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学习普通话的现状与对策
——以马关县篾厂乡中心校为例

2017-03-11 15:09李树翠
文山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中心校普通话少数民族

李树翠

(文山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云南 文山 663099)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学习普通话的现状与对策
——以马关县篾厂乡中心校为例

李树翠

(文山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云南 文山 663099)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只有学会通用的语言,才能在学习过程中将自己的思想大胆表达出来,才能与同学和老师轻松自由的交流,学习更多的知识和经验技能。而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因受当地地理环境、民族语言、风俗习惯、家庭环境、教师普通话水平等因素的影响,普通话口语交际能力令人担忧。提高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学生普通话水平是当前农村义务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

边疆;少数民族;普通话;标准;策略

篾厂乡中心学校位于文山州马关县西南部,驻地粑粑厂距县城67千米,全境属山区,最高海拔2120米,最低海拔425米。篾厂乡人口17696人,少数民族人口1316户6384人,占总人口数的36.1%,主要居住着壮、苗、彝、傣、瑶 5种民族。马关县篾厂乡开办有1所中心校、1所半托乡幼儿园和9所村级完全小学。篾厂乡中心校是一所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乡镇学校。本文以篾厂乡中心校为对象开展调查,针对边疆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普通话的情况作深入地了解,并提出有效的解决策略。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社会中的每个人都需要具备较强的普通话口语交流能力,而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普通话口语交流能力令人担忧。据调查,篾厂乡中心校少数民族学生在日常交流中,如果说本民族语言,就表现较为活泼开朗,有说有笑,有问有答。当老师要求学生用普通话进行交流时,则比较羞涩。普通话稍好的同学也就是简单的答一答,既不自然,也不大方。具备一定的普通话口语交流能力者寥寥无几。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地理环境、本民族语言、风俗习惯等因素制约,也有家庭启蒙教育欠缺的影响,主要还是因为担负培养学生口语交流重任的农村语文教学,忽视了对学生普通话口语交流能力的培养。多数科任教师往往只追求高分,关注笔试成绩,忽略学生口语能力的培养,国家教育部要求开设的专门培养学生口语能力的“口语交流”课,被老师上成写字课、背诵课,因而,学生普通话训练的时间不足。

一、篾厂乡中心校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普通话的基本现状

(一)过度依赖本民族语言,对普通话学习有恐惧心理

绝大多数少数民族学生由于从小接触到的第一语言是他们的母语即本民族语言,课内不能自如地运用普通话与同学、老师交流,部分少数民族学生甚至还听不懂普通话。[1]平时与家人、小伙伴在一起所使用的语言也是他们的母语,所以当少数民族学生进入校园后,面对老师和同学们所使用的新语言产生恐惧心理,导致不敢也不愿与他人接触、谈话,甚至不敢张口说话。主要表现为学生跟家人或者跟本民族的学生在一起时能说会道,而在班级上和老师、同学交流时却不知所措,有时候偶尔说几句,也总感觉很别扭,引得学生哄堂大笑。正因如此,少数民族学生对普通话的恐惧心理无法克服,到最后往往导致这部分学生辍学离校。

(二)当地教师很少使用普通话或者普通话不标准的现象突出

篾厂乡中心校小学课堂上,语文教师一般都使用普通话,但是存在普通话不标准的情况。有的地方方言平翘舌不分,导致发音不标准。但是其它的学科存在老师不使用普通话,有的老师认为使用普通话表达不出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还有的老师认为普通话教学达不到幽默的效果等,这些因素都导致了教师授课不使用普通话教学的情况出现。小学生有很强的模仿性,当教师不使用普通话时,学生也会随之不使用普通话或者出现普通话不标准的现象。

(三)缺乏良好的普通话学习环境

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只是在上课的时间使用普通话,甚至有的老教师连上课都使用方言进行教学,所以学生课余时间和回到家中仍旧使用本民族语言或者当地方言,没有良好的使用普通话的环境,这对普通话的推广很不利。一种语言的学习是需要在良好的氛围下经常地使用,交流起来才能得心应手。

(四)学生学习普通话的时间少以及无法进行系统学习

学生学习或使用普通话的时间也只有在课堂上,或者是在观看电视节目的时候能接触到正规的普通话,此外没有其他的学习时间和学习场所。但是在课堂上,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知识和运用知识,老师更关心的是学生的书面成绩。学习普通话口语表达能力只能放在附属的位置,学校没有开设专门的朗读与口语交际课,这样学习普通话的效果是很难显现的。在篾厂乡中心校,几乎所有的老师在教学中只注重学生的书面成绩,而不把普通话口语能力作为一个教学的重点进行,普通话的学习往往只靠学生的悟性,部分教师不注重培养学生的普通话,只要求学生能够听懂,不影响教学就行。

