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蝗灾中河南大学的特殊贡献

2017-03-11 05:56余迎
兰台世界 2017年12期
关键词:文史资料栾川县蝗灾

余迎

(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 郑州 450000)

1942年蝗灾中河南大学的特殊贡献

余迎

(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 郑州 450000)

1941年至1944年,河南省经历了最惨痛的大灾之年,其中1942年的蝗灾对于豫东百姓的生活影响极大,造成赤地千里、饿死300多万民众的悲惨局面。而此时正值河南大学避战乱于伏牛山区中,在重大的蝗灾面前,河南大学师生用自己的知识向百姓们宣传蝗灾的知识,与当地百姓一起抵抗灾情,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河南大学 1942年 蝗灾

自冯小刚执导的电影《1942》上映之后,通过著名演员的精彩演绎,那场发生于半个世纪之前、致使河南人口损失了300多万人口的巨大灾荒重新进入现代人的眼帘,那场人吃人的悲惨场景又重新回到了现代人的记忆。1942年,处于河南伏牛山一带的豫东地区灾情尤其严重,庄稼绝收,几乎成了赤地千里的局面。当时,号称“中原北大”的河南大学为了躲避日寇,已于1939年迁至伏牛山区里的栾川县潭头镇办学,在这场空前的灾难到来时,河南大学的师生们是亲历者也是担当者,他们本着巨大的责任心,以自己所掌握的科学知识和有限的资金,为潭头百姓的抗灾活动做出了贡献。

1943年1月17日,《大公报》重庆版派驻河南的战地记者张高峰发表了一篇名叫《豫灾实录》的报道,这样描写了1942年的旱灾与蝗灾:“今日的河南已有成千成万的人正以树皮(树叶吃光了)与野草维持着那可怜的生命……河南今年(指旧历,乃是1942年)大旱,‘救济豫灾’这伟大的同情,不但中国报纸,就是同盟国家的报纸也印上了大字标题……河南一百一十县(连沦陷县份在内),遭灾的就是这个数目,不过灾区有轻重而已,兹以河流来别:临黄河与伏牛山地带为最重,洪河汝河及洛河流域次之,唐河淮河流域又次之。河南是地瘠民贫的省份,抗战以来三面临敌,人民加倍艰苦,偏在这抗战进入最艰难阶段,又遭天灾。今春(指旧历)三四月间,豫西遭雹灾,遭霜灾,豫南豫中有风灾,豫东有的地方遭蝗灾。入夏以来,全省三月不雨,秋交有雨,入秋又不雨,大旱成灾。豫西一带秋收之荞麦尚有希望,将收之际竟一场大霜,麦粒未能灌浆,全体冻死。八九月临河各县黄水溢堤,汪洋泛滥,大旱之后复遭水淹,灾情更重,河南就这样变成人间地狱了。”[1]45

河南省最高学府——河南大学自1939年5月迁入河南省栾川县潭头镇的山区躲避战乱,至1942年秋已有两年多:“《国立河南大学在台校友事略》一书中汪洋所写“我的求学与服务”一文曰:……到嵩县县城后,为了了解目的地潭头的环境情形,联系各院系同学代表十余人前往勘察,结果都认为问题甚多,其中最大的问题为潭头是个山窝,学校迁进去,一旦洛阳吃紧,前进无路,后退不能,将成瓮中捉鳖。这句话很快传开,且为多数老师和同学所认可,……在嵩县城里全体同学久久不愿进潭头,后经教育厅长鲁荡平、文学院院长郑虚谷出面调处,达成四项协议:(1)由教育厅负责解决粮食问题;(2)寒假学校迁入洛阳大杨树;(3)师生们三日内前往潭头;(4)不开除学生,不解聘老师。于是师生们高高兴兴、浩浩荡荡地进入潭头。”[2]15

