康发展,需要下力量推进口述教育,让口述访谈走入中小学校园,定期为学生进行口述访谈知识的普及,组织学生的研讨,形成口述教育的多样性,为口述历史档案工作培养后续人才。

[1]艾琦.美国口述史发展与经验及对中国档案部门的启示[J].北京档案,2013(11).

[2]唐纳德·里奇.大家来做口述历史[M].北京:中国出版社,2006.

[3]OralHistoryAssociation.AboutOHA[EB/OL].http://www.oralhistor y.org/about/,2016-6-27

[4]OralHistoryAssociation.Publications[EB/OL].http://www.oralhistor y.org/publications/,2016-6-27

[5]Yuhe Zuo.Oral history studiesin contemporary China[J].Journal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y,2015,9(2).

★作者刘佳敏为上海大学图书情报档案系学生,图书情报专业,档案学方向。

Characteristics of American Oral History and Its Use for Reference

Liu Jiamin

(Library,Information and Archives Department of Shanghai University,Shanghai 200444,China)

American oral history research started relatively early around the world.In the process of its development,it formed unique oral history development mechanisms and patterns.In the fields of oral resources construction,subject norm,team construction as well as oral education,America has achieved obvious results.Despite a late start,oral history develops rapidly in China in recent years.Thus,the oral history experience from America is of great use for reference to our country's oral history archive resources construction.

oral history;characteristics;resources construction;use for reference

G279.3/.7

A

2016-10-10

猜你喜欢
历史资源建设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资源回收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