二、制约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学习普通话的主要因素

(一)受当地教育环境的制约以及学校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

篾厂乡有1所中心校、1所半托的乡幼儿园和9所村级完小。除了靠近街道的村委会的学生从3岁起进入幼儿园然后再进入中心校就读以外,其余村委会的学生均在离自己村比较近的村级完小就读,从5岁上学前班一直到五年级才并入中心校进行统一学习,而且由于村级完小师资薄弱,进入学前班的学生都是并在一年级,学生同在一个教室里,由同一名教师教学,且大多数是少数民族学生,却被教育现状给耽误了。在最容易纠正发音的阶段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而是一开始就对他们和汉族学生提出平等要求。

(二)任课教师过度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而忽略学生口语的培养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民族学生的普通话大多都是被耽误的,因为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学校大多只注重成绩,而忽略学生的语言发展,尤其是篾厂乡大丫口村委会的瑶族学生,因为环境比较艰苦落后,村子里几乎一半的人不会说汉语,更不要谈普通话了,所以学生在大丫口小学读完五年级后进入中心校,基本不到一学期的时间就有一半左右的学生辍学,其主要原因是瑶族学生在课堂上听不懂老师讲课,课后跟其他同学交流不起来,在班级上建立不起来友谊。但是这些情况在教师一开始接触学生的时候都忽略了,一心只是抓成绩,尽管学生的情况等等不一,还是统一要求。[2]

(三)对普通话口语交流课没兴趣及语法语调不准

每当教师应学校要求组织口语交流活动时,都是走一个形式,每堂口语交流课进行发言交流的都只是那几位表现突出的学生,原本普通话不标准不流畅的少数民族学生根本就没有表现的机会,如此一来,这种应付式的教学就会造成好的越好,差的越差,更别说学习普通话。才刚入门的少数民族学生,对普通话口语交流根本提不起兴趣。由于长期使用少数民族语言,特别是瑶族和壮族学生,在书面作业、作文中经常出语法错误现象。口语交流体现不出阴、阳、上、去及轻声的变化,特别是去声出现得非常少。说出的话语常缺少中心,用词不当,存在间歇、脱节等现象。这些错误的语言表达严重制约着语文教学质量,阻碍着学生交流能力的发展。

(四)缺乏口语交流的主动性

因为不习惯与自己民族以外的学生交流,少数民族学生在口语交流技巧方面欠缺主动性,主要表现为听不懂别人快语速的表达,就算想要交流也难以插入话题。其次是自己汉语水平低,语速较慢,其他同学没耐心,再者就是害怕交流,在交谈时不愿意注视对方,所以往往被人误解为处事冷漠,长此以往,别人不愿意与他们交流,而这些学生也就不再主动去交流。

三、提高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学好普通话的对策

(一)创造良好的学习普通话的语言环境

通过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来完成语文课堂教学任务,在课堂中多给学生机会,尤其要给那些表现不积极的同学,鼓励他们主动地回答问题,让其最大限度地参与教学,使他们的潜能得到充分地发挥和展现。这样久而久之,相信课堂就会活跃起来,同学们能够大胆地站起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让学生挑战并战胜自我。在课余生活中,为学生创设有利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活动;组织学生讲故事比赛,读儿歌比赛、朗诵古诗;通过观看少儿节目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在娱乐中得到知识,从而提高普通话表达能力。

(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及持之以恒的精神

学习语言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学生的主动性非常重要,学习也贵在坚持。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在学校学习普通话时,常常会遇到一些困难,有时说得准确,有时带有方言,有时夹杂着本民族语言,老师弄不清楚到底想表达什么。遇到这种情况,老师可以让普通话较好的同学当老师课堂内外的“翻译”。为了师生彼此更好的沟通,可与学生约定,课余时间老师教学生说普通话,课下学生教老师学说民族语言,这样,老师和学生一起努力,共同进步。学生学习普通话的水平将在持之以恒的练习中得到提高。

(三)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和对本民族语言的依赖

教师在课堂上讲普通话,要求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课堂教学,要经常找机会和学生谈话,了解学生的生活、风俗习惯、心理特征和学习汉语时遇到的困难。通过鼓励学生,走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对学生细致入微地了解,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很多少数民族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遇到困难时,因情急想要表达,却限于普通话水平,就会使用本民族语言。老师应建立学习普通话的奖励机制。在课堂上,只要学生坚持说普通话,能正确地使用普通话回答问题,就予以加分,当加分达到要求时就予以奖励。这样一来,能更好地巩固学生学习普通话的兴趣。也可以增加学生学说普通话的机会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表达思想。在学生达到了熟练的程度时,说普通话就自然了。通过奖励机制的建立,有效地克服学生在课堂中对本民族语言的依赖。

