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特里克·韩南中国小说英译研究析论

2017-03-11 13:06钱灵杰
关键词:译作李渔译本

钱灵杰,操 萍

(安庆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安徽安庆246011)

帕特里克·韩南中国小说英译研究析论

钱灵杰,操 萍

(安庆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安徽安庆246011)

美国汉学家帕特里克·韩南将大量的中国小说译介到英语世界,影响了西方读者对中国文学的认知与接受,为推动中国文学海外传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因而有专题研究之必要。在概述韩南中国小说英译活动的基础上,分析相关研究现状及问题,提出了具体研究思路与方法,以期深化典籍英译理论研究,指导文学翻译实践,为当前中国文学的海外传播提供启示。

帕特里克·韩南;中国小说;英译;研究

美国汉学家帕特里克·韩南(Patrick Hanan,1927年~2014年,以下简称韩南)生前是哈佛大学东亚语言与文明系教授。韩南的学术兴趣广泛,为中国古代白话小说、晚清小说等领域的研究作出了重要且有影响的贡献。事实上,韩南不仅是著名的中国文学研究专家,还是海外久负盛名的汉学家。韩南在从事中国文学研究的过程中,将大量的中国小说译介到英语世界,影响了西方读者对中国文学的认知与接受,对中国文学的海外传播起到了推动作用,值得对其进行专题研究。笔者在梳理韩南中国小说英译活动的基础上,总结已有研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今后研究的思路与方法,以期引起学界对汉学家韩南翻译成就的关注。

一、韩南中国小说英译活动概述

中国白话小说是韩南涉猎的众多学术领域之一。韩南在《中国白话小说史》中,对白话文学与古文文学、口语文学的关系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并依据作品的“风格标志”(style criteria),大致以1450年和1550年为时间节点,将中国白话小说的发展分为早、中、晚三个阶段。韩南研究中国白话小说的基本路径是从原典出发。韩南对决定白话小说风格的“语言”因素有深入的研究,并力求通过翻译如实再现话本小说的风格特征。韩南对明末清初白话小说家李渔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李渔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卓越的喜剧大师”[1]1。在对李渔研究之余,韩南翻译了一批李渔的作品。韩南曾说:“我在对李渔的研究中穿插了大段的译文。但是本以为出版社会删去这部分,没想到都保留了下来。至于《肉蒲团》,我本来没有打算全译,但是这本书的文字如此鲜活有趣,结果我译完了后半部又忍不住把前半部译完了。”[2]1041990年,韩南从汉语直接译出的《肉蒲团》英文本TheCarnalPrayerMat在纽约波尔兰厅书系公司出版,并于1992年再版。该书1995年由夏威夷大学出版社重新出版后,被《美国出版者杂志》(Publisher′sWeekly)评为当年最佳图书。韩南还翻译了李渔话本小说《十二楼》中的《夏宜楼》《归正楼》《翠雅楼》《拂云楼》和《生我楼》,结集为ATowerfortheSummerHeat,由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此外,香港《译丛》文库分别于1990年和1996年两次出版韩南翻译的李渔《无声戏》英译本SilentOpera。韩南是“当代最重要的海外翻译李渔作品的专家”[3],其译作对推动英语世界的李渔研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对中国古代小说作者及编者的考证是韩南文学研究的突出贡献。韩南采取内证与外证相结合的策略,判断出《醒世恒言》中只有一篇可能是冯梦龙所作,其余可能出自《石点头》的作者席浪仙之手,得出的结论极具说服力。韩南的“三言”研究与翻译密不可分。2006年,韩南出版了明代话本小说英译本FallinginLove:StoriesFromMingChina,收录了7篇白话小说。其中,“闹樊楼多情周胜仙”“卖油郎独占花魁”“乔太守乱点鸳鸯谱”“陆五汉硬留合色鞋”和“吴衙内邻舟赴约”,取自《醒世恒言》;“莽书生强图鸳侣”和“潘文子契合鸳鸯冢”,取自《石点头》。从内容上看,诚如韩南在译本导言中所述,这些故事主旨或是一见钟情,或是以引诱始、以爱情终,总归是爱情故事,而且发生在婚姻完全不能自主的时代,反映出明朝人对于爱情的幻想与向往[4]导言7-16。就形式而言,该译本有导言、注释、译文,附录还有其中两个故事的文言版本,适合英美大学作为中国文学的教材。