而潭头镇正处于伏牛山区,郦道元《水经注》所记录的“潭浑若沸,亦不测其深浅”的潭水之景色指的就是古时候的潭头镇。潭头镇还是记者张高峰在《豫灾实录》里所说的“临黄河与伏牛山地带为最重”的地区,因此河南大学全校1200多名师生亲眼目睹了1942年秋的蝗灾,并在潭头镇的抗灾活动中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1942年秋天,河南省110个县刚刚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旱灾之后,豫东地区又遭受了罕见的蝗灾,蝗灾与旱灾从1941年一直持续到1944年,导致民不聊生生灵涂炭的悲惨景况,许多县志里记下了这一悲惨的景况:“民国三十一年(1933)春绝雨,棉花不能播种,待小满后落了一场雨,所有原棉田都多改种谷子、玉米等。当年麦收后蝗蝻遍地,十数日后即大量危害小秋作物。……”[3]106“1942年河南全省大旱,而南召是在连续两年出现旱情的情况下连续二年大旱,其灾情十分严重。……据南阳气象志记载:‘南阳春旱,六月大旱,大小河断流,鱼被干死,秋大蝗,枝头压断,庄稼吃光。’全县秋庄稼播种38.5万亩,有29.8亩基本绝收,全县秋粮亩产只有25斤,南召被列为全省19特重灾区之一。”[4]35地处于伏牛山区的栾川县潭头镇,灾情属于中等,但蝗灾给百姓带来的灾害已十分惨重:“三天,平地一人多深的玉谷苗,被蚂蚱吃成了光棍。大清沟村街上有个外来户姓申的,平时爱好拉板胡,从庙子乡龙王幢的滹砣村往家回,走到羊圈对面的北岭上,因有病走不动了,想在路边歇歇再走,就被蚂蚱紧紧包围。可怜他挣扎不动,被蚂蚱活活咬死。身上的肉被掏吃的一干二净,成了骨头架子。”[5]89从这一惊人的记载中,可见当时蝗虫来势汹汹,当时栾川县的蝗灾已发展到了多么可怕的程度。

从《栾川文史资料》的记载来看,发生蚂蚱吃人的大清沟距离潭头镇不过15公里远,蝗情竟然如此严重,由此得出1942年栾川县潭头镇的灾情也是十分严重的。面对这场突然到来的灾难,潭头镇的百姓手足无措又毫无应对的经验,他们迷信地认为这些个头很大、颜色古怪、不知来自何处的蚂蚱是“蚂蚱爷”(神虫),所以不但不敢扑打,反而敬畏有加。于是村民们有请戏班来给蚂蚱爷唱戏的:“蚂蚱飞行时,像刮大风一样,发出‘呼呼呼’的声响像乌云一样遮住了太阳。飞行中,有的翅膀挨翅膀,密密麻麻、高高低低有丈余厚的蚂蚱层……当时,四道沟的伪保长却信以为真,不但不组织群众捕打,反而还派粮派款,决定给‘蚂蚱爷’唱戏。六月中旬,从大清沟请来了靠山黄梆子戏,在灵官庙前搭台摆供,杀猪宰羊,唱了三天三夜。”[6]90还有在村里设立“蚂蚱爷牌位”的,有为天神降下的“蚂蚱爷”杀猪祭祀的,凡此种种,都更加增添了蝗灾的神秘色彩,使百姓心中对蝗虫的敬畏有增无减。

百姓的另一种自发的做法是敲响铜器或铜盆,或举着彩色旗杆轰赶蝗虫,使蝗虫不敢往地里落。但由于蚂蚱太多,这边赶走又飞到那边落下,这种轰赶的效果也很小,每天仍有大片的庄稼被蝗虫吃光。

已在潭头镇生活了三年、了解当地风俗民情、又具有丰富的科学知识的河南大学师生(特别农学院的师生)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灾难,正在积极地想办法,一要尽快地破除百姓心底对蝗虫的恐惧;二要尽快地组织群众开展灾难自救工作,河南大学师生们采取了如下的做法。

1.为了破除潭头百姓认为蝗虫是神虫不可以扑打的迷信思想,农学院学生在镇上村里挂出了黑板报,详细讲解蝗灾发生的原因和解决的方法,并做成蝗虫营养示意图挂在关帝庙(河南大学办事处)前,说明蝗虫是一种富含高蛋白的小昆虫,它含有各种营养成分,对人体很有好处。母蚂蚱比公蚂蚱脂肪多,因此就更有营养。为证明蝗虫不是神虫,而是一种可食用的普通的小昆虫,当时的训导长赵新吾和夫人曾亲自去地里捉来蝗虫,用油炸熟,并把油炸蝗虫端到街头的药铺前,亲口吃给潭头的百姓们看。教授夫人们(张长弓夫人孟华三,即著名作家张一弓的母亲,著名学者王毅斋夫人穆镜涵、出版过《植物大辞典》的黄以仁教授的日籍夫人都在其中),也亲自走上街头,端起一碗碗油炸的蚂蚱给潭头妇女们宣讲灭蝗的道理,并当着大家的面吃下油炸蝗虫。在教授夫人们的鼓励下,终于有潭头妇女勇敢地吃下了油炸蝗虫(说实在味道很不错),这是从心底破除对蝗虫的敬畏的良好开端。

