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育的内涵以及现有课堂教学模式的弊端分析

2017-03-11 06:38温利平王巧霞张盈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7年25期
关键词:传统课堂教学课堂

温利平,王巧霞,张盈

(延安大学西安创新学院理工系,陕西西安 710100)

创新教育这个概念自从引入中国教育领域以来,就成为教育改革中不可回避的论点,但从根本上说,我国众多教育基础上的改革至今没有形成一种教育范式,更谈不上根本变革。尤其是我们不断把创新教育与“创造教育”混为一谈,走到最后,又将它们割裂开来。我们通过学习和研究发现:创新教育不是课堂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或教育内容的增减,而是教育功能在教学实践上的重新定位,是带有整体性、全面性、结构性的教育理念的革新和教育发展模式的价值追求。简而言之,创新教育是创造教育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和升华。如果说中国传统教育长期以来坚持和追求的是一种面向过去的、以知识传递为目的的教育范式,那么创新教育所追求的则是一种为迎接即将到来的知识经济时代、网络时代而提出来的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新的教育范式。

创新教育与传统教育是相对的。仅从变革教学方法、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这一点上看,要把传统的“注入式”的灌输式教学变革为“启发式”教学为总的指导思想,就困难重重。可以说,中国传统教育对创新教育的作用从来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中国传统教育强调“诲人不倦”“循循善诱”“因材施教”,尤其是经过几千年漫长的教育实践,它还摸索出了一些适合孩子成长过程甚至有益于高等教育的极其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不知道、不承认这一点,我们就是忘记和背叛历史的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在历史的长河中,传统教育培养出了众多的民族英雄、仁人志士、大师大家。也正是他们夯实、奠基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构成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展现在今天的主要内容,这也是我们民族的文化自信的根源和根本所在;另一方面,我们传统教育所有的理念、方法、手段都是针对有兄弟姐妹的孩子的。而我国长期以来,接受教育的对象的主体已经是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的新群体:独生子女群体。加之中国传统教育固有的“粗暴、专横、压抑、愚昧”等等,而且程度还相当严重,甚至根深蒂固。至今很多人坚信“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他们把这些奉行为人生准则和人生信条。至今还有人遵从、倡导、标举“圣人训、首孝悌”“教者,孝之文也”“自古忠臣出孝子,没有不是孝子的忠臣”等等,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则是“手不疼心不灵”“棍棒底下出孝子”等等。“教育者”是不可质疑和挑战的权威,贻误、耽搁的不是一代人!

对于什么是创新教育,创新教育究竟是教学理念的革新,还是教学手段上的革新,理论界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作为界定。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授阎立钦认为:“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在认真做好‘普九’工作的基础上,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为了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着重研究和解决基础教育如何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问题。”笔者认为,为了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至少应当改为:为了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和网络时代的挑战。

只有一点值得欣慰:就是研究创新教育的学者普遍认为:创新教育决不能摒弃传统教育而独立存在和发展。必须要在传统教育的基础上,“去伪存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因此,我们简单地引入教育理念的创新显然是不够的。尤其是今天的信息网络技术已经给教育开启了一个更为广阔的新的领域,“互联网+教育”理论前沿的探讨和研究进一步阐释了“互联网+”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和发展。谈教育创新,必须与中国“互联网+教育”深度整合,将创新教育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引领下,走向智慧创新的新阶段。

“不积跬步,无以成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因此,我们必须脚踏实地、深刻认识当前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弊端,具体分析如下所述。

1 传统课堂教学的“三个中心”

传统课堂教学大家应该非常熟悉了,教室里,前面是黑板,教师的讲台,下面是桌椅。教师在讲台前讲,学生在座位上听。传统教育的观点一直认为:“把教学看成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陶冶品德的过程”。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只负责教,学生只负责学,教与学关系成为“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许多知识都是通过“传达”学来的,甚至是通过灌输得来的。学生生活中的大量知识都没有必要通过对话获得,只要有人传达、灌输给他们就行了。因此就理所当然的出现了“眼高手低”“高分低能”,甚至是一代不如一代的言论和事实。这其实就是传统课堂教学的“三个中心”,简而言之就是:老师为中心、书本为中心和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以传统课堂教学“三个中心”为实验,我们做简单的调查就发现,普遍没有进入大学的学生70%以上都厌学,更有甚者,即使是考入大学的学生,也有60%以上产生过厌学。当然,厌学的原因很复杂,但有一个原因我们不容回避,就是传统课堂教学中的“三个中心”使学生和老师都疲惫不堪相互消磨,成了“死的”“僵化的”课堂,所谓的“用功读书”不过是“死读书”“读死书”。我们在调查中惊讶的发现:即便是拒绝并讨厌学习的孩子,其实都渴望学习,在上课方式及内容改革后,比如说互动式教学、表演式教学、游戏性教学、会议讨论教学等等,可以看见学生在教室里学习的情形大为改观,甚至空前活跃。这一点在幼儿教学课堂和小学教学课堂上表现的尤为突出和明显。

因此,必须让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三个中心”彻底改观。

2 课堂教学中群体本位的价值取向问题

从事教育教学的工作者和研究者都不难发现:在教育圈中有这样一个令人困惑甚至是费解的现象:平时学习成绩优秀、出类拔萃的学生,走上社会后大多表现平平,而那些事业上大有作为的人,却往往学习成绩不怎么理想。更让人费解的是,让老师倾尽心血的所谓好学生,往往对老师不理不睬,倒是那些差生,对老师尊敬有加。我国曾有机构对恢复高考制度以来,全国各地历年历届的“高考状元”做过一项调查:结果令人唏嘘。这些“高考状元”中几乎没有一个政界领袖人物、没有一个行业领军人物、没有一个前沿科技的创始人或创建人、没有一个经济或企业界的大亨式人物……有的,是一大批一大批外资、合资企业的超级打工仔!

这显然与我们长期以来课堂教学对群体本位的价值取向息息相关。可以说,课堂教学中群体本位的价值取向问题是一个创新教育面对的大问题。

我们看看传统中国文化的内容:个体价值依附于群体价值,个人服从集体,少数服从多数。长此以往,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习惯式的听命与毫无创造力的执行。这也是我们的大学今天没有大师也培养不出大师的根本原因!

教什么永远比怎么教更为重要。不论什么学科的课堂都需要尊重学生的学习需求、学习规律,需要进行适合学生、适合学科、适合学习内容的课堂行为的有效组合。以较低的课堂教学成本获取较高的课堂教学收益才是好的课堂,而这样的课堂需要冷静的教育心智,需要理智的教育理念,需要深刻的教育创新,这可能才是我们需要迫切探讨的问题。

[1]张志勇.创新教育中国教育的范式转型[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7,18,57,65,69-70.

[2]钱文忠.中国传统教育:我们今天是否还需要?[N].光明日报,2012-12-21(5).

[3]向若轩.课堂教学价值取向的探索[J].教育研究,2012(7):60-61.

[4]Gunter,MA,et al.Instruction:A models approach[M].Boston:Allyn and Bacon,1990:67.

[5]Anthony S.Bagdonis,David F.Salisbury.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models in Instructional Design[M].Educational Technology,1994:26.

猜你喜欢
传统课堂教学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老传统当传承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