韩南的中国近代小说研究虽然不如古代小说研究起步早,但同样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中国近代小说的叙事特征,是韩南关注的重点之一。韩南借用西方文学批评的叙事理论,从微观层面深入详细地解读了晚清文学史上极少获得关注的写情小说,主要围绕吴妍人与陈蝶仙两位作家展开。韩南认为,“吴的写情小说有别于当时同类型的创作,为‘情’字注入了道德结构和社会责任感”[5]。在研究吴妍人“写情小说”之余,韩南翻译了他的中篇小说《恨海》和一篇提倡婚姻自由的小说《禽海石》,二者结集为TheSeaofRegret:TwoTurn-of-the-CenturyChineseRomanticNovels,由夏威夷大学出版社于1995年出版。对于陈蝶仙的自传体写情小说,韩南指出其不同于“鸳鸯蝴蝶派”小说之处,在于“以徒然无果而非以悲剧告终”[6]30。在研究陈蝶仙作品《黄金崇》的同时,韩南完成了这部小说的英译本TheMoneyDemon,并于1999年由夏威夷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在研究完中国第一部城市小说《风月梦》后,由于对作品中的城市景观颇感兴趣,韩南去扬州考证了书中细节并于2009年出版了英译本CourtesansandOpium:RomanticIllusionsoftheFoolofYangzhou。韩南生前最后一部译作是《蜃楼志》英译本Mirage。该小说创作于19世纪早期,假托明代,实写清代乾嘉时期洋商与官场,描写了鸦片战争前夕广州社会的士人生活。韩南独具慧眼,将这一中国世俗小说中的沧海遗珠译为英文,于2014年由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出版。其译笔精妙出色,如实再现了时代变革之际中国社会的道德规范,得到了王德威、李欧梵等汉学家的广泛好评。

韩南的中国小说英译活动与其学术研究息息相关。作为哈佛汉学的代表性学者,韩南的译本具有较强的可读性与学术性,“他讲究语言的滋味还在其次,更重要的是凡蒙他青睐而翻译的,都是他发现具有文学史关键意义的作品”[7]。 然而,韩南在文学翻译领域的贡献尚未引起学界的高度重视。对其翻译成果,国内尚缺乏系统的引介与讨论。

二、韩南中国小说英译研究现状及问题

早在20世纪50年代,韩南的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就已经引起国内专家关注,郑振铎、傅惜华、吴晓铃等都曾为其提供学术支持。20世纪80年代至今,中美学术交流日益频繁,国内学界系统译介了韩南的中国文学研究成果,主要包括《中国白话小说史》《中国短篇小说——年代、作者、作法的研究》《中国近代小说的兴起》《创造李渔》《韩南中国小说论集》及部分学术论文。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极少有学者注意到韩南的翻译家身份及其中国小说翻译活动,目前有关韩南中国小说英译的研究成果主要有两种类型。

一是梳理韩南中国小说翻译情况。此类研究多见于典籍英译史的著述中,羽离子[3]、何敏[8]、曹灵美[9]在李渔作品英译史的描述性研究中,梳理了韩南翻译的李渔小说英译本。李新庭[10]在“三言”英译史研究中,向国内读者介绍了韩南对《醒世恒言》与《石点头》中部分作品的译介。李国庆[11]在中国古典文学翻译概述中,最早将韩南的《风月楼》英译本介绍到学术界。上述研究多从中国古典小说英译史的视角出发,在梳理作品的译介与传播过程中,涉及对韩南译本的介绍,并非以韩南的中国古典小说英译活动为坐标展开。也有学者在介绍韩南中国文学研究成果的过程中,提及韩南的翻译成就。顾钧[12]在综述韩南对中国近代小说研究领域的贡献时,介绍了他的3部中国近代小说译作,引起了学界对其翻译成就的关注。有关韩南逝世前出版的译作Mirage(《蜃楼志》),目前尚未有相关研究成果出现。上述研究多以介绍韩南的学术成就为目的,述多评少,但以资料详实见长,相关文献整理成果为今后的研究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