2.为进一步鼓励百姓去野外扑打蝗虫,河南大学从自己并不宽裕的经费里挤出一部分钱来,并联合了当地乡绅王忻丛拿出一部分资费,作为救灾专用款项,用这笔款项鼓励大家去扑打蝗虫。具体措施是:用鼓励百姓去田野里捕捉蝗虫,然后送至关帝庙(河南大学办事处)前按斤收购,一斤蝗虫可卖得五分钱。按当时潭头的市价,一枚鸡蛋才卖到三分钱,而一斤蝗虫的价格远远高于鸡蛋的价格,这对潭头百姓捕捉蝗虫的积极性是一种极大的激励。

首先响应河南大学扑打蝗虫的号召的是七七中学、伟志小学的学生们,这些潭头镇上的中小学都是河南大学迁入潭头后才建立的,统一由河南大学的学生在此执教,这些中小学的学生们就是潭头镇上最先接受新思想的青少年。在河南大学师生的带动之下,中小学生们在上学之余,手拎小布袋走上田间地洼处去捕捉蝗虫,他们不费多少力气就可以弄满一布袋蝗虫,有的中小学生一天可卖蚂蚱得到七角大洋,这对当时贫困的山区少年来说是一笔巨资,也可从一个侧面看出潭头百姓每日捕捉蝗虫的数量之大。同时,关帝庙前支起了七口大锅,日夜不停地烧着滚水,把收购来的蝗虫倒入滚水中烫死,然后送到野地里挖坑掩埋,又可以将死蝗虫转化为明年的春肥。

3.七七中学、伟志小学的学生们在河南大学学生的带领下,在田地四面挖上深沟,趁着早起露水厚重、蚂蚱翅膀沾湿飞不起来的时段里,小学生们集体到田里赶蚂蚱,他们手拿自制的小竹拍(一节竹竿夹着一片破鞋底),在田里排成一排,边拍边走,啪啪啪不停地拍打蚂蚱,蚂蚱被小学生们追赶着一步步、一排排往前跳,最后跳进了田边事先挖好的深沟里,然后小学生挖土活活埋葬。这样一来,减少了田地里蝗虫的危害。

在如此严重的蝗灾面前,1942年潭头镇的秋季庄稼绝收已成定局,1942年潭头镇的百姓们后来靠树皮、观音土充饥,卖儿卖女苦度荒年。但他们在河南大学师生的带领下,努力地扑打蚂蚱,控制住蝗虫的繁殖,这样就有效地减轻明年春天的蝗情,把明年春天的蝗情减少到最低程度。春庄稼保住了,百姓的生活和生产就可以渐渐恢复,这就是河南大学师生为潭头百姓、进而为1942年豫东的蝗灾所做的特殊贡献。

[1]宋致新.1942年:河南大饥荒[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

[2]英子.潭头故事[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

[3]郭廉.“1942年平乐蝗灾目睹记”[Z].孟津县文史资料委员会.孟津县文史资料(第3辑)[M].孟津县文史资料委员会内部资料,1989.

[4]张镇超.张洪彬.南召1942年的旱灾[Z].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南召文史资料(第8辑)[M].内部资料,1994.

[5]李广福.大清沟过蚂蚱的回忆[Z].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栾川县委员会.栾川文史资料(第8集)[M].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栾川县委员会内部资料,1989.

[6]杨丑子,张克松.蚂蚱爷看戏[Z].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栾川县委员会.栾川文史资料(第8集)[M].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栾川县委员会内部资料,1989.

10.16565/j.cnki.1006-7744.2017.12.28

K265

A

2017-01-11

猜你喜欢
文史资料栾川县蝗灾
河南省栾川县深部探明超大型钼多金属矿
蝗灾降临东非,气候变化可能是罪魁祸首
栾川县
蝗灾又来了
不要问我为什么
论档案与文史资料的关系
意大利撒丁岛遇严重蝗灾两千多公顷农田被毁
栾川县
穿插文史资料优化初中历史教学 
“互联网+”时代政协文史资料保管与利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