(四)当地教师要率先垂范

当地教师要率先垂范。在培养学生行为习惯方面教师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教师要严格规范自己的语言习惯。首先要做表率,我们的言谈举止、举首投足都是学生的模仿对象。学生在学习和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具有较强的模仿力和接受知识的能力,而主要模仿对象就是老师,学生对老师的言谈举止和表情能够细致观察,能够用心感受,而且还会模仿老师说话,老师在学生心目中具有一定的权威性,相比之下,学生更加信任老师,这就对老师的言行提出了较高要求。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在说普通话时难免也会遇到一些困难,如有些字音有时也会读错。但在与学生的语言交流中,作为老师,要从自身做起,严于律己,凡要求孩子们做的,自己首先做到。不论是在课上课下、校内校外都严格要求自己,坚持说普通话。[3]

(五)适当改变学生学习普通话的方式

在教学中,语文课是学生学习普通话的主要途径,也是最好的机会。学校开设的语文课主要是让学生掌握知识并灵活运用,如果学生学习普通话的机会不多,可以考虑适当地增加朗读课并长期开设,让学生坚持训练,这样会有显著的效果。朗读的文章在选择上力求简单、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学校加大对学生讲普通话的监督力度,要求每个人都要讲普通话。可以利用出黑板报的机会,开设推广普通话宣传栏,普及普通话知识。在教学中,结合相关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展班级讲故事活动、演讲比赛、 辩论会等,激发学生讲好普通话的热情;培养班级主持人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红领巾广播站播音员、主持人的竞选活动;在期末将“讲好普通话”作为评优的条件之一,营造良好的学习普通话氛围。课外可以布置和普通话有关的家庭作业,比如要求学生回家收看、收听普通话的节目,好节目不仅可以让学生开阔眼界,增长见识,而且在潜移默化中能学习到规范的普通话语法,培养良好的语感等,有效地促进学生普通话的听、说水平。鼓励学生多讲普通话,并对这些学生给予赞扬,更能激发学生为提高口语交际水平而学习普通话的兴趣,形成良好的讲普通话氛围[4]。

总之, 小学语文课程新标准从交流礼貌、交流能力及习惯三个方面对口语交流提出了要求。教师要提高对普通话口语交流的重要性认识,认识到“口语交流”能力的培养是现代社会生活的需要,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也应该把普通话口语交流教学摆在应有的位置上来,转变教育观念,由着眼学生分数转变到着眼学生素质、关注学生长远发展。培养学生普通话口语交流能力,要积极主动地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联系,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口语交流氛围。让学生勇于、敢于、乐于和别人进行交谈、并加大“普通话口语交流”教学的力度。农村九年义务教育中,如果学校不注重普通话教学,将来在面向社会时,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会缺乏自信,错过一些机会。只有不断探索提高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学习普通话的有效策略,努力寻求有效的教学方法,才能提高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普通话水平。

[1] 谢荣.汉语方音辨正[J].汉语学习,1980(1):30-35.

[2]巩晓.影响少数民族学生汉语水平提高的因素及对策分析[J].语文学刊,2010(23):153-154.

[3]梁春莲.少数民族学生普通话学习中的文化差异[J].教育教学论坛,2014 (41):87-89.

[4]章叶英,张毓人.和谐课堂构建与氛围营造[M].北京:华龄出版社,2006:60.

(责任编辑 查明华)

The Status Quo and Countermeasures of Students Learning Mandarin in Frontier Minority Areas: Taking Maguan County Bamboo Factory Township Central School as a Case Study

LI Shucui
(School of Education Science; Wenshan University, Wenshan Yunnan 663099, China)

Only by learning universal language, can the frontier minority areas students in the learning process express ideas boldly,exchange ideas with teachers freelyes, learn more knowledge and experience skills. The frontier minority areas students are affected by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because of the national language, customs and habits, family environment, teachers Putonghua level and other factors, students in frontier minority areas Putonghua oral communication ability is worrying. Improving the level of Putonghua in the minority nationality areas is an important task of the current rural compulsory education.

frontier region; national minority; mandarin; standard; policy

H09

A

1674-9200(2017)04-0103-04

2017-03-20

李树翠,女,彝族,云南元谋人,文山学院教育科学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民族学、教育学、社会学研究。

猜你喜欢
中心校普通话少数民族
“小淞果”在大学校里幸福成长——上海市宝山区淞南中心校少先队活动掠影
Module6 Unit 1 Can I have some sweets?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快乐书画坊 福建省莆田市秀屿区笏石中心校书画展
我教爸爸说普通话
一辈子做好一件事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17
广而告之推广普通话