二是评析韩南中国小说英译作品。此类研究多是对韩南译本进行整体评价。李欧梵高度评价了韩南在翻译方面的贡献,认为其译作可以媲美大卫·霍克斯译介的《红楼梦》和余国藩译介的《西游记》[13]171。李国庆[11]在介绍美国有关明清小说的研究和翻译近况时指出,韩南的译作代表了近20年来美国学者翻译中国古典白话小说的另一特点,即关注“非主流”作品。季进[14]、商伟[15]高度评价了韩南的译笔特色,认为韩南在中国古典小说英译领域中的地位无人可及。上述评论多为点评式、感想式的印象主义批评,并未结合韩南的译作进行深入探讨,但反映出学界对韩南译作质量普遍持肯定态度。还有部分研究成果是对韩南译本的具体分析。研究者往往将韩南的英译作品与其他译者的作品进行比较,总结不同译者的翻译策略和风格。李菁[16]借用翻译操纵理论,对比分析了韩南和茅国权翻译的李渔短篇小说《夏宜楼》,探讨了影响韩南翻译活动的若干因素。郭盈[17]在《十二楼》英译研究中,分析了德庇时、茅国权和韩南的译本,认为韩南的《十二楼》译作最接近李渔的风格。总体上看,具体分析韩南译本的论文数量极少,且讨论对象集中在《十二楼》译本,尚未见到有关韩南其他译作的研究成果面世。

综上所述,随着韩南的中国文学研究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其翻译活动也逐渐进入学者的研究视野,但韩南的中国小说英译研究尚未系统化、规模化。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两个:其一,已有研究的范围、题材过于集中。韩南的译作数量众多、选材独特、质量上乘,但目前的译本研究主要涉及其翻译的李渔小说,并且多集中在《十二楼》英译本上,有关韩南的其他译作研究尚未展开。其二,研究视角不够丰富。现有研究主要关注韩南译本的语言特点,缺乏对译者主体、译介过程的深入分析,对韩南的翻译思想、译作产生和接受问题讨论不够。因此,对韩南的中国古典小说英译的研究有待深入。

三、韩南中国小说英译研究思路与方法

研究韩南的中国小说英译活动,应充分考虑美国汉学的历史语境,全面考察韩南的生平著述,在对其译作进行细致解读的基础上,从翻译选材、翻译策略及翻译效果等三个方面系统展开,力求做到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相结合、微观文本细读与宏观文化分析相结合。

首先,从翻译主体研究层面看,学界向来较为关注韩南的中国文学研究者身份,有关他作为翻译家的纵向研究,尚无系统成果问世。因此,有必要通过研究韩南的翻译选材深入探讨其译者主体性。可充分利用搜集到的史料以及韩南译作的序、跋等文献,结合其所处的历史时代及其学术研究生涯,探讨韩南的译者主体性在翻译选材上的体现,如北美汉学发展与韩南翻译选材的关系。

其次,从翻译客体研究层面看,针对韩南中国小说英译开展的个案研究不够充分,有必要扩大对韩南译作的考察范围,借助文本细读与比较,从语言、文化层面归纳总结其小说英译策略,如话本小说体制特点的保留策略、原作文字风格的传递策略、中国文化元素的呈现策略等。这不仅有助于准确地把握韩南译作的特点,也有助于指导中国文学的海外传播。与此同时,可从意识形态、诗学及赞助人等视角挖掘影响韩南采取上述翻译策略的内部、外部因素,将韩南从事的中国小说英译活动纳入社会活动范围进行分析,在研究深度上可以有所突破。

最后,从翻译效果研究层面看,对韩南译本的质量批评可借助“求真—务实”连续统评价模式,把握译者在翻译内的语言性“求真”行为、在翻译外的社会性“务实”行为,对其小说英译行为的合理性进行判断。对韩南译作的接受情况需要开展实证性研究,广泛调查英语世界读者对韩南译本的接受情况,以克服印象主义翻译批评的不足,准确分析其译本在英语世界的影响,从而更加客观地评价翻译家韩南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中的地位,并得出对当今中国文学海外传播的启示。

