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鲁迅初中相关课文教学重点的新思考

2017-03-11 06:38姜东姜珊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7年25期
关键词:百草园孔乙己鲁迅

姜东,姜珊

(长春市第八十七中学,吉林长春 130062)

先生的文字,是不大敢去议论、发些言语的。学生时期就在课本中接触,觉得既生涩又难懂,做了老师之后,也不乏听到孩子们口中“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的说法。鲁迅的作品,不是文字生涩难懂,而是先生写的太过于用心,而读者未曾以对等的情感去体会,所以不懂。“语文课应当担负起思想启蒙的任务[1]。”幸而有此机会,结合《朝花夕拾》一书和最近学习的几篇文章谈谈关于教学重点方面的新思考和新体验。

1 从生命底蕴中寻找光明的力量

“带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但是我不能够。便是现在心目中的离奇和荒芜,我也还不能使他即刻转化,转成离奇和芜杂的文章[2]”,如此,就有了或作或辍,从记忆中得来的《朝花夕拾》,这是先生自述动因。他精心选取往事,以双重视角,站在少年时期和回首往事的双重维度编织了这部经典。而钱理群先生在《与鲁迅相遇》一书中重在于其心灵相遇,剖析着此时背景下的鲁迅先生身处纷扰之中,无论是源于外界还是内心,都带给他极大的压力,由此焕发出一种生命的欲求,寻求一种生命的闲静,从生命底蕴寻找光明的力量,由此便有了这部既真实又有温度的作品,很多文章也渗透在当今的语文学习中。

长春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编选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作者回忆了百草园的童年生活以及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表达了从心底油然而生的那份纯真喜悦、质朴天然。站在孩子的立场,真实地表现无拘无束、自由快乐(孩子眼中肥胖的黄蜂、弹琴的蟋蟀……)。学生们也觉得一读就懂,和印象中的晦涩全然不同,并且特别能理解三味书屋生活课堂上的人声鼎沸、不知所云的读书声、描绣像画画等,并不是高不可攀,原来鲁迅先生的童年生活也是如此,有一种感同身受的快乐,严厉的学堂也因孩子们的天性蒙上了一层轻松的色彩。从兴趣入手,激发主动性。他们特别喜欢这种读得懂,并视为知己的文字,而在本书中比比皆是。此外,我还把重点放在了夏天百草园的景物描写,让孩子们知道写景并不是漫天勾勒,而是有顺序、有角度、有层次,在阅读中尝试写作,夯实阅读方法。结合着课外积累萧红的《呼兰河传》对祖父后花园的描写,尝试进行简单的景物描写的训练,孩子们都渐渐写得有滋有味、兴趣盎然,景物中有故事,故事中显真情。学过之后,印象最深的不仅仅是无忧无虑的百草园生活和自寻快乐的书塾生活,而是每个人的心中、笔下都有了自己的“百草园”。

此外,学生对讲美女蛇的长妈妈特别感兴趣,这个虽不是学者,却拥有很多故事的形象深深吸引着他们。“长妈妈”、“阿妈”、“阿长”,称呼不同,作者以孩童立场,纯粹的喜欢与憎恶。两次对她心怀敬意,觉得充满神力,在态度的波澜起伏中,最大的改观就是文题中的《山海经》,这个作者念念不忘的宝书,最后竟是字都不识一个的长妈妈送给“我”的,而且是在休假后一见面就迫不及待的给我,“有画儿的‘三哼经’买回来了”,看似诙谐的语言,却带给人无尽的感动。没有文字去描述长妈妈是怎样的跟人打听、描绘,这其中的艰辛却可想而知。而在作者的成长过程中,没有学问的长妈妈却对“我”的读书生活起着不可估量的启蒙作用。所以,我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体会“我”对长妈妈的感情这一中心上,仔细体会情感的变化。“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的怀里永安她的魂灵!”把整篇文章的情感推向高潮,得到震撼。

