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顾科学课堂开放性和有效性教学的尝试
——以《质量守恒定律》课堂教学为例

2017-03-11 06:38杜芳燕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7年25期
关键词:开放性自学探究

杜芳燕

(浙江省杭州市三墩中学,浙江杭州 310030)

初中科学课堂开放性和有效性的平衡是科学教师很难把握的问题。原因是对于学生发展而言开放性教学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 主动参与意识,使他们充分享受学习带来的乐趣和满足感,同时也能从多角度、多侧面、多方位地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以及举一反三的发散性思维和操作能力。但是一旦课堂放开便很难收回,若准备不足,很可能使课堂呈“失控”状态,影响教学进度,让课堂的有效性大打折扣。所以如何平衡这样一对无法舍弃的“矛盾体”是我们科学老师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下面笔者以“质量守恒定律”课堂教学为例,谈谈自己是如何兼顾课堂开放性和有效性的。

1 教学设计思路

在本节之前,学生已经对化学反应中物质发生了质的变化有一定的认识,但是并没有涉及到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量的问题,而由本节开始了从生成何种物质向生成多少物质方面的过渡,引导学生从量的方面去研究化学反应的客观规律,为化学方程式的教学以及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做好理论准备。本节课将以实验探究作为教学的突破口,注重以学生为本,放手让学生自己实践。由实验过程的设计、探究,到重点的突出、难点的突破,教师会将更多的说话机会留给学生,让学生充分表达他们的意见,使课堂始终充满自主、开放、互动的气氛。但为保证课堂的实效性将安排10min左右的时间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问题和做相关的巩固练习。

2 教学流程

2.1 设置问题,激发求知欲

(1)一张纸燃烧后只剩下灰烬,蜡烛燃烧后连灰烬也没有留下,物质从世界上消失了吗?

(2)煤饼燃烧后质量减小了(展示实物,让学生感受),但一些铁钉放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却发现质量增加了?

让学生各抒己见,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和困惑。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让我们用事实说话,用实验来探究和验证。

2.2 动手实验、增强体验

活动一:铁钉和硫酸铜溶液反应。

明确实验目的,要求学生自己来设计实验(引导启发学生设计用简单的方法测定反应前后的质量)。

由学生提出设计方案、讨论、评价并进行完善,最后由学生“指导”,教师演示完成(考虑到实效性)

通过实验得出结论:在化学反应前后,反应前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后各物质质量之和。仅凭一个实验是无法得出可靠结论的,为了避免一定的偶然性,要再做一个实验,看看能否得出同样的结果。

活动二:白磷燃烧。

学生分组讨论该实验与上述实验有何区别,白磷燃烧产物是什么,应该如何设计实验(对于没有思路的小组进行引导,建议看课本中是如何设计的,想一想,能不能改进一下,让实验更可靠和有更强的可控性)。

最后交流,评价(将课本中用铁丝引燃白磷改进为通过石棉网直接加热锥形瓶)。

该实验由学生上来操作,其他学生注意观察并及时指出操作中不规范之处。最后对实验结果进行总结,交流。

2.3 学以致用

点石成金是否有科学道理?石墨可以变成金刚石吗?(请学生来用所学知识来解释一下)

3 结果分析

质量守恒定律这节课的重要性应该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教材中对于这部分内容已经进行了浓缩,没有长篇大论,只提出了两个实验和给出了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实际上对于本课时的教学完全可以在30min内完成,课堂上应该会有充足的时间留给学生自己思考。然而因为考虑到科学课程的特点和新课标的要求,试图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动起来的初衷却与课堂上有限的时间产生了矛盾。总体感觉是想兼顾开放性和时效性,但结果好像都没有达到预期目标。那么在科学课堂上到底该如何用好实验。最后选择了一个演示实验,一个学生演示实验,都在验证质量守恒时用。其笔者很想大胆地将课堂开放起来,让学生自己来探究,但又怕时间和结果难以控制,于是开放性就受到了束缚。现在想来如果让笔者再次展示这节课的时候,笔者会选择大胆的开放。因为实验不是仅仅为了建立概念,学生在分组实验过程中,通过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并按照自己想法进行实验,期间会产生认识方式冲突,激发他去思考,去解决。理性思维和实验思维(实践思维)是不同的,让学生亲自设计并实施实验肯定有它的意义和价值。

既然已经明确了开放性的必要,那么就要在如何提高时效性上下功夫,其实这两者并不矛盾。要想提高时效性,在课程设计上要遵循学生思维的顺序。在本节课中,学生的认知发展大致经历以下主脉络:首先是以单一物质的质量为基准去想、去看化学反应前后的质量变化;其次是以各物质质量总和为基准去想去看化学反应前后的质量变化;再者是以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为基准去想、去看化学反应前后的质量变化。基于学生认识方式转变的教学,其问题线索的设计必须针对学生认知脉络的关键点。证据线索应该支持和回应问题线索,解决了问题就获得了相应的结论,这个结论就是我们所要的知识。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走出迷途,豁然开朗。

讲了很多关于开放性和时效性的想法,到底如何将课堂的开放性和时效性有机整合起来呢?这是上完这堂课,笔者思考最多的地方。确实,想将两者很好地结合起来没那么容易,在总结这次上课的经验和查阅相关资料,笔者觉得整个教学可概括为六个字——“自学、互动、检测”。“自学”是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的过程,是“互动”的基础。这里说的“自学”,是在老师引领下的“自学”。它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在老师指导下,学生自学教材、教辅、积累教材内外的知识;通过积累,自己发现哪些是通过自学自己可以记住、懂得和简单运用的知识,哪些是自己不懂或不会运用的知识;然后自己记录下来,准备在“互动”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互动”,包括“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 “生生互动”的单位是“学习小组”,“师生互动”的单位是班级。通过“自学”,大家都有许多的“问题”需要交流,这时,老师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相互问答,互通有无,优势互补。通过“生生互动”,一般的“问题”大都可以解决,余下的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记录下来,在“师生互动”时让老师和全班同学帮助解决。最后是“检测”,是进一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的重要环节。

4 结语

要想开放性和实效性兼顾,就要充分利用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处理好教材,选择合适的实验和展开方式把握好度。理论和实践总是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笔者想这个问题笔者将会一直思考下去,不断累积经验不断修正,争取让自己能恰到好处地把握好这两者。

[1]潘国荣,蒲翠满.质量守恒定律探究实验创新设计与改进[J].教学仪器与实验,2013,29(11):38-39.

[2]周建成.“质量守恒定律”教学中科学探究的设计与实施[J].化学教与学,2011(2):43-44,9.

[3]常维国,艾安丽.教学模式的选择与构建研究[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4,12(4):132-135.

猜你喜欢
开放性自学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基于先学后教 培养自学力
教学与自学
例析三类开放性问题的解法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对“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的认识和思考
初中英语开放性探究式阅读教学策略
沈尹默:如何自学书法,才能少走弯路?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