就研究方法而言,应运用描述性研究的方法,以韩南的中国小说翻译行为为导向,关注翻译过程,探讨影响其翻译行为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因素,以及译作在译语文学多元系统中的功能与地位。由于涉及大量的译作分析,必须以文本细读为基础,才能理解原作的文学技巧、文学观念以及译作采用的翻译策略与方法。韩南的中国小说英译研究本质上是翻译学的课题,但由于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在分析韩南翻译活动的背景、考察韩南译本的接受情况时,还需要运用比较文学的相关理论,才能合理解释其翻译行为。

四、结 语

研究汉学家韩南的中国小说英译活动,关注其翻译家身份,分析韩南的翻译选材、动机与策略,可以拓展和丰富名家、名译研究,既可深化典籍英译理论研究,也可指导文学翻译实践。在中西文化交流的背景下研究韩南中国小说英译,探讨韩南译作在英语世界取得成功的原因,可为当前中国文学的海外传播提供启示,有助于中国文学、文化走出去。从中国小说译介与传播的角度考察韩南,分析其文学研究与翻译实践之间的互动关系,可以弥补有关汉学家韩南研究成果之不足,有助于拓宽海外汉学的研究视野。

[1] 韩南.创造李渔[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

[2] 郑文惠,颜健富.革命·启蒙·抒情——中国近现代文学与文化研究学思录[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

[3] 羽离子.李渔作品在海外的传播及海外的有关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69-78.

[4] Patrick Hanan. Falling in Love: Stories From Ming China[M].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2006.

[5] 季进,余夏云.海外汉学界的晚清书写——以韩南、王德威为个案[J].文艺争鸣,2010(17):106-113.

[6] 何光水.儒家文化与晚清新小说的兴起:以梁启超小说功用观为中心考察[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13.

[7] 胡晓真.忆恩师韩南教授[J].中国文哲研究通讯,2014(4):31-35.

[8] 何敏.李渔小说在英语世界的研究述论[J].中华文化论坛,2013(11):94-101.

[9] 曹灵美.李渔作品的英译及其传播研究[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329-333.

[10] 李新庭.汉学家韩南与冯梦龙的《古今小说》[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0(9):52-54.

[11] 李国庆.美国明清小说的研究和翻译近况[J].明清小说研究,2011(2):257-268.

[12] 顾钧.韩南对中国近代小说的研究[J].明清小说研究,2010(4):135-144.

[13] 李欧梵.我的哈佛岁月[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

[14] 季进.韩南教授的学术遗产[N].中华读书报,2014-05-21(7).

[15] 商伟.韩南先生最后的礼物[N].东方早报,2014-05-05(A28).

[16] 李菁.翻译行为的操纵性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

[17] 郭盈.《十二楼》英译研究:以德庇时、茅国权、韩南译本为中心[D].北京:北京大学,2012.

(责任编辑 王治涛)

On Studies of Patrick Hanan′s Translation of Chinese Novels

QIAN Lingjie, CAO Pi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Anqing Normal University, Anqing 246011, China)

Patrick Hanan, an American sinologist, translated a large number of Chinese novels into the English world and influenced western readers′ understanding and acceptance of Chinese literature and played a significant role in disseminating Chinese literature overseas, hence the necessity of specific research. Based on a survey of Patrick Hanan′s translation of Chinese novels, the paper analyzes present studies and relevant problems and proposes concrete study approaches and methods to deepen theoretical studies of th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classics, guide literature translation practice and provide enlightenment for the overseas prevalence of Chinese literature.

Patrick Hanan; Chinese novels; English translation; studies

2016-12-20

钱灵杰(1984-),男,安徽宣城人,硕士,讲师,主要从事典籍英译研究.

教育部、财政部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项目“安庆师范大学英语专业”(编号:TS12154)、安庆师范大学青年科研基金项目“阐释学与典籍英译研究”(编号:SK201004)的部分成果.

10.3969/j.issn.1674-5035.2017.02.006

H315.9

A

1674-5035(2017)02-0024-04

猜你喜欢
译作李渔译本
what用法大搜索
SOLES OF WIT
关于译介中国当代文学作品创新问题的思考
《佛说四人出现世间经》的西夏译本
《通玄记》的西夏译本
李渔的养生之道
李渔文学创作与园林艺术研究的意义
SOME汉译初探
英语中“吃”的表达方法
《孙子兵法》俄译本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