2 生成新思考和新感悟

七年级下册编了选自《呐喊》的《故乡》一文。有着上学期深入鲁迅先生童年生活的经历作为基础,孩子们突破了畏惧和抵触的防线,饶有兴味地进行预习和课上交流,也有了穿越回来的活灵活现的各位人物(分角色朗读环节):天真活泼、勇敢可爱的少年闰土与忠厚朴实、愚昧麻木的中年形象形成鲜明对比,让人为之叹惋;年轻漂亮、端庄文静的“豆腐西施”与泼辣刻薄、势利贪婪的中年杨二嫂形成对比。而所有不能言说的背后都有一个狰狞扭曲的社会群像,人们以势力世俗为生活的原动力,字字都透着无奈和心酸,表现着中国社会愚昧、麻木、落后轮回的影子。小说以第一视角来观人观事,以“我”在故乡的见闻感受为线索,把内容分为三个部分: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通过身边人的塑造,孩子们更好地把握了人物形象。而我也把本篇课文的重点落在文章的体裁上,以小说三要素为线贯穿课堂。学生独立自主找出人物形象并分析,渗透阅读题型和方法(答完整、忌孤词),小英雄闰土的形象孩子们小学即接触过,补充好完整的结局变化后又会有新的不同的感受,而可悲的是如今的水生和宏儿面对着既知的朝向,却无法改变,所以称之为轮回。此外,初中教材中的鲁迅的作品,互相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像一本厚厚的大书展现着先生真实的人生。从整合视角找到这些作品共同的精神层面,就是文学作品中永远说不尽的“故乡情结”,是他文字营养的供给,也是他抵御现实苦闷的良药,是一条不能忽视的暗线。

“十一”假期,给孩子们建议了和我同步读《朝花夕拾》和《呐喊》两部书,开学之后交流,发现他们渐渐看进去了,有话可说了,愿意走进鲁迅先生,觉得并不是那么高不可攀、深不可测了,很多文字第二次接触便觉得熟悉,能读懂的东西就倍感亲切。正逢本学期接触到《孔乙己》一文,和孩子们交流:曾经有人问鲁迅先生,在《呐喊》集中最为得意和喜欢的文字,孩子们纷纷猜测,把自己认为最符合的那个答案进行分享,其实就是《孔乙己》一文。在先生的自序中曾说,寥寥数页中,将社会对于人的冷淡,不慌不忙地描写出来,十分讽刺,又不明显。的确,无一字着墨,但又渗透在字里行间。在封建社会末期,通过几个生活片段,活化了一个自命清高、迂腐不堪的孔乙己形象,讽刺批判了麻木冷漠的社会环境。本文的重点处理三个部分:其一结合本学期所学《范进中举》体会封建科举制度以及封建礼教给人们身体和心灵带来的伤害,一方面为我国选拔了大批量人才,使很多人走向极端,要辩证地去看待。拓展课外阅读冯骥才的《酒婆》,既要感知世间美好,也要知晓社会黑暗,注重情感教育。其二结合上学期小说中的人物要素,渗透人物描写方法,找出文中相关的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特别是“排出九文大钱”和“摸出四文大钱”)等做具体分析。最后探讨文章结尾部分“大约孔乙己的确是死了”矛盾的艺术性,假设换成在酒馆中的两个人茶余饭后的谈论会不会更好,不断加深孩子们对文章主旨的体会和把握。

3 结语

“在一些学校可以看到,教师不是没有余力去读书学习,而是缺少精神追求,缺少创新意识和‘冒险’的精神[3]。”先生的文字,要不断在增加人生阅历的基础上生成新思考和新感悟。先生的特立独行并非是世俗难容,而是他心中难容俗世,明镜般地照着社会的角落和人心的漏洞,在这些“为人生”的小说创作中,取下了古往今来多少文学的假面,直击要害,深入大胆地剖析,并写出它的血与肉来。而我们努力的方向,就是寻找鲁迅生命与学生与自己生命之间的契合,慢慢琢磨。

[1]吴非.不跪着教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2]鲁迅.朝花夕拾[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3]王栋生.正确认识鲁迅作品的语文教育价值[J].语文建设,2008(10):25-27.

猜你喜欢
百草园孔乙己鲁迅
百草园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
学校里的“百草园”
《孔乙己》“读写结合”教学设计
鲁迅,好可爱一爹
孔乙己(下)
孔乙己
鲁迅《自嘲》句
以景写情——探索《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情感
试说《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几组对比
她曾经来到